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程昱荀攸(曹操的五大谋士都是谁这其中谁最厉害)_谋士_黄石_五大

本文目录

  • 曹操的五大谋士都是谁这其中谁最厉害
  • 三国演义曹操身边的谋士郭嘉、贾诩、荀彧、荀攸、程昱谁最厉害
  • 曹操的五大谋士如何排名,若诸葛亮加入曹操,能排第几能挤掉谁
  • 三国志战略版曹操程昱荀攸还是贾诩
  • 郭嘉、荀攸、程昱和贾诩四人,究竟谁才是曹操心中的“张良”
  • 诸葛亮与郭嘉荀彧贾诩程昱荀攸张良范蠡师傅分别是谁
  • 曹操五谋士呢
  • 曹操身边早期的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
  • 贾诩,郭嘉,荀彧,荀攸,程昱五人的特点

曹操的五大谋士都是谁这其中谁最厉害

曹操麾下的五大谋士是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和贾诩。他们五人为曹操建立了许多的功劳,没有这五个人,曹操也不会建立统一中原的丰功伟业。在这无人当中,我觉得郭嘉最厉害,因为在曹操落魄时,而且要向袁绍投降,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负”重新点燃了曹操的雄心,所以我觉得郭嘉最厉害,之后他参透了各个诸侯的心理,只用了一个此刻解决了东吴的危机,可见此人的能力。郭嘉为曹操统一中原付出了许多的心血,最终在远征乌桓时,因为长期赶路和身体不适,死在了路途中。

荀彧,曹操帐下最得力的谋臣,也是帮助曹操安定内放的助手。荀彧是荀子的世孙,荀彧代表了北方士族的利益,荀彧来到曹操的帐下,相应的北方士族也支持曹操。荀彧的到来,使曹操在政治上力压北方的袁绍。但是在后期荀彧被多数人鄙视,荀彧的先祖在大汉担任高位,到了荀彧却投靠于汉贼手中,之后于曹操渐行渐远,最终曹操开始不相信荀彧。

程昱,常年跟随曹操,每次作战,都与曹操商量政事。程昱更是为了曹操弃笔从戎,可见程昱对于曹操的忠心,曹操也十分的信任他。程昱在曹操在北方诸侯最弱时就来到了曹操的麾下,程昱帮助曹操护住了兖州最后的三座城池,给曹操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之后有劝谏曹操不要因为失败而投降于袁绍。

贾诩,三国第一毒士。他一生有好几任主子,他先后投奔董卓,李傕手下,他为西凉军献计杀害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和曹操的护卫典韦,但是曹操还是接受了贾诩,可见贾诩是有能力的,纵观三国唯一和曹操关系好的,只有郭嘉而已。

三国演义曹操身边的谋士郭嘉、贾诩、荀彧、荀攸、程昱谁最厉害

曹操身边的谋士有不少,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曹操五大谋士”。令人奇怪的是,郭嘉有人讨论,贾诩也有人讨论,作为首席谋主的荀攸却默默无闻,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只怪这三个人。

NO1.罗贯中

《三国志》是这样描述荀攸的,“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可见凭功勋,荀攸是曹操帐下首席谋士。然而,在流传甚广的《三国演义》中,荀攸的计谋要么凭空消失,要么转嫁给郭嘉、关羽等人。

比如水淹下邳,明明是荀攸与郭嘉主谋,却变成荀彧和郭嘉主谋;比如斩颜良,明明是荀攸出谋划策,却变成关羽一人之功;比如张郃来投,唯独荀攸判断可以接受,却被罗贯中抹去;如此一来,导致荀攸的戏份极少,自然就没有存在感。

NO2.荀彧

三国有许多同姓的人,人们都习惯只记住一人,比如袁绍的儿子袁熙、袁谭、袁尚;比如马超的兄弟马铁、马休、马岱,这是因为思维定势。许多人都知道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而荀彧又非常有名气,最郁闷的是,荀攸比他叔叔大六岁,结果许多光辉事迹转到了荀彧头上。

NO3.荀攸

《三国志》记载: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可见荀攸平常极为低调,也正因为这种平淡,既没有荀彧的惆怅悲情,也没有郭嘉的放荡不羁,身上没有任何标签,自然吸引不了注意力。

人物需要在能力或性格上有“噱头”,才能被后世传诵,比如郭嘉的鬼谋,荀彧的悲情,贾诩的传奇。因此,出谋划策最强的荀攸反而最平凡无奇。

曹操的五大谋士如何排名,若诸葛亮加入曹操,能排第几能挤掉谁

曹操的五大谋士是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按照《三国志》的排名来说,荀彧、荀攸、贾诩共列一传,分别排名前三,而程昱、郭嘉两位谋士则与董昭、刘晔、蒋济等人共列一传,这说明在陈寿心目中,程昱和郭嘉的水平与荀彧、荀攸、贾诩三人是不同档次的,所以排在第四和第五。

