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大师谭其骧:什么是中国?关于中国历史疆域标准的问题上,谭其骧和白寿彝的观点分别是什么_唐朝_辽东_契丹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谭其骧 唐朝 辽东 契丹

本文目录

  • 历史地理学大师谭其骧:什么是中国
  • 关于中国历史疆域标准的问题上,谭其骧和白寿彝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 谭其骧的地图是不是有误大唐的疆域究竟有多大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比例尺是多少
  • 谭其骧的人物生平
  • 唐朝末期的时候还控制着东北吗谭其骧的地图有哪些错误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描绘有哪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 谭其骧的人物评价
  • 谭其骧自传阅读理解与解析

历史地理学大师谭其骧:什么是中国

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兴嘉善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新中国成立前,先后任教于辅仁、北京、燕京、清华、浙江、暨南等大学。
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历史地图集编委会副主任兼总。1960年获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称号。九三学社社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始人之一。1934年与顾颉刚等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问题,自成体系。1955年起主持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并致力于黄河水系的研究,对黄河史研究作出贡献。
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等,《中国历史地图集》1986年获上海(1979-1985年)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谭其骧先生主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被称为史学界的两大基础工程之一(另一工程为二十四史的点校),从开始设计到完成历时30年之久,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是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关于中国历史疆域标准的问题上,谭其骧和白寿彝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谭其骧先生在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绘制时,曾确定了一个标准:“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后来,谭先生又撰文重申此说:“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而白寿彝先生在批判“以历代皇朝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因皇权统治范围的不同而历代国土有所变更或伸缩”的“皇朝疆域观”时,则提出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为处理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标准,并将这一标准用于自己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写作上,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也就是我们撰写中国通史所用以贯穿今古的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

谭其骧的地图是不是有误大唐的疆域究竟有多大

一,唐朝在西南地区的疆域和势力范围

唐朝的版图上,最初是州县二级行政区划。但是我们依然要对州的性质进行区别。设置在内地的州,叫做“正州”,由国家派遣官员负责行政管辖,也有可能由国家任命当地的民族首领进行管辖,但是无论如何,国家会有户口、行政、税收等方面的管理。另外一种州,设置在边疆地区,叫做“羁縻州”。羁縻州没有行政管理,只是册封当地的民族首领为刺史进行了管辖。前者是属于疆域范围,后者如果有了军事控制就是势力范围,如果没有军事控制,那就连势力范围都不是。

大多数正州和羁縻州的区别都十分容易区分,唯独西南地区比较特殊。唐朝初期,统一内地之后,西南、岭南一带的土族大姓纷纷归附,被册封为了刺史等职位。这些羁縻州分别隶属于岭南道、江南西道和剑南道。这些地方的羁縻州和北方的羁縻州有很大的区别,唐朝对这里的控制远远大于对北方的控制,甚至存在一定的行政干预。因此,西南地区大体上处于疆域和势力范围的游离状态下。唐朝对西南羁縻地区的控制,在时间上,随着国力的增强的而增强,也随着国力的减弱而减弱;在空间上,对岭南地区、黔州地区的控制更强,而对云南地区的控制则基本是羁縻状态。

英文版唐朝版图

黔州都督府境内有50个羁縻州,其中牂州(瓮安)、琰州(关岭)、庄州(今惠水)、充州(石阡)、应(三都)、矩(今贵阳)这六个州在唐朝早期为正州,到了唐玄宗时期才降为羁縻州。泸州都督府所领纳、萨、晏、现四州,仪风初期为正州,先天时降为羁縻州。而茂州都督府所领维、翼二州本为羁縻州,后改为正州。涂、炎、彻、向、冉、穹、笮七州,最开始也是羁縻州,后来“相次为正”。这反映的是唐朝在黔州,剑南等地的控制强度变化。可以说,西南各大都督府所辖的羁縻州,是唐朝不稳定的疆域范围。这里“朋仇相嫌”,“兵戎相防”,唐朝官方经常派遣官方进行了调节,宣称“卿等虽在僻远,各有部落,俱属国家”。

总体上来说,唐玄宗之前,这些地区大体处于势力范围和疆域的徘徊状态中。贵州、四川盆地边缘、岭南一带大体上可以算为唐朝的疆域,而云南则从未纳入疆域范围。最初在云南出现的各羁縻州都是册封的爨氏等政权,由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王国,他们无法和唐朝抗衡,只能臣服。开元年间,南诏崛起,统一了六诏地区,西南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民族政权。这个政权时而投靠唐朝,时而又进攻唐朝。可以说,南诏的建立代表着唐朝的势力退出了云南。开元年间设置黔中道,也就是加强对黔州的控制,以防南诏。

