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现代农业综合改革系列报道之三:“赫山模式”其势已成其兴可待_山区_数字化_农田

赫山区现代农业综合改革系列报道之三:“赫山模式”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炼真 夏训武 通讯员 张鹏程

区委常委、笔架山乡党委书记胡金勇下村调研土地数字化改革……

兰溪镇党委书记邓凯兵调度全镇土地数字化改革工作……

岳家桥镇党委书记陈大如主持土地数字化改革工作推进会……

沧水铺镇香炉山村召开土地数字化改革工作屋场会……

岳家桥黄蜂塘村土地数字化工作开始土地丈量……

这是记者近日在赫山区土地数字化工作交流群随机截取的动态记录。一个有120余人的微信交流群,上至区委书记、乡镇部门干部,下至普通村民,包括本报记者。每天均有海量的信息:调研、商讨、施工……全区土地数字化工作的开展,在这里一目了然。每天的进度令人兴奋,争先恐后的干劲令人振奋!

之前,一个千头万绪、令人顾虑重重,涉及到每个农户利益的改革之举,为何破局之后,如此一顺百顺。从上级“压任务”,到农户“要指标”。

赫山区土地数字化改革破局的密码是什么?它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是什么?

为一探究竟,近日记者深入赫山区部分乡镇村、经营主体、农户进行座谈、采访,力图解构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特别是乡村振兴中,重在解决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问题。无疑,赫山区“小田改大田”的土地数字化改革以及与此协同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重构农业农村新型经营关系、激活生产力,均作出了一系列积极大胆探索。为我市、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综合改革打开一方新天地。

“赫山模式”——

是生产力的提升,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我种田十多年,以前还有些压力,但从今年的早稻开始,这些压力就小了好多。”3月22日,在赫山区泉交河镇新安山村,种田大户刘正华这样告诉记者。据了解,刘正华去年种粮1100亩,剔除机械、人工及其他生产成本,仍小有斩获。今年通过“小田改大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后,仅机械施工、无人机统防统治这两项,双季稻每亩可节省生产成本200元左右。且标准化的沟渠排灌系统,还可旱涝保收。

3月22日,记者在笔架山乡中塘村,只见一派热火朝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景象。在不远处的田野间,十多台挖掘机和几十名工人正忙着整治田块、建设排灌渠道、新修田间道路和机埠。“我们要尽快把建好的农田交到农户手中,不耽误春耕生产。”赫山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高明光说。

去年通过网上招投标获得中塘村3249亩土地流转合同的江苏籍新农人刘晓宇告诉记者,今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给他的“意外惊喜”。田好种了,对于他千里迢迢来赫山种双季稻,“找土地要钱”,更有了保障。

由此可见,赫山区农田升级,既带来了生产效率提升,也让经营主体找到了利润增长点。

展开全文

赫山区委书记周卫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区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他告诉记者,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产量稳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发展高效农业、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的一个关键举措,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

据了解,赫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模式第一期4.8万亩建设项目,与农发行达成1.9亿元融资意向,2022年12月底启动实施,计划今年4月完成全部主体工程施工任务,通过项目开发建设预计可新增耕地726.65亩,指标收益将达14298.62万元。

“赫山模式”——

是经营方式的重构,是破解传统“小农”经济的拐点

“7年前,我们还是抛秧,一人一天一亩多地,今年通过了高标准改造后的大田,将全部实现机插秧,一台机器一天30亩,综合效率可提高两倍多。”说起农业技术的变化,笔架山乡中塘村种田能手俞聪如数家珍。他担任法人的中亿农业公司,在5年里逐步实现了水稻种植全流程的机械化。中亿农业的变化,便是赫山区在农业发展上的一个缩影。前不久,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联合公布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赫山区榜上有名,成为全省入选的4个县(区、市)之一。

记者了解到,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评定,需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等因素。这个重量级国字号荣誉为什么花落赫山?赫山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能够成功列入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靠的是赫山的硬实力。

5年里,赫山区先后举办三届生态农业智慧乡村互联网大会,赫山兰溪大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授牌,中央电视台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发现之旅·美丽家园”栏目先后在赫山取景;特别是“小田改大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后获得央媒及省市多家媒体的关注……

同时,因为今年全区部分乡镇实现的“小田改大田”、土地数字化改革成功,在赫山区,种田不再是需要亲力亲为的“苦差事”。

赫山区高比例土地流转,水稻种植实现规模化,很大程度上,可助推全区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十代十化”服务模式,打通服务、产业、效益、生态四大链条,从而构建起粮食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能有效解决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难题,助力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据了解,今明两年,全区建设高标准农田50.43万亩后,“一区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不断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赫山模式”——

是深化土地改革的探索,是续写新山乡巨变的实践

3月21日,省农委、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专家在赫山区调研春耕备耕工作时,对赫山区正在进行的土地数字化改革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有专家认为,这是对当前“三农”工作有深远影响的成功探索,对全省、乃至全国正在进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板,亦可称之为“赫山模式”。

对此,赫山区泉交河镇副镇长胡建科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而且还是这一模式的践行者,他见证了这项工作从尝试、摸索,到成型的过程。从动员农户入股、土地集中流转,到网上招投标,每走一步,如履薄冰。

用泉交河镇党委书记陈国荣的话归纳:即跟着政策走,摸着石头过河,充分体现民意。凡事均是在区委、区政府框定的“规矩”下行事,一切公开公正,党委政府成立“加强班”,一对一对接,一对一服务。据了解,此项工作,除了党委政府的调度会、鼓劲会,全镇村组屋场会超过100次以上。

因为思路正确,反复摸索修正。赫山区土地数字化改革从泉交河镇、笔架山乡起步,到全区全域铺展,已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操作模式。

采访时,泉交河镇人大副主席刘庆告诉记者,土地数字化之后,往年令人脑壳痛的双季稻面积落实的任务,也迎刃而解。高标准农田种双季稻效益更高,随之而来的是镇财政每年减付200万元左右的奖励资金。全区,将是数以千万元的财政减负。

同时,随着土地数字化改革的推进,以智慧农业云平台为中央枢纽,以质量安全溯源平台、病虫害监测平台、生产服务平台等功能性、支撑性的平台为依托,赫山区将逐步完成农业的数字化管理。

而带来的更直观效果是,在“小田改大田”改革中,困扰赫山区多年的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副业化等问题正逐步解决,实现生产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获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赫山区副区长蔡丽环,在谈及目前正在全区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时说,今年,将继续推进42个村的土地数字化改革,继续落实“土地数字化改革推进到哪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的项目支持政策。“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方案》明确的创建任务安排,在全域推进土地数字化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形成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赫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谢三喜表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