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很多南方人对于家庭宗族的认同观念比北方人要强?日本人的祖先是谁_中原_东南亚_新疆

本文目录

  • 为什么感觉很多南方人对于家庭宗族的认同观念比北方人要强
  • 日本人的祖先是谁
  • 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控制沙漠遍布的新疆,而不征服富饶的东南亚
  • 浙江是南方省份中百越基因最多的,为何长相最接近北方人
  • 强悍的雅利安人摧毁了三大文明古国,为何单单在中国折戟沉沙
  • 为什么好多传统文化只在南方传承
  • 为什么西汉经历了七国之乱后仍然能繁荣昌,盛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就不行了

为什么感觉很多南方人对于家庭宗族的认同观念比北方人要强

我是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据我的了解,北方人的宗族认同观念确实没有南方人强。在南方,如果两个萍水相逢的人相遇,在得知对方和自己是一个姓时,可能都会攀谈一番,问一问对方是祖籍何地,是不是与自己同宗,若是,可能就此结交为家族中人,日后相互联系。在北方,同姓人之间,也不过是同姓而已,没几个人会对对方的籍贯和祖宗的来源有什么好奇,最多说个“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即使是相同的姓氏,五百年前还真不一定是一家。南方人的宗族观念为什么比北方人要强?这是民族迁徙、融合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族群文化差异。

自古以来,地处北方的中原,就是华夏民族的聚居地,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农耕文明讲究休养生息,互帮互助,共谋发展,因此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特点,而中原以外的游牧文化则是征服虐夺,强加于人的争霸思维。两种不同文明和不同思维也就导致了族群观念的不同。

在古代,中原因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一直受到游牧民族窥视。游牧民族在蒙古高原或东北大地相互征伐统一后,形成气候,便将触角伸到中原,先是抢劫人畜,粮草,以供温饱、泄欲,后得寸进尺,直接侵占地盘,夺去政权,奴役汉人。在一次次的游牧民族入侵中,中原及华北地区便成了华夷争霸的战场,也成了民族融合温床。

在中国历史上,导致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历史大事件,就有西晋“五胡乱华”,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以及后来的蒙元、满清等两朝,这些大事件的发生,不但改变了族群文化,也改变了族群观念,族群观念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宗族观念的不同。

在““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历史节点上,中原很多汉人,为保族群安全,逃避外族奴役,举族南迁,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被外族驱逐的心态,于是保留了本族群的文化基因,也就形成了后来的家庭宗族观念。而在几次历史事件中没有逃避的汉人,为了生存,他们选择了臣服或融入,并和游牧民族打成一片,久而久之,曾经族群观念便慢慢淡化了。

特别是宋代,整个宋朝先是受到辽的劫虐,金的吊打,蒙元的践踏,而明朝之后,满清的统治,首先受到冲击的当属中原及华北。在这些历史节点上,中原及华北几乎被游牧民族所融合,族群基因多元化,从而导致了人们宗族观念的弱化。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元初大将张弘范,其祖上为北宋汉人,其父为金国统治时期汉人,张弘范则成为元初的大将,亲手消灭了南宋。至于西北地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游牧部族发祥地,因商贸的发达,民族众多,民族融合更早,族群基因更为复杂,族群观念也比南方还要淡化。

其实,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南方汉人始终保留着一颗中原赤字之心。他们北望中原,心系华夏,随时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这就是一种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虽是沧海变桑田,却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永不变节。因此,有了族群观念的强弱对比,就有了宗族观念强弱之分。

日本人的祖先是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涉及基因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日本人的父系基因如此:

第一,日本关东地区(是指日本本州中部濒太平洋的一个地区)的男性,48%是单倍群—D2,

这是所谓绳文人的主体,也就是所谓的日本原住民。他们在约公元前12000年到公元前300年的时期生活在日本。

绳文人比较矮小,男性身高不超过160,女性不超过150。

第二,关东地区有31%的男性携带单倍群—O2b。

这是所谓的弥生人的主体。

弥生人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250年,才从朝鲜半岛来到日本的。

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人和日本人在O2b基因上具有很大的交叉,说白了他们具有接近的血缘。