荀彧是曹操的战略大师,为曹操安抚皇帝、招揽名士、镇守后方,足兵足粮,荀彧的官职是尚书令,负责留守朝廷的日常运作,给曹操提供战略上的建议,处理曹操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曹操毕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需要荀彧这个中间人居中调停。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这是豫州颍川郡的百年豪族,曹操政权中的很多人才,都是来自荀彧的推荐,比如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都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这成为曹操政权中的核心人才,也可以说荀彧是曹操的首席人才部长。

曹操在前方打仗,荀彧就在后方镇守,还为前线作战的曹操提供粮食、物资、兵员,每当曹操对重大问题陷入困境,就会写信给荀彧征求意见,比如官渡之战,曹操觉得自己顶不住了,想撤退就问荀彧的意见,荀彧说:你得坚持下去。然后曹操就继续坚持,荀彧与曹操两人默默合作了20多年,荀彧对于曹操,就像萧何跟随刘邦一样,但不一样的是,荀彧更有战略与治国才能,所以荀彧是战略大师。

荀攸是曹操的战术大师,跟随曹操行军打仗,为曹操提供具体的战术,曹操打吕布,荀攸献计水淹下邳城,最后俘虏吕布,曹操打白马之战,荀攸说:我们来个声东击西吧,曹操说就这么办。曹操打延津之战,荀攸与曹操对望一眼,不用说话,两人就明白了应该如何打一仗,于是来了个以财物诱敌,然后突然袭击,要不是两人多年合作的默契,怎么如此亲密无间。

曹操打官渡之战,想派出人攻打袁绍的运粮部队,曹操问荀攸,谁可以去?荀攸回答:徐晃可以。于是曹操派徐晃出战,大败袁绍的运粮部队,烧了对方的粮食。袁绍部将张郃与高览在乌巢之战后率军投靠曹军,众人都在疑惑,唯有荀攸劝曹洪:赶紧接受吧!

荀攸是曹操的谋主,经历了曹操早年几乎所有的战争,为曹操提供具体的战术操作,共有奇策12计,但可惜失传了,荀攸的官职是中军师,这个官职差不多就是谋士之长,也就是参谋长,所以荀攸是战术大师。

贾诩是曹操的”业余“谋士,平常轻易不给曹操献计,一献计就必定是神机妙算,手到擒来,贾诩是从张绣阵营投降到曹操阵营的,在投降之前,贾诩联合张绣还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虽然贾诩神机妙算,算无遗策,但在曹营之中却是非常低调的一个人,不到轻易时刻从不献计,因为贾诩奉行的是明哲保身和中庸之道,只要恰当的时候,提供恰当的建议,至于曹操听不听,那就是贾诩能左右的。

曹操攻打马超、韩遂,贾诩献计离间计,果然马超、韩遂被击败,赤壁之战,贾诩建议曹操不要急于发动战争,先要抚民,曹操不听,所以曹操在赤壁大败,贾诩的官职是太中大夫,这类似于朝廷的顾问,就是个闲职,连谋士都算不上,一方面曹操防备贾诩,因为贾诩太聪明,另一方面,贾诩需要低调,因为是投降过来且害死了曹操的亲人,所以贾诩只能算个”业余谋士“,业余是打引号的,不是贾诩能力有问题,而是贾诩必须低调,只是偶尔出出计策。

程昱是曹操的谋士将军,不仅为曹操出谋划策提供建议,而且还经常自己上战场打仗,并且成绩还非常突出。程昱为人凶狠,性格刚愎暴戾,曹操东征徐州时,陈宫背叛,整个兖州80座城池只有3座城池忠于曹操,程昱亲自劝说其中的东阿、范县二城守将坚守,终为曹操守住根据地,进而翻盘。

程昱虽然算是曹操的谋士,但是大多数时候是在率军作战,程昱在官渡之战率领700人守卫鄄城,还不要曹操的援兵,2年之后,程昱亲自纠合了一伙山间民众和亡命之徒,收编为精兵数千人,与曹操会师黎阳共同作战,程昱就是这样的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程昱的官职是奋武将军,当年曹操首次起兵与徐荣作战时,官职也是奋武将军,这可是标准的武职,事实上也是如此,程昱的主业是打仗,偶尔给曹操献献计,所以程昱是曹操的谋士将军。

