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实录(明朝嘉靖皇帝,究竟做了什么事使得宫女想要勒死他)_嘉靖_皇帝_宫女

本文目录

  • 明朝嘉靖皇帝,究竟做了什么事使得宫女想要勒死他
  • 嘉靖时期的事情
  • 明嘉靖帝险被杨金英等宫女勒死,古代有没有相似案例呢
  • 1962年在台北的明武宗实录是谁创作的
  • 嘉靖体弱多病还活了60岁,他吃的丹药真的管用吗
  • 《明实录》记载的明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实录包括哪些内容

明朝嘉靖皇帝,究竟做了什么事使得宫女想要勒死他

嘉靖皇帝:朕亲爱的宫女们~你们今天的食物又是桑叶与露水哦!只有这样才能像蚕宝宝一样健康长大,为朕提供更好的炼丹原材料。

宫女:#@*#%姐妹们,皇帝残暴不仁,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奋起反抗,今晚等皇帝熟睡之际,我们就用绳子勒死他!

众所周知,明朝的皇帝大多数都很奇葩,比如明仁宗朱高炽因吃得太多将自己胖死;明宣宗朱瞻基对于斗蟋蟀情有独钟;明熹宗朱由校则是投错胎的木匠,整天不务正业沉溺于做木工。

而嘉靖皇帝朱厚熜同样脑回路出奇,他在位期间留下两大污点:庚戌之变与壬寅宫变。

庚戌之变

我们知道,明朝的江山是在颠覆蒙古族统治而得到的,所以自明朝建立起,中原与蒙古族人几乎是“三年一小战,五年一大战”,谁也不服输。

朱元璋与朱棣执政期间,明朝处于优势地位,硬生生将元朝打成了北元,再从北元打成鞑靼和瓦剌。朱棣以后,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攻守之势颠倒,但即便如此蒙古人也不敢轻易深入明朝复地。

明代宗朱祁钰统治期间,于谦率领二流部队将深入明朝复地的瓦剌太师打得丢盔弃甲,甚至差点回不去了,此战成为蒙古人一直无法忘怀的耻辱,直到嘉靖年间才得以洗刷。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又一次率军袭击明朝军事重镇大同,总兵张达战死,形势危急。面对这种情况,大奸臣严嵩举荐二世祖仇鸾接替张达的位置。

可仇鸾不学无术,哪来有本事击退鞑靼?为了保命他用一大笔钱财贿赂俺答让其退兵,结果对方的确是退兵了,但是却将矛头转向北京的门户蓟州,这下仇鸾傻眼了,之后率军十万火急地赶回北京。

与此同时,俺答已经攻破蓟州,兵临北京城下,形势岌岌可危。嘉靖皇帝赶紧会议商议对策,而时任内阁首辅的奸臣严嵩,沉默了半天回答道:蒙古人是来抢劫的,所以等到他们抢够了就会自己回去。

奸臣严嵩

换言之,就是任由俺答在北京城胡作非为,能够提出这么憋屈的对策,的确很符合他的人设。好在当时明朝还有忠诚,徐阶站出来厉声驳斥了严嵩的看法,然后建议嘉靖皇帝使用“拖”字诀,暂时稳住俺答直到北京周围的部队赶来勤王。

几天后,明朝勤王部队陆续赶到北京,俺答自知上当受骗连忙准备撤退,这时嘉靖命兵部尚书丁汝夔率军围剿蒙古人。

行动前丁汝夔询问了严嵩的意见,后者却告诉他千万不能追击,万一战败必有大罪。丁汝夔听信了严嵩的鬼话,结果没过多久便被抓捕入狱,而后更是送上断头台。最可悲的是,直到临死前严嵩还一直安慰他一定会没事的。

于是乎,在严嵩的神操作下,“北京保卫战”早早地落幕。这次战争,蒙古人没什么损失,可大明王朝却颜面尽失,被人打到家门口却还不敢还击,是明朝建国以来最大的耻辱。由于事情发生在庚戌年,故史学家又将其称为“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

壬寅宫变

如果说“庚戌之变”的主角是严嵩,那壬寅宫变的主角就是我们的嘉靖皇帝。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某一天夜里,嘉靖皇帝在曹端妃的宫殿内就寝。熟睡之际,杨金英、杨玉香、张金莲等十几名宫女轻手轻脚潜入寝宫,来到床前,用早已准备好的黄绫布勒住嘉靖的脖子。