弥生人牙齿比绳文人大,身高也比绳文人高。

一般认为建立大和政权的主要是弥生人,因为他们更先进。

他们将绳文人征服、杀戮、驱逐,蔑称为“虾夷”,这也就是后来征夷大将军的由来。

征服的过程中,他们也混有了大量绳文人的基因。

第三,关东地区有15%的男性携带单倍群—O3。

这些人来自于中国大陆,在铁器时代分为很多批次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

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朝鲜半岛生活的居民中,混血了所谓汉人的O3基因,又将他带到日本,而并非是徐福带过去的。

徐福是公元前210年,也就是弥生人时代去的日本。估计是徐福只带走500童男童女,人数太少,对基因上起到的作用有限。

至于O3基因,因朝鲜半岛本部长期被汉人控制,有混血并不稀奇。

所以,以往军国主义所谓大和民族是纯种,血统是全世界最纯正,自然是扯淡了。

现代的日本人类学者都认为:现代的日本国的主体民族,也就是大和民族,主要由绳文人和弥生人不断混血形成的。

多说一句,日本人基因中的O3,其实是今天中原汉族主要基因。他们是5000年前从藏羌东进,和中国中原地区的农耕的兄弟集团O1,O2融合,成为了现在汉族的主流。

现今的河北,山东等中原大地都是O3的天下,O1主要在中国南方,O2只集中存在于东北的满族。

那么,日本人的基因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同中原汉人是相同的。

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控制沙漠遍布的新疆,而不征服富饶的东南亚

因为对于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而言,新疆的战略价值要远高于东南亚。

就拿清朝来说。

乾隆时期,清军与缅甸爆发过四次战争。三败一平。

与越南爆发过一次战争。先胜后败。

表面上看,清朝无法征服缅甸、越南,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东南亚气候恶劣,导致战事不顺,令乾隆皇帝打了退堂鼓。

但实际上,翻一下乾隆时期历次战争开支就知道了:

四征缅甸,清军耗费军饷900万两。

平准、平回,清军耗费军饷3000余万两。

两征大小金川,清军耗费军饷7000万两。

清军在东南亚的数次用兵,属于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乾隆看起来好像很重视与缅、越的战争,恨不得“不破仰光终不还”,“不破占城终不还”。咬牙切齿也要拿下缅、越。

但其实,清廷用于东南亚的军费开支,少得可怜,比起征讨大小金川(两个县城)所用的开支,连零头都不到。

众所周知,开疆扩土等于要打仗。打仗又等于要花钱。

归到底,能否成功开疆扩土,首要因素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舍得花银子

皇帝老儿舍不得掏钱,还谈什么开疆扩土?

梦中开疆吗?地图开疆吗?

再看大小金川之战和平准之战。

为了消灭金川土司和准噶尔汗国,清军当年也是没少吃亏。动辄就是千里行军,后勤压力极大。出兵五万都算大规模用兵了。

面临的敌人也是极为强悍。

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从京城调往新疆前线的4800名京营八旗,战死了4583人。

其中,有18人是正二品以上的高级将领。

战后,京城八旗几乎家家戴孝。

这样惨败,清军在对缅、越的战争中,何曾遇到过?

你要说东南亚有疟疾,有瘟疫。那新疆也有茫茫千里的大沙漠。

瘟疫能要人命,干渴也一样能要人命。

所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战事不顺,并是清朝无法征服东南亚的关键原因。

真正的关键原因,其实就是东南亚在乾隆眼里不重要。

在乾隆看来,自己犯不着掏光腰包去征服东南亚。

而新疆就不同了。那是自己砸锅卖铁也一定要拿下的。

那么为什么在乾隆看来,新疆的重要性要远高于东南亚呢?

