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自尽(崇祯皇帝自尽,李自成攻占京城后,他是怎样处理皇帝的遗体的)_崇祯_皇帝_太监

本文目录

  • 崇祯皇帝自尽,李自成攻占京城后,他是怎样处理皇帝的遗体的
  • 崇祯皇帝是自缢还是殉国
  • 崇祯皇帝为什么自杀
  • 明朝时期的崇祯皇帝为何选择自杀不逃走东山再起呢
  • 崇祯最终自缢而亡,他为何会落得个这样的下场
  •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上吊自杀
  • 崇祯本来可以跑到南方活命的,为什么最后会选择自杀
  • 崇祯皇帝为什么自杀详细一点
  • 崇祯皇帝自尽是“自缢”还是“殉国”

崇祯皇帝自尽,李自成攻占京城后,他是怎样处理皇帝的遗体的

李自成得知崇祯皇帝自杀之后,立刻派人去搜寻尸体。找到尸体后,李自成给他买了个柳木棺材,安排人手将崇祯的遗体抬到东华门后将其放入棺中装殓。

与先前的朝代不同,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继位之后,人们做出了很多努力来纠正朝处宦官的势力,并修改了法律规则。客观地讲,皇帝的这一系列举动是明智之举。但是最终朝的崩溃无法被皇帝崇祯恢复,因此最终大明国王仍未能逃脱毁灭的厄运。

崇祯皇帝始终遵循着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城门的信条。但李自成已经兵临城下,崇祯皇帝就去煤山上的一棵树上自缢而死。虽然崇祯死了,但是没人敢去动他的遗体。在李自成攻下北京之后,得知崇祯自缢已死随之他派遣了很多人找到皇帝崇祯,最终的搜索者报告说崇祯皇帝将自己挂在了树上自缢而死,并随之将崇祯的尸体带了回来。

在崇祯的葬礼上随性的还有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和他的儿子朱慈烺。崇祯皇帝可能万万没想到自己身为一个亡国的君主在自己死后竟然还等保留全尸而且还能入土为安。

从李自成对此事的处理不难看出李自成是多么胸襟宽广的人。尽管崇祯皇帝是敌人但是在李自成眼中,虽然崇祯是一个亡国君但是他也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之事。毕竟崇祯先前好歹也是一国之君还是值得尊敬的。

崇祯皇帝是自缢还是殉国

在北京景山公园里,有一棵被称作“罪槐”的老槐树,树旁矗立着两座石碑,石碑上刻着“明思宗殉国处”,另一块石碑是前清翰林傅增湘作的《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

据说,明朝最后一位崇祯皇帝明思宗就是用这棵树自缢而亡的。但有细心的人发现,这里的石碑上最初刻的是“崇祯皇帝自缢处”,不知何时被改成了“明思宗殉国处”,前者只是交代了崇祯皇帝自尽事,而后者却有着强烈的褒扬色彩。

那么,崇祯皇帝到底是自缢还是殉国?他的死又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影响呢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进京城,崇祯皇帝与贴身太监站在景山之上,远望着城外的烽火连天,只能哀声长叹。

太监张殷劝皇帝投降,崇祯回宫写下诏书,交代完后事,便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进宫,在他的指示下,周皇后和袁贵妃相继自缢而亡,另外,崇祯还亲手挥剑砍死了一个公主(长平公主虽断臂但性命得保)和众多妃嫔。

三月十九,李自成起义军杀入北京城,崇祯手持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冲出东华门,不料被乱箭阻止;然后跑到齐化门,成国公朱纯闭门不纳;后来转向安定门,却见守军已将大门紧锁;返回皇宫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上前。

就这样,在濒临绝境、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崇祯在景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死前在蓝色袍服上写下:“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时年33岁。维持了276年的大明王朝也随之瓦解,作为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祯无论如何都料不到自己会成为亡国之君,尽管在他之前明朝内部的腐败已相当严重。

外部后金的侵扰也逐步升级,但是自登基之日起,他励精图治、处置阉党,可算从未懈怠过。怎奈国家积弊已久,不管再怎么努力,终究没能力挽狂澜从崇祯的遗诏中,我们可以看到崇祯的扼腕之意、自责之情,并希望可以靠一己之死为天下的百姓请命。

当然他的死,对明朝的一些爱国士大夫们影响颇深,为后金入侵、击溃李自成树立了“旗帜”,从某种意义上,对清朝的建立、新纪元的开启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不管崇祯的自缢是不是殉国,都有着不苟且偷生的积极意义,所以才被后人加以纪念,反复提起。

