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大纲(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哪些)_学生_数学_概念

本文目录

  • 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新课标 数学核心素养有哪些
  •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
  • 小学数学应用题须满足的条件有几个
  • 一年级到初三语文,数学怎么教
  • 谁知道浅谈如何做好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启蒙教育
  • 如何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的重

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如何提高小学低段数学计算能力的研究
  我是第一年进行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但在这一年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想表达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那么将会影响后来复杂的运算和推理。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二、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可以采取比赛读,比赛算的形式,往往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是就要老师做到心中有数,要能明确每个孩子的水平。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三、重视错题的积累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口算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检测,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学习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在进行9加几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请出小棒一起来学习,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五、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新课标 数学核心素养有哪些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意识、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信息交流、创新意识等。青少年们是全能型人才的后备军,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从小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他们能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数感的建立水平是学生个体数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1、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又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让学生到市场进行“今天我买菜活动”,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各种瓜果、蔬菜的重量等,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感。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

一、概括地讲,制订新大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才能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制订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全面贯彻这一精神。

二、怎样才能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的?

(1)选择学习与科学现代化相关的基础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什么?

①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

②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四、确定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原则是什么?

(1)依据数学课程目标。

②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③反映社会进步和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

五、小学数学教材中为什么要渗透现代化教学思想?是怎么样渗透的?

①因为教材中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面的加深,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数学和现代科学技术

②方法:根据小学生特点,采取适合小学生的直观教学形式,让学生直观数学直接感受并积累一些现代数学思想的感性知识。

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编排的原则是什么?

(同四)

七、小学数学在培养计算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些要求?

①小学数学应培养学生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能力。并要求达到正确 迅速,同时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②应做到:a、让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定律、性质、法则等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b、训练学生经常使用简单、合理的计算c、让学生记、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数学运算、提高计算速度d、围绕重点与难点、教学的重点与内容有直接关系到教学知识进一步掌握。

八、什么是 逻辑思维 ?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①所谓逻辑思维,就是有条理的前后连贯的、有规律的、有根有据的认识活动过程

②要求做到:a、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求知b、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合作交流c、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训练,才能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

九、什么是 空间观念 ?怎么样才能形成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

1所谓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大小、形状及相互位置关系在脑中留下的表象.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脑中留下的映象

2必须重视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制作、测量、画图和计算。逐步获得有关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他们相互位置关系的相互表象。

.十、怎样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为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数学

② 通过数学的训练,养成严格对待学习的习惯

③ 重视应用知识的实践活动,突出学习目的学习,数学是学习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

十一、整数教材内容分为哪四个阶段,各阶段的重点是什么?

第一阶段:为二十以内的加减法,重点是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这部分的内容时多位数的计算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百以内的乘除法。重点是学好整数乘法和相应处罚,初步掌握口算和笔算加减法。

第三阶段:是万以内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重点是学习笔算加减法和乘除法的一位数的乘法、除法。

第四阶段:是多位数乘除法。重点是乘除数是两三位的乘除法,是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概括提高。

十二、整数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如何?

整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应用中非常广泛,是解决日常实际计算问题最基本的工具,是每个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最起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小学阶段学好小数、分数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带有启蒙性质的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关系最大,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可见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在小学数学中占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三、教材采用什么方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学生感悟认知到进位、退位的形象印象。在运用数的组成进一步加深对进退位的认识。而计算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材采用“凑十法”,退位减法教材采用逆运算方法,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用加法计算。

十四、分数教学分为哪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什么?

第一阶段:安排在第六册,教学内容时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加减法,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二阶段:安排在第八、九册,教学内容是使分数的概念、性质、四则运算、百分数、重点是系统掌握分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十五、教材对代数的初步认识是怎样编排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1) 对代数初步认识编排运用了数的特点和内容的联系,并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采取算数知识适当配合,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在学习运用运算已知数的关系后引入未知数X,并学习简单的方程,在学习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四则运算中已知数与得数的关系,学习解答复杂的应用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学习分数四则运算时,再出现未知数含有分数的方程。

(2) 教学要求是:①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性质和计算公式,并初步能用数值代替式子中的字母进行计算。②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解简易方程③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一些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十六、应用题是怎样编排的?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① 应用题的编排是根据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与认数、四则运算的概念和法则相配合,并考虑到晓旭和谁呢过的接受能力,采取数量关系由易到难,解决参数由少到多来安排的。

② 一年级安排加减法、一步应用题,二年级安排了稍复杂的一步应用题和一般的两步应用题,中学生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对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答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三年级安排了稍复杂的两步应用题及解决总结一般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列方程解三步应用题。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五、六年级解一些较复杂的、多步的应用题,学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基本应用题,会看地图上的比例尺,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十七、几何初步认识是怎样编排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1、 小学数学教材对几何初步认识的编排,遵循了形和数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又注意了形和数的联系,同时还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出现,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里。先认识直线和角,再认识各种平面图形,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有了线和面的认识,再认识立体图形,并进行有关计算,从几何知识的内在联系上看,先认识线段和角,主要认识直角,为认识长方形做准备。以后较全面的介绍角的概念并会用量角器量角,为认识三角形打下基础