二,唐朝在东北的势力范围情况

唐朝疆域最东北为河北道,只要管辖今天的河北一带地区。山海关之外,唐朝并未设置正州,但是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唐朝册封在东北的羁縻府州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只是名义上的册封,没有军事控制;另外一种是册封当地的首领,但是有军事控制。前者算不上势力范围,只能是中国古代朝贡制度中的一个方针,后者就可以算唐朝的势力范围了。

谭版唐朝中期地图:唐朝在东北上不封顶

唐朝的东北居住着扶余、契丹、奚、室韦、靺鞨、三韩等民族。唐朝初期,高句丽强盛,于是唐太宗和唐高宗多次联合辰韩建立的新罗,共同出征扶余人建立的高句丽和百济。660年,百济灭亡,唐朝册封其残余各部为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668年,高句丽灭亡,唐朝随后设置安东都护府、营州都督府以控制其地。而契丹和奚是同族异名,位于西辽河一带,开始臣服于东突厥,东突厥瓦解后又臣服于唐朝,先后设置了松漠都督府和饶乐都督府两个羁縻都督府,其都督是本族首领担任。

比较客观的唐玄宗早期地图

高句丽、百济国、契丹、奚族民族境内设置的都护府和羁縻都督府,都是在唐朝的兵威下设立,因而是唐朝的势力范围。唐朝灭高句丽、百济之后没有在东北设置行政机构,也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唐朝对东北的控制十分不稳定。武则天时期,契丹开始反唐,多次出兵攻打营州,史称“营州之乱”,这标志着契丹脱离了唐朝的控制。新罗这不断挤压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势力。670年,新罗兼并了百济故地,之后又不断向北推进,唐朝的安东都护府只好迁徙到了辽东一带。

安东都护府内迁

在谭其骧的版图上,将广大的黑龙江利于也花进入了唐朝中期和后期的版图。这是十分不客观的,唐朝后期,其势力都基本退出了辽东一带,更别说遥远的黑龙江了。营州之乱后,高句丽中的靺鞨部逃亡辽东一带,拒绝了唐朝的册封。697年,靺鞨部又在天门岭之战中击败唐朝军队,随后契丹再次阻断唐朝和辽东的联系,靺鞨首领领袖趁机在吉林一带建国,自称“震国王”。从各种历史现象表面,该时期唐朝的军事势力就逐渐退出了辽东地区。714年,安东都护府迁徙到了营州(朝阳),到安史之乱就彻底废除了。

渤海国和新罗:根据辽国文献记载,唐朝后期,渤海占据了辽东

唐玄宗时期,对东北的的黑水靺鞨、渤海国(震国)、室韦进行了册封,名义上称呼他们为黑水都督、渤海都督、室韦都督等,谭其骧就因此把这些全部划入了唐朝中后期的版图。实际上,唐朝的势力都已经撤出了东北,安东都护的也从内迁到撤销,唐朝对其册封也仅仅只是虚名而已。综上所述,东北始终没有纳入唐朝行政区划的版图,只是在唐高宗时期将辽东、辽西纳入其安东都护府的势力范围。

三,唐朝在西北的势力范围和疆域

西北地区,是游牧民族的天下。谭其骧的版图上,将整个蒙古高原、西域地区、中亚、阿富汗等都画到了唐朝的版图上,这个画法是否客观还值得探究。小编将这个大西北地区分为大漠地区(漠南、漠北)、西域、中亚、吐火罗等几个地区进行探究。

大漠,也就是现在说的蒙古高原,以戈壁滩和阴山为界,分为漠北和漠南。最开始,漠南的河套地区也属于游牧地区,但是经过秦汉、北魏的长期开发后,河套成为了农耕地区。唐朝初期,梁师都割据河套。628年,唐太宗灭梁师都,将其地划入关内道。因此,漠南地区的河套就这样纳入了唐朝版图。630年,唐朝在灭东突厥,在其地设置了一些羁縻府州,宣布整个漠南地区纳入唐朝势力范围。647年,唐太宗又灭薛延陀,漠北纳入势力范围。薛延陀的范围“东至靺鞨,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戈壁),北至俱伦水”,这里的俱伦水是呼伦湖,并非并加尔湖。这里说明,唐朝可能还不太清楚西伯利亚的有贝加尔湖。

