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饮食典故出处介绍?有人说荀攸是曹操打败袁绍的首席谋士,却在曹魏五大谋士中名气最小是什么原因_吕布_谋士_的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荀攸传 吕布 谋士 的人

本文目录

  • 言语饮食典故出处介绍
  • 有人说荀攸是曹操打败袁绍的首席谋士,却在曹魏五大谋士中名气最小是什么原因
  • 如果让你穿越到三国,可以选五个名将或者谋士你选谁
  • 中国古代第一位军师是谁有哪些历史考证
  • 曹操的谋士荀攸为什么不怎么有名
  • 吕布算英雄吗
  • 十二奇策是什么真的存在吗
  • 曹操带了五大谋士上阵,为啥在赤壁之战一点忙没帮上呢
  • 荀攸的能力如何有过什么计策
  • 帮助曹操统一北方的荀攸,是一个怎样的人

言语饮食典故出处介绍

东汉末年,董卓扶持汉献帝刘协上位,之后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朝中的实际掌权者。当时有很多人都计划除掉董卓,挽救汉室,曹操都曾暗杀董卓,只是失败了。当时有两位名士也计划暗杀董卓,但还没出手计划便提前泄露,导致被抓入狱。后来其中一人在狱中自杀,还有一人言语饮食反而活了下来。这就是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言语饮食”背后的故事,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名士分别是谁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荀攸传》,时间是在献帝永汉元年(公元189年),主人公分别为荀攸和何顒。原文如下:

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董卓作乱时,关东诸侯起兵,董卓打算迁都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及何顒、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密谋说:“董卓的残忍粗暴远胜桀纣,天下人都非常痛恨他。虽然他拥有强大的兵力,但只不过是个一勇之夫。现在首先应当将他杀死来安抚民心,然后再占据崤山、函谷关,辅佐王室,以皇上的号令统治天下,这功劳足以与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一样。”

不过,刺杀董卓的计划最终被发觉,没有获得成功,何顒、荀攸也因此被捕入狱。何顒日夜担忧,最终自杀身亡,而荀攸则泰然处之,言行和饮食都与平常一样。后来董卓死了,荀攸才被释放出来。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提到的“言语饮食”,意为日常的衣食言行。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易经》中的“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何顒与荀攸都是汉末的大名士。何顒是南阳人氏,因反对宦官专权而成名。他也是曹操的伯乐之一,对年轻时期的曹操赞赏有加。至于荀攸,则出自东汉著名的荀氏家族,荀彧的侄子。两人与郑泰、伍琼等人一起密谋刺杀董卓。只可惜这次的刺杀最终失败,何顒与荀攸也受到牵连被抓。不过,在被关押期间,这两人的态度大相径庭,一个被吓得自尽,另一个则泰然自若。

似乎董卓并没有掌握何顒与荀攸参与密谋的真凭实据,要不然荀攸也不至于被关押两年而没有被处死。随着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赐死,荀攸最终得以被释放。

有人说荀攸是曹操打败袁绍的首席谋士,却在曹魏五大谋士中名气最小是什么原因

先不提荀攸,且说司马炎手下有一位重要的谋士荀勖,他认为荀勖兼有荀彧、荀攸的优点。荀彧担任过汉尚书令,荀攸担任过魏尚书令,荀勖当时是晋尚书令,都是执掌中枢的重臣。司马炎开国几个重要谋士也数得过来,无非就是裴秀、羊祜、荀勖、贾充、王沈。

论辈分,荀攸是荀勖父亲一辈。且不论荀勖有没有荀攸那样的智谋,荀勖的作风有一点很值得注意,他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就算已经对外宣布,荀勖也绝对不多评价一句,尽量避免让外人知道自己曾参与过这些策略的制定。

他的族弟荀良和女婿武统曾劝说,认为荀勖这样会逐渐失去人心,别人都以为他是什么事都不干的人,做了实事应该说出来让众人仰慕自己。荀勖只是沉默不语,回家私底下对儿子说为臣者不守机密才会失掉身份,树私则背公,是为臣的大戒。就凭这一点,荀勖为司马家出谋划策多年,都没有失宠,一直受到倚重。

