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愈的人物生平?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是哪位名将_朱元璋_至正_明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邓愈 朱元璋 至正 明朝

本文目录

  • 邓愈的人物生平
  •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是哪位名将
  • 明朝开国六王,徐达第一,最后一位镇守云南
  • 邓愈是什么人物
  • 邓愈为什么叫天下第六名将
  • 明朝的开国将军邓愈,为何40岁就撒手人寰
  • 明朝功臣邓俞简介

邓愈的人物生平

1337年(至元三年)农历二月十五,邓友德(后来的邓愈)出生在虹县龙须里(今泗县大路口乡大营村)。他的父亲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被乡人推为团练,率领人马,保境安民。
儿时的邓友德聪慧好学,稍微长大就怀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当时的黑暗统治。1353年(至正十三年),邓顺兴在和元军作战的过程中,中箭身亡。邓友德的哥哥邓友隆接掌兵权。不久,邓友隆病逝,于是16岁的邓友德继掌兵权,亲率人马与元军作战。
邓友德每次作战时都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冲锋陷阵,军队之中人人都佩服他的勇猛。泗州、灵璧、盱眙等地人民闻风归附,求其保护。
1355年(至正十五年)春,邓友德率所部万余人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封邓友德为管军总管,赐名邓愈。 参见词条: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为了统一江南,在1355年(至正十五年)农历六月,命令邓愈和常玉春领兵自巢湖南下,先后攻占牛渚矶、太平、溧阳、溧水、句容、芜湖。
元朝大将海牙率领水师集结于采石矶,准备进攻太平,邓愈率领士兵偷袭,攻入敌军大寨,俘虏了对方的精锐兵将;又用两只小船,装满作燃料用的杂木,杂木内藏火药,灌以油脂,小船冲入元军水师之中,火势猛烈,元军大败,死伤无数。
邓愈等将领乘胜率军渡江,进攻金陵。元朝南台御史福寿督兵死守,邓愈等人浴血奋战,终于攻破金陵,杀死福寿。后来邓愈又和徐达顺势占领镇江、丹阳、金坛、广德。朱元璋因邓愈战功卓著,提升邓愈为广兴翼元帅,出守广德州,破长枪帅谢国玺于城下,俘其总管武世荣,获甲士千人。   1357年(至正十七年) ,朱元璋又因邓愈的军功,提升邓愈为枢密院院判。同年农历七月,朱元璋命邓愈为征南将军,以胡大海为副将,攻取旌德、绩溪、休宁,并乘胜攻占江南重镇徽州。
湖南“苗帅”杨完者率兵十万来进攻徽州。当时徽州城郭残破,而且胡大海率领部队攻婺源还没有回来,邓愈身边只有少数士兵,情况危急 。于是邓愈激励士兵,明立赏罚,大开徽州城西门,布下疑兵计。苗军见状,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后,昼夜兼程赶回,与邓愈里应外合,协力拼杀,苗军大败而逃。 邓愈又先后攻占了婺源、休宁、严州、建德,转战皖、浙、赣等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敌军望风而降。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各地民众争持酒肉慰劳。迁佥行枢密院事,攻占杭州,击败李伯升的援军,遣使说降饶州守将于光,并击退陈友谅的多次进犯。邓愈升任江南行省参政,总制各翼军马,先后攻占浮梁、乐平、余干、建昌。进攻江西时,陈友谅部将、抚州守将邓克明投降。 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陈友谅丞相胡廷瑞献龙兴路,朱元璋改名洪都府,邓愈被提为江西行省参政,率兵镇守洪都(今南昌)。由于降将祝宗、康泰的叛变,洪都失守,朱元璋并没有怪罪。后徐达还师收复洪都,朱元璋复命邓愈辅佐大都督朱文正镇守洪都。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夏,陈友谅号称率领60万人马围攻洪都(今南昌),楼船高与城等,乘涨直抵城下,围数百重。邓愈防守抚州门,城墙破损了30余丈,邓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邓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
消灭陈友谅后,邓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在常遇春攻克襄阳之后,邓愈又以湖广行省平章的官职,镇守襄阳等处。
1365年(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封邓愈为右御史大夫。 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加封邓愈为太子谕德。同年,徐达、常遇春率领军队进攻山东,邓愈作为偏师进行配合,从湖北出发进攻河南。平定中原后,朱元璋命邓愈为征戍将军正总兵,平定江淮等地未归附的州县。不到两年,唐州、南阳、均州(湖北丹江口)、商州、房州(今湖北房县)等地均归附明朝。
1370年(洪武三年),朱元璋又任命邓愈为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徐达远征甘肃。邓愈率兵奋战北元残军王保保部,斩首2000级,俘获王爷公爵以下百余人,士兵8万多人,骆驼、马匹、辎重不计其数。同年农历八月,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追击北元豫王至西黄河,在黑松林斩杀元大将阿撒秃,大军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因此,河州以西皆属明朝版图。
1370年(洪武三年)农历十一月,邓愈班师还京,因功赐宅第于南京洪武正街,赐虹县城南良田500顷,佃户73家,守坟户150户,仪仗户19家;官职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爵位封为卫国公,参与军国大事。每年的俸禄三千石,并授与子孙世袭的凭证。 参见词条:明攻灭夏蜀之战 1371年(洪武四年),邓愈在明攻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筹措运输军队中人吃的粮食和马吃的草料,供应从征各部。
1377年(明洪武十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同年农历四月,邓愈任征西将军,和副将军沐英前去征讨吐蕃反抗势力。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杀敌人至昆仑山,俘虏斩首万人,获马、牛、羊20余万匹,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朱元璋见到捷报后,降旨嘉奖邓愈,赐红蟒暖袍一件,玉带一围。
邓愈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生病。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明军到达寿春的时候,邓愈因病去世。
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止上朝三天,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肖像挂在太庙中享祭。朱元璋还亲自选择墓地,将邓愈安葬在南京雨花台,墓前置六对石翁仲石马,山上遍地松柏,禁止砍柴打猎。并命人将邓愈的功绩写入《洪武功臣录》。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是哪位名将

