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理想,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彻底完成,耗费百年才完成大一统_刘邦_始皇_诸侯

历史上都说秦始皇是死于寻求长生不老药,对于秦始皇的执政,评价为“苛政虐民,扼杀民智”;但是谁能明白秦始皇真正的内心,秦始皇的最终目标,只不过是想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不再像战国时期那般,互相征伐。

但是秦始皇的雄心壮志,当时的人们不懂,后世的人们又过于苛责;如果非要说秦始皇的缺点,可能就是太过于急切了一点,数千年的分封制已经深入人心,又岂是短短十余年时间就能改变的?

展开全文

秦始皇的目标,在短短的秦朝并没有完成,在秦末时期,整个华夏随时可能又重回当初战国诸侯并列的时代,所幸是一个如今看起来是“地痞无赖”的刘邦夺得了天下。

虽然看起来,刘邦和秦始皇是两个截然不同类型的人,但刘邦却是秦始皇理想最完美的继承人,刘邦性格上虽然是个“小人”,但是刘邦的内心,却一直视秦始皇为毕生的偶像,也是天下寥寥真正懂得秦始皇抱负的男人。

一句“大丈夫当如是也”,充分展示了刘邦这个“秦始皇迷”的内心。尤其是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也面对了秦始皇当初所面临的困境,但是刘邦终究不是秦始皇那个硬派男人,做事懂得委婉,加上在秦末长期的战争中,山东六国贵族已经消失殆尽。

所以刘邦面临的困难比起秦始皇小得太多,虽然刘邦也分封了许多诸侯王,但是随着国家稳定后,刘邦又陆续消灭了这些诸侯王,如今很多人都在为韩信抱屈,为此辱骂刘邦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但是如果刘邦乘着他还在世能压制天下的时候,消灭这些异姓诸侯王,后世再想做就难了,这样会有什么后果?这也是后世开国皇帝都要例行的剪除开国元勋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有的血腥,有的比较温和,但目的都是一样。

但是刘邦想彻底融合民心,也深感无力,他也想学习秦始皇,发动一场对外的战争,用来激励民心的认同感,但是在北伐匈奴的时候,却差点把命都丢了,“白马之围”是刘邦一生中最大的耻辱。

在之后的西汉统治者,面对匈奴的强势,只得选择屈辱的和亲政策,送出了无数刘氏宗族女子,以换取苟且的和平;之后的汉文帝和汉景帝也是潜心选择发展国力,并彻底消灭诸侯势力,包括刘氏诸侯王。

直到汉武帝刘彻时期,国富力强,也或许,汉武帝刘彻才是秦始皇理想的真正实现者,手握卫青和霍去病两员千古难出的绝世名将,通过几近让汉王朝彻底崩溃的多次战争,终于彻底打败了压在华夏北方数百年的匈奴。

虽然后世对汉武帝的评价有很多都带着“穷兵黩武”的标签,但是汉民族,却是通过对匈奴的伟大胜利中,建立了民族的认同感和一致性,也只有在此时此刻,屹立在东方的大帝国才是真正大一统的王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如今的人说出来是那么的轻巧,但这却是古代先烈,用赌上了国运才实现的,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无名的白骨和鲜血,现在已不得而知;有空的话,建议大家可以看看“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尘封的历史中,寻找如今华夏再次崛起的血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