注:《竹书纪年》是西晋荀勖于考古挖掘后负责翻译的战国竹简,里边有着跟《史记》里描述截然不同的记载。

回过头来看荀攸并不是很难理解,荀攸毕生为曹操出谋划策,前后贡献十二奇计,不为世人所知,只有他的好友钟繇知道。因为国家机密的事情都是首脑人物共同制定,策略施展出来众人都知道效果,却不知道具体是谁所制定,以此来保证国家机密的有效性。

当时有一个很明显的反例杨修,杨修以聪明才智被曹操所重用,逐渐令其掌管军政事务,结果杨修因泄密罪被杀。所有人都知道很聪明的人被杀了,所有人都不知道他聪明的人手握重权而不受侵害,究竟是谁更高明呢?

后世之人评价张子房:至人无功,达人无迹。所以张良佐汉,虽然厥功至伟,而他最大的成功与睿智,却在于能够顺天而谋,功成身退!

没有名气却身居高位,掌控着国家机要,没有名气却太子曹丕拜在床前,以示尊敬。

《三国志荀攸传》已经给出最恰当的评价:“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这里特别解释“愚不可及”的意思,这句成语在后世都用来形容蠢人。这里曹操的意思是指荀攸的智谋,别人可以达到。但是荀攸故意让人看到自己外在的愚钝,把智谋藏在里头是别人所没法做到的。

东汉末年绝不缺乏才智纵横之人,陈寿、裴松之认为郭嘉、程昱、刘晔之辈的智谋也不是不如荀攸,郭嘉生活作风不检点曾遭陈群检举,程昱为人刚直,跟人争威仪,刘晔猜测上意,阿谀奉承。只有荀攸以外愚示人,使人不知道他的厉害。别人往往会对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人防范,但荀攸就可能防不胜防。

如果让你穿越到三国,可以选五个名将或者谋士你选谁

如果以《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情况为背景,穿越过去,要选五名谋士和战将,帮自己打天下的话,那谋士要选会治国,会统兵,有智谋,有忠心的人才;那名将也要选取武功高,有勇有谋,会统兵能打仗,且忠心不贰的。按照这样的标准,应该选取哪些人好呢?如果穿越过去的你,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得有像曹操、孙权、刘备三巨头一样条件的存在,有了这个条件,你才能招兵买马,才能访贤聚将,否则一切免谈。那么既然有了创业的基础,你应招选哪五位治国统军的贤才才好帮你打天下呢?个人觉得,谋士应选诸葛亮、荀彧,武将应选赵云、邓艾、陆逊。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能掐会算,未出茅庐,便定天下三分。以后更是计出百端,让本无立椎之地的刘备,借荆州,取益州,夺汉中,建立蜀汉,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主。刘备白帝托孤后,面对危急存亡之秋的蜀汉,诸葛亮力挽狂澜,平五路,安南中,六出祁山打得曹魏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怎奈天命有归,诸葛亮再有夺天地造化之功,神鬼莫测之计,三分天下已是逆天行事,岂能任其走得更远?因此大星陨落五丈原,诸葛亮也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荀彧是曹操的主要谋士,曹操定山东,挟天子,战官渡,统北方,莫不以荀彧为谋主;在危急时刻,莫不由荀彧量身化解;招流民,兴屯田,稳后方,治军备,莫不由荀彧成其事。因此,曹操能一统北方,雄据天下,治国安邦,荀彧居功至伟。赵云在《三国演义》是一个最完美的存在,忠勇智慧,一身是胆,从少年到老年,能保持一生无财绩,能保持常胜将军之名声,恐怕只有常山赵子龙了。邓艾是三国后起之秀,忠于司马,精通兵法,精于谋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善出奇谋,制敌于无备。曹魏伐蜀汉,正是得益于邓艾的偷渡阴平,才一战平蜀。陆逊是东吴最出色的战将,忠正为国,有勇有谋,东吴正是有了陆逊陆伯言,才有了偷袭荆州的成功,才有了夷陵大战的胜利,才有了孙权稳坐江东几十年的资本,如果江东没有陆伯言在,恐怕江东早落曹丕或刘备之手,已历三世的江东基业,恐怕也不能国险民附了。