顾颉刚画的唐朝版图,浅色部分是势力范围

西域地区的形势就要复杂一些。唐太宗时期,派兵攻陷了天山以南的高昌国等地,设置了西州(吐鲁番)、伊州(哈密)、庭州(吉木萨尔),三个州并非是羁縻州,而是和内地差不多的正州,其刺史是中央派遣官员担任,一般是都护兼任。因此,西域东部一部分地区是唐朝的疆域范围,这里也是唐朝经营整个西域和中亚的据点。唐太宗在640年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就位于西州,后来武则天设置的北庭都护府为庭州。648年,唐太宗进一步夺取了天山之南地区,设置了龟兹、焉耆、于阗(和田)、疏勒(喀什)四个军事基地,史称“安西四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据点并非疆域,而是势力范围,不过控制力较强。

谭版的唐朝西部疆域

唐高宗时期,和西突厥的战争进入全面爆发阶段。历史上记载西突厥在657年被灭,实际上西突厥一直到唐朝后期才被阿拉伯所灭。西突厥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648年,其中阿史那贺鲁表示臣服于唐朝,其部被册封为瑶池都督府。但是唐太宗去世后,他就公然发动对唐朝的战争。651年,阿史那贺鲁击败了乙毗射匮可汗,自称为“沙钵罗可汗”。随后,两大西突厥部落大战。唐朝趁机进攻西突厥,657年灭阿史那贺鲁部,而其他的突厥部暂时接受了唐朝册封的都督。此时唐朝的势力范围达到了顶峰。

相对客观的唐朝版图

唐朝对漠北和西域各地区的游牧部落的控制是十分薄弱的,甚至西突厥大部分部落都处于名义册封到势力范围的游离阶段,更谈不上疆域了。武则天时期,不管是东突厥还是西突厥,都又公然反攻唐朝。682年,东突厥复国,唐朝的势力范围从漠北消失。直到745年,回鹘汗国取代了东突厥。回鹘大汗虽然接受了唐朝都护府的封号,但是那只是名义上的,不存在任何的控制。在西域,662年,咄陆部首领十姓可汗反唐,从此天山以北地区就脱离了唐朝的控制。

至于吐火罗(阿富汗)划入唐朝的版图就十分荒唐了。661年,阿拉伯帝国灭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的王子逃到了吐火罗,向唐朝求救,被册封为了“波斯都督府”。谭其骧的唐朝版图上就认真地在波斯一角标上:波斯都督府。然而这个“都督”还未就任,阿拉伯就在664年占据了吐火罗,随后波斯王子逃到了长安,此后的这个“波斯王”“波斯都督”都居住在长安。因此,唐朝的势力范围还未到达吐火罗就已经被阿拉伯占据。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而中亚地区,当时生活着大月氏的后代“昭武九姓”,他们曾经被西突厥控制。657年后,这些小国又接受了唐朝的册封,成为了名义上的都督府。谭其骧也因此将唐朝的疆域画到咸海一带。但是唐朝从未派遣军队驻扎此地。阿拉伯灭波斯帝国后,随后出兵征服了“昭武九姓”。开元年间,唐朝的军队开始和阿拉伯在石国(塔什干)一带争夺,750年,阿拉伯军队在怛罗斯之战中击败了唐朝军队,于是阿拉伯的势力开始进入西域地区。幸好后来吐蕃强盛,才阻碍了阿拉伯的进一步东扩。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军队开始撤离西域,而吐蕃则占据了河西走廊,阻断了西域和内地的交通。随后的几十年,安西四镇逐渐被吐蕃所吞并,790年,安西四镇全部沦陷,唐朝的势力也全部退出了西域。

综合起来,唐朝巅峰时期的疆域面积大约为500万平方公里,如果算上势力范围,大约1000万平方公里。这个巅峰数据维持的时间很短,也就是几十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势力范围消失殆尽,疆域面积也在400万平方公里左右。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比例尺是多少

1:100000。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比例尺是1:100000。内容包括:已公布的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的重大遗址,各民族政权的疆域或活动范围、政区和一些部族的分布。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