郭嘉是曹操的信心谋士,每当曹操拿不定主意,就会问郭嘉的意见如何,于是郭嘉就给曹操分析了一番,比如曹操打官渡之战,信心不足,问郭嘉能不能打?郭嘉立马弄了个十胜十败论给曹操,从各个角度分析曹操能打赢,听得曹操心花怒放,这叫坚定信心。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担心后方不稳,于是郭嘉说南方的孙策可能会被刺杀,一言中的,曹操想北伐乌桓,信心不足,于是郭嘉挺身而出,告诉曹操,放心去打吧,刘备不会来捣乱的,刘表会制止他的,因为刘表是坐谈客,于是曹操信心大增。

郭嘉平时没啥事,主要工作就是给曹操出谋划策,也不负责具体的谋略,他的官职是军师祭酒,也就是首席谋士的意思,所以郭嘉是曹操的信心谋士,为曹操坚定了打仗的信心和必胜的信念。

如果要把这几位谋士做一个排名其实是很难的,如果以综合能力来排名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荀彧第一,荀攸第二,贾诩第三,程昱第四,郭嘉第五

如果以谋略水平来排名的话是这样的:荀攸第一,荀彧第二,贾诩第三,郭嘉第四,程昱第五

如果诸葛亮投靠曹操的话,能在五大谋士中排第几,能挤掉谁?

诸葛亮的才能主要有四大块:内政、治国、战略、军事。

诸葛亮的内政与治国才能在整个三国排名第一,没得说,谁也比不上,能把一个弱小的蜀汉,仅仅用几年时间,治理得能够具备北伐强大曹魏的实力,这种水平就是三国第一,也是公认的。诸葛亮的战略水平也非常突出,隆中对战略是三国唯一一个成体系的战略,并且几近成功,如果不是刘备一意孤行的话,隆中对战略是有很大实现的可能性,这种战略水平出自一个未出茅庐的27岁年轻人之手,诸葛亮确实算得上是三国战略第一人,超过了荀彧的水平。

但在军事能力方面,诸葛亮稍弱,但这种弱是相对而言的,是相对诸葛亮的内政、治国、战略水平来说的,诸葛亮在这三个方面都是排名三国第一,但在军事方面却是排名三国第二,仅次于曹操的军事水平,这就是诸葛亮的军事水平。

如果诸葛亮投靠曹操的话,以综合能力来讲,他能排名五大谋士之首,能挤掉郭嘉,以谋略水平来说的话,也能排名第一,能挤掉程昱。

但是能在魏国身居高位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出身的原因,曹操手下身居要职的人,基本上出身中原士族,尤其以颍川士族为首,诸葛亮只是个没落的士族,能不能被曹操重用,但看有没有重要级人物推荐他,比如荀彧,如果没有重要人物推荐诸葛亮给曹操,那么曹操是很难重用诸葛亮的,原因很简单,曹操那里的人才饱和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而且五大谋士互相补充。

三国志战略版曹操程昱荀攸还是贾诩

建议选择贾诩程昱荀攸,经过几次更新后,魏国骑兵搭配已经从必须要有曹操,过渡到队伍里不一定使用曹操而使用有“五谋臣”的加成的魏法骑。建议贾诩为主将,带夺魂和伪书技能,作用是先手放全场大量混乱控制;程昱副将,带太平和士别三日,做主输出;荀攸带象兵和刮骨,减伤疗伤一起。务必贾诩先手,可以兵书点神机,再加上“五谋臣”加成,魏法骑运气好是可以直面所有部队的。

郭嘉、荀攸、程昱和贾诩四人,究竟谁才是曹操心中的“张良”

在立足《三国志》的基础上,本人认为:曹操心中的“张良”,便是荀攸。以下是具体阐述:

首先,荀攸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破吕布、平张绣、击袁绍,屡建奇策,史称“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为此,曹操在平定冀州后,曾上表汉献帝盛赞荀攸:“ 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此番言语,可谓评价之高,也足以显示出荀攸在曹操统一北方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其次,曹操曾明确将荀攸与张良进行类比。而此时,在《魏书》中有着明确的记载,即:

“太祖自柳城还,过攸舍,称述攸前后谋谟劳勋,曰:“今天下事略已定矣,孤愿与贤士大夫共飨其劳。昔高祖使张子房自择邑三万户,今孤亦欲君自择所封焉。“

通过上述这番记载可知,曹操把自己类比为汉高祖刘邦,而把荀攸类比为张良张子房,并且想效法刘邦举措,让荀攸自己选择封邑。

除了上述两点外,荀攸还有一点与张良极为相似,那便是为人低调,大智若愚。曹操也极为欣赏荀攸的这一特点,在《三国志·荀攸传》有着这样的描述:

