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赫山·隐形冠军 ④_江口_竹筷_企业

看见赫山·隐形冠军 ④

编者按:这一年,我们带您看见中国式现代化的“赫山图景”。寻找“隐形冠军”、解读“赫然在目”、发现“赫山不一样”,红网益阳站、赫山融媒推出系列报道《看见赫山》。

第一季,我们带您走进赫山企业中的“隐形冠军”,看赫山制造如何深耕细分市场、发力“专精特新”——

航拍镜头下的益阳市赫山区泥江口镇。

都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泥江口竹筷”。不论你身处何处,只要端起碗,你很可能就和这个益阳赫山的小镇打了个招呼——中国出口的每7双快消竹筷中就有1双来自这里。

依靠“一双竹筷”,泥江口镇年出口创汇近6000万美元,销售渠道通往全世界62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到全国1‰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15.2%的快消竹筷出口份额,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一次性竹筷生产和出口基地。

“泥江口竹筷已经连续多年霸榜竹筷产品网销第一了。”镇内竹筷产业从业者每每讲起,言语中都透露着自豪。但奔向全球贸易大舞台的背后,是泥江口几代人历经数十年的探索转型。

展开全文

竹制品加工企业。

初露锋芒:竹筷当主角

“谁都要吃饭的嘛,竹筷是生活必需品。”自上世纪80年代,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泥江口着手发展一次性竹筷产业。

拿上砍刀,戴上草帽,镇上几乎人人都是竹农。2003年,身为泥江口人,黄匡也赶上热潮,放弃跑竹制品运输的工作,凭运输时学到的经验,开了家竹筷生产小作坊,顺风顺水的资产累积之下,小作坊扩大成大厂房,成为通达竹木制品厂。

如黄匡一般,在泥江口,做起了竹筷生意的本地人比比皆是,有家庭作坊式工厂,亦有规模企业。充足原材料供应和人力资源保障加持,让“竹筷”成为了泥江口发展的重要主角。

厂区内一片忙碌景象。

2010年,竹制品加工业成为泥江口名副其实的龙头产业,年创利税4000万元。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以泥江口为中心,覆盖泥江口、桃江、安化、宁乡、汉寿等辐射范围达200万亩的原材料供应地逐渐形成。

截至2021年底,泥江口镇现有工商登记竹筷企业达89家,竹筷产业销售总额达10.07亿元。断料、破片、拉丝、成型、蒸煮……泥江口镇竹筷企业的生产线内常常忙得热火朝天。

“全镇6.3万人每六个人就有一个从事竹子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通过多年发展,泥江口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和祥、通达、三超为龙头的竹筷企业聚集区,企业经营逐步探索出“公司+农户”的原材料供应模式、“工业+贸易”企业经营模式、“集团+合作社+农户”新型产供销模式等多种模式。

泥江口竹筷。

抱团取暖:自主淘美元

高光过后,是爬坡过坎。放眼国内市场,尽管营收可观,抢占先机的福建、浙江等沿海竹制品也影响着泥江口竹筷的品牌扩张,这给产业发展带来挑战。

21世纪初,国家放开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政策,面对时代红利,泥江口将目光放在了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

2010年,三超启动海外市场,探索跨境电商,还获得了阿里巴巴评定“金牌电子商务企业”“最佳开拓奖”。竹筷外贸产业就此在泥江口镇萌发新芽。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为了推动竹筷产业进一步发展,2011年,泥江口镇促推成立了益阳市泥江口镇竹筷协会,推动全镇竹筷企业的共同生产。

在协会牵引下,企业相互扶持,在淘美元的路上,竹筷产业集群抱团出海。2012年,通达等企业同样敲开了外贸之门。

竹筷出口不同国家使用各类型包装。

初期往往最艰难,没有熟悉外贸的专业型人才,企业对从未接触过的新型模式无从下手。加强人才招聘,紧密平台联动,启动海外直播,积极参与广交会……泥江口的竹筷企业化被动为主动,拓宽产品销路。

跳出客户群体的限制,泥江口镇的竹筷企业还加快产业集聚,追求产品精细化,在一次性竹筷、一次性叉勺、一次性吸管等快消品赛道上深耕研发。占领细分市场,泥江口上下游竹产品涉及结构材、日用品、工艺品、食品等十余个品种,使其在海外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019年,益阳海关成立,益阳企业出口更加便利,这使得泥江口再次迎来外贸的飞跃发展。如今,在全国所有地级市,基本都有泥江口竹筷的销售网点,通过在阿里巴巴等网络电商平台加大推广销售,将泥江口竹筷销往全世界62个国家和地区。

外贸直通车打通,海外订单开始源源不断地向这里涌来,泥江口实现了年出口从数百万到数千万的跃阶。

企业仓库一角。

精益求精:打造样板圈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泥江口现有11家竹筷出口企业,竹筷产业已长期稳坐“网销第一”的宝座,销售总额超过10亿元。

但这个成绩并不是结束,而是下一段努力的开启。

近年来,本地企业带头人不断加强对技术设备的引进和创新,推动竹筷加工产业井喷式发展。现如今,泥江口竹筷产业已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

一枝独秀不是春,齐头并进花满园。各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资产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还良莠不齐,泥江口决心通过产业集群推动竹筷生产向规模化发展。

2021年7月,泥江口竹产业协会正式成立,黄匡成为协会会长,将41家竹企业拧成了一股绳。

黄匡认为,泥江口镇竹产业虽然发展时间较长,但产品营销不充分,必须要完成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品牌口碑,才能引领泥江口竹筷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广大的市场。

工人们在装运货物。

2022年7月,由泥江口竹产业协会为注册人的“泥江口竹筷”集体商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批准成功注册,这标志着泥江口竹筷从“泥江口制造”向“泥江口创造”转变。

目前,赫山区正全力打造发挥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的竹产业园区。几家龙头企业率先牵头开展合作,通过统一标准来加强品控,打造生产、包装、展销“一条龙”,不断地创新产品种类和质量。在此规划之下,泥江口竹筷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将极大增强。

历经产业升级、环保转型,泥江口早已是名副其实的“快消竹筷之乡”。“泥江口将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示竹筷生产制造的质量和实力。”黄匡对产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红网益阳站 赫山区融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总策划 高志荣

总监制 夏正华 曾小颖

策划 向杰

监制 皮尉人 李微

统筹 刘杰 刘慧婷

执行 郭轩 刘慧婷 李成刚 罗慧翼 田伶 陈维新 皮海军

视频 李成刚

特别鸣谢 赫山区泥江口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