谭其骧的人物生平

1911年2月25日,谭其骧出生于浙江嘉兴书香门第,祖父中过举人,清朝末年曾任嘉兴府学堂监督。父亲谭新润考取秀才后,因科举废除,去日本学习铁道专业,回国后在京奉铁路任站长,不久即因病去职南归,以后曾任《嘉兴日报》主编,是著名的南社成员。家庭对谭其骧的求学方向和专业并不干预。大学一年级时他读社会系,二年级读中文系,三年级又改读外文系,到三年级入学第三周后才定下来转入历史系。家庭环境对造就他既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又善于吸收新的科学知识、不断追求真理的学风,是不无影响的,他选择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不是偶然的。谭其骧在2岁时就随父亲回到家乡,以后进家塾、小学、秀州中学。因不满秀州中学这所教会学校对学生的无理处置,高中未毕业就愤然离校,到上海考入上海大学,那时他才15岁。
1926年,肄业于秀州中学,1926年—1932年,进上海大学社会系。
1927年,转入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次年转入外文系,旋转历史系。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上海大学被封,他只得转入暨南大学。转入历史系后,他的才华受到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的赏识。在潘光旦的影响下,他对中国历史时期的移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时写下了一篇六万多字的论文《中国移民史要》。
1930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先生。
1932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同年春,任北平图书馆员、辅仁大学兼任讲师,后又兼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讲师。
1932年,谭其骧曾与清华、北大等校一些历史系同道,发起组织北平史学会。在中山公园召开成立大会,邀请顾(颉刚)先生、陈垣、邓之诚、萧一山等史学名流参加,连同会员一百多人,影响颇大。会议由谭其骧任主席,黄现蟠、朱士嘉为记录。并拟聘陈垣、陈寅格、陈受颐、顾颉刚、邓之诚、陶希圣、洪业、胡适等18人组成委员会,定于1933年元旦出版会刊。
1932年春,离研究生毕业还有半年,谭其骧就已写好论文,由伯父新嘉先生介绍,进北平图书馆当馆员。他当年就在辅仁大学兼课,次年起又相继在燕京大学、北大等学校兼任讲师。同时在《史学年报》、《燕京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论文,在学术界声誉鹊起。
1934年在北京中山公园邀请顾先生、陈垣、邓之诚、萧一山等史学名流参加,连同会员一百多人,宣布成立大会。同年谭其骧又与顾颉刚发起成立禹贡学会任理事。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曾任理事、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34年协助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筹备成立禹贡学会。
1935年后,他辞去图书馆的职务,专在大学教书。是年秋至翌年夏曾到广州学海书院任导师。1936年秋回到北平,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兼任讲师。
1935年,在广州学海书院任导师,次年仍回北平,先后在燕京、清华大学任教。
1940年初,至贵州浙江大学史地系任副教授、教授。
1940年春,到贵州浙江大学任史地系副教授,1942年任教授。
1946年,随浙大回到杭州,并给上海暨南大学兼课。
1950年,浙江大学停办历史系,他转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授。
1954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57—1982年任系主任,兼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
1955年,经吴晗推荐,到北京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1982年起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至1986年。
1959年3月,郭沫若的《论曹操》一文在《文汇报》发表。其后,谭其骧发表了商榷文章。在商榷文章中,谭其骧列举了古人对曹操的评价也是有毁有誉,甚至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的评价,也几乎是全盘接受了曹魏本朝臣子王沈的话。至于小说戏曲中都说曹操坏,不说他好,那又是历史小说、历史剧是否要符合于历史事实的问题,也不是翻案不翻案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谭其骧明确提出,历史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是完全一致的,但由于这些现象发生在过去,研究时不能不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必须重视文献资料和前人成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即后来的院士),是唯一的文科学部委员。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1—198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历任中国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上海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地方史志协会顾问,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编委会副主任兼总,《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主任兼历史地理分册主编,《历史地理》主编等职。
1982年至逝世,他又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这将是一部包括历史人文和自然两方面十多个专题图组上千幅地图的巨型地图集,将在近年出版。
1982—1986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曾当选为3—5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长水集》(上、下册),收录了他1982年前的主要论文,1994年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长水集续编》。谭其骧弟子葛剑雄在整理其遗著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和《悠悠长水-谭其骧后传》,先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0年,改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2年8月2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

唐朝末期的时候还控制着东北吗谭其骧的地图有哪些错误

如果我们看谭其骧画的唐朝版图,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唐朝从初期到末期都一直拥有东北,甚至在末期还控制着北到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谭其骧的画法到底客观吗?一般来说,一个王朝在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其疆域也必定会萎缩。而谭其骧的唐朝版图晚期依然控制东北,显然让人难以相信。要了解其中的真实情况,就必须要分析唐朝到底是什么时候丢失了辽东?