因此,只要招了这五个人才,再加合理利用,诸葛亮出谋划策,掌握大略,荀彧治政备军,赵云冲锋陷阵,邓艾征伐开疆,陆逊守土备战,各得其才,各适其用,最终结局就不是三国归晋,而是归你这个穿越者了。

中国古代第一位军师是谁有哪些历史考证

所谓军师,就是军中师傅,应该算了文职人员,就是帮助主公出谋划策的人,就是身居深屋,决策千里,并且权倾朝野的高人,每朝每代都有这种人。三国中的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代表,象封神演义的姜子牙也属于这种人,春秋战国的孙膑也就是这种人物,后来各朝各代都有这种人物,也称谋士,但是没有调动的权利,只是出计谋,划策略而己。

曹操的谋士荀攸为什么不怎么有名

曹操的谋士荀攸为什么不怎么有名?

曹操的谋士荀攸为什么不怎么有名?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 荀攸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谋臣!

曹操于白马斩了颜良之后,派遣运粮车队沿着黄河西进,袁绍带着大部队突然追上来了。众人恐慌,纷纷劝曹操回到军营坚守。

荀攸说:“此时回军营不是上策,而且不需要回军营,顷刻之间,就可击败袁兵。”

曹操望着荀攸高兴地点头!

其他将领有点莫名其妙!

曹操说:“将所有物质丢到黄河沿岸!”

将军们对此更不理解!

好不容易筹集到的物资,怎么要沿黄河岸边抛撒呢?

袁兵追过来了,看到黄河沿岸抛撒的物资,都去抢物资,阵营大乱。这时,曹操命令出击,顷刻之间,袁绍的兵马被曹兵杀得鬼哭狼嚎!

此前的一幕,多年后,曹操与马超作战,将牛马驱赶到马超阵地,马超士兵见到满地的牛马,都去抢牛马,曹操趁此机会渡河,将马超杀得落荒而逃!

如此深谋远虑的计策,在荀攸那里是随手拈来。既然荀攸是这么优秀的谋士,为什么不怎么有名呢?

二, 荀攸是一个守口如瓶的谋臣!

荀攸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曹操东征西战,为曹操贡献了很多杰出的计谋,但是这些计谋大多是紧急情况发生时的随机应变,都是与曹操及曹操身边几个核心谋臣尽心策划的计谋,旁人很难知道。再加上荀攸对这些相当于军事机密的计谋,守口如瓶,从不对外人泄露。

当然,也有人好奇,会寻找机会从荀攸那里讨一些计谋当趣闻消遣,但是荀攸也是三缄其口。

有一次,荀攸身边的亲戚想打听荀攸跟随曹操占领冀州的事情。

荀攸说:“这都是朝廷的事情,我怎么知道呢?”让他那位亲戚十分难堪,后来就没有人再向荀攸打听有关作战的事情了!

三, 荀攸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谋臣!

曹操说:“荀攸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愚钝的人,但是内心却充满智慧,他的聪明,别人能学到;他的愚钝别人学不会!”

正因为荀攸是这样一种性格,不想表现自己,所以他的很多杰出的计谋,也就从不对外人说起。大多时候,都是战役结束后,这些杰出的计谋,荀攸就当即毁掉了。

荀攸去世后,他的好友钟繇准备整理荀攸有关战争方面的计谋,由于多种原因,也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荀攸是一位了不起的谋臣,却不怎么有名的原因!

山野老人讲三国,不管满意与否,都盼望您阅读后写两句您想说的话!

吕布算英雄吗

吕布是勇将骁将,但不是英雄。虽有英雄气,却无英雄魂。勇猛无比,却违背原则。追求名利,却意志不坚。吕布一生非豪侠所为,朝亲暮仇,三心二意,反复无常。司马光说他:“布者反覆乱人,非能辅佐汉室,而又强暴无谋,败亡有证”;元初思想家郝经说他:“吕布翻覆,虓(xiāo)猛而不知义”;蔡东藩说他:“吕布为反复小人,始依备,继袭备,后复和备,始终误一贫字,安望有成”?历史学家方诗铭说他:“以吕布为中心的并州军事集团,是一支具有特殊战斗力的军事力量,在东汉末年的战争年代,他们曾成为拥有强劲武装的割据势力,扮演过重要角色。但是,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弱点,加以一贯被人利用,又必然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终于为曹操所消灭”!

