中原“酒鬼”张政:一次可以喝7斤白酒,曾在酒桌上“喝死”8个人_女儿_朋友_妻子

2005年的一天,河南郑州,张政和几位酒友约好晚上一起聚一聚。

从晚上7点开始,一瓶一瓶的白酒被他们全部干掉,直到一声:

“张政,他不行了!快打110!”一位朋友着急大喊下,结束了这个酒局。

而此时,已经喝得有些晕头转向的张政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没呼吸了,喝太多了,赶紧报警啊!”这位朋友一边拍打着趴在桌上没了呼吸的酒友,一边慌乱地寻找手机。

“打啥110啊,我就是110,该打120。”张政一下子被现场的状况惊醒了,他看着一起喝酒的朋友怎么叫都叫不醒的样子,立即叫了救护车。

可是医生来到后,当场判定这个醉酒不醒的朋友已经没了生命迹象,死亡时间已过2个小时。

因为,这已经是他喝死的第8个酒友了,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那么,张政为何对酒如此痴迷呢?嗜酒为他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那年,还在上大学的张政,就已经学会了抽烟、喝酒,在此期间还遇到了现在的妻子。

懵懂时期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张政的妻子觉得那时抽烟喝酒的张政无比男人,于是主动展开了追求。

可是谁知道,最初喜欢的点却慢慢演变成了无比憎恨对方的主要原因。

那时还是女朋友的妻子问张政:“你怎么会这么能喝呢?每次看你喝酒,身边没一个比得过你的,你太厉害了!”

张政得意地回答着:“这点酒,算什么,从小我就跟着我爸喝酒了,我爸的一众朋友都说我以后绝对有大出息。”

展开全文

当时张政的父亲,也绝对没有想到,以后的儿子会因为他如今的“教导”而走上歧途。

当时的张政还只是能喝,并没有酗酒,一切还在正常地生活着。

由于成绩不错,毕了业的张政直接考入了公安机关,成了一名二级警司,同时也和当时的女朋友举办了婚礼。

没多久,俩人就生了宝宝,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小日子过得是有滋有味。

参加工作后,避免不了诸多应酬,本就已经喝惯了酒的张政,在朋友圈里也是有名的千杯不醉,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和他一起喝酒,领导、同事、甚至他的岳父大人,只要有喝酒的局,必然会叫上他。

面对这些人的盛情邀请,张政不好意思拒绝,也不想拒绝,他对自己的酒量十分自信。

慢慢地,他对酒精上瘾了,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许多荒唐的事情。

两个人边聊边喝,划着拳越喝越开心,不知不觉三斤白酒已经下了肚。

作为经常喝酒的张政来说,这点酒不算什么,可是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丈人,这些酒差点要了他的命!

夫妻二人前脚刚离开,妻子就接到了丈母娘的电话,告诉他们自己和老伴儿在哪个医院,让他们赶紧过来,他的老丈人喝酒过度,胃出血进了医院。

那时起,张政的妻子就开始觉得丈夫不太对劲了,她提醒加规劝,张政偶尔也会稍加注意。

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妻子彻底抓狂了。

这天,几个人又约好晚上聚一聚,几杯酒下肚后,张政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开始拼起酒来。

几个朋友也不甘示弱,咕噜咕噜,不夹一口菜的往嘴巴里灌,其中一个朋友告诉张政:“我不行了,眼睛睁不开了,眯一会儿。”

张政几人还笑话他:“这点酒就不行啦,哈哈哈,太弱了,赶紧睡吧!”

剩下几个人继续开心地喝着。

可是两个小时过去了,这位睡着的朋友怎么都叫不醒,张政在其他朋友的呼喊中,才意识到不太对劲,他打电话叫了120,医生来到后,当场判定朋友已经没了生命迹象,死亡时间已过2个小时。

但这种事情,前后发生了8次,张政也陆续送走了8位一起喝酒的朋友,可他依旧毫无感觉,继续没日没夜地与酒相伴。

因为爱喝酒,他还把家里阳台、次卧、客厅,但凡是空闲的地方,全摆上了酒,而且是整箱整箱地往家搬,不知道的以为他们家里是开酒厂的。

后来每天早上他都要先喝两杯,不然浑身就像有蚂蚁咬一样,痛苦不堪。

此上种种,妻子全看在眼里,为此也吵了无数次架,眼看自己都要崩溃了,她想到了一个办法。

趁张政上班时,她去厨房拿起刀,用刀的背面对着张政那些酒宝贝开始砸去。

一箱一箱的打开,一瓶一瓶的砸。

张政也深知自己理亏,并没有和妻子计较,但是之后的一件事情,让他彻底失去了妻子和孩子。

那天,妻子有事外出,4岁的女儿只能由张政这个父亲带着。

可是耐不住寂寞的张政在朋友的电话邀约下,急匆匆地想要赶去赴宴,但是女儿又不能一个人在家,他便开着车带着女儿一起去了。

在他们男人间,著名的“不喝酒来干啥”、“喝了酒才是男人”的话语又提到了桌面上,而说这些话说得最多的却是张政本人。

看着他连筷子都不愿意动一下,朋友没办法,还是给他开了一瓶。

可是那么大酒瘾的人,一瓶怎么够呢?