崇祯皇帝为什么自杀

  明成祖朱棣曾有训:“文死谏,武死战,国君死社稷。”当时,李自成围困北京,京中只有腐朽多年的三大营据守,不足当李自成。崇祯曾想出战,却因胆怯错过最佳时机,致使外城陷落。当是时,孙传庭战死,关宁铁骑不能来救(抵御清军),大明无将可用,无兵可调,全无退路,观乎京师,已是岌岌可危。如此危急时刻,众臣不思如何报国,却一心想着向大清出卖皇帝以换得退路。在最后,崇祯在景阳殿敲响了大钟,试图召集群臣商议后事,却无人前来,悲伤的崇祯决定践行成祖祖训,带着王承恩上了煤山,自尽身亡。
  以下是摘录的内容,崇祯自杀前夕和自杀时:
  1644年3月16日,崇祯刚刚被太监侍候着穿好龙袍,这时有太监来报:“皇上,李自成所率的叛军打到昌平了”,崇祯大惊失色,无奈之下,只好召集群臣,商讨对策。然而,大殿上静寂无声,好久没有人说话,后来,不知哪位大臣哭出声来,接着哭声连成一片。崇祯拍案大怒,才喝住了哭声。
  不久,昌平失守的消息传来,一时间君臣大惊,大殿上悲凉的景象再次重现。
  17日,北京城被围。而此时,负责北京城防的明军对起义军的围攻已无抵御之力。在这种情况下,崇祯自知已回天无力,召集群臣商议也是于事无补,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然后,一边仰天长号,一边绕殿环走,不停地捶胸顿足,痛哭失声。整整折腾一夜,直至天明。
  3月18日,天色刚黑,崇祯心神不宁地等着守城明军的消息。这时,有一个太监神色紧张地跑来,跪地向崇祯报告:“皇上,内城也被攻破了”,崇祯忙问:“守城的官兵到什么地方去了?守城提督李国祯又在哪里?为什么会守不住?”太监回答道:“守城的官兵早已逃散。”接着又说:“皇上您还是赶紧设法逃走吧”,崇祯还想再问一些情况,这名太监转身便逃。崇祯连喊几声,可那太监连头都不回便径自走了。
  崇祯只得亲自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紫禁城的最高点——煤山。他放眼一看,只见京城内外,火光冲天,四周喊杀声阵阵传来,炮声也隆隆作响。见此,崇祯不禁仰天长叹,泪如雨下,很久才下山回乾清宫。回到乾清宫后,崇祯决定准备后事。他提笔亲手写下给内阁的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辅佐东宫太子,提督内外军务。然后命太监将谕旨送往内阁,可是,没多一会儿,太监跑回来报:“皇上,内阁中早已空空如也”,崇祯闻言,撂下笔,不禁感慨万分,想到以往的前呼后拥,想到以往的群臣跪拜、山呼万岁,看到今天的凄凉末日,崇祯再一次痛哭失声。这时,崇祯已经苦闷到了极点,对未来再也不抱任何幻想。
  过了许久,崇祯愤然站了起来,他先把周皇后叫来,又让太监把袁贵妃叫来。此时,崇祯已是精疲力竭,状近疯狂。他大声叫喊要左右把酒送上来,连呼倒酒,一口气饮下了几十杯酒,然后又泪流满面地长叹道:“朕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负我百姓”,周皇后、袁贵妃见此,也陪着流泪不止。喝完这番悲怅失意的酒,崇祯又将太子慈、永王慈、定王慈炯召来,准备将他们托付给各自的外祖父家,希望能够给自己留下一点血脉。那时定王才13岁,永王12岁,对当时的险境还全不知情,身上穿的还是平时的华衣美服。见此,崇祯含泪说道:“皇儿啊,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不赶快将绸缎锦衣脱掉,这会给你们招来杀头的危险”,说完忙命左右寻来破衣,崇祯心情悲愤地对他们说:“大明社稷就要完结了,这实在是父皇的罪责和过失,但朕已经尽力了。皇儿们今天还是皇子,明日就是百姓了,在战乱离别的时候,千万要记得隐姓埋名,不要出头露面,见到年纪大的人要称呼他们长辈老翁,见到年纪轻的要喊他们伯伯叔叔。万一保全了性命,一定要给父母报仇雪恨呀!千万不要把父皇今天的告诫给忘掉了。”说罢,崇祯将他们紧紧地搂在怀中。对此,太子和两位皇子含泪应诺。周皇后上前搂住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和定王,又将田贵妃的儿子永王扯来,四个人哭成一团,最后三人由太监领出。
  托孤的事情完了之后,崇祯转头对周皇后道:“大势已去,你作为皇后国母,应当自尽了。”周皇后听了,痛哭起来,说:“为妾侍奉陛下十八年了,最后,连劝你南迁的一句话你都不肯听,以至于到今日这步田地,这也是天命啊!今日能为大明社稷殉身,对我来说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1说完,周皇后径直跑回坤宁宫自尽身亡。这时,崇祯又赐白绫给袁贵妃以及西宫众嫔妃,对她们说:“皇宫马上就会被敌人攻破,嫔妃一定不能落到闯贼的手里。你们应当小心谨慎地守住贞节,以保全列祖列宗的礼制。”说完,崇祯挥挥手示意:“自尽吧”。
  接着,崇祯又想到了公主。他想:“闯贼打进宫内,也不能让他们污辱了公主。”于是,崇祯提剑直奔宁寿宫长平公主的住处。长平公主见父皇满脸杀气地撞进来,便知道大事不妙,她扯着崇祯的衣襟大哭不止:“父皇,我是大明的公主、您的女儿啊!您不能杀我啊1听到女儿这般撕心裂肺的哭喊,崇祯心如刀绞。但有什么办法呢?崇祯“嗖”地一下拔出剑来,一边用袖子遮住自己的面孔,一边悲怅地喊道:“你为什么要生到我的家中1随后,手起剑落,一剑砍去!长平公主被吓呆了,本能地举起胳膊去挡剑,结果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上。这时,崇祯皇帝的脸上、身上到处溅满了女儿的鲜血,可这位皇上已经形同无心的铁皮人,完完全全地没有了感觉。
  接着,崇祯皇帝又来到了*昭仁公主的住处,他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不顾宫女嫔妃们的拼命阻拦,像个杀红了眼的恶魔一样,一把将昭仁公主抓在手里,没容她再作挣扎,剑已刺进公主的胸膛。杀完公主后,崇祯又径直来到坤宁宫,刚进大殿,便有一个宫女向他报告说:“周皇后自缢了”,崇祯面无表情地走上前去,抬起手摸摸周皇后的尸体,已经凉了,只听他喃喃地说:“好……好……”接着又转身来到了西宫。不知为什么,当崇祯走进大殿时,袁贵妃自缢的绳子突然断了,整个人跌在地上。崇祯见状,二话没说,拔剑连刺三下,袁贵妃也倒地身亡。
  这时,来了一个太监向他报告:“郭宁妃、庄妃割脉而亡;李淑妃、吴康妃跳水而死;王贤妃、郑裕妃等五人准备出逃,已经被擒。”崇祯听后大怒,命令将这五名妃子带到他面前,然后,他手持长剑,一个一个全部杀死。
  此时,崇祯的精神已经完全崩溃,杀完亲人嫔妃,他茫然地坐在地上,呆呆地望着沾满鲜血的长剑和衣襟,整个人都痴了过去。这时,“轰”的一声炮响,崇祯皇帝猛然惊醒,他这才发觉已经是半夜了。他知道,下一个该死的是他自己了。他叫来大太监王承恩,吩咐他准备行装,崇祯自己也换上了便装。
  之后,崇祯和王承恩混在太监中,出了东华门,来到朝阳门,但城门却被严密把守。王承恩只好假说奉命出城,但守城门的人却请他到天亮时验明身份再出城。无奈之下,崇祯和王承恩只得由胡同绕出紫禁城,奔向正阳门。在那里,只见三盏白灯高悬在城门之上,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皇上,正阳门已被叛军攻陷,咱们转向安定门吧”此时,崇祯早已龙颜扫地,一路上缄口无言,由王承恩搀扶着,主仆二人又朝安定门走去。可到那儿一看,安定门城门紧闭,根本无法开启。这时天色已亮,崇祯长叹一声道:“走不了啦,回宫吧。”不过,回宫前,崇祯还心存侥幸,执意来到皇极殿前,亲自敲响了景阳大钟,他想召集群臣,再商出逃之计。但大钟响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前来。
  此时,大臣们早已逃之夭夭,哪还能听到皇帝的召唤。崇祯大骂百官贪生怕死,该杀!走投无路之下,崇祯已无意再回皇宫,只想一死了之。他命王承恩在前,他踉跄跟在后面,主仆二人登上了煤山山顶。
  经过一夜的奔波,这时的崇祯已是狼狈不堪:身上只穿着白色内衣,长发披散,右脚光着,只有左脚还穿着一只鞋。来到山顶寿皇亭,崇祯回首望去,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崇祯知道北京已完全陷落,不由感到万分沮丧,更加心灰意冷,他用手扶着寿皇亭的柱子,不禁悲伤怨恨了起来:平时对大臣们都不错,可现在却没有一个人跟随在左右,真的是可怜可悲到极点了。想不到当年祖宗出于象征江山永固而堆筑的万寿山,竟然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两百多年的大明天下竟要在自己手里失去,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呢?想到这里,崇祯停了下来,伸手解下衣带,又用颤抖的手将它搭在寿皇亭下的一棵枯树的树枝上,然后转头吩咐王承恩:“等朕死后,要将朕的脸部遮盖起来,以示无脸面见列祖列宗之意。”然后,自缢而死。1644年3月16日,崇祯刚刚被太监侍候着穿好龙袍,这时有太监来报:“皇上,李自成所率的叛军打到昌平了”,崇祯大惊失色,无奈之下,只好召集群臣,商讨对策。然而,大殿上静寂无声,好久没有人说话,后来,不知哪位大臣哭出声来,接着哭声连成一片。崇祯拍案大怒,才喝住了哭声。
  不久,昌平失守的消息传来,一时间君臣大惊,大殿上悲凉的景象再次重现。
  17日,北京城被围。而此时,负责北京城防的明军对起义军的围攻已无抵御之力。在这种情况下,崇祯自知已回天无力,召集群臣商议也是于事无补,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然后,一边仰天长号,一边绕殿环走,不停地捶胸顿足,痛哭失声。整整折腾一夜,直至天明。