2、 教学要求是:1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特征,了解各种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正确理解和识别各种图形,看到或听到某一图形时结合理论想象出图形的表象。2掌握周长、面积、体积、面积单位的大小有明确的观念;3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几何体的周长、面积、体积算法,并正确运用。

十八、“垂线”这节教材要求学生看什么、想什么、折什么、量什么、画什么、都有什么作

要求学生看相交的两条直线组成四个角,想一个角是直角,其他三个角是什么角,这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量每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

作用: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以及正方体、长方体的内容打下基础,以及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十九、“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节”,内容是以什么基础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有何意义?

1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

2学习这部分教材内容的意义在于:1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其他几何体计算的基础2立体图形是平面图形的重要发展,通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发展空间观念有很大的作用。

二十、量的计算的内容分别安排在哪几册书中?为什么这样安排?

一、 第一册、结合整数认识整点钟 第二册、结合认数和计算认识货币单位和斤两第三册、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的认识第四册 千克和公斤的认识 第五册公里和吨的认识、时、分、秒的认识第六册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讲面积单位第七册年、月、日的认识第八册角的度量、丈量土地求面积第九册求多边行面积第十册 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求体积

二、原因是在量的计量知识中,计算单位的种类较多、每种计量单位又有几个大小不同的单位,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单位又不完全相同,再加上在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又比较少,建立起各种计量单位的观念比较困难,所以这样安排

二十一、什么是统计图表?制作统计图表的步骤是什么?

1、 统计图表是把相互关联的统计数字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

2、 制作统计图表的步骤是:设计1明确编制统计图表的目的,2根据目的和数据设计图表,主要是设计纵标目和横标目,要简略明确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3把数据填入适当的栏内,并加以仔细核对4写出标题要简单明了,而且要能反映统计图表的主要内容5注明表内数据的单位名称,数据来源及调查制表的日期

二十二、概念方面的教材分析举例。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如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

  1.定义式

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用原有的概念说明要定义的新概念。这些定义式的概念抓住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的是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样的概念,是在对大量的探究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中,使之从直观到表象、继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如“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等等。这样定义的概念,条件和结论十分明显,便于学生一下子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

 2.描述式

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叫做描述式。这种方法与定义式不同,描述式概念,一般借助于学生通过感知所建立的表象,选取有代表性的特例做参照物而建立。如:“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自然数”;“象1.25、0.726、0.005等都是小数”等。这样的概念将随着儿童知识的增多和认识的深化而日趋完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数学中的点、线、体、集合等原始概念都用描述法加以说明。例如,“直线”这一概念,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拿一条直线,把它拉紧,就成了一条直线。“平面”就用“课桌面”、“黑板面”、“湖面”来说明。

另一种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果用简练、概括的定义出现不易被小学生理解,就改用描述式。例如,对直圆柱和直圆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还缺乏运动的观点,不能像中学生那样用旋转体来定义,因此只能通过实物形象地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并没有以定义的形式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观察、摆拼中,认识到圆柱体的特征是上下两个底面是相等的圆,侧面展开的形状是长方形。

  ;一般来说,在数学教材中,小学低年级的概念采用描述式较多,随着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不过有些定义只是初步的,是有待发展的。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尽可能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就暂不给出定义或者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概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数学概念的直观性;二是数学概念的阶段性。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我们必须注意充分领会。

例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又如,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又如,学习“质因数”可以从“因数”和“质数”这两个概念引入。再如,在学习质数、合数概念时,可用约数概念引入:“请同学们写出数1,2,6,7,8,12,11,15的所有约数。它们各有几个约数?你能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吗?你能找出多种分类方法吗?你找出的所有分类方法中,哪一种分类方法是

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争拿糖果”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很高兴,有的小朋友很不高兴?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大家都高兴?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个幼儿园的老师可能会怎么做?

例如,讲授“等腰三角形”概念,教师除了用常见的图形(图6-1(1))展示外,还应采用变式图形(图6-1(2)、(3)、(4))去强化这一概念,因为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去解题时,所遇见的图形往往是后面几种情形。

(1)什么叫做长方形的周长?什么叫做长方形的面积?