这是因为,乾隆的地缘思想,是基于民族与文化层面的。

在这种思想层面下,新疆的各大势力都要被纳入清朝的统治秩序中。

换言之,有金国的前车之鉴,清朝对蒙古有深深的恐惧感。

蒙古,那是必须吞并的!要么接受统治,要么被铲除。

蒙古没有向清朝称藩,与清廷共生的可能。

准噶尔属于蒙古人,且又盘踞于新疆,那新疆就必须要拿下。

而东南亚国家,历史上从来就未威胁过中原王朝的统治根基。

它们对中原王朝的伤害,仅仅只限于边境上的小打小闹罢了。

因此在乾隆的地缘战略中,东南亚就没有一定要征服的必要。

如果能一战搞定,以极小代价征服,乾隆当然不会拒绝到口的肥肉。

但如果不能一战征服,要掏空腰包了,乾隆就会掂量掂量。这么干,到底值不值?

以清朝入关的历史背景不变来说,要想让乾隆砸锅卖铁,征服部分东南亚地区,并让这些地区成为现代中国的一部分。那东南亚地区就必须要存在一个类似准噶尔,让乾隆不得不去征服的政权。

比如,南明。

这就跟康熙收复台湾的性质一样。

清初的台湾岛,对于康熙而言,未必有什么很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

但对于康熙而言,消灭岛上的明郑政权,很重要。因为这涉及到清朝的正统地位。

我们把历史线拉长了再看,其它王朝,其实也是一样的。

中原王朝统治西域,始于西汉。

西汉王朝为什么要对西域用兵?

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打击匈奴,巩固汉廷在中原的统治。

赞曰: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者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四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书·西域传》

要不是为了斩断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汉武帝会不会去西域开疆扩土,很难说。

如果,我是说如果。

如果历史上没有匈奴,当时对汉廷最大的威胁来自印度。

可能西藏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时间,就是西汉时期了。

中原王朝将势力延伸至东南亚地区,也是始于西汉。

其实,要论实际统治,东南亚部分地区被纳入中原王朝的时间比新疆还要早。

公元前214年,秦军占领岭南。

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分设为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

其中的象郡,其辖境北达今贵州南部,南至越南中部。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将势力范围延伸至东南亚地区。

当然,象郡的实际管辖范围到底有多大,现在仍然存疑。秦朝是不是真正管理过越南中部地区,也有待研究。

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天的越南北部设立交趾郡,中部地区设立九真郡和日南郡,这是实实在在的,连越南人都没有否认的一段历史。

而中原王朝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那已经是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的事了。

也就是说,汉朝统治越南中北部的时间,比新疆早了50年

但是,统治时间更早,不能代表重要性。

在西汉统治者看来,控制新疆很重要。属于不能动摇的国策。否则,北界不能安宁。

而东南亚地区,那里有什么?有类似匈奴一样的强大外患吗?

没有。既然没有,那何必要劳民伤财。

后来的唐朝也是如此。

不控制西域,就无法遏制突厥和吐蕃。

你不去遏制他们,他们就该来长安城烧杀劫掠了。

至于交趾,貌似好像也没那么重要。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

以上所说的重要,都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而言的。

如果站在古代老百姓,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南方沿海老百姓的角度。其实东南亚的重要性要远高于新疆。

因为,新疆离中原太远了。即便是与新疆毗邻的甘肃人去到新疆,也很远。

指望中原人自发的去新疆生活、定居,是不可能的。

(中亚国家虽然与我国相邻,但他们去到欧洲的距离,其实比来我国还更近)

但东南亚就不同了。东南亚距离我国的东南沿海很近。不夸张的说,只要明朝、清朝统治者什么都不做,只要别搞禁海,禁止福建和广东人下南洋,现在马来亚(马来半岛加新加坡)的主体民族,绝对是华人。

华人在菲律宾、越南的影响也不会低。

但是,由于清朝的禁海政策,中国民间往东南亚的迁徙被打断了。这导致华人往东南亚的迁徙,有一个两百年的空窗期。(即便如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华人在马来亚的人口比例也高达44%)

不难想象,如果历史上没有这个近两百年的空窗期,汉文化绝对会是现在东南亚部分地区的主体文化。闽南语和广府话,也绝对是现在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第一语言。