  3月18日,天色刚黑,崇祯心神不宁地等着守城明军的消息。这时,有一个太监神色紧张地跑来,跪地向崇祯报告:“皇上,内城也被攻破了”,崇祯忙问:“守城的官兵到什么地方去了?守城提督李国祯又在哪里?为什么会守不住?”太监回答道:“守城的官兵早已逃散。”接着又说:“皇上您还是赶紧设法逃走吧”,崇祯还想再问一些情况,这名太监转身便逃。崇祯连喊几声,可那太监连头都不回便径自走了。
  崇祯只得亲自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紫禁城的最高点——煤山。他放眼一看,只见京城内外,火光冲天,四周喊杀声阵阵传来,炮声也隆隆作响。见此,崇祯不禁仰天长叹,泪如雨下,很久才下山回乾清宫。回到乾清宫后,崇祯决定准备后事。他提笔亲手写下给内阁的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辅佐东宫太子,提督内外军务。然后命太监将谕旨送往内阁,可是,没多一会儿,太监跑回来报:“皇上,内阁中早已空空如也”,崇祯闻言,撂下笔,不禁感慨万分,想到以往的前呼后拥,想到以往的群臣跪拜、山呼万岁,看到今天的凄凉末日,崇祯再一次痛哭失声。这时,崇祯已经苦闷到了极点,对未来再也不抱任何幻想。
  过了许久,崇祯愤然站了起来,他先把周皇后叫来,又让太监把袁贵妃叫来。此时,崇祯已是精疲力竭,状近疯狂。他大声叫喊要左右把酒送上来,连呼倒酒,一口气饮下了几十杯酒,然后又泪流满面地长叹道:“朕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负我百姓”,周皇后、袁贵妃见此,也陪着流泪不止。喝完这番悲怅失意的酒,崇祯又将太子慈、永王慈、定王慈炯召来,准备将他们托付给各自的外祖父家,希望能够给自己留下一点血脉。那时定王才13岁,永王12岁,对当时的险境还全不知情,身上穿的还是平时的华衣美服。见此,崇祯含泪说道:“皇儿啊,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不赶快将绸缎锦衣脱掉,这会给你们招来杀头的危险”,说完忙命左右寻来破衣,崇祯心情悲愤地对他们说:“大明社稷就要完结了,这实在是父皇的罪责和过失,但朕已经尽力了。皇儿们今天还是皇子,明日就是百姓了,在战乱离别的时候,千万要记得隐姓埋名,不要出头露面,见到年纪大的人要称呼他们长辈老翁,见到年纪轻的要喊他们伯伯叔叔。万一保全了性命,一定要给父母报仇雪恨呀!千万不要把父皇今天的告诫给忘掉了。”说罢,崇祯将他们紧紧地搂在怀中。对此,太子和两位皇子含泪应诺。周皇后上前搂住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和定王,又将田贵妃的儿子永王扯来,四个人哭成一团,最后三人由太监领出。
  托孤的事情完了之后,崇祯转头对周皇后道:“大势已去,你作为皇后国母,应当自尽了。”周皇后听了,痛哭起来,说:“为妾侍奉陛下十八年了,最后,连劝你南迁的一句话你都不肯听,以至于到今日这步田地,这也是天命啊!今日能为大明社稷殉身,对我来说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1说完,周皇后径直跑回坤宁宫自尽身亡。这时,崇祯又赐白绫给袁贵妃以及西宫众嫔妃,对她们说:“皇宫马上就会被敌人攻破,嫔妃一定不能落到闯贼的手里。你们应当小心谨慎地守住贞节,以保全列祖列宗的礼制。”说完,崇祯挥挥手示意:“自尽吧”。
  接着,崇祯又想到了公主。他想:“闯贼打进宫内,也不能让他们污辱了公主。”于是,崇祯提剑直奔宁寿宫长平公主的住处。长平公主见父皇满脸杀气地撞进来,便知道大事不妙,她扯着崇祯的衣襟大哭不止:“父皇,我是大明的公主、您的女儿啊!您不能杀我啊1听到女儿这般撕心裂肺的哭喊,崇祯心如刀绞。但有什么办法呢?崇祯“嗖”地一下拔出剑来,一边用袖子遮住自己的面孔,一边悲怅地喊道:“你为什么要生到我的家中1随后,手起剑落,一剑砍去!长平公主被吓呆了,本能地举起胳膊去挡剑,结果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上。这时,崇祯皇帝的脸上、身上到处溅满了女儿的鲜血,可这位皇上已经形同无心的铁皮人,完完全全地没有了感觉。
  接着,崇祯皇帝又来到了*昭仁公主的住处,他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不顾宫女嫔妃们的拼命阻拦,像个杀红了眼的恶魔一样,一把将昭仁公主抓在手里,没容她再作挣扎,剑已刺进公主的胸膛。杀完公主后,崇祯又径直来到坤宁宫,刚进大殿,便有一个宫女向他报告说:“周皇后自缢了”,崇祯面无表情地走上前去,抬起手摸摸周皇后的尸体,已经凉了,只听他喃喃地说:“好……好……”接着又转身来到了西宫。不知为什么,当崇祯走进大殿时,袁贵妃自缢的绳子突然断了,整个人跌在地上。崇祯见状,二话没说,拔剑连刺三下,袁贵妃也倒地身亡。
  这时,来了一个太监向他报告:“郭宁妃、庄妃割脉而亡;李淑妃、吴康妃跳水而死;王贤妃、郑裕妃等五人准备出逃,已经被擒。”崇祯听后大怒,命令将这五名妃子带到他面前,然后,他手持长剑,一个一个全部杀死。
  此时,崇祯的精神已经完全崩溃,杀完亲人嫔妃,他茫然地坐在地上,呆呆地望着沾满鲜血的长剑和衣襟,整个人都痴了过去。这时,“轰”的一声炮响,崇祯皇帝猛然惊醒,他这才发觉已经是半夜了。他知道,下一个该死的是他自己了。他叫来大太监王承恩,吩咐他准备行装,崇祯自己也换上了便装。
  之后,崇祯和王承恩混在太监中,出了东华门,来到朝阳门,但城门却被严密把守。王承恩只好假说奉命出城,但守城门的人却请他到天亮时验明身份再出城。无奈之下,崇祯和王承恩只得由胡同绕出紫禁城,奔向正阳门。在那里,只见三盏白灯高悬在城门之上,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皇上,正阳门已被叛军攻陷,咱们转向安定门吧”此时,崇祯早已龙颜扫地,一路上缄口无言,由王承恩搀扶着,主仆二人又朝安定门走去。可到那儿一看,安定门城门紧闭,根本无法开启。这时天色已亮,崇祯长叹一声道:“走不了啦,回宫吧。”不过,回宫前,崇祯还心存侥幸,执意来到皇极殿前,亲自敲响了景阳大钟,他想召集群臣,再商出逃之计。但大钟响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前来。
  此时,大臣们早已逃之夭夭,哪还能听到皇帝的召唤。崇祯大骂百官贪生怕死,该杀!走投无路之下,崇祯已无意再回皇宫,只想一死了之。他命王承恩在前,他踉跄跟在后面,主仆二人登上了煤山山顶。
  经过一夜的奔波,这时的崇祯已是狼狈不堪:身上只穿着白色内衣,长发披散,右脚光着,只有左脚还穿着一只鞋。来到山顶寿皇亭,崇祯回首望去,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崇祯知道北京已完全陷落,不由感到万分沮丧,更加心灰意冷,他用手扶着寿皇亭的柱子,不禁悲伤怨恨了起来:平时对大臣们都不错,可现在却没有一个人跟随在左右,真的是可怜可悲到极点了。想不到当年祖宗出于象征江山永固而堆筑的万寿山,竟然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两百多年的大明天下竟要在自己手里失去,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呢?想到这里,崇祯停了下来,伸手解下衣带,又用颤抖的手将它搭在寿皇亭下的一棵枯树的树枝上,然后转头吩咐王承恩:“等朕死后,要将朕的脸部遮盖起来,以示无脸面见列祖列宗之意。”然后,自缢而死。
  纵观崇祯失败自杀的原因有很多:崇祯帝其人,暴躁、多疑、固执,为人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客观的说,他是一位勤政的皇帝,却不是一位好皇帝、好丈夫、好父亲。
  崇祯17岁登基,甫一登基就朝中有魏忠贤与客氏乱政,北方满人、蒙古骚扰不断,东面倭寇之乱依然猖獗,南面少数民族、安南等属国不安分。在这种环境下,崇祯能顺利登基,铲除魏党,应该说他是有一定魄力和能力的。执政初期,他是明代除朱元璋外,对宦官依赖最少的一位皇帝。他每天坚持早朝、午会,每天工作不息。明史为证:崇祯去清宁宫拜望太妃刘氏,竟当着太妃面睡着,太妃命尚衣以衾覆之,待帝醒来,说道:“朕三日省文书,未曾合眼,不当之处,望太妃原谅。”长期以往,崇祯在30岁上已是满头白发。他少近女色,禁止后宫干政,衣食俭朴,应该说是不错的。最后崇祯守在北京,没有逃亡,自杀而死,遵守了成祖朱棣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训,他是个有担当有气节的人。
  然而,崇祯多疑,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崇祯不是这样,因为多疑死在他手上的名臣数不可数。例如:袁崇焕、卢象升、陈新甲、曹文昭等......间接死在他手上的:孙承宗、孙传庭、毛文龙......这些人中,袁崇焕。孙传庭是明朝生存的关键,柿园一战,孙传庭身死,明亡。洪承畴的叛逃与崇祯也有关系,萨尔浒之战,洪承畴无兵可调,被迫投降。再者,崇祯固执,当是时,南迁南无疑是个好选择,但崇祯不顾形势,固守北京,导致最后明朝无主。第三,崇祯优柔寡断,与清议和是正确的选择,但崇祯再三摇摆,最后依然放弃,使明朝置于农民军与清军夹击之下,致使明亡。崇祯最后吊死梅山,皇后周氏上吊,长平公主被他断臂一只,昭仁公主被他杀死,三个皇子或下落不明,或被淸廷所杀。崇祯不能说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总结而言,崇祯要为明亡负责

