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御押(崇祯死前掀翻龙椅,在御案上留下了什么)_崇祯_大明_袁崇焕

本文目录

  • 崇祯死前掀翻龙椅,在御案上留下了什么
  • 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了吗
  • 关外节节失利,为什么崇祯皇帝没有御驾亲征
  • 明朝崇祯皇帝的主要事件

崇祯死前掀翻龙椅,在御案上留下了什么

崇祯皇帝临终前踢翻龙椅在龙椅上留下六个大字:文官人人可杀。崇祯皇帝之所以留下这六个大字,是因为在他心中,明朝沦落到如今的地步,完全都是因为这些昏庸的文官导致的,因此他用此举告诉侵略者,这些文官毫无利用价值,都应该为明朝当陪葬品。

当年,崇祯皇帝继承皇位后便立刻诛杀了魏忠贤,本以为明朝能够因此回到正轨,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没有了魏忠贤的管控,朝廷上的文官们便开始肆无忌惮。从崇祯皇帝后期开始,朝廷中的文官们便开始在私底下做一些贪污腐败的事情,不仅因此严重侵犯到了朝廷的利益,更是严重损害了百姓们的利益,也正是因为如此,全国各地才会爆发一波又一波的农民起义。

除了贪污腐败外,这些文官们还是一些欺软怕硬之辈。面对起义的农民们,这些文官便建议崇祯皇帝镇压,将首领头子斩首示众,以儆效尤。然而在面对蒙古的各方势力时,这些文官却又给出了议和的建议。如果遇到与武将之间有矛盾冲突,这些文官更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劝说崇祯皇帝防范这些武将,导致明朝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后来,皇太极率领着清军来势汹汹,崇祯皇帝必须集中全国的兵力来对抗皇太极,虽然靠着大将军周世显炸伤皇太极,导致清军临时撤退,但是此时的中原起义势力李自成也攻入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知无力回天,于是踢翻了龙椅,留下了六个大字“文官人人可杀”。崇祯皇帝至死都认为,明朝之所以会灭亡,都是因为这些文官们的误导,因此他留下这六个字告诉未来的统治者,明朝的文官们全都不是什么值得留下来的人。

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了吗

  袁崇焕是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的。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皇太极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主掌疆域图籍。时值努尔哈赤在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市)大败明军,明朝在山海关外的城堡丢失殆尽,廷臣惶惧,议守不决。在大明社稷危在旦夕之际,袁崇焕挺身而出,单骑出关二百里巡察形势,回朝后奏请皇帝:“予我兵马钱谷,我一人足也。”在文武百官畏缩不前的时候,袁崇焕却攘臂请行,足以显示了他的惊人胆略和雄心抱负。他在后来的《边中送别》一诗中写道:“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权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朝廷提拔袁崇焕为兵部佥事,督理山海关外军务。赴任后,袁崇焕勤于职守,抚慰军民,加快整筑宁远(今兴城)等诸城,募散兵,练军马,很快收复了大凌河以西大片土地。辽西-度出现了“商旅辐辕,流移骈集,远近望乐土”的繁荣景象。
  