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荀攸的这种低调特质,相比于杨修的恃才放纵,无疑是一种智慧。更为准确地说,荀攸才是真正看懂曹操的那个人物。他深知曹操虽雄才大略,但有时也会嫉贤妒能。故而,荀攸才会大智若愚,处处低调。此种做法,与当年张良云游四方、不涉政事是何其相似。

综合上述诸点,本人认为荀攸才是曹操心中的“张良”。而郭嘉、程昱和贾诩,尽管也是智谋出众,但并非最佳人选。

诸葛亮与郭嘉荀彧贾诩程昱荀攸张良范蠡师傅分别是谁

诸葛亮: 司马徽。
张良: 黄石公。
范蠡: 计然。
其他人师傅无从考证。
司马徽(?—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
司马徽为人清雅,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其才华始终未得施展,一生湮没不彰。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道家学者,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计然,生卒年不详,姓辛氏,又作计倪、计研、计砚,字文子,号称渔父。春秋时期著名谋士、经济学家,春秋时期宋国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著有《文子》、《通玄真经》。常游于海泽,越大夫范蠡尊之为师,授范蠡七计。范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而灭吴。

曹操五谋士呢

  曹操的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
  1、荀彧——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从《三国志》荀彧的传记可以发现,荀彧看问题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位。
  2、荀攸——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荀攸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年轻的时,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显然在那个时候,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而且还敢身体力行的要当齐桓晋文!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荀攸后来被董卓抓起来了,此时荀攸又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然而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杀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
  3、贾诩——经权达变,长于应对
  贾诩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处境、性格,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
  4、程昱——勇略过人,刚戾傲慢
  程昱早年在家乡城池的时候,一次遇到县丞呼应黄巾作乱,程昱率领吏民开城追击,竟将贼人们打得一败涂地。其人胆勇可见一斑。袁曹对峙,袁绍带领十万人马即将南渡,而当时程昱镇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曹操想给程昱增兵2000,程昱却说袁绍必然以自己兵少,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就不得不攻城,那时我肯定守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后来袁绍果然没有派兵攻打程昱。程昱由于性子太直,虽然曹操能容忍他,但他私下的人缘很差,甚至有人曾诬告他谋反,但曹操反而待他愈厚。
  5、郭嘉——鬼才
  郭嘉在战略战术方面的见识,与荀攸不相上下,而最奇特的是他可以在千里之外预料孙策的命运。郭嘉的言论大都与荀彧相仿,论述非常完备,但郭嘉说话常用短句,说话的节奏明快,形式上多排比对仗,富有音韵美感。他的分析相比荀彧,更加清晰流畅,环环相扣,逻辑性更强,总而言之,郭嘉进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论述,逻辑顺畅,结论明白,语言艺术也更为高超。他比荀彧多了一份果断,比贾诩多了一份积极,比程昱多了一份美感。锐意勃发、华实兼备的郭嘉,能将理性陈述与演讲艺术相结合的郭嘉,也的确称得上鬼才。即便因为这种个性,而被陈群诟病举止行为,然而正是因为缺憾,郭嘉才更契合“鬼才”二字。

曹操身边早期的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

曹魏五谋臣,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因为这五个人对曹魏势力的成立与巩固有巨大贡献,所以,把他们叫做曹魏五谋臣。唐朝宰相朱敬则在《隋高祖论》里称及:“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
荀彧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攸知道,但是钟繇在后来未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后世才不知道。正始年间追谥为敬侯。
贾诩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后称帝封他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人,三国时魏国名臣。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后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昱常为曹操出谋献策,汉献帝定都许县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讨袁谭、袁尚后,拜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后文帝践阼,程昱为卫尉,进封安乡侯。黄初元年逝世,寿八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人物。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曹操赤壁之战大败之后,曾大哭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足见郭嘉在其谋士中的地位

贾诩,郭嘉,荀彧,荀攸,程昱五人的特点

贾诩:大家都叫他“毒才”,就是因为他的主意,制造了长安之乱。也有人认为他是是最聪明的,因为他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
郭嘉:人称“鬼才”,善谋人心,是曹操心腹之一,就是死的太早。不仅能和曹操想到一起,还和曹操有共同爱好(品行不端)。赤壁后,曹操曾说,郭嘉要是还活着,也许不会输成这样。
荀彧:王佐之才,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后由于反对曹操称王而被赐死。
荀攸:曹操的首席军师,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程昱: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