明朝时期的崇祯皇帝为何选择自杀不逃走东山再起呢

众所周知,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是在一颗歪脖子树上上吊自尽的,很多人都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崇祯皇帝肯定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为何他还是要选择自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崇祯皇帝很清楚明朝已经没救了,他也明白自己必死无疑,毕竟与其被活捉受尽屈辱,不如自己了结了自己来得痛快

首先来说说明朝为何没救了,崇祯皇帝当初以为魏忠贤是明朝的祸害,以为自己将魏忠贤除掉了,就能够让明朝回归正轨,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原来魏忠贤才是那个维持明朝最后的稳定的人,当时魏忠贤一直在打压东林党的文官们,结果魏忠贤死后,东林党的文官们纷纷贪污腐败,崇祯皇帝拿他们实在是没有办法,苦苦哀求也没有用,所以说崇祯皇帝很清楚明朝必然要毁在这群官员手里,所以他并不觉得明朝还有救,那么他也没有东山再起的必要了。

其次,在北宋时期,金国打败了北宋王朝后,北宋王朝的两位皇帝都受尽了屈辱,那种屈辱不管是对谁来说,都是生不如死的,而且历史上被俘虏的皇帝那么多,但是没有一个是有好下场的,唯一一位在战乱中没有被俘虏也没有自尽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也是下落不明,这就说明东山再起的难度之高,崇祯皇帝又怎么会不明白其中道理,所以自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了。

最后,当时的明朝不仅仅面临内忧,还面临着外患,当时不仅仅有努尔哈赤带领的后金势力在攻打明朝,还有李自成和张献忠,就算崇祯皇帝当时逃走了,但是他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外面都是别人的地盘,他没有地方可以东山再起了。

崇祯最终自缢而亡,他为何会落得个这样的下场

崇祯最终自缢而亡,他为何会落得个这样的下场?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他应该是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中最有雄心壮志的,其他末代皇帝可能都在等死,但崇祯正试图重新崛起因自身能力而没落的明朝。 但是历史的大潮,不是崇祯一个人能阻止的,最终只能上吊自杀,保持尊严。

本想中兴明代崇祯皇帝,为什么这么可怜?