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可真是不容易,出身贫寒,就连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都比朱元璋高,好歹刘邦当过泗水亭的亭长。朱元璋之所以能够逆袭成为皇帝,除了自身拥有雄才大略,还与麾下的猛将贤相是分不开的。下面给大家盘点一下朱元璋的十大开国功臣:
10、冯胜
冯胜(?—1395),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定远(今属安微)人。曾大破陈友谅于石灰山,解安丰之围,取淮安,克平江(今江苏苏州)等,之后被升为右都督。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服纳哈出,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后因功高遭朱元璋猜忌,被赐死。
9、邓愈
邓愈(1337—1377),原名邓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微泗县)人。邓愈,16岁起领兵抗击元朝,1355年(至正十五年),率领所部万余人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将他改名为邓愈。
邓愈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微当涂),集庆(今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任广兴翼元帅。洪武三年(1370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洪武十年(1377年),邓愈于寿春病逝,被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8、李文忠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小名保尔,朱元璋的外甥。19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朱元璋亲军支援池州,击败在池州的赵普胜的军队,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明朝建立后,李文忠曾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被封为曹国公。
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
7、朱文正
朱文正(1336—1365),其父为朱元璋之兄朱兴隆(南昌王)。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战功卓著。
正是由于朱文正拖住了陈友谅的60万大军,朱元璋才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与陈友谅的决战,最终在鄱阳湖消灭了陈友谅。从此,朱元璋在义军中一家独大。
朱文正后因不满朱元璋的封赏,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发现后软禁于桐城。不久后,郁郁而终。其八岁的儿子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唯一非朱元璋儿子的明朝藩王。
6、蓝玉
蓝玉(?—1393年),与胡惟庸是同乡,常遇春的妻弟,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微定远县)人。蓝玉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领15万明军北征漠北元朝残余势力,在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官僚体系,因此而名震天下。洪武二十六年,以谋反罪被诛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5、汤和
汤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钟离人。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等战役中,屡破元军,累功升任统军元帅。1357年(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次年,被朱元璋封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张国珍部。之后,又率军由海道入福州,俘虏了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
后来,汤和跟随徐达率军征讨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封为信国公。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高老还乡,朱元璋赐他府邸于凤阳。洪武二十八年(1392年),汤和因病去世,他是明朝少数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
4、刘伯温
刘基(1311—1365),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文成县)人,明朝开国元勋。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大明王朝并尽力维持国家稳定。因此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事诸葛亮,后朝军事刘伯温”的说法。从中可以看出刘伯温个人能力超群,不过由于朱元璋的打压,没有得到完全的施展。
3、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朱元璋建国过程的历次大战,常遇春几乎都是先锋官,军中号称常十万。后随徐达北伐灭元,破元大都、上都。
洪武二年病逝于军中,被朱元璋追封为开平王。
2、李善长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微)人,明朝开国功臣。跟随朱元璋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可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李善长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也是明朝的第一任丞相。李善长善于国政,筹措军饷,裁决事务迅速。因此,朱元璋的后方非常的稳定,将吏顺从,居民安然,军饷充足。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李善长,就没有朱元璋稳定的后方。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卷入胡惟庸案,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同被处死。这一年,李善长七十六岁。
1、徐达
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微凤阳)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1363年,徐达大败陈友谅,被朱元璋封为左相国。1367年,徐达率军消灭张士诚。同年,升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北伐中原,先后攻占了元大都、元上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明朝建立后,徐达先后多次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徐达骁勇善战,善于治军,为大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明朝第一大功臣。