由于第一次杀人经验不足,她们居然打了个死结,根本无法一招致命,反倒是将嘉靖从睡梦中弄醒过来。这些所有人都慌了,情急之下,这些宫女又拿出金属的簪子,对着嘉靖就是一顿乱捅。

可神奇的是,尽管嘉靖被捅得鲜血淋漓,要害却完好无损,只不过被吓晕过去。

再到后来张金莲因为实在太害怕,跑出去将此事告诉了皇后,这才救了嘉靖一命。后来太医院使许绅赶来,为嘉靖调理了许久他才苏醒过来。

事后嘉靖勃然大怒,命人将杨金英等十六名宫女绑到市曹,凌迟处死,而后又在紫禁城内秘密处死了王宁嫔和曹端妃。

至于宫女们为何要勒死嘉靖,目前有两种看法:

一、嘉靖为练丹药经常虐待宫女

前面我们说过嘉靖是个奇葩的皇帝,他奇葩在极度迷信迷信道教,甚至将其视为精神支柱。

与历代皇帝一样,嘉靖同样沉迷长生不老。只不过他的行为显然更加变态,为了练就丹药以十三四岁宫女的经血作为药引,并且只允许她们在经期吃桑叶与喝露水,确保宫女自身的洁净。

不仅如此,长期服用那些重金属丹药后,嘉靖的脾气越发暴躁起来。他经常因为一点小事鞭打宫女,并且喜欢下死手,曾将两百多名宫女活生生打死。对此《李朝中宗实录》记载道:

“若有微过,辄加箠楚,因此殒命者多至二百人。”

当时整个皇宫的宫女只有一千人左右,死亡率竟然高达20%,可见这些宫女的命运有多悲惨。

而且嘉靖年间的宫女,大多是官府强行抢掠过来的民间女孩,她们与外界切断联系后本就孤苦无依,入宫后又得遭受嘉靖的折磨,长此以往,一些宫女终于忍无可忍,这才发动了“壬寅宫变”。

这种宫女主动反抗嘉靖皇帝的观点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二、宁嫔王氏从中教唆

另一种观点称:宁嫔王氏对于嘉靖心存不满,便教唆杨金英等宫女勒死嘉靖。

嘉靖自结婚后身体一直不好,直到嘉靖九年仍然没有子嗣。于是乎嘉靖十年,朱厚熜在宫中钦安殿建坛求嗣,并且让礼部尚书担任监礼使,带领文武大臣轮流值班进香。

就这样一直到了嘉靖十五年,后宫好几个妃嫔都给他生了孩子,宁嫔王氏也在其中,甚至还生出了儿子,按照惯例她应该从嫔晋升为妃,可是嘉靖却没有册封她。

于是宁嫔王氏心存不满,便指使杨金英等宫女在夜里勒死嘉靖,然后将黑锅甩给端妃曹氏。

结果方皇后坐收渔翁之利,一直添油加醋,不但除掉了深受宠爱的端妃曹氏,还主持了一回公道,将幕后主使宁嫔王氏一并揪了出来。

《世宗方皇后传》也证实了端妃曹氏的无辜:

“(端)妃实不知也,以宠故及于难。帝遂衔后。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宫中火,中官(太监)请救后,帝不应,后遂崩。”

而几年后,方皇后也因一场大火死于非命,这或许是她诬陷别人的报应吧!

宁嫔王氏剧照

执笔君言

总的来看,无论是那一种观点,都能从侧面反映出嘉靖皇帝不得人心,以至于妃嫔甚至是宫女都能对他动杀心。

然而经历了这次血一样的教训,嘉靖不但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地投入于炼丹事业,从此彻底放飞自我,直接导致了严嵩专权乱政的出现。可以说大明王朝的江山,就是败在这些奇葩皇帝手中。