崇祯当上皇帝时,大清王朝已经混乱,前任皇帝的好东西没有留给崇祯,而是养活了大批阉党。 所以崇祯一上台,首先清除了魏忠贤的一伙人,但那时的大明朝已经从内到外腐朽了,光靠处置阉党并不能拯救王朝,但崇祯并没有放弃,而是尝试了一下。

崇祯皇帝还是中国历代皇帝少有的比较节俭的皇帝,当然也可能与他的出生和童年遭遇有关。 崇祯的父亲因为他祖父临幸出生在宫中的女人,他们的父子俩从小就过得很可怜,但崇祯从小就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宫中还不被人看到。 在这样复杂困难的环境中长大,产生崇祯节俭的同时,也使他感到可疑。

如果崇祯出生在太平时期,他应该是个好皇帝。 他不仅节俭,而且勤奋。 这和雍正皇帝一样。 崇祯在位的时候,宫中基本上没有宴会。 一个是他不想奢侈。 二是他经常加班工作,没有时间做这些。

崇祯是皇帝的材料,也有雄心壮志,但出生于明朝末年的他,下场注定悲惨。 毕竟崇祯没有秦皇汉武那样的强大,也没有唐太宗那样的能力,所以无法改变明朝的衰落状况。

而且崇祯的性格有致命的弱点,天生多疑,他固执己见,完全不相信别人说的话。 这是大臣们不敢说的,毕竟面对多疑的皇帝,臣子们说了更多的错误。 因为臣子们也不敢说话,所以那个大明王朝当然没救了。

李自成的兵马接近都城时,崇祯皇帝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臣下提议南迁,先保存大明朝的根本,以便以后东山再起。 但是,崇祯此时再三犹豫,始终拒绝向南移动,咒骂臣子们的无用。

最后,李自成兵来到城下时,崇祯只能杀死自己的妻儿,然后去煤山上吊自杀。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上吊自杀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是因为李自成已经攻占了北京城,明朝军队完全丧失了战斗能力。

崇祯皇帝朱由检,1627年登基继承皇位,改国号为崇祯。崇祯皇帝继位以后铲除宦官魏忠贤,勤于朝政,生活节俭,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但是崇祯皇帝生性多疑,而且继位的时候大明王朝已经在灭亡的边缘,崇祯皇帝有心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大明朝已经危在旦夕。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多次爆发了农民起义,同时还有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政权虎视眈眈。

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率兵攻打进了北京城,而且明朝军队在与李自成对战士屡战屡败完全丧失了战斗的能力,崇祯皇帝感觉自己无力挽救已经濒临灭亡的大明朝。

1643年十八日晚,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此。

说完这句话后崇祯皇帝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

扩展资料:

1644年李自成兵临城下,当时崇祯皇帝面对即将成为阶下囚的危局,他连下了六道罪己诏,接下来,他疯狂地逼迫自己的老婆周皇后自杀,周皇后自杀后,他兴奋地大叫一声死得好。

接下来,他挥剑首先刺死了6岁的女儿昭仁公主,接着挥剑砍掉了长平公主的一只胳臂,然后他手提宝剑,一路砍杀嫔妃宫娥,一路奔向煤山,上吊自杀去了。

长平公主醒来的时候,她浑身是血,已经看不出她就是尊贵的明朝公主了。当时的李自成叹息一声道:虎毒不食子,崇祯竟然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放过。

言毕命军医给长平公主裹伤,并将其搀扶到下面去休息。李自成对崇祯的太子朱慈烺也没有被杀,朱慈烺反倒告诉李自成:大明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错用庸臣所至,那帮上殿求官的奸臣,您替我杀了他们。

李自成命人将崇祯从歪脖树上卸下来,花十两银子,买来了一口柳木棺,然后将崇祯的尸体,抬到了东华门,将其放到了棺材中,装殓了起来。

虽然李自成的大顺军,并没有阻止前朝的旧臣,崇祯的亲戚前来吊唁,可是到崇祯的棺材前面烧纸钱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朱慈烺,另外一个就是断了一条胳臂的长平公主。李自成不了解崇祯,而崇祯亦看错了李自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崇祯皇帝

崇祯本来可以跑到南方活命的,为什么最后会选择自杀

崇祯皇帝选择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是自己的国家灭亡了,在自己手里面面灭的,心里存着傲气,觉得愧对祖先,毕竟没收住国土,因此自杀第二,一直为民为国,但是后来身边的人都背叛了他,从而感到绝望,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人在脆弱的时候,心理防线都很弱。

实话说,崇祯皇帝真的算是一个好皇帝,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业绩,但是一生都在为百姓做事,收拾明朝这个烂摊子,几乎可以说没有过过一天安稳的日子,因为前几任皇帝的昏庸无道,导致明朝到崇祯手里的时候,明朝已经四分五裂,很多权力已经不在皇帝手里了,很多大臣手里面的实权比还高,他自己身边根本就没有几个能用的人,很多想法和政策根本就没有人同意。

并且就军队而言,很多钱财已经被贪墨,国家已经没有经济去支撑军队,导致军心不齐,并且还不断的爆发农民起义,百姓也都怨恨崇祯皇帝,这时候就让李自成钻了空子,不管崇祯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几个人给他反应或者支持他,有点像架空他一样,后来他自己的已经对自己没有太大信心了。

后来李自成起义入关,崇祯只能逃走,可是后来自己培养出来的保镖都背叛了自己,投向了李自成,他死之前还杀死了自己的妃子们还有子女,投奔臣子还被拒绝然后崇祯心灰意冷选择了自杀。死之前还写了一封遗书大致意思就是在位十七年之久,每天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但奸臣却害他,希望他自己的死能换来百姓的安全,到死都在想着百姓。