  好景不长,阉党高第以兵部尚书经略辽东后,畏后金如虎,下令撤关外戍兵,放弃关外土地。身为宁前道的袁崇焕违抗了高第的旨意,决心身卧宁远,誓与宁远共存亡,坚决不撤,死守不移。结果,山海关外,只剩宁远孤城。善于用兵的努尔哈赤怎能放弃如此良机,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率13万八旗军西渡辽河后,长驱直入,指向了四虚无援的宁远城。袁崇焕得报即将兵临城下,毫无惧色,镇静自若,排兵布阵,有条不紊。他充分认识到彼此强弱悬殊,城中兵力不足两万,决不能硬拼,取胜之道 在于固守。令将士严把四门,设红夷大炮(英国制造的早期加农炮)于城墙炮台之上,以台护炮,以炮护城,以城护民。令尽焚城外房舍,转移商民入城,坚壁清野,严防奸细。编派民夫,为将士送饮食,运弹药。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偃旗息鼓,以静待敌。结果努尔哈赤攻城四天,不但城未攻破,而且折兵大半,中炮负伤。无奈,含恨而归。袁崇焕“凭坚城以用大炮”夺取了辽事以来明军的第一个胜仗――宁远大捷。此役明军以少胜多扭转战局,挫败了后金军的强大攻势,保卫了京师的安全。努尔哈赤遭到用兵四十四年来最严重的惨败,忿恨至极,终因心情抑郁,加之痈疽迸发,不治而亡。皇太极一心为父报仇,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亲率数万大军攻打宁(宁远)锦(锦州),经过二十五天的激战,结果又遭袁崇焕重创,明军获宁锦大捷。皇太极未能雪耻,又负辱名。宁锦之战彻底挫伤了后金军的锐气,相反明军士气大振,致使皇太极在位十七年未敢近关门一步。
  
  福兮祸所伏。袁崇焕虽然打了大胜仗,得到了封赏,却招来了更多怨恨。阉党魏忠贤嫉能妒贤,在天启皇帝朱由校面前竭尽诬蔑诽谤之能事,结果袁崇焕被罢职。天启七年(1627年),天启帝驾崩,崇祯皇帝继位,惩治阉党,袁崇焕再次被启用,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虽然在官位上达到了人生顶峰,但并未给他带来好运,相反,却一步步走入深渊。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绕过宁远攻打北京,袁崇焕得报京师告急,昼夜疾行入关解京师之危。在北京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与后金军展开一次次血战。袁崇焕英勇威烈,身先士卒,使后金军屡战屡败。皇太极对袁崇焕恨之入骨,便施反间计害之。差两个将士坐在两个被俘明朝太监隔壁故作耳语,秘密谈话。他们在谈话中明示袁崇焕已经与皇太极有密约,攻取北京指日可待。然后故意放纵两个太监潜逃回宫。太监立即将窃听“密语”奏报崇祯皇帝。生性多疑的崇祯帝以谋叛之罪将袁崇焕打入监牢。这一重案轰动了整个朝廷,正直的大臣都挺身而出为袁崇焕伸张正义。但是奸臣当道,献尽谗言,崇祯皇帝又刚愎自用,坚信袁崇焕通敌谋反。袁崇焕《在狱中》一诗中写道“执法人难恕,招尤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公历9月22日),袁崇焕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在北京西市遭凌迟处死,时年四十六岁。后清朝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袁崇焕冤案大白于世。
  
  袁崇焕在疆场上纵横驰骋,舍生忘死,为捍卫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昏庸崇祯帝自毁长城,冤杀救国大将袁崇焕,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明史·袁崇焕传》评论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英雄不在,忠魂犹存,兴城人民不会忘记,全国人民不会忘记——卓越的军事家、伟大的爱国者袁崇焕,民族英雄,名垂千古,光照人间。

关外节节失利,为什么崇祯皇帝没有御驾亲征

楔子:纵有巧手补天裂,奈何大势不由人。如果论勤勉程度,崇祯在明朝皇帝里面完全可以排进前三。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纵使日夜操劳、殚精竭虑,也无法挽大厦于将倾!