嘉靖时期的事情

  就是在紫禁城内,距今四百三十八年前,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这天夜里,宫中发生一桩骇人听闻的事件:十几名年轻宫女拟将皇帝朱厚熜勒毙,因一时慌乱,绳子结成死扣,无法再勒紧,朱厚熜一度被勒气绝,后又复苏。这是明朝宫史中的一件大事。
  事件发生的经过
  明史·后妃传·世宗方皇后》记:“宫婢杨金英等谋弑帝,赖后救得免。……是夕,帝宿端妃宫。金英等伺帝熟寝,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事张金莲知事不就,走告后,后驰至,解组,帝苏。”《明实录》所记与此大致相同,只增多杨金英以下九个宫女姓名:蓟州(有误,别书作“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以上为官书记载。私人著作有张合的《宙载》。张合在当时做刑部主事,亲见此案。这里将刑部审讯口供的回奏原文抄录如下,以资明经过真相:
  司礼监张佐题为谋害事: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奉懿旨(方皇后的命令):“好生打着问!”得杨金英,系常在、答应(低级宫婢)供说:“本月十九日,有王、曹侍长(指王嫔、曹妃即端妃)在东稍间点灯时分,商说:‘咱们下了手罢,强如死在手里!’(“手”字前可能漏一个“他”字,指朱厚熜,录供时或有意避讳)杨翠英、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在旁听说,是杨玉香就往东稍间去,将细料仪仗花绳解下,总搓一条。至二十二日卯时分,将绳递与苏川药,苏川药又递与杨金花拴套儿,一齐下手。姚叔皋(《明实录》作淑翠)掐着脖子。杨翠英说:‘掐着脖子,不要放松!’邢翠莲将黄绫抹布递与姚叔皋,蒙在面上。邢翠莲按着胸前,王槐香按着身上,苏川药拿着左手,关梅秀拿着右手,刘妙莲、陈菊花按着两腿,姚叔皋、关梅秀扯绳套儿。张金莲见事不好,去请娘娘(方后)来。姚叔皋打了娘娘一拳。王秀兰打听(当作发)陈菊花吹灯。总牌陈芙蓉说:‘张金英叫芙蓉来点着灯。徐秋花、邓金香、张春景、黄玉莲把灯打灭了。’芙蓉就跑出叫管事牌子来,将各犯拿了。”
  这个奏文比官书详细得多,事件的动手情状和曲折过程,历历如绘。然而也尽有蓄意捏造,诬陷不实之处,主要是方后妒忌曹妃得宠,乘机把她打成主谋者之一。结果曹妃同王嫔并宫女等一起被凌迟处死。奏文所云“奉圣旨”,实出方后之意,因为此时朱厚熜身受重创,“病悸,不能言”。在别一《世宗方皇后传》(《古今图书集成·宫闱典》)中记载:“(端)妃实不知也,以宠故及于难。帝遂衔后。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宫中火,中官(太监)请救后,帝不应,后遂崩。”这虽然属于宫闱间后妃妒忌私斗,但为弄明内幕情实,却有必要把它揭露出来。
  朱厚熜被勒受惊,气息将绝,诸御医畏惧获罪,不敢用药。惟独太医院使许绅冒着万死,“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过了七、八小时),去紫血数升,遂能言。”事后,许绅被“赐赍甚厚”,但不久他便得了重病,心知难愈,对家人道:“熜(上“日”,下“襄”)者宫变,吾自分,不效,必杀身,因此惊悸,非药石所能疗也。”(《明史·吴杰传附许绅》)。这位太医院的长官是吓死的,当时严重紧张之状可见。方后就是乘此混乱形势假传圣旨的。由于曹妃冤死,朱厚熜常感到宫中在闹鬼,曾问阁臣徐阶:“壬寅(嘉靖二十一年)大变,内有枉者为厉。”阶回答说:“彼生而贵近,段受枉,能无为厉!”(明·黄景日方:《国史唯疑》卷七)这个厉鬼即指端妃曹氏。
  令人不禁要追问的,究竟为了什么事情,逼得十几个日处深宫、体弱少力的青年女子,敢于冒着死罪,齐心下手要把皇上勒毙呢?口供中曾有“强如死在手里”的话,这就使我们推想到,必然是有某种要将她们置于死境的措施,被她们发觉了,反正怎样也是死,莫若先下手。根据这种情况来揣度,很可能和朱厚熜炮炼丹药有关系。朱厚熜这个人,在历代封建皇帝中间是最突出的自私自利的一个。他是由藩王入继皇位的,其父兴王礻右木元封于安陆(湖北钟祥县),和武宗朱厚照(正德)是叔伯兄弟。按理说,朱厚熜继武宗做皇帝,就应当过继给孝宗朱礻右樘(弘治)。然而,朱厚熄不但坚决不肯这样做,并且还要将死去的父亲追升为皇帝,迁葬天寿山(今明十三陵)。廷臣为了维持皇统体系,同朱厚熜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最后臣扭不过君,还是君胜利了。明史上称之为“大礼议”之争。
  朱厚熜抬高他死父的私愿已遂,接着就营建自己的寿陵,即永陵。他为这座陵是费尽心思的,在四年(嘉靖十五年到十八年)施工期间,亲临天寿山共十一次之多,周详审视,细致指点,务期做到精益求精,准备死后享用。等到陵成之后,他便退居西苑,又去炮炼长生不死的丹药。既然造陵,又想长生,岂非自相矛盾?实则全然一致,朱厚熜不管活着、死了,一句话,是只顾自己永远享乐的。
  嘉靖十九年,即永陵建成的第二年,朱厚熜宠用方士段朝用炮制长生不老丹药,太仆寺卿杨最因“谏丹药,予杖死。”(《明史·世宗本纪》)因此,推察情由,宫变之事,必肇端于为炼丹药而摧残少女的健康,甚至生命。杨金英等目睹先已牺牲者的惨状,恨之彻骨,明知事情成与不成,自己定遭凌迟处死,她们却全无畏惧,下定决心,要和这个万恶的刽子手朱厚熜展开同归于尽的拚死搏斗。
  变本加厉
  再看,朱厚熜经受这次沉重打击后并无丝毫忏悔之意,相反,更变本加厉,“移居西内,日求长生,郊庙不亲,朝讲尽废,君臣不相接”,只顾干他的妄想成仙的勾当。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编》有一段记载:“嘉靖中叶,上饵丹药有验。至壬子(嘉靖三十一年)冬,命京师内外选女八岁至十四岁者三百人入宫。乙卯(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又选十岁以下者一百六十人。盖从陶仲文(方士)言,供炼药用也。”
  前后比观,可以清楚,他们是在干牺牲人命的罪恶勾当。其所以没再发生暗杀事件,一是加强了防范;二是这些新选入宫的女子年龄稚小,不能起来反抗,只得听凭摆布。这应当就是嘉靖宫变的内幕实情。