崇祯皇帝为什么自杀详细一点

  明成祖朱棣曾有训:“文死谏,武死战,国君死社稷。”当时,李自成围困北京,京中只有腐朽多年的三大营据守,不足当李自成。崇祯曾想出战,却因胆怯错过最佳时机,致使外城陷落。当是时,孙传庭战死,关宁铁骑不能来救(抵御清军),大明无将可用,无兵可调,全无退路,观乎京师,已是岌岌可危。如此危急时刻,众臣不思如何报国,却一心想着向大清出卖皇帝以换得退路。在最后,崇祯在景阳殿敲响了大钟,试图召集群臣商议后事,却无人前来,悲伤的崇祯决定践行成祖祖训,带着王承恩上了煤山,自尽身亡。
  以下是摘录的内容,崇祯自杀前夕和自杀时:
  1644年3月16日,崇祯刚刚被太监侍候着穿好龙袍,这时有太监来报:“皇上,李自成所率的叛军打到昌平了”,崇祯大惊失色,无奈之下,只好召集群臣,商讨对策。然而,大殿上静寂无声,好久没有人说话,后来,不知哪位大臣哭出声来,接着哭声连成一片。崇祯拍案大怒,才喝住了哭声。
  不久,昌平失守的消息传来,一时间君臣大惊,大殿上悲凉的景象再次重现。
  17日,北京城被围。而此时,负责北京城防的明军对起义军的围攻已无抵御之力。在这种情况下,崇祯自知已回天无力,召集群臣商议也是于事无补,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然后,一边仰天长号,一边绕殿环走,不停地捶胸顿足,痛哭失声。整整折腾一夜,直至天明。
  3月18日,天色刚黑,崇祯心神不宁地等着守城明军的消息。这时,有一个太监神色紧张地跑来,跪地向崇祯报告:“皇上,内城也被攻破了”,崇祯忙问:“守城的官兵到什么地方去了?守城提督李国祯又在哪里?为什么会守不住?”太监回答道:“守城的官兵早已逃散。”接着又说:“皇上您还是赶紧设法逃走吧”,崇祯还想再问一些情况,这名太监转身便逃。崇祯连喊几声,可那太监连头都不回便径自走了。
  崇祯只得亲自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紫禁城的最高点——煤山。他放眼一看,只见京城内外,火光冲天,四周喊杀声阵阵传来,炮声也隆隆作响。见此,崇祯不禁仰天长叹,泪如雨下,很久才下山回乾清宫。回到乾清宫后,崇祯决定准备后事。他提笔亲手写下给内阁的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辅佐东宫太子,提督内外军务。然后命太监将谕旨送往内阁,可是,没多一会儿,太监跑回来报:“皇上,内阁中早已空空如也”,崇祯闻言,撂下笔,不禁感慨万分,想到以往的前呼后拥,想到以往的群臣跪拜、山呼万岁,看到今天的凄凉末日,崇祯再一次痛哭失声。这时,崇祯已经苦闷到了极点,对未来再也不抱任何幻想。
  过了许久,崇祯愤然站了起来,他先把周皇后叫来,又让太监把袁贵妃叫来。此时,崇祯已是精疲力竭,状近疯狂。他大声叫喊要左右把酒送上来,连呼倒酒,一口气饮下了几十杯酒,然后又泪流满面地长叹道:“朕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负我百姓”,周皇后、袁贵妃见此,也陪着流泪不止。喝完这番悲怅失意的酒,崇祯又将太子慈、永王慈、定王慈炯召来,准备将他们托付给各自的外祖父家,希望能够给自己留下一点血脉。那时定王才13岁,永王12岁,对当时的险境还全不知情,身上穿的还是平时的华衣美服。见此,崇祯含泪说道:“皇儿啊,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不赶快将绸缎锦衣脱掉,这会给你们招来杀头的危险”,说完忙命左右寻来破衣,崇祯心情悲愤地对他们说:“大明社稷就要完结了,这实在是父皇的罪责和过失,但朕已经尽力了。皇儿们今天还是皇子,明日就是百姓了,在战乱离别的时候,千万要记得隐姓埋名,不要出头露面,见到年纪大的人要称呼他们长辈老翁,见到年纪轻的要喊他们伯伯叔叔。万一保全了性命,一定要给父母报仇雪恨呀!千万不要把父皇今天的告诫给忘掉了。”说罢,崇祯将他们紧紧地搂在怀中。对此,太子和两位皇子含泪应诺。周皇后上前搂住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和定王,又将田贵妃的儿子永王扯来,四个人哭成一团,最后三人由太监领出。
  托孤的事情完了之后,崇祯转头对周皇后道:“大势已去,你作为皇后国母,应当自尽了。”周皇后听了,痛哭起来,说:“为妾侍奉陛下十八年了,最后,连劝你南迁的一句话你都不肯听,以至于到今日这步田地,这也是天命啊!今日能为大明社稷殉身,对我来说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1说完,周皇后径直跑回坤宁宫自尽身亡。这时,崇祯又赐白绫给袁贵妃以及西宫众嫔妃,对她们说:“皇宫马上就会被敌人攻破,嫔妃一定不能落到闯贼的手里。你们应当小心谨慎地守住贞节,以保全列祖列宗的礼制。”说完,崇祯挥挥手示意:“自尽吧”。
  接着,崇祯又想到了公主。他想:“闯贼打进宫内,也不能让他们污辱了公主。”于是,崇祯提剑直奔宁寿宫长平公主的住处。长平公主见父皇满脸杀气地撞进来,便知道大事不妙,她扯着崇祯的衣襟大哭不止:“父皇,我是大明的公主、您的女儿啊!您不能杀我啊1听到女儿这般撕心裂肺的哭喊,崇祯心如刀绞。但有什么办法呢?崇祯“嗖”地一下拔出剑来,一边用袖子遮住自己的面孔,一边悲怅地喊道:“你为什么要生到我的家中1随后,手起剑落,一剑砍去!长平公主被吓呆了,本能地举起胳膊去挡剑,结果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上。这时,崇祯皇帝的脸上、身上到处溅满了女儿的鲜血,可这位皇上已经形同无心的铁皮人,完完全全地没有了感觉。
  接着,崇祯皇帝又来到了*昭仁公主的住处,他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不顾宫女嫔妃们的拼命阻拦,像个杀红了眼的恶魔一样,一把将昭仁公主抓在手里,没容她再作挣扎,剑已刺进公主的胸膛。杀完公主后,崇祯又径直来到坤宁宫,刚进大殿,便有一个宫女向他报告说:“周皇后自缢了”,崇祯面无表情地走上前去,抬起手摸摸周皇后的尸体,已经凉了,只听他喃喃地说:“好……好……”接着又转身来到了西宫。不知为什么,当崇祯走进大殿时,袁贵妃自缢的绳子突然断了,整个人跌在地上。崇祯见状,二话没说,拔剑连刺三下,袁贵妃也倒地身亡。
  这时,来了一个太监向他报告:“郭宁妃、庄妃割脉而亡;李淑妃、吴康妃跳水而死;王贤妃、郑裕妃等五人准备出逃,已经被擒。”崇祯听后大怒,命令将这五名妃子带到他面前,然后,他手持长剑,一个一个全部杀死。
  此时,崇祯的精神已经完全崩溃,杀完亲人嫔妃,他茫然地坐在地上,呆呆地望着沾满鲜血的长剑和衣襟,整个人都痴了过去。这时,“轰”的一声炮响,崇祯皇帝猛然惊醒,他这才发觉已经是半夜了。他知道,下一个该死的是他自己了。他叫来大太监王承恩,吩咐他准备行装,崇祯自己也换上了便装。
  之后,崇祯和王承恩混在太监中,出了东华门,来到朝阳门,但城门却被严密把守。王承恩只好假说奉命出城,但守城门的人却请他到天亮时验明身份再出城。无奈之下,崇祯和王承恩只得由胡同绕出紫禁城,奔向正阳门。在那里,只见三盏白灯高悬在城门之上,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皇上,正阳门已被叛军攻陷,咱们转向安定门吧”此时,崇祯早已龙颜扫地,一路上缄口无言,由王承恩搀扶着,主仆二人又朝安定门走去。可到那儿一看,安定门城门紧闭,根本无法开启。这时天色已亮,崇祯长叹一声道:“走不了啦,回宫吧。”不过,回宫前,崇祯还心存侥幸,执意来到皇极殿前,亲自敲响了景阳大钟,他想召集群臣,再商出逃之计。但大钟响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前来。
  此时,大臣们早已逃之夭夭,哪还能听到皇帝的召唤。崇祯大骂百官贪生怕死,该杀!走投无路之下,崇祯已无意再回皇宫,只想一死了之。他命王承恩在前,他踉跄跟在后面,主仆二人登上了煤山山顶。
  经过一夜的奔波,这时的崇祯已是狼狈不堪:身上只穿着白色内衣,长发披散,右脚光着,只有左脚还穿着一只鞋。来到山顶寿皇亭,崇祯回首望去,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崇祯知道北京已完全陷落,不由感到万分沮丧,更加心灰意冷,他用手扶着寿皇亭的柱子,不禁悲伤怨恨了起来:平时对大臣们都不错,可现在却没有一个人跟随在左右,真的是可怜可悲到极点了。想不到当年祖宗出于象征江山永固而堆筑的万寿山,竟然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两百多年的大明天下竟要在自己手里失去,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呢?想到这里,崇祯停了下来,伸手解下衣带,又用颤抖的手将它搭在寿皇亭下的一棵枯树的树枝上,然后转头吩咐王承恩:“等朕死后,要将朕的脸部遮盖起来,以示无脸面见列祖列宗之意。”然后,自缢而死。1644年3月16日,崇祯刚刚被太监侍候着穿好龙袍,这时有太监来报:“皇上,李自成所率的叛军打到昌平了”,崇祯大惊失色,无奈之下,只好召集群臣,商讨对策。然而,大殿上静寂无声,好久没有人说话,后来,不知哪位大臣哭出声来,接着哭声连成一片。崇祯拍案大怒,才喝住了哭声。
  不久,昌平失守的消息传来,一时间君臣大惊,大殿上悲凉的景象再次重现。
  17日,北京城被围。而此时,负责北京城防的明军对起义军的围攻已无抵御之力。在这种情况下,崇祯自知已回天无力,召集群臣商议也是于事无补,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然后,一边仰天长号,一边绕殿环走,不停地捶胸顿足,痛哭失声。整整折腾一夜,直至天明。