明朝开国六王,徐达第一,最后一位镇守云南

1、中山武宁王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元朝末年参加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鄱阳湖之战大败陈友谅,全歼陈友谅六十万大军;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攻克平江,灭亡了张士诚势力;之后与常遇春率领大军进行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后多次征讨北元。因功劳被封为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

  徐达乃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2、开平忠武王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常遇春领兵时常为前锋、力战克敌,曾说能率领十万士卒横扫天下,故众人称其为常十万。常遇春和徐达合作,一路灭亡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又平定大都灭亡元朝,因功劳受封鄂国公。

  洪武二年,自开平率师南归,突然病卒,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

  3、岐阳武靖王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是朱元璋的外甥。

  (至正十七年(1357年),李文忠率领亲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大破张士诚的二十万大军,斩首数万,俘获将领六百,士兵三千,收缴兵器、粮草无数。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4、宁河武顺王邓愈

  邓愈(1337—1377年),原名邓友德,字伯颜。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赐名邓愈。邓愈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攻克江南诸郡、转战浙西,多立战功、屡败元军。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任命邓愈为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徐达远征甘肃,邓愈率兵奋战北元残军王保保部,斩首两千级、俘获八万多人,骆驼、马匹、辎重不计其数。之后又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追击北元豫王至西黄河,在黑松林斩杀北元大将阿撒秃,大军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因功晋封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年),邓愈病逝,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5、东瓯襄武王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至正十三年(1353年)随朱元璋在江南诸战中屡破元军;至正十七年(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之后率军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明朝建立后,因功受封信国公。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使倭寇不得轻入。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6、黔宁昭靖王沐英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朱元璋养子。至正十六年(1356年)随朱元璋攻伐征战;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于曲靖大破元朝的残余势力十万大军;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云南平定了当地的很多割据势力和蛮夷,平定云南。

  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逝于云南,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