辽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央王朝控制东北地区的跳板,如果辽东都丢失了,那么控制东北就是不可能的。唐朝建立之前,辽东已经被高句丽控制了几百年了。隋朝先后发动了四次东征,都未能击败高句丽。唐朝前期,经过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多次出兵,终于在公元668年灭高句丽。670年,唐朝在高句丽之地设置了安东都护府,成为了唐朝在东北的据点。

就在高句丽灭亡后不久,辰韩建立的新罗和唐朝对抗,吞并了大同江以南的土地。676年,唐朝的安东都护府被迫从平壤迁徙到辽阳。这仅仅只是安东都护府迁徙的开始,第二年,都护府就内迁到了新城(抚顺)。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唐朝内迁的安东都护府又面临着东北其他民族的威胁。首当其冲的是契丹和奚族。契丹和奚族都是鲜卑族的西支,他们在唐太宗时期臣服于唐朝,被册封为松漠都督府、饶乐都督府,名义上隶属于安东都护府。实际上,唐朝并未在西辽河一带驻扎一兵一卒,名义上的册封最多算是唐朝的势力范围。契丹、奚等叛乱无常,使得唐朝对两辽的控制十分脆弱。

696年,契丹族开始进攻唐朝,一度击败了唐朝17万大军。契丹族这次反叛对唐朝在东北的起到了巨大的动摇作用。在这个期间,契丹族占据了辽西走廊,切断了唐朝和辽东的联系。还好的是,突厥从背后进攻契丹,使得契丹暂时衰落,之后唐朝短暂恢复了对辽东的控制。

契丹衰落后依附于突厥,不过暂时不会对唐朝造成威胁。但是更大的威胁来了,它就是靺鞨。靺鞨就是女真族的前身,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武则天时期,粟末族的首领迁徙到松花江一带,建立了“震国”。根据史料记载,697年,在天门岭之战中击败了唐朝大军。

谭版唐朝中期地图

从此,唐朝的安东都护府就面临四面受敌的情况,周边的高句丽、靺鞨、室韦、契丹、突厥等虎视眈眈。唐玄宗上台后,决定改变这种局面,主要有三大措施。

(1)内迁都护府。714年,安东都护府内迁到了辽西走廊的营州(朝阳),742年又迁徙故郡城(锦州义县)。

(2)设置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驻扎重兵防范突厥、契丹南下。其结果,我们都知道。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唐朝至此由盛转衰。到761年,安东都护府就直接取消了。

(3)在外交上积极和东北各民族的关系,册封震国为渤海都督府(后册封为渤海国)、册封黑水靺鞨为黑水都督府、册封室韦为室韦都督府。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三个都督府理解为疆域,唐朝对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控制,就连势力范围也算不上。

唐朝时期的东北局势概览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得知唐朝在安史之乱就已经失去了对东北的控制。安史之乱中,名存实亡的安东都护府就正式撤销了。安史之乱后,河北一带的藩镇坐大,形成“河北三镇”。唐朝就连“河北三镇”都管不了,更别说控制辽东了,而谭其骧将唐朝末年版图画到了黑龙江,更是荒唐。

谭版唐朝末期地图

那么,唐朝势力退出辽东后,是谁抢过去了呢?唐朝的宰相杜佑(735-812年)曾说:“安东府……今悉为东夷之地矣”。也就是过去的安东府,现在都被东夷占据了。东夷是哪里?杜佑又说“高宗平高丽、百济,得海东数千余里,旋为新罗、靺鞨所侵,失之”。又根据《册府元龟》记载,开元十五年,唐朝册封渤海宿卫王子大昌勃价为“襄平县开国男”,襄平就是辽阳城,可见渤海国在开元年间就占据了辽东,并且得到了唐朝的认可。