  3月18日,天色刚黑,崇祯心神不宁地等着守城明军的消息。这时,有一个太监神色紧张地跑来,跪地向崇祯报告:“皇上,内城也被攻破了”,崇祯忙问:“守城的官兵到什么地方去了?守城提督李国祯又在哪里?为什么会守不住?”太监回答道:“守城的官兵早已逃散。”接着又说:“皇上您还是赶紧设法逃走吧”,崇祯还想再问一些情况,这名太监转身便逃。崇祯连喊几声,可那太监连头都不回便径自走了。
  崇祯只得亲自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紫禁城的最高点——煤山。他放眼一看,只见京城内外,火光冲天,四周喊杀声阵阵传来,炮声也隆隆作响。见此,崇祯不禁仰天长叹,泪如雨下,很久才下山回乾清宫。回到乾清宫后,崇祯决定准备后事。他提笔亲手写下给内阁的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辅佐东宫太子,提督内外军务。然后命太监将谕旨送往内阁,可是,没多一会儿,太监跑回来报:“皇上,内阁中早已空空如也”,崇祯闻言,撂下笔,不禁感慨万分,想到以往的前呼后拥,想到以往的群臣跪拜、山呼万岁,看到今天的凄凉末日,崇祯再一次痛哭失声。这时,崇祯已经苦闷到了极点,对未来再也不抱任何幻想。
  过了许久,崇祯愤然站了起来,他先把周皇后叫来,又让太监把袁贵妃叫来。此时,崇祯已是精疲力竭,状近疯狂。他大声叫喊要左右把酒送上来,连呼倒酒,一口气饮下了几十杯酒,然后又泪流满面地长叹道:“朕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负我百姓”,周皇后、袁贵妃见此,也陪着流泪不止。喝完这番悲怅失意的酒,崇祯又将太子慈、永王慈、定王慈炯召来,准备将他们托付给各自的外祖父家,希望能够给自己留下一点血脉。那时定王才13岁,永王12岁,对当时的险境还全不知情,身上穿的还是平时的华衣美服。见此,崇祯含泪说道:“皇儿啊,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不赶快将绸缎锦衣脱掉,这会给你们招来杀头的危险”,说完忙命左右寻来破衣,崇祯心情悲愤地对他们说:“大明社稷就要完结了,这实在是父皇的罪责和过失,但朕已经尽力了。皇儿们今天还是皇子,明日就是百姓了,在战乱离别的时候,千万要记得隐姓埋名,不要出头露面,见到年纪大的人要称呼他们长辈老翁,见到年纪轻的要喊他们伯伯叔叔。万一保全了性命,一定要给父母报仇雪恨呀!千万不要把父皇今天的告诫给忘掉了。”说罢,崇祯将他们紧紧地搂在怀中。对此,太子和两位皇子含泪应诺。周皇后上前搂住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和定王,又将田贵妃的儿子永王扯来,四个人哭成一团,最后三人由太监领出。
  托孤的事情完了之后,崇祯转头对周皇后道:“大势已去,你作为皇后国母,应当自尽了。”周皇后听了,痛哭起来,说:“为妾侍奉陛下十八年了,最后,连劝你南迁的一句话你都不肯听,以至于到今日这步田地,这也是天命啊!今日能为大明社稷殉身,对我来说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1说完,周皇后径直跑回坤宁宫自尽身亡。这时,崇祯又赐白绫给袁贵妃以及西宫众嫔妃,对她们说:“皇宫马上就会被敌人攻破,嫔妃一定不能落到闯贼的手里。你们应当小心谨慎地守住贞节,以保全列祖列宗的礼制。”说完,崇祯挥挥手示意:“自尽吧”。
  接着,崇祯又想到了公主。他想:“闯贼打进宫内,也不能让他们污辱了公主。”于是,崇祯提剑直奔宁寿宫长平公主的住处。长平公主见父皇满脸杀气地撞进来,便知道大事不妙,她扯着崇祯的衣襟大哭不止:“父皇,我是大明的公主、您的女儿啊!您不能杀我啊1听到女儿这般撕心裂肺的哭喊,崇祯心如刀绞。但有什么办法呢?崇祯“嗖”地一下拔出剑来,一边用袖子遮住自己的面孔,一边悲怅地喊道:“你为什么要生到我的家中1随后,手起剑落,一剑砍去!长平公主被吓呆了,本能地举起胳膊去挡剑,结果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上。这时,崇祯皇帝的脸上、身上到处溅满了女儿的鲜血,可这位皇上已经形同无心的铁皮人,完完全全地没有了感觉。
  接着,崇祯皇帝又来到了*昭仁公主的住处,他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不顾宫女嫔妃们的拼命阻拦,像个杀红了眼的恶魔一样,一把将昭仁公主抓在手里,没容她再作挣扎,剑已刺进公主的胸膛。杀完公主后,崇祯又径直来到坤宁宫,刚进大殿,便有一个宫女向他报告说:“周皇后自缢了”,崇祯面无表情地走上前去,抬起手摸摸周皇后的尸体,已经凉了,只听他喃喃地说:“好……好……”接着又转身来到了西宫。不知为什么,当崇祯走进大殿时,袁贵妃自缢的绳子突然断了,整个人跌在地上。崇祯见状,二话没说,拔剑连刺三下,袁贵妃也倒地身亡。
  这时,来了一个太监向他报告:“郭宁妃、庄妃割脉而亡;李淑妃、吴康妃跳水而死;王贤妃、郑裕妃等五人准备出逃,已经被擒。”崇祯听后大怒,命令将这五名妃子带到他面前,然后,他手持长剑,一个一个全部杀死。
  此时,崇祯的精神已经完全崩溃,杀完亲人嫔妃,他茫然地坐在地上,呆呆地望着沾满鲜血的长剑和衣襟,整个人都痴了过去。这时,“轰”的一声炮响,崇祯皇帝猛然惊醒,他这才发觉已经是半夜了。他知道,下一个该死的是他自己了。他叫来大太监王承恩,吩咐他准备行装,崇祯自己也换上了便装。
  之后,崇祯和王承恩混在太监中,出了东华门,来到朝阳门,但城门却被严密把守。王承恩只好假说奉命出城,但守城门的人却请他到天亮时验明身份再出城。无奈之下,崇祯和王承恩只得由胡同绕出紫禁城,奔向正阳门。在那里,只见三盏白灯高悬在城门之上,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皇上,正阳门已被叛军攻陷,咱们转向安定门吧”此时,崇祯早已龙颜扫地,一路上缄口无言,由王承恩搀扶着,主仆二人又朝安定门走去。可到那儿一看,安定门城门紧闭,根本无法开启。这时天色已亮,崇祯长叹一声道:“走不了啦,回宫吧。”不过,回宫前,崇祯还心存侥幸,执意来到皇极殿前,亲自敲响了景阳大钟,他想召集群臣,再商出逃之计。但大钟响了好久,也不见有人前来。
  此时,大臣们早已逃之夭夭,哪还能听到皇帝的召唤。崇祯大骂百官贪生怕死,该杀!走投无路之下,崇祯已无意再回皇宫,只想一死了之。他命王承恩在前,他踉跄跟在后面,主仆二人登上了煤山山顶。
  经过一夜的奔波,这时的崇祯已是狼狈不堪:身上只穿着白色内衣,长发披散,右脚光着,只有左脚还穿着一只鞋。来到山顶寿皇亭,崇祯回首望去,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崇祯知道北京已完全陷落,不由感到万分沮丧,更加心灰意冷,他用手扶着寿皇亭的柱子,不禁悲伤怨恨了起来:平时对大臣们都不错,可现在却没有一个人跟随在左右,真的是可怜可悲到极点了。想不到当年祖宗出于象征江山永固而堆筑的万寿山,竟然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两百多年的大明天下竟要在自己手里失去,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呢?想到这里,崇祯停了下来,伸手解下衣带,又用颤抖的手将它搭在寿皇亭下的一棵枯树的树枝上,然后转头吩咐王承恩:“等朕死后,要将朕的脸部遮盖起来,以示无脸面见列祖列宗之意。”然后,自缢而死。
  纵观崇祯失败自杀的原因有很多:崇祯帝其人,暴躁、多疑、固执,为人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客观的说,他是一位勤政的皇帝,却不是一位好皇帝、好丈夫、好父亲。
  崇祯17岁登基,甫一登基就朝中有魏忠贤与客氏乱政,北方满人、蒙古骚扰不断,东面倭寇之乱依然猖獗,南面少数民族、安南等属国不安分。在这种环境下,崇祯能顺利登基,铲除魏党,应该说他是有一定魄力和能力的。执政初期,他是明代除朱元璋外,对宦官依赖最少的一位皇帝。他每天坚持早朝、午会,每天工作不息。明史为证:崇祯去清宁宫拜望太妃刘氏,竟当着太妃面睡着,太妃命尚衣以衾覆之,待帝醒来,说道:“朕三日省文书,未曾合眼,不当之处,望太妃原谅。”长期以往,崇祯在30岁上已是满头白发。他少近女色,禁止后宫干政,衣食俭朴,应该说是不错的。最后崇祯守在北京,没有逃亡,自杀而死,遵守了成祖朱棣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训,他是个有担当有气节的人。
  然而,崇祯多疑,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崇祯不是这样,因为多疑死在他手上的名臣数不可数。例如:袁崇焕、卢象升、陈新甲、曹文昭等......间接死在他手上的:孙承宗、孙传庭、毛文龙......这些人中,袁崇焕。孙传庭是明朝生存的关键,柿园一战,孙传庭身死,明亡。洪承畴的叛逃与崇祯也有关系,萨尔浒之战,洪承畴无兵可调,被迫投降。再者,崇祯固执,当是时,南迁南无疑是个好选择,但崇祯不顾形势,固守北京,导致最后明朝无主。第三,崇祯优柔寡断,与清议和是正确的选择,但崇祯再三摇摆,最后依然放弃,使明朝置于农民军与清军夹击之下,致使明亡。崇祯最后吊死梅山,皇后周氏上吊,长平公主被他断臂一只,昭仁公主被他杀死,三个皇子或下落不明,或被淸廷所杀。崇祯不能说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总结而言,崇祯要为明亡负责