明嘉靖帝险被杨金英等宫女勒死,古代有没有相似案例呢

去过故宫的一定见过乾清宫内的配置,最令人好奇的就是寝宫内摆放了二十七张床。在探讨这个事情的原因时,有人将此与壬寅宫变联系在一起。说是嘉靖皇帝在入睡后,遭到杨金英为首的十七位宫女刺杀,险些丧命。此后便在寝宫内增加床位,迷惑那些企图刺杀皇帝的宫人。这虽然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但不可否认一件事,那就是古代皇帝也没有那么安全,宫廷内部是有机会刺杀皇帝的。

关于壬寅宫变,历史上众说不一,该事件是真实存在的,嘉靖皇帝也因此险些身亡。此后便搬入乾清宫西边的寝宫,从此专心修道,不理朝政。“若有微过,辄加箠楚,因此殒命者多至二百人。”——《李朝中宗实录》

话说嘉靖皇帝崇尚道教近乎走火入魔,除了以道教作为精神支柱,治国理论外,他还寄希望于道教的丹药长生之术。道教的丹药之术常以特殊的材料炼制,尤其是矿石之类,魏晋时期流行的五石散就属于这种。这种药物会使人产生依赖和幻觉,所以古代喜欢道家丹药之术的皇帝,大多精神不定。嘉靖皇帝被记载为“世宗性卞,待宫人多不测,宫人惧。”也就是说嘉靖帝喜怒无常,打骂宫人如家常便饭。另有记载说嘉靖帝在修道期间,残害至死的宫女多达二百多人。

当皇帝精神不太正常时,国家政务肯定是一塌糊涂,但外朝之事尚且有内阁处理,但内庭之事就难免受到波及。当嘉靖皇帝得到一种丹药偏方后,后宫的宫女就成了遭殃的对象。这种偏方要求宫女月事期间,不能进食,只能吃桑叶、饮露水,然后用其经血炼制丹药。所以嘉靖帝时期的宫女,被迫铤而走险,走上了刺杀皇帝的不归路。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晚,嘉靖帝选择前往端妃曹氏的翊坤宫休息,这是位于西六宫的一所寝宫,距皇后的坤宁宫较近。侍奉曹氏的宫女中,有一位名叫杨金英的,因不满嘉靖帝的行为,就抓住这个机会,企图在嘉靖帝熟睡时进行刺杀。