浙江是南方省份中百越基因最多的,为何长相最接近北方人

个人认为,秦的统一对华夏文明功不可没,但是其实秦统一六国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野蛮战胜文明,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野蛮战胜文明应该是北方炎黄联盟战胜南方蚩尤。西秦跟西戎混居,带有半游牧性质,秦统一之前,南方楚文明可谓灿烂夺目,而吴、越、楚都受良渚文明影响。汉继承于秦,很硬气,可以和北方游牧硬钢。而后历史上又不断重复北方野蛮战胜南方文明并溶于南方的过程,人种上,北方汉人其实已经大量融入游牧民族基因,而浙江人则形成于不断衣冠南渡的汉人士族精英与良渚文明后裔的不断融合。

强悍的雅利安人摧毁了三大文明古国,为何单单在中国折戟沉沙

这个说起来话可就太长了。而且太久远,考证起来也比较有难度。

雅丽安是一个古老的白人种族。如果按地理上来说是最早出现于亚欧大陆北部草原一代的游牧民族。而欧洲甚至中东,印度高种姓他们都认为自己祖先为雅利安。事实上哪个比较纯或者哪个是混的这个可能说不太清楚。

中国古大陆上其实生活着很多白种人民族,而且以西北部居多。先秦时期,秦朝再往北的义渠,在往西的一批小国也是白人。如果往商周之前说,出了长江和黄河中下游流域,北方,西北方大部分都是白人,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性和区位,大概率就是所谓的雅利安人。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也有太多白人民族。

但是后来咋没有了,基本都被中华文明稀释了,融合的融合,杀的杀,跑的跑,反正水草丰茂东亚大陆没有雅利安人什么事儿了。有人说中国地理原因导致中华文明延续,其实是扯淡。那都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960万平方公里不是生下来自带的。我们挤压雅利安白种人生存空间,也会间接导致中亚和欧洲的文明兴衰,这个有的有证据,有的没有,但可以想象。

至于巴比伦或者古埃及,如果真的有的话,那确实是被雅利安人灭了。但是我想不通能建造金字塔的文明怎么会如此弱鸡。他的南边基本没有可以称得上对手的敌人,就是北边而已,实在不行南迁呗,匪夷所思。巴比伦我把他看成神话。至于古印度可以叫做笑话。南亚次大陆仅一个开伯儿山口可以进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想不通一个拥有灿烂文明的古印度为何每一次入侵都拦不住,every time!!!太羸弱了。

中国也曾被多次少数民族攻陷过,但是我们的文明足够强势,少数民族进来大多奉儒术,行汉制,主动同化。只能说其他文明可能确实不够灿烂,不够系统,不够强势,感染力也挺差劲,人家雅利安人根本懒得借鉴和学习。

在这里说一下古埃及,我想不通能建造如此宏伟建筑的文明为何会烟消云散。中国人自古都是基建狂魔,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古代基本没有能力去造金字塔,即使有能力耗费的国力也是巨大没必要的。但我们依然通过自己强大的武力和文明不断的征服着东亚大陆各个民族和种族。我无法想象一个能建造金字塔的文明的武力在冷兵器时代会很弱,最起码其人口数量相较于雅利安一定多的多。怎么会轻易覆灭。即使真的打不过,非洲大陆可以退的地方太多了,可以一直往南走,中国两晋两宋时期,也打不过北方民族,也往南退过,打不过就退这是常识。一个几千年文明的国家怎么会连这个都不懂?而且根据西方的考证,在雅利安人来之前,埃及已经存在了3000年。我真心想不通一个能创造如此宏伟建筑文明的国度,而且已经经历了3000年这么久的跨度,既不往北扩张,也不往南扩张,东西也不去,就是窝在埃及那么小个地方,反观中华民族,从商周到秦的不到两千年里,已经快把东亚大陆最好的地方占遍了。古埃及就像一个悖论一样困扰着我,人口的膨胀会加速文明的发展,而文明的发展必然要导致资源的匮乏,那么为何不往其他地域扩张呢,非洲的自然环境并不恶劣,而且本来就一直有人生活。中国古时也经历过很多自然灾害,但是都挺过来了。照西方的说法,埃及那么猛,怎么可能随意倾覆。在一个没有铁质工具的时代,建造那么宏伟的金字塔,壁画五千年后还色彩鲜艳,而且突然就湮灭了。这个也是够匪夷所思。