吕布(?-199年),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吕布相貌堂堂,善长骑射,膂力过人,被称为“飞将”,以骁勇善战闻名。素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

吕布出生应早于刘备,年青时就在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任职。时任并州刺史兼骑都尉的丁原到职后,驻守在河内(黄河以北),发现吕布气宇轩昂,勇猛异常,非常器重,便任命他为主簿(掌管文书)。中平六年(189年),东汉灵帝死后,丁原率部前往洛阳,与何进密谋诛杀灵帝亲近的众位黄门官(宦官),丁原被任命为执金吾。大将军何进为宦官所杀,董卓乘机入洛阳,想除掉丁原,进而吞并丁原部。董卓便引诱吕布去杀丁原。吕布于是砍下丁原的首级献给董卓,被董卓任命为骑都尉,非常宠幸他,发誓像父亲对待儿子那样对待吕布。不久,吕布被提升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董卓生性刚烈、心胸狭窄,自知为人无礼,惟恐别人算计他,进出都让吕布跟随,以防不测。董卓曾经为一件小事,使他很不高兴,随手拔出手戟投向吕布。吕布敏捷地避开了,连连向董卓道了歉,董卓这才消了怒气。从此,吕布便对董卓心存怨恨。吕布曾与董卓的婢女有染,恐怕这件事被董卓发觉了,所以心中十分不安。司徒王允知道吕布是并州的壮士,对他厚待接纳。一天,吕布去见了王允,述说了董卓差点杀他的经过。王允此时正和士孙瑞、杨瓒等密谋除掉董卓,便让吕布作为内应。吕布起初不肯,在王允劝说下答应了。

吕布协助李肃杀了董卓,任职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等本想解散部队,途中遇贾诩煽惑,率部攻入京城,吕布守城八日,城中叟兵(丁原、董卓的旧兵)哗变,吕布兵少战败,率百余骑兵,带着董卓的首级杀出了武关。吕布在城北与郭汜单挑决胜负,吕布以矛刺中郭汜,被左右军队所救,双方遂各自罢兵。

吕布先投靠袁术遭拒,后改投袁绍。袁绍联合吕布在常山会战张燕黑山军,吕布人勇马快,与麾下猛将成廉、魏越等几十个人骑冲入张燕的军阵,有时一天去三四次,每次都能砍几个黑山军的首级回来。连续作战十多天,袁、吕联军打败了张燕军。吕布依仗战功,向袁绍要求增加军队,遭袁绍拒绝。吕布手下将士时常抢劫、掠夺,再遭袁绍怨恨。吕布感觉大事不妙,就请求回洛阳。袁绍明面上同意了,并用天子名义任命吕布领司隶校尉,暗中则派甲士送吕布时除掉他。

吕布心生怀疑,让人在帐中弹着筝,迷惑袁绍。自己偷偷溜走了,甲士半夜出动,乱刀砍吕布的床,认为他已经死了,第二天袁绍却得到吕布还活着的消息。吕布逃到河内,与张杨联合。袁绍担心吕布对自己不利,再次派兵追杀,那些士兵害怕吕布,没有一个人敢近逼他。吕布路过陈留,太守张邈派人迎接,张、吕两人握住对方手臂发誓永结友好。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向东攻打陶谦,派将领武阳人陈宫驻守东郡。陈宫趁机劝说张邈起兵。张邈听从陈宫的意见,就同弟弟张超、陈宫等人迎接吕布,请他当兖州牧,占据濮阳,兖州所属郡县一同响应。曹操知道后,亲率军队攻打吕布,濮阳大姓田氏在城里响应曹操。吕布大怒,与曹操交战,双方互有胜负。一次,吕布派骑兵冲散曹操青州兵,曹军大乱。吕布手下抓到了曹操,问他曹操在哪儿,曹操说前面骑黄马的那个就是。吕布便追击骑黄马的人,而放走了曹操。曹操策马冒火突围,烧伤了左掌。此后双方多次交战,相持一百多天。由于天旱、蝗灾,粮草不够,吕布只好将部队移到山阳驻扎。