崇祯皇帝自尽是“自缢”还是“殉国”

“崇祯之死”究竟是“自缢”还是“殉国”,这还要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说起。三月十九日,天未黎明,崇祯在司礼监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来到景山自缢而死,维持了270多年统治的大明王朝由此灭亡。

作为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祯大概怎么也不会预料到自己将会成为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即位之初便力图革新吏治,处置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慨然有为”,给人带来了一丝希望。怎奈国家积弊已久,纵然崇祯再努力,也已无力挽救危局。内忧外患的夹击,最终促成了崇祯的自缢和明朝的灭亡。 

临死之际,崇祯对周皇后说:“大事去矣,尔为天下母,宜死。”周后痛哭对答说:“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日同死社稷,亦复何恨。”随即自缢而死。崇祯又传旨给后宫嫔妃,要她们随同自尽,并命太监将几个儿子潜送出宫。面对自己的女儿长平公主,崇祯长叹“尔何为生我家”,挥剑欲杀之。长平公主举起手臂挡了一下,臂虽断而性命得保。至于崇祯,他的自缢除了有太监王承恩跟随之外,更有“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

直到三日之后,李自成部下才在景山发现了崇祯的尸身,并看到了他以血写成的遗诏。其中说道:“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文武可杀,但勿劫掠帝陵,勿伤百姓一人。”虽然各类史籍对此记载不尽相同,但字里行间都能看到崇祯的自责之情,并希望以一己之死而为天下百姓请命。 

崇祯自缢的消息传开后,在明朝士大夫群体间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之间纷纷自尽效仿者不计其数。关外的后金则打起为汉人“雪君父之仇”的旗帜,在吴三桂的引领配合下,进入山海关,击溃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当年五月,福临于北京称帝,改年号为顺治,正式建立了清王朝。至此,明清鼎革,王朝变色,一段新的历史由此开启。

围绕崇祯之死,虽然仍有许多疑点和争论,但崇祯自缢之举所代表的不苟且、不偷生等一些象征意义,则被后世反复提及,并加以纪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