邓愈是什么人物

邓愈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千灵仙 
邓愈(1337~1377年),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
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领兵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赐其名为邓愈。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江苏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后转战浙西,屡败元军。累积军功屡次升官,历任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谕德。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人物生平
起兵反元
至元三年(1337年)农历二月十五,邓友德(后来的邓愈)出生在虹县龙须里(今泗县大路口乡大营村)。他的父亲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被乡人推为团练,率领人马,保境安民。
少年邓愈
儿时的邓友德天生魁梧,聪慧好学,勇武过人,怀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当时的黑暗统治。至正十三年(1353年),邓顺兴在和元军作战的过程中,中箭身亡。邓友德的哥哥邓友隆接掌兵权。不久,邓友隆病逝,于是16岁的邓友德继掌兵权,亲率人马与元军作战。
邓友德每次作战时都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冲锋陷阵,军队之中人人都佩服他的勇猛。泗州、灵璧、盱眙等地人民闻风归附,求其保护。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邓友德率所部万余人前往滁州,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封邓友德为管军总管,赐名邓愈。
南征北战
主词条: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为了统一江南,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命令邓愈和常遇春领兵自巢湖南下,先后攻占牛渚矶、太平府、溧阳、溧水、句容、芜湖。
邓愈彩像
元朝大将蛮子海牙率领水师集结于采石矶,准备进攻太平,邓愈率领士兵偷袭,攻入敌军大寨,俘虏了对方的精锐兵将;又用两只小船,装满作燃料用的杂木,杂木内藏火药,灌以油脂,小船冲入元军水师之中,火势猛烈,元军大败,死伤无数。
邓愈等将领乘胜率军渡江,进攻金陵。元朝南台御史福寿督兵死守,邓愈等人浴血奋战,终于攻破金陵,杀死福寿。后来邓愈又和徐达顺势占领镇江、丹阳、金坛、广德。朱元璋因邓愈战功卓著,提升邓愈为广兴翼元帅,出守广德州,破长枪帅谢国玺于城下,俘其总管武世荣,获甲士千人。
  至正十七年(1357年) ,朱元璋又因邓愈的军功,提升邓愈为枢密院院判。同年农历七月,朱元璋命邓愈为征南将军,以胡大海为副将,攻取旌德、绩溪、休宁,并乘胜攻占江南重镇徽州。
湖南“苗帅”杨完者率兵十万来进攻徽州。当时徽州城郭残破,而且胡大海率领部队攻婺源还没有回来,邓愈身边只有少数士兵,情况危急。于是邓愈激励士兵,明立赏罚,大开徽州城西门,布下疑兵计。苗军见状,不敢入城。胡大海得到消息后,昼夜兼程赶回,与邓愈里应外合,协力拼杀,苗军大败而逃。
邓愈又先后攻占了婺源、休宁、严州、建德,转战皖、浙、赣等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敌军望风而降。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各地民众争持酒肉慰劳。迁佥行枢密院事,攻占杭州,击败李伯升的援军,遣使说降饶州守将于光,并击退陈友谅的多次进犯。邓愈升任江南行省参政,总制各翼军马,先后攻占浮梁、乐平、余干、建昌。进攻江西时,陈友谅部将、抚州守将邓克明投降。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陈友谅丞相胡廷瑞献龙兴路,朱元璋改名洪都府,邓愈被提为江西行省参政,率兵镇守洪都(今南昌)。由于降将祝宗、康泰的叛变,洪都失守,朱元璋并没有怪罪。后徐达还师收复洪都,朱元璋复命邓愈辅佐大都督朱文正镇守洪都。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夏,陈友谅号称率领60万人马围攻洪都(今南昌),楼船高与城等,乘涨直抵城下,围数百重。邓愈防守抚州门,城墙破损了30余丈,邓愈率军且战且筑,协助朱文正坚守85天。鄱阳湖之战后,邓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
消灭陈友谅后,邓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在常遇春攻克襄阳之后,邓愈又以湖广行省平章的官职,镇守襄阳等处。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封邓愈为右御史大夫

邓愈为什么叫天下第六名将

朱元璋给改的。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洪武三年,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等从塞外班师还朝、奉上平沙漠表,朱元璋欣喜之余,大封功臣勋爵。这次,一共封公六人,封侯二十八人,后来又补封了两个伯,共封功臣勋爵三十六人。不用说,最为尊荣的是封公六人,他们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这六个人中,李善长不必多说了,乃是朱元璋座下第一文臣。
徐达呢,则是朱元璋座下第一大将。常茂名气不高,但他有一个很牛逼的老爸,即堪与徐达比肩的开平忠武王常遇春。李文忠不但能打、屡建战功,最主要的是,他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冯胜在常遇春死后,与徐达、蓝玉并列明初三大将,能力和功勋也是没得说的。邓愈——说起邓愈,大家都知道他资历深,也立过很多战功,但若果要单独拎出来说说他的战功和光辉事迹,往往又不知何从说起。
一句话,六大功臣中,除去靠父亲功勋封公的常茂,名气最低的其实就是邓愈。但是,细考一下邓愈的经历,你会发现,朱元璋对他的好是无以复加的。

明朝的开国将军邓愈,为何40岁就撒手人寰

邓愈:是个出色的忠诚的职场中坚!是个杰出的联合创始人,开国元勋,创业元老!是个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情商高人缘好的有为青年!更加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因公殉职的劳动模范!

元朝末年,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各家各户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反抗当时的元朝统治。这种乡村里自发的组织呢,就叫做团练。团练的带头人呢,就叫练总。有个叫做邓顺心的人,非常的重气节,讲信义,因此呢,就被安徽泗县大路口乡的人,共同推举练总。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有两个儿子,老二叫邓友德,老大叫做邓友隆。邓愈就是他的二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非常的好学,稍微大了一点,以平定天下,为胸怀大志。很不幸的是,在一次的战斗中,邓顺兴在与元军作战时,中箭身亡。他的好兄长邓友隆在接掌父亲兵权之后,没过多久,生了一场重病,病故了。这个时候,邓愈继承了父亲和兄长的遗志,毅然决然地撑起了重担。他作战勇敢,亲力亲为,身先士卒,元军对他带领的部队,退避三舍,闻风而逃。很快在泗州、灵壁、盱眙以等地的民众纷纷慕名的归附于他,求其保护,一致推举骁勇异常的邓愈为起义军首领。