一些史书也记载了渤海拥有辽东的史实,如日本史书《续日本后纪·卷十》的渤海中台省牒文抄件上,有“日域东遥,辽阳西阻”之句。而《资治通鉴》更是无法动摇的铁证,其中《后唐纪》记载五代时期 “东北诸夷皆役属契丹,惟渤海未服;契丹主谋入寇,恐渤海犄其后,乃先举兵击渤海之辽东”,其《契丹国志》也记载“东京(辽阳)乃渤海故地,自阿保机力战二十余年始得之”。《辽史》也记载“辽阳,汉之辽东,为渤海故国;……东京,本渤海,以其地建南京”。渤海国不仅占据了辽东,还以辽阳为南京。

总结起来,唐朝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退出辽东,在安史之乱后彻底放弃了对辽西的控制。于是唐朝对东北的管辖、控制也就选好结束。接替唐朝统治辽东的之渤海国,此后辽阳成为了渤海国的南京。至于谭其骧将唐朝末年的版图画到了黑龙江,甚至突破了外兴安岭,上不封顶,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我们不能相信。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描绘有哪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从地图体例上讲,符号图例不够丰富。

2、有些要素,主要是河川,虽未于某时期的图中标出,实际却已经存在,陈桥驿说虽未载其名,但那些湖泊河流不是突然出现的。

3、北方游牧政权的北界偏随意,有些历史时期的北族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审定要求与蒙元、明时期的北界保持一致。

4、越国拥有淮北大片领土的表示法不一定符合史实。

5、由于时代原因,新出成果与考古发现没法采纳,图集有些观点已属陈旧。图集的原始社会部分明确表示由于本图组编绘时间较早,已经不能反映出版时的考古研究成果了。

扩展资

作品内容: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收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包括了中国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和海岸线、岛屿。

除中原王朝,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政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所有的地图都以今天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并附有地名索引,便于查找。

谭其骧的人物评价

谭其骧先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由他主持编撰、数十位专家通力合作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集中反映了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被誉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中国史学界的基础工程之一,是每一个研究中国的学者都绕不开的鸿篇巨制。这项工作对今天的生态治理、防灾减灾、国土整治和地区开发等领域,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利益和未来。谭其骧先生对学术锲而不舍、终生以之,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德。他淡泊名利,将国家的利益永远放在个人的名利之上。他恪守学术求真求实的原则,坚持真理,绝不采取实用主义的做法。他低调严谨,从不自标“新潮”,树立“体系”,甚至没有一部系统的专著,但他的学术成果却因富有创新、厚重难移而为学界所推崇。他是一位真正的学术大师。谭其骧先生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尽倾心力,诲人不倦,教导学生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新见,超越前人,为培养新一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如今他的很多弟子都已成为历史地理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并继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科接班人。(九三学社副主席邵鸿评)

谭其骧自传阅读理解与解析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我在大学第一年读的是社会系,第二年读的是中文系,第三年头两个星期读的是外文系,到第三个星期才转入历史系,转了三次系才定下来。转了外文系又转历史系,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这一点我是通过数十年来的实践,深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之后,就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切不可见异思迁,看到哪一门走运了,行时了,又去改行搞那一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杨守敬根据历史文献,详加考证,分朝代绘成地图,对历史地理学的确是一大贡献。我于一九五七年初回到上海,作较长期的规划,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协助下,原定计划在一九六七年可以完成编稿。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编图工作也就全部陷于停顿。三年之后才恢复了绘图工作,又搞了四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八册始告编成。

  这部八巨册的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取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收录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边区不设政区地带的部族分布和其他各种地区名、居民点,还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和海岸线、岛屿等。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大小政权。所有的图幅都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杨图的改编修订,而是一部新编的前所未有的大型历史地图集。

  我有幸主持这项工作。看到自己耗费了近二十年心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不能不感到安慰和喜悦。但我也深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没有兄弟单位的协作和我们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一切为之作出贡献的’同志都应该分享这份光荣。

  如果说我几十年来多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在自已方面来说,重要的一条是不迷信。前人说的,权威定的,当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并非都是对的,更不是不能更动的。只有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清代史学家中,我很佩服钱大昕。尽管如此,我并不迷信钱氏,因为至少在历史地理方面,我也发现了他的一些错误。同样我服膺王国维,但也不为王氏的说法所左右。四十年代我在浙大时写的《秦郡新考》就是既不同意钱氏的说法,也有异于王氏的结论的。

  有人以为搞历史地理的人记忆力一定很好,其实我的记忆力是很坏的。但讲到一千五百多个汉县,大部分我都能记得它们属于哪个郡国,大致在什么地理位置。怎么会记得的呢?这是因为《汉书·地理志》是所有《地理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此研究历史地理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都要用到它。几十年来我把一部《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了,当然记忆力再坏也会记得不少。由此可见,记忆力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学历史地理的,只要你肯下功夫。

