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说:我得一人,天下就能尽在我手;此人不是卧龙也不是凤雏_袁绍_谋士_自己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话说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天子势弱,外戚、宦官祸乱朝纲,再加上此时正值小冰河时期,天灾人祸连绵不断,搅得神州大陆狼烟四起,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台,只为追逐那称霸九州的一个机会。

三国时期的主角除了各路诸侯外,还有那智谋百出的谋士们,他们既是诸侯们最佳的助力,一个好的诸侯也能让谋士们发挥出自己的所有才能。在三国时期名声最高的谋士不外乎“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

江湖有云“卧龙、凤雏,得一人,即可得天下”,虽然凤雏早逝未能发挥出所有才华,但卧龙诸葛亮的确让大众看到了全能型谋士的过人之处。不过如今人们对诸葛亮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而非正史。

展开全文

真正历史上诸葛亮虽然的确很出众,可三国时期出众的谋士太多了,诸葛亮并非“会当凌绝顶”的那位,至少在曹操看来,假如得到了另外一个人就能真正将天下尽收于手:“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这个人就是沮授。

三国时期军阀跟谋士其实是一种双向选择,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曹操身边号称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其实来自于颍川世族荀家,而荀家就是典型的“分开投资”,像是荀彧的兄弟荀谌就去到了袁绍身边,沮授同样是袁绍的手下。

沮授是河北人,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很多人盛赞他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汉朝的官僚选拔主要是通过举孝廉入仕,官僚们自然会优先推荐自己的晚辈门生,像沮授这样的普通人,虽然有一腔为国效力的热血,却被不出众的家世阻碍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这也是为何当时的名仕都如此推崇世家的原因,没有世家举荐,哪来的出头之日?后哪怕来韩馥当上冀州牧,沮授成为其手下门客,但依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用。

沮授此人的确眼光独到,他早早劝韩馥不可相信袁绍,但韩馥就是不信,果不其然冀州丢了。对沮授来说韩馥的失败是意料之中,等袁绍占领了冀州后沮授不丧反喜,认为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积极主动地去给袁绍建言献策,毕竟袁绍表面上装得还是挺礼贤下士的。

但之后我们猜到了,如果袁绍重用了沮授,其实就没这篇文章什么事了。袁绍表面接纳人才,实则非常傲慢,对沮授并没有那般信赖。

我们都知道曹操的成功路上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步是王佐之才荀彧向他提出的,而实际上沮授也曾经给袁绍提过类似的建议,希望袁绍能奉迎天子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然而袁绍却并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等到曹操把刘协攥在手里后才感到了懊悔。

随着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壮大,明眼人都知道袁绍和曹操之间必定会有一战。而沮授给袁绍的建议是不要操之过急,曹操的实力基本盘比起袁绍远远不如,虽然他曹操暂时声势巨大,但袁绍的底盘更大、人口更多,只要能稳住慢慢发展,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袁绍。

但袁绍不仅不听,反而还自毁长城,为了选择自己满意的继承人,他派几个儿子去不同的地方发展,通过考察儿子的政绩来择优确定继承人。沮授则认为,这种方式只会导致袁绍的手下分成几派党争,并且还会导致儿子们同室操戈,极不利于政权的稳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早点确定继承人来避免党争乱政。

不难看出,沮授提出的这些意见都相当具有建设性,但可惜的是,袁绍本人确实是个“色厉胆薄,好谋无断”的人,沮授给出的建议他根本没有听进去半个字,最终吃了个大亏,袁绍最终基业尽毁,就有儿子们窝里斗的一番原因在。

沮授的建议没有打动袁绍,但却打动了敌对阵营的一把手曹操。古代打仗,双方都会往对方的阵营里安插一些眼线,沮授提出的这些建议都被眼线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一方面对沮授欣赏不已,一方面也庆幸还好袁绍根本听不进去沮授的建议,要不然最后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后来袁绍大败,沮授被俘虏,曹操虽有心吸纳沮授,但沮授性情刚烈,也对自己的抑郁不得志感到无奈,最后选择以死亡证明自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