如果作为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人,以崇祯的勤勉和聪明,绝不会受到如此之多的非议,常人的肩膀上,哪有如许多的责任和如此沉重的江山社稷。但作为一个皇帝,当他从父兄手中接过权位时,在享受世间巅峰的权力时,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更多的质疑和评判。

崇祯皇帝所面临的朝局,其艰险莫测、内外交困、强敌环伺、天灾不断的绝境,在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纵使前行无路,纵使风雨如晦,崇祯仍然试图力挽狂澜、励精图治。

此时,后金在关外日渐势大,直抵城下,作为一国之言的崇祯,为什么没有御驾亲征?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土木保的惨败让大明再无御驾亲征的胆略

崇祯之所以不敢御驾亲征,是因为大明一朝,自明英宗亲征瓦剌却惨遭大败之后,对皇帝亲征一事,已经是战战兢兢、谈之色变。

明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蛊惑撺啜,亲自率领二十万精锐部队亲征瓦刺,却在土木堡为瓦剌所围,近乎全军覆没。

此战,明英宗成为瓦剌俘虏,皇帝为敌方尤其是游牧民族所俘虏,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除了在瓦剌遭受的凌辱之外,明英宗的皇位也被“剥夺”。

当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因太子朱见深年幼,力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遵英宗为太上皇。其后,瓦剌将英宗放回,朱祁镇被囚于南宫达七年之久,最后,大将石亨、大臣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明英宗才又得以复辟。

复辟之后,明英宗斩于谦等大臣于市,因此事遭致天下群情沸腾,世人皆道于少保之冤,明宪宗即位后为于谦平反。此外,明代宗也在幽闭的过程中离奇逝世。

可以说,土木堡一败的后续诸事,为大明皇室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更为惨重的是,土木堡之败,导致大明开国遗留至今的明朝精锐尽数被歼,尤其是明成祖亲自建制的“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全军覆没,可以说大明的精锐兵力几乎被消耗一空,大明的整体实力在这一战中被严重消耗。

不仅如此,明英宗亲征时,随行的英国公张辅、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以及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等近百名文武重臣皆殁于此役。明英宗一朝的精英,大半为国捐躯,几乎导致了一朝的人才断层。

有土木堡之变这样惨痛的教训在前,无论是崇祯本人,还是群臣,都没有勇气敢提御驾亲征这回事!   

 

二、崇祯缺乏御驾亲征的实力和后盾

首先,崇祯是有自知之明的。纵观大明诸帝,能够有实力御驾新征的,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而已。 

太祖乃大明开国之帝,以一介淮右布衣,崛起于阡陌之间,未即数年,即聚起一支天下无双的精锐,麾下更是拥有徐达、常遇春、蓝玉、傅友德这样的盖世猛将,不仅将不可一世的猛元打得奄奄一息,远遁戈壁,终生不敢南望,更将张士诚、陈友谅等强敌一一击溃,为“明”为号立国,让沦丧异族的华夏江山恢复了汉家衣冠! 

其后,朱元璋更是派遣蓝玉等,千里追袭,深入大漠,在捕鱼儿海将北元尽数歼灭。更让人称道的是,朱元璋还一举收复了被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出去的幽云十六州,确保了中原地带在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安全。如果是朱元璋在,早就御驾亲征了,还等后金打到城下?

除太明祖之外,有实力御驾亲征的就是朱棣了。朱棣自幼在军中长大,年纪稍长,被封为燕王,就藩北京!朱元璋出于对将军们的猜忌,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尤其是北边的几个藩王,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既能够保边境平安,又相互牵制。

而燕王朱棣是诸王中军事实力最强、军事才华最高的王爷,被猜忌得也越严重。朱元璋逝世后,建文帝削藩,逼得湘王举家自焚!朱棣无奈之下,起兵靖难,率领部下由北京一路向南、势如破竹,最后攻入金陵自立为帝,史称明成祖。

明成祖一朝,距离明立国未远,兵势强盛,且朱棣在长期与游牧民族作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打区区后金?何足挂齿!

那么,崇祯有这个实力和胆略吗?没有!自幼在深宫长大的崇祯,是个太平皇帝,接受的是治国理政的教育,哪有什么军事作战经验?

此外,崇祯时候的明军,安敢与大明立国之初的军队相比?崇祯的满朝文武,又怎比得上朱棣一朝人才济济猛将如云!所以,就算崇祯皇帝有那个胆量去御驾亲征,只怕大臣们也要涕泪交加地劝阻!