不一会儿,三瓶酒就没了,要不是朋友拦着,他肯定还要继续喝。

饭局结束了,张政叫着女儿让她赶紧上车,准备回家。

但朋友慌了,想着他喝了那么多酒,万一出啥事了可怎么办,赶紧去抢他的车钥匙。

可是张政一个侧身就躲过了,然后立刻钻进了车内,根本不给朋友夺取钥匙的机会,说了声:“我这酒量,你们有啥好不放心的!”便驾车离去。

朋友心中着实不安,赶紧给张政的妻子打了电话,告诉她张政喝了酒开着车走了,孩子还在车上,这让张政的妻子瞬间感到五雷轰顶。

在行驶到107国道时,张政突然感到视线模糊,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有一种不知道自己在干嘛的状态,车子摇摇晃晃,女儿对着他喊:“爸爸,爸爸,车子在晃。”

话音刚落,车就撞到了绿化带上,车身翻滚了一圈卡在路边,几块挡风玻璃碎了一地。

女儿的哭声,让张政稍微清醒了一些,他意识到自己出了车祸,使出浑身力气拉开车门,让女儿逃了出去,并对女儿说:“靠着路边一直往前跑,找人来救爸爸。”

就这样,年仅四岁的女儿一个人在漆黑的国道上边哭边跑,她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人来救自己的爸爸,她只知道爸爸让她一直往前跑。

原来她在接到朋友的电话后,就赶紧沿路找他们父女二人,当她看到车祸现场,实在是吓坏了,可是她自己又没有办法拉得动张政。

她着急的叫着女儿的名字,发现女儿并不在车里,于是着急的问张政:“女儿呢?女儿去哪了?”

“我让她跑前面去找人了。”张政痛苦地回答着。

看着漫无边际的黑夜,妻子对面前发生的一切感到十分绝望,她抛下一句:“如果女儿出了什么事,我永远不会原谅你!”

然后擦干眼泪,赶紧往前跑去寻找女儿。

万幸!女儿回来了!身边还有一位工人大哥。

张政妻子痛哭流涕,抱着女儿紧紧不撒手,看着张政还在车里压着,两个人先合力把他救了出来。

待张政情绪平复下来后,工人大哥了解了事情的原委,然后一拳打到了张政的脸上,怒斥他喝酒不要命,还要把家里人的命搭进去!

此时的张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患上了严重的酒精依赖症了。

回到家中,妻子已经无力管他,想到女儿面临生命危险的一幕,她心如死灰,说了一句:“我们明天去办离婚手续”,就再也没有多说了。

张政也知道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也没好意思求妻子原谅他,之后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妻子就带着女儿离开了这个家。

工作期间审问犯人时,张政的手抖到已经没有办法正常记笔录了,他必须要喝至少半斤白酒,才能恢复正常状态。

他有时候还很得意地说着:“喝了酒之后,自己的字都写得漂亮多了。”

可是这样的工作状态,让他在局里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还差点杀了自己的同事。

一次,张政的同事看到他正在吃午饭,可是手边还放有一瓶酒,半瓶已经下肚了。

因为知道他之前喝酒惹过的祸端,同事便好心劝诫他说:“张政,少喝点吧,出了那么多事,还非要喝它干嘛呢?”

哪成想,张政一听到这话,立马不高兴了,他认为不让他喝酒的人都是在害他,反手掏出别再腰带上的配枪,朝着同事开了一枪!

这给当场的人吓坏了!

所有人愤怒不已,领导得知此事后,认为张政无可救药,再任由他发展下去,不知道会做出什么荒唐的事来,几天后,他便被单位辞退了。

丢了工作的张政变本加厉地买酒,酒就像毒品一样让他无法自拔,身体也每况愈下,各种疾病陆陆续续找上了门。

看着儿子如今的样子,张政的父母深感痛心,他的父亲阻止他时,张政依旧是怒不可遏,甚至有时还会动起手来,嘴巴里还在指责父亲:“我小的时候不就是你让我喝酒吗?现在还来管我!”

老两口对此痛苦不堪。

可是不能眼睁睁看着儿子今后的人生就这样毁于一旦,父母便商量着将他送往精神病院。

可是在精神病院的张政如同一只暴怒的狮子,逢人就打,见到东西就砸,整个医院被他搞得乌烟瘴气。

即使医生想办法控制他,给他注射镇定剂也没用,待他醒来后,暴怒值就会直线上升,谁都没有办法控制得住他。

医院没有办法,不得不联系张政的父母将他带回去。

回到家后,当天晚上父亲对张政说:“今天我们父子俩好好喝一次,谁都不拦你,想喝多少就喝多少。”

张政大为吃惊,他很疑惑父亲怎么突然转变了态度,还以为是父亲“幡然醒悟”了,便开心地大喝起来。

其中一个人从口袋里拿出一封信交给张政,张政打开一看,是父亲写给他的,上面写着:

儿子,将你送到戒酒中心,实在是无奈之举,你不要恨爸爸,就当爸求你了,把酒戒了吧......

看着父亲写的内容,张政留下了眼泪,想想自己过去做的那些事情,对身边人造成的伤害,再也难掩心中悔恨之情。

此后,他便痛下决心,一定要戒酒!

在戒酒中心的医护人员帮助下,张政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成功戒掉了酒瘾。

从最初每天都要几斤酒下肚到如今闻到酒就想吐,也实属不容易。

返回到家中的张政,从此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想到自己的过往,让他忍不住当起了一名“反酒人士”。

在反酒行动中,不明就里的陌生人看到张政阻止自己喝酒时,有的给他白眼,骂他几句,有的甚至动起手来,他没少遭遇毒打。

从最初“中原第一酒鬼”变成如今“反酒达人”,张政经历了许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经历的事情,但这些事情也令他悔恨终生。

适量的饮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温暖人体,但一旦把握不好量,可能就会家破人亡。

原本为了助兴而生的酒,到如今却造成了无数血淋淋的案例,这时刻警示人们,不要让酒最终成为迫害自己,伤害他人的罪魁祸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