  近年内,我将整理出多年来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约需四五十万字。我计划组织力量,重写《水经注疏》,重绘《水经注图》,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超越杨守敬的《疏》和《图》的水平,为探索历史时期我国的地貌变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准备整理几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这样的计划对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也许过于庞大,但我有决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实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 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在历史地理这块处女地中经过辛勤的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先生虽已年逾古稀,还是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为祖国,为学术,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正像那长年的流水,始终在滋润大地,催人奋进!”(葛剑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

  ② 过去治黄河史的学者,惯于把各个时期黄河灾害轻重的原因,归之于时世的治乱和防治工程的成败。我觉得归之于时世治乱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乱世黄河不见得多灾,治世往往反而多决多徙;归之于工程成败则于事理不可通。(谭其骧《长水集(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谭其骧读大学时由社会系转到外文系并最后转到历史系,就是因为自己的形象思维 能力很薄弱,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B.“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我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更强调了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

  C.《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图幅全部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凸显其时代价值;而它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体现他们编图工作之细致。

  D.谭其骧对钱大昕顶礼膜拜,但又质疑钱氏的思想,且发现了他的错误之处,这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茫然的心理。

  E.传主回忆了自己一生的学术追求及基本的求学态度,晚年仍表示有决心和信心做好学术工作,正如学者评价“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

  (2)本文的传主谭其骧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3)传记主要特点是真实,文中叙述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谭其骧谈到自己学术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在于“不迷信”,但是开展学术研究,常常建立在相信别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研究如何处理“迷信”与“相信”的关系?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8分)

  试题答案:

  12.(1) E、C(答E给3分,答C给 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答案分析】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A项分析概括基本正确,他转系与自身的思维特点有关,但并不是唯一原因,表述不够严谨,因此选A项得1分。B项这句话强调的不是杨守敬绘图的必要性,而是传主组织全面绘图的必要性,因此选B项者不得分。C项分析的是本文的一个局部表述,分析合理,因此选C项者得2分。D项“反映出谭其骧矛盾的心情和茫然的心理”表述不合适,其实顶礼膜拜与质疑并不是矛盾的,更不能说明他心理茫然,因此选D项者不得分。E项既是对本文整体内容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本文和相关链接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传记最后一段概述他晚年的规划,这的确能印证相关衔接内容中葛剑雄对他的评价,该选项能准确、细致地覆盖本文和相关链接的核心观点,因此选E项者得3分。

  (2)① 有自知之明,确定合适的努力方向,锲而不舍,终身以之。② 注重集体研究与协作,善于与人分享学术研究成果。③ 不迷信权威,在研究领域有所成就。④ 肯下功夫,弥补弱势。⑤ 为学术而献身。他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将才华无私地奉献给学术。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本文和相关链接,自己梳理谭其骧学术研究方面的品质,并找出揭示其品质的句子。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

  (3)①本文叙述了传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贡献,介绍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和著作成就,叙述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②本文为自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自述在历史地理方面的成果,叙述的角度更显真切。

  ③引用历史地理专家葛剑雄对传主谭其骧的评价,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叙述的方式更显真实。

  ④语言表达比较客观,平实自然,没有任何修辞渲染,没有过多艺术的加工。

  【答案分析】 该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风格、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理解和鉴赏。答案分别从叙述的内容、角度、方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说明传记叙述的真实性。每点2分,答对其他任何三点即可得满分。

  (4)① 谭其骧所说的“不迷信”,是不迷信学术权威,不迷信前人的研究成果。例如他不迷信杨守敬的学术成果,编纂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他佩服钱大昕和王国维,但又勇于质疑他们的研究结论;对于治理黄河的学者,他也敢于质疑,得出更为客观的研究结论。(2分)

  ② 在学术研究时,我们确实不能盲目迷信前人的观点和结论。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和前人的错误之处,时代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掌握的资料不同,都要求我们对前人的观点不能亦步亦趋,而是要勇于求真,探究真理,实事求是,得出客观的结论。(3分)

  ③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全盘否定,现在的研究是建立在过去成果基础之上的。对于前人正确的研究结论,我们要相信,并积极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进学术进步。例如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吸收了杨守敬部分研究成果。(3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