(2)周长和面积常用的计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3)在图6—3中,A,B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

(4)图6—4中的每一小方格代表一平方厘米,这个图的面积是   ,周长是    ,剪一刀,然后将它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面积是   

二十三、计算方面的教材分析举例。

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选择的素材是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每人得到23枝的操作过程,并理清思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与3合成23。教材把这些感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方法。竖式上每一位商的含义及其书写位置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思考,联系分铅笔的操作理解商的位置。

第7页例题着重解决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问题。例题的素材是把5筒及2个(即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学生也乐意操作。在操作中他们能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羽毛球和另外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在激活了把剩下的12个羽毛球继续平均分这个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进一步理解竖式里被除数十位上余的是1个“十”,可以和个位上的2合成12继续除。

第9页例题着重解决商的个位上是0的问题。例题的素材仍然能引发学生动手分一分的积极性,通过操作初步体会商是20,不是2。然后通过竖式计算,进一步理解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教材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如2除以3不够商1,所以商0。如果个位上不写0,商就不是20……只要想法正确都是可以的。

二十四、运算定律方面的教材分析举例。

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4

星期日的安排(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与小数   2

三、单元教材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⒈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

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折纸”这一课时中,教材安排了学生折纸的活动,通过折纸,提出两个小朋友所用材料是几分之几的问题。随后,教材安排了一组对两部分进行拼图的活动,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部分是如何合起来的。接着,又运用对比的方法,陈述数字符号运算的过程。由于学生有了直观的图像结构,因此,当他们进入数字符号运算时,就能较容易地理解先通分,后运算的道理。同样,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虽然教材是直接呈现了数字符号的计算方法,但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安排的。当然,对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如学生认知能力较弱的班级,仍可以运用上述的折纸方法,以帮助学生认识减法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2、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套教材编写的重要特点。同样,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四个情境的学习内容都具有这样的特点。特别是在“看课外时间”这一课时中,如何进行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教材并没有用一种硬性的规定进行说明,而是把它放在如何比较两种不同数的活动中。首先,教材提出如何比较两个用不同形式表示时间的数,这是学生第一次碰到类似的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寻找解决的途径。其次,教材安排四种探索的具体方法,来说明学生可能在探索中出现的方法。这四种探索的方法,已用比较详细的篇幅来呈现分数是如何化为小数的,以及小数是如何化为分数的。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这样的方法,只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导即可。

小学数学应用题须满足的条件有几个

常用的数学应用题解法
常用应用题解题方法
掌握解题步骤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要想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技能技巧,还需要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一般可以分为综合法、分析法、图解法、演示法、消元法、假定法、逆推法、列举法等。在这里介绍这些方法,主要是帮助同学掌握在遇到应用题时,如何去思考,怎样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这些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在实际解题中,往往是两种或三种方法同时用到,而且有许多问题,可以用这种方法分析,也可以用那种方法分析。问题在于掌握了各种方法后,可以随着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切不可死记硬背,机械地套用解题方法。
1.综合法
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数量关系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答的问题,然后把所求出的数量作为新的已知条件,
与其它的已知条件搭配,再提出可以解答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要求的结果为止。这就是综合法。在运用综合法的过程中,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分解成可以依次解答的几个简单应用题。小学数学网
例1.一个养鸡场一月份运出肉鸡13600只,二月份运出的肉鸡是一月份的2倍,三月份运出的比前两个月的总数少800只,三月份运出多少只?
综合法的思路是:
算式:(13600+13600×2)-800
=
(13600+27200)-800
=40800-800
=40000(只)
答:三月份运出40000只。
另解:13600×(2+1)-800
=13600×3-800
=40800-800
=40000(只)
例2.工厂有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烧96天。由于改进烧煤方法,每天可节煤0.6吨,这样可以比原计划多烧几天?
解答这道题,综合法的思路是:
算式:3×96÷(3-0.6)-96
=288÷2.4-96
=120-96
=24(天)
答:可比原计划多烧24天
用心解救行了,不要考虑太多
小学的题都不难..

一年级到初三语文,数学怎么教

首先要打基础:明白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教育目标,就我所知是能够熟练进行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明白这个,步骤就清楚了。1、认识阿拉伯数字;2、理解十进制;3、明白算式的意思;4、理解进位。好了差不多了,下面就是找个软件,让小孩练二十内加减法吧,建议做到六十题三分半以内。
然后培养应用能力,小学是没有真正的数学的,算术罢了。打下算得快算得对的基础后,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培养小孩能力和提升兴趣的关键了。

谁知道浅谈如何做好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启蒙教育

如何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方面的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二)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例如,讲过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课本中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给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判断那个是错误的;或者用3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如(○+△)×□和○×□+□×△,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相等,并说明根据。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四)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要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往往出一些超过大纲课本范围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由于难度太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
四 培养思维能力要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密切联系起来
人们的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心理学认为,借助语言人们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还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结果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快的提高。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都有用语言表达他们思维的训练机会,可以把指名发言、集体讨论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教师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注意帮助差生,鼓励差生发言,推动他们积极思维,以便促使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思维能力都取得较大的进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