1962年在台北的明武宗实录是谁创作的

《明武宗实录》并非谁创作的,它属于历史记录范畴,并非小说文学作品,所以没有创作者,只有记录者。正规的称呼应该是:编纂人。
《明武宗实录》是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六月开始修书(明武宗死于正德十六年三月,无子,明世宗以堂弟身份继位是在四月,不久就按惯例下令给去世的这位先皇修书),最初是以内阁学士杨廷和、蒋冕等为总裁官负责编纂工作(一般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属于挂名,真正具体负责工作的应该是下面的蒋冕等人),杨廷和蒋冕两人因为大礼仪事件与嘉靖皇帝发生了严重对立,不久就去职,嘉靖皇帝又重新以费宏和石瑶等人为总裁,此书一直持续到嘉靖四年(1525)六月,才最终编纂成书。
整个明朝,前后十六个皇帝,除崇祯外,全都有明代官方编纂的皇帝《实录》。这些《实录》的记事有详有略,有真有假,有的客观,有的不客观。总之大都带有或多或少的政治倾向性,大多来自先后朝廷基本政策的不同变化。后一任皇帝为前一任皇帝修《实录》,按惯例都要指责前期的某些缺失,从而体现出自家政治上的革新。当然,也有对前朝政治持肯定态度的,以此说明本朝在政策上与前朝存有延续性。
明武宗是明代十六位皇帝中号称最荒唐的君主,后世对他的争议也最多。这部《明武宗实录》修成于嘉靖四年,此时正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以藩王入承大统,标榜自己改革正德朝政的弊政,想争取各方的政治势力支持之际,所以对于明武宗朝的时政和人物,基本上以揭露和批评为主,以此来彰显嘉靖新政之得人心。这是我们后人在阅读此类书籍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嘉靖体弱多病还活了60岁,他吃的丹药真的管用吗

嘉靖十三年九月,这时的嘉靖皇帝年仅28岁,却因病连续一个月没有上朝。而在这之前,更因为身体问题,嘉靖皇帝已经连续两年没有亲自祭天了。当然,说是两年,其实也就是两次。每年的冬至日,皇帝得到北京南郊的天坛祭天。嘉靖皇帝对这两件事情一并作了解释,这个解释记载在《明世宗实录》中,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朕自幼多病,每次发病,总要持续五到七天才见好。这些年来,朕的身体更不如前,已经两年没有去祭天了。本想好好进行调整,以便来年身体好转,能亲自祭天。但近来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倒加重了;咳嗽多痰,夜不能寐,所以一个月都没法上朝。嘉靖皇帝的这个解释是说得过去的。它也更能说明,嘉靖皇帝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对他的态度,特别是别人对他父母亲的态度。试想这样一个隔三岔五就要病一次,一病就要七八天才见好的孩子,父母亲要花多少精力在他身上。特别是已经有三个孩子因为体弱多病而死,那么他们对这个“硕果仅存”的孩子又该是怎样的操心和劳神?皇帝因病连续一个月不上朝,这并不少见。但连续两年不祭天,在嘉靖朝之前的明朝却是前所未有。即使是不守规矩的正德皇帝,也只是因为正德十五年南巡滞留南京而耽误了一次,尽管因为在淮安落水,一病不起,但回到北京后还是补行了第二年的祭天礼。可见这祭天的重要性。因为皇帝自称天子,俗话说“君权神授”,你既然是上天的儿子,如果连祭天这样重大的事情都不亲自去做,皇帝也就缺乏基本的为人子、为人父的品质了,这皇位的合法性也就值得怀疑。所以《大明集礼》中有“天子之礼,莫大于事天”的戒条。皇帝不祭天不事天,就是大不孝。你皇帝如此不孝,还指望臣民为你尽忠吗?所以嘉靖皇帝要一再声明不是自己不想亲自祭天,而实在是身体虚弱,无法成行。事实上,嘉靖皇帝既然是以“议礼”而建立自己的统治权威,那么在祭天的问题上他是不含糊的,不但不含糊,而且积极性特别高。从嘉靖元年到九年,当时还是每年的孟春同祭天地于南郊,嘉靖皇帝每次都是亲自为之。但当在“大礼议”中挫败了杨廷和等人之后,嘉靖皇帝便更热衷于改革礼制。于是在嘉靖九年,他力排众议,恢复洪武初年的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所谓天地分祭制度。他的理由是,父亲是天、母亲是地,所以都要分开祭祀。其实这分不分开,都是最高统治者一句话的事情。明朝建立的时候,天地是分祀的。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把天地合在一起祭祀,所说的理由则是父亲和母亲本来就应该生活在一起,怎么能够分开呢?就这一句话,合了。而现在也就是嘉靖皇帝的一句话,就分了。忙碌的却是为皇帝的决定提供依据的礼部官员们。他们引经据典,吵得不亦乐乎。皇帝一句话,就是结论,于是大家都称赞他的决定才是最英明的,并且乐此不疲地为这个英明决策寻找理论依据。自己制定的规矩,自己就得做。所以在嘉靖九年及此后的嘉靖十年、十一年的冬至日,嘉靖皇帝都亲自到南郊祭天。但嘉靖十二年、十三年的冬至,都因为身体原因而没有亲自祭天,所以,造成的舆论压力就十分大。所以他要反复作出解释。

