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天 武汉中院成功挽救濒临退市企业*ST中安科_重整_武汉_中安

这是一家在安保领域市场价值较高的上市公司,被申请破产重整时年均销售额仍达20多亿元,拥有200多项专利。2022年6月,*ST中安科(600654),因资不抵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

“困境主要源于财务危机,应尽力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拯救。”武汉中院在上级法院的指导和各级政府支持、配合下,积极推进这家鄂企上市公司快速重整,并顺利招募到新的投资人投入巨额资金。

2022年12月23日,*ST中安科重整计划执行完毕,重整程序取得圆满成功。在宝贵的窗口期内,武汉中院从批准重整计划到重整执行完毕仅用时17天,改变了公司退市命运。

曾经的资本热门

“老八股”滑入退市边缘

中安科,国内较早设立的专业安防和消防系统集成产品提供商,中国十大安防企业之一,拥有国内外齐全的行业牌照。它的前身,曾经是著名的沪市“老八股”之一的飞乐股份,一度被资本市场热捧。2015年,通过重大资产重组,中安科成为在安防行业的龙头上市公司。

因置入资产评估值过高,中安科为兑现借壳承诺,通过连续并购、快速扩张。仅两年时间就收购了10家公司,涉及交易金额超过23亿元。

激进的扩张方式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截至2017年末,中安科负债高达70.82亿元。连锁效应下,各类金融机构大幅收缩信贷,甚至加速到期相关债务,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各类债务违约。流动性缺乏进一步导致资金链断裂,中安科出现严重债务危机,三次被上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与时间赛跑

武汉中院加速拯救安防龙头企业

留给重生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

2022年6月30日,债务人深圳某公司向武汉中院申请对中安科进行预重整。根据相关规定,若中安科2022年度不能对资产和债务进行彻底重组、实现净资产扭负为正,就有被终止上市的风险,而一旦退市,公司价值受损,重整就失去了基础,退市不可避免。

中安科虽然面临资金流动性危机,但其主业仍然具有较高价值。其拥有优质的国内系统集成业务,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仍具有较强竞争力。国内系统集成业务有望在短期内提升至年营业收入20亿元至30亿元。

旗下位于深圳、常州的三家制造型全资子公司,分别从事物联网传感器、智能门禁以及工业摄像头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活动,在物联网应用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进行精准、高效的研判后,武汉中院决定快速行动,为企业重生争取时间。2022年7月1日,武汉中院决定启动预重整程序,指定中安科股份清算组担任临时管理人。在法院的指导和监督下,临时管理人高效完成资产和负债清查、债权申报和审查等一系列工作,向法院提交预重整工作报告。

展开全文

破产法庭审理首案

预重整制度提供“方法论”

作为成立后审理的首个上市公司重整案,武汉破产法庭充分发挥预重整制度功能,指导破产管理人依法合规开展预重整,有效前移、衔接重整程序。

2022年8月4日,临时管理人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发布《投资人招募公告》。经与投资人进行商业谈判,最终于9月1日确定多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为中安科预重整投资人。投资人有条件受让破产重整成功实施后资本公积金所转增股票中的8亿股股票,并支付12亿元现金对价。

武汉中院对此案高度重视,由破产法庭庭长、两名副庭长组成合议庭审理,院长督办。案件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加强对管理人的指导、监督,实时掌握并及时推进案件办理,确保重整效率、重整质量。

“这起破产案件从预重整到重整的过渡、衔接,从重整计划执行到执行完毕,流程清晰,操作规范,高效务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武汉大学教授张善斌分析。

“中安科重整案是一场对预重整制度的实战测试和检验。”武汉法院相关负责人认为。2022年5月,武汉中院修订《破产重整案件审理指引》,专章对“预重整”作出规定,但一直未付诸实施,直到成功审理中安科案。该案从执行重整计划到重整计划执行完毕用时17天,跑出了挽救上市公司的加速度。

目前,中安科已借助重整投资人现金流,化解债务38.56亿元,保障了广大债权人的利益。下一步将持续加速内部管理革新,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做优做强主营业务,加大“数智化”网格布局,打造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商。

(孙文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