我们回顾西方人编写古埃及,巴比伦甚至古希腊和罗马的历史,我在小学学历史的时候,就感觉太伟大了,他们的治国理念先进的有如未来的共和社会。可越长大越发现,他们编造史实的可能性真的很大。这更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文学家,把自己对未来社会的理念强加于一些并没有太多考古证实和文字流传的古文明之上。而中国一向以文物+文献双重验证历史,即使商周时期有文物和文字互相验证,也很难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所以,对于西方考证的文明,我不敢否认,只能说四个字,匪夷所思!

PS:我一直搞不懂埃及那个金字塔到底干嘛用的,就是为了埋法老?中国的文明是一个极其理性的文明,所有世界级的工程,包括长城,运河,秦直道都是有实际意义和用途,完全是为了这个民族可以长治久安。我不明白几千年的埃及劳民伤财的弄个塔到底要干嘛,发展了几千年连点儿理性都没有吗?

为什么好多传统文化只在南方传承

谢谢邀请。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有些太笼统,提法也似乎不太科学。理由如下:

第一,要弄清楚传统文化的概念。什么是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人回答不全面、不准确。我个人理解,所谓传统文化,主要是指自古以来一直被世代传承的各类文化元素的总称。比如酒文化、礼仪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祭祀文化等等。我国是礼仪之邦,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已在世界文化史上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第二,南北方传统文化传承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南方传统文化传承速度与质量优于北方的主要原因:一是许多南方人的祖先是从北方迁徙过来的,北方的传统文化自然带到了南方;二是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战争、自然灾害频发,传统文化缺乏传承的主体条件;三是北方相对于南方比较落后。北方自古被视为是蛮荒之地,蒙古族、满族、藏族被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居无定所。这就是传统文化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

第三,新时期南北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差距在不断缩小。虽然南北方在传统文化延伸发展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差距就慢慢缩小了。南方人不断来到北方开疆拓土,自然也就把南方的传统文化也带了过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这种变化是可喜的,值得肯定的,也是需要专家学者研究的。

为什么西汉经历了七国之乱后仍然能繁荣昌,盛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就不行了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其结果自然就不一样。

从性质来看,七国之乱是地方诸侯王不服管束,害怕被削弱,所以先发制人起兵叛乱,是“兄弟阋墙”,都是老刘家自己的事;安史之乱是地方藩镇实力增长,起了不臣之心,酿成叛乱,是胡人觊觎汉家天下,是外来势力的夺权。其性质是不一样的,所以兄弟之间的隔阂没有了,大汉继续发展,而外来势力对内部造成的危害更大。

从背景来看,七国之乱是大汉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取削藩之策,对地方诸侯王下手,而地方诸侯王不甘心这才起兵;安史之乱是唐朝盛极而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地方藩镇尾大不掉,没有了对中央的敬畏之心,造成李唐天子威信全无。所以七国之乱后汉朝继续强盛,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衰落。

从持续时间上看,七国之乱仅仅持续了三个月,而且没有造成多大破坏,就被大汉平定,而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对唐朝的统治造成致命危机,带来结果自然不同。

从叛乱程度来看,七国之乱被挡在洛阳以东,都没有出梁国地界,更不用说威胁大汉统治的中心关中平原了,所以平定叛乱后大汉持续高速发展;而安史之乱,叛军攻破长安城,唐朝的统治核心地带被摧毁,自然一蹶不振。

从外部环境来看,七国之乱时,大汉外部相对稳定,已经和匈奴持续了数十年的和平,所以中央政府能专心镇压叛乱;安史之乱时,唐朝民族矛盾激化,安禄山本身就是胡人,唐朝在平定叛乱的时候,还要防备周边异族的威胁,难以迅速平乱。

从造成结果来看,七国之乱后,大汉对地方的统治力加强,社会稳定,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大汉的持续发展;安史之乱后,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减弱,藩镇割据已成中央统治的最大危害,导致中央实力削弱,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开始走下坡路,并一直走到灭亡。

其出发点不同,所以造成的结果截然不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