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开国皇帝无一例外都是能征善战的猛人,而开国群臣都是文武兼备、猛将济济,军士精锐。但其后的皇帝,承平日久,先辈血液中的勇武早就荡然无存!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崇祯皇帝出逃脱不了这个历史规律。

三、内外交困,生性多疑,导致崇祯缺乏御驾亲征的条件

先说朝内,群臣弄权争宠、拉帮结伙严重,这种在历朝历代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明朝更为显著,群臣有的只为清名,有的为求私利,他们是大明的蛀虫,为的是家族的兴衰,心里哪有国家?群臣的逐利内耗,让大明始终没有能力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崇祯一朝,能臣甚少,若是他御驾亲征,既无可随军参赞的谋臣,也缺乏镇守朝中的能臣,更没有敢于担当的干臣!且太子尚幼,他若有个三长两短,大明江山谁属?

崇祯一朝不是没有能人,而是被他自己给造完了!袁崇焕,蓟辽督师,多谋善断,心性坚毅,在与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元大捷、宁锦大捷,最后却被中了离间计的崇祯凌迟处死!

孙元化,大明一朝顶尖的火炮专家,从徐光启习西洋火器,在边关筑台制炮,功劳甚伟,明军宁远大捷,火炮立功甚大!遭首辅温体仁诬陷,被崇祯处死!

此外,杨镐、刘策、熊文灿等,均为崇祯所杀!崇祯杀一臣,悔一次!帝王猜疑多忌的性格,让他始终无法信任这些大臣,崇祯的一生,从无信任一个大臣,却总是被大臣所蒙蔽,也是讽刺! 

自毁长城,是崇祯失败的原因之一。当这些能征善战的国家栋梁被杀之后,哪里还有人能挡得住崛起之中生机勃勃的后金!

除此之外,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四处攻城掠寨,杀官夺城,不仅极大消耗了明朝的实力,更牵制了大量的兵马!大明可谓是两线作战,崇祯坐镇北京,以利于指挥调派和安定人心,始终无法全力投入与后金的作战之中!

那么,假如崇祯解决了以上所有的困难,是不是能够御驾亲征呢?答案是:没必要!

翻开明朝的地图我们就会发现,明都北京所在,距离宁、锦防线,距离山海关、大凌河已经非常近了,北京就是事实上的前线!后金如果以一支奇兵绕过关守防线,可以直接打到北京城下!袁督师当年不就曾经保卫过北京嘛!

所以崇祯皇帝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不具备御驾亲征的条件和必要,固守北京对他、对大明一朝而言,就是最好的选择!

结语:风吹浮萍雨打尘,江山一梦转头空!自万历之后,曾经雄踞中原的大明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无力可挽!纵使崇祯英明勤勉,也只落得煤山自缢与大明同尽!临死之前,他可曾想起被自己冤杀的袁督师?

明朝崇祯皇帝的主要事件

  天启七年,熹宗死去。继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明安宗初谥为思宗,后改为毅宗,明绍宗谥为威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崇祯帝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崇祯帝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崇祯帝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为中兴国政,他开始加强集权,力图控制百官,任用宦官来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9年(崇祯二年)10月,后金汗皇太极由蒙古人做向导亲率大军,通过喜峰口,从龙井关突破长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要塞,直逼帝都。由于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失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而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 同年12月,崇祯帝诏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1630年(崇祯三年),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负责辽东军务的袁崇焕处死。同年,后金大军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领“白杆兵”主动向八旗军发起进攻。在北京永定门外,皇太极派出多尔衮部迎战秦良玉部。这一仗,秦良玉率白杆兵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下战胜铁蹄骑兵。之后,秦良玉又趁风雪之夜成功偷袭后金大汗皇太极的大营。迫使皇太极不得不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无功而返,退出关外。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先是攻克了湖广地区,后又攻克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