《明实录》记载的明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实录包括哪些内容

《明实录》十五朝实录包括:①《太祖高皇帝实录》,二百五十七卷,建文元年(1399)礼部侍郎董伦等修。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命李景隆、解缙等重修。永乐九年(1411)又改令姚文孝、夏原吉、胡广等再修,十六年修成。《洪武实录》记元至正十一年(1335)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的史事。朱棣三次重修太祖实录,删去了明太祖的过失以及建文朝遗臣对成祖的指斥,又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世。但反复删改,使太祖实录所记四十八年史事只余二百五十七卷,显得过简。②《太宗文皇帝实录》,一百三十卷,杨士奇等纂修。前九卷是“奉天靖难事迹”,其后记洪武三十五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事。宣德五年(1430)正月修成。③《仁宗昭皇帝实录》,十卷,蹇义等纂修。起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终于洪熙元年(1425)五月,与《太宗文皇帝实录》同时进呈。④《宣宗章皇帝实录》,一百一十五卷,杨士奇等纂修。起于洪熙元年六月,终于宣德十年正月。正统三年(1438)四月修成。⑤《英宗睿皇帝实录》,三百六十一卷,杨士奇等纂修。包括正统、景泰两朝以及英宗复位后天顺年间史事。起于宣德十年正月,终于天顺八年(1464)正月。其中卷一百八十三至卷二百七十三共九十一卷为《景泰实录》,原名《废帝邸戾王附录》。成化三年(1467)八月修成。⑥《宪宗纯皇帝实录》,二百九十三卷,阁臣刘吉等纂修。记天顺八年正月到成化二十三年八月事。弘治四年(1491)八月修成。⑦《孝宗敬皇帝实录》,二百二十四卷,大学士刘健、谢迁等首修,后由吏部侍郎焦芳等续修。记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到弘治十八年五月事。正德四年(1509)修成。由于焦芳与刘瑾相结,实录中凡所褒贬,多挟恩怨。⑧《武宗毅皇帝实录》,一百九十七卷,大学士费宏等纂修。记弘治十八年五月到正德十六年三月事。嘉靖四年(1525)六月修成。⑨《世宗肃皇帝实录》,五百六十六卷,徐阶、张居正等纂修。起于正德十六年四月,终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万历五年(1577)八月修成。⑩《穆宗庄皇帝实录》,七十卷,张居正等纂修。记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到隆庆六年(1572)五月事。万历二年七月修成。《神宗显皇帝实录》,五百九十四卷,大学士温体仁等纂修。起于隆庆六年五月,终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崇祯三年(1630)十一月修成。《光宗贞皇帝实录》,八卷,大学士叶向高等纂修。记泰昌元年(即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事。天启三年(1623)修成。《熹宗愆皇帝实录》,八十四卷,温体仁等纂修。记天启元年正月到七年十二月事。崇桢元年始修,崇祯末成书。传熹宗实录修成后,’藏于皇史窃,清顺治初,降清的大学士冯铨又得人内阁,因见天启四年记事揭露其媚魏忠贤丑事甚多,遂抽去与已有关部分,故今所见的熹宗实录均缺天启四年与七年六月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