审时度势投明主,英雄惜惜相惜惜

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其实主要就是两大派,一派是非红巾军体系的张士诚;一派是红巾军体系的徐寿辉和朱元璋。

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不断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地区起义军的首领不断的更换更迭。真正能够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英雄,都是在不断的战斗中,大浪淘沙出来的。而在这过程之中,邓友德明白,当当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的部队充其量只是一个不成建制的地方小武装,而作为势力呈上升趋势的朱元璋,已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之星。

1355年,27岁的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死后的大权,踌躇满志、独当一面。在一个夏夜的池塘边,月朗星稀,他遇见了一位身材高大、孔武有力、英姿飒爽的帅小伙:邓友德,原来是邓友德带了一万余人,投奔了他。

帅哥朱元璋见到了帅弟邓友德,不仅大喜过望,鉴于邓友德足智多谋、身高体壮、武艺高强,朱元璋英雄惜英雄,立即授予这位每战均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奋力拼杀的青年才俊其为管军总管,最为重要的是,赐了他一个单名:愈!——愈者,治愈天下苍生也!

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开始北伐平定中原:徐达、常遇春率主力部队从山东出发,邓愈自湖北出河南,作为偏师进行大迂回配合响应。很快,大军平定中原。朱元璋任命邓愈为征戍将军正总兵,平取江淮等地未归附的州县。不到两年,唐州、南阳、金州、均州、商州、房州等地均归附了大明版图。

对于邓愈的早逝,朱元璋痛哭流涕,辍朝三日,亲自迎接这个他亲赐名字的好兄弟的灵柩,从18岁相识起,到41岁累得病死,整整23年了,多么好的创业好伙伴,多么忠诚的好兄弟,深得领导的赏识,深得同事的赞扬,深得下属的夸奖!命史家将其优秀事迹撰写至《洪武功臣录》以永垂不朽,画像上亲自题辞“天生元辅兮辅我定乎九州,溯其功勋德业兮实无人以可侔,垂凛凛于尺幅兮直与河岳而长流。”

明朝功臣邓俞简介

邓愈(1337~1377) ,明朝开国名将。字伯颜,汉族,虹(今安徽泗县)人。明攻河南之战中以南路军统帅大败元军,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明灭夏之战中筹运粮秣军马,以主帅之职与沐英平定吐蕃反抗势力。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年仅41岁。封卫国公,追封宁河王。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
中文名:邓愈
别名:原名友德,字伯颜
国籍:大明
民族:汉族
出生地:虹县龙宿里
出生日期:1338年农历2月15日
逝世日期:1378年农历11月9日
职业:征西将军
主要成就:明朝开国功臣,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
追封:宁河王
谥号:武顺
简介
邓愈(1337~1377)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原名石友德,字伯颜,虹(今安徽泗县)人。元至正十
三年(1353),16岁的邓愈继承父志,领兵继续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军,在渡长江、克太平(今安徽当涂)、占集庆(今江苏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立战功。 19岁升广兴翼元帅。继率部南下,取广德、宣城、徽州(今安徽黄山)。十八年,转战浙西,屡败元军,升佥行枢密院事。后进兵江西,挫败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部,升江南行省参政,总制各翼军马。二十二年,守洪都(今江西南昌),降将祝宗、康泰复叛,乘夜破城而入,邓愈仓促率数十骑奔还应天(今江苏南京)。次年,从大都督朱文正复守洪都,为江西行省参政,抵御陈友谅大军往攻,防守要冲,三月不解甲。鄱阳湖之战后,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二十五年,调任湖广行省平章。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至四月明攻河南之战中,南路由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今湖北天门)等地驻军,于年三月初一日向南阳进发。三月二十二日,愈进取唐州(今河南唐河),守将弃城逃遁。二十六日趋逼南阳,败阻敌于瓦店。次日,占领南阳,擒元守将史克新、张居敬(一作张敬)等26人,俘获士卒1500余人,马150余匹。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第一次北伐中,以左副副将军从徐达远征甘肃,五月初一日,徐达分遣邓愈招谕吐蕃,愈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封卫国公。洪武四年,在明灭夏之战中,坐镇襄阳,筹运粮秣军马,供应从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将军,与沐英平定吐蕃反抗势力,至昆仑山而还。班师回朝时因病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年仅41岁。灵枢运至应天水西门(今江苏南京)时,明太祖亲往祭奠,又亲自为之选墓,进行国葬。追封宁河王,溢号“武顺”。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