兴平二年(195年),吕布见到刘备后,对其非常尊敬,刘备对吕布也很友好。同年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从长安东归,任命吕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建安元年(196年),袁术率军攻打徐州,与刘备相持于盱眙、淮阴。相持一个月,双方互有胜败。袁术写信给吕布,许诺送上二十万斛粮米,诱使其袭击下邳,吕布坐在城门上,指挥军队大破守下邳的张飞,俘虏刘备的妻子儿女及其部曲的家眷。刘备为袁术所败逃往海西,饥饿疲惫,向吕布请求投降。吕布又恼火袁术不再运粮来,就准备了车马迎接回了刘备,让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派他驻守小沛。吕布自称为徐州牧。

建安元年(196年)十月,袁术派大将纪灵带领步骑共三万多人马征讨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援。吕布对纪灵等说:“玄德,是我的贤弟。如今被诸位所围,我来救他。吕布生性不爱看互相争斗,只喜欢调解纷争”。吕布命门候在营门中竖起一支戟,说:“诸位看我射戟上的小支,如一发射中,诸君当立即停止进攻,离开这里,如射不中,那你们就留下与刘备决一死战”。他引弓向戟射出一箭,正好中了小支。“辕门射戟”后,吕布担心刘备逐渐强大,就攻打他。刘备兵败,就投奔了曹操。曹操厚待刘备,奏封他为豫州牧,送给他不少粮草和军队,让他到沛城收拢旧部。

陈登拜谒曹操,说吕布有勇无谋、反复无常,希望早一天除掉他。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亲自率兵攻打吕布,大军抵达下邳城下。曹操送了一封信给吕布,向他陈述祸福。吕布想投降。吕布本想投降,因手下谋士陈宫与曹操私下有隙,害怕曹操日后为难自己,就坚决反对投降。吕布的妻子也反对投降,吕布作罢,暗中派人向袁术求救,自己率兵出城与曹操交战,打败后退守城内。吕布此前悔婚,惹恼了袁术,不来救援。吕布虽骁勇刚猛,但少谋寡断,心胸狭隘,生性多忌,不用陈宫建议,又对诸将不放心,所以每战多败。

曹操围困日久,心生退意,被荀攸、郭嘉劝止。吕布部将侯成丢失了一匹名马,不久又找到了,诸将前来祝贺。侯成拿出酒肉款待大家,先献给了吕布。吕布叱骂:“我不准部下饮酒,你们胆敢违令,难道想借酒共谋我吗”?诸将面面相觑,不敢答话。侯成又愤怒又恐惧,心生怨气。加之被困日久,军中上下离心离德。侯成与宋宪、魏续反叛,缚了陈宫投降,吕布在白门楼见曹军攻急,知道大势已去,于是令手下将自己的首级交给曹操,左右不忍,便下城投降。

或许绑的太紧,吕布要求松绑,曹操笑着说:“捆绑老虎不得不紧”。吕布又说:“曹公所担忧的不过是我吕布罢了。如果让吕布我率领骑兵,曹公您率领步兵,平定天下,易如反掌”!曹操听了颇为心动,刘备在一旁说:“明公还记得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吕布死前说:“大耳贼刘备,最不可信”!不久,吕布被缢杀,然后枭首。张辽时任吕布手下的鲁国的国相,率领鲁国军众来降,曹操以礼用之,任命张辽为中郎将。一代枭雄吕布,就这样陨落了!

十二奇策是什么真的存在吗

荀攸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没怎么听说过,在历史上,他是曹操的“谋主”,即为主君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由此可见,真正的荀攸绝对不会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人,他的光芒或许是被后人削弱掉了。他曾经设下十二个奇策,但是只有钟繇才知道,然而却并没有流传下来,对此,很多人都在猜测,到底是钟繇没有整理完成,还是这十二奇策根本就不存在?

《三国志魏书十荀攸传》中写到“公达前后凡画十二奇策”,“十二奇策”可以说是荀攸这一人物最大的亮点之一,只不过遗憾的是,史书记载“唯(钟)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以尽闻也。”那么,是否真正存在“十二奇策”。我们从《荀攸传》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还是这一句话:“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以尽闻也。”

“不得尽闻”这一句话写得颇有味道,关键在于这个“尽”字,也就是说,荀攸的“十二奇策”有部分还是保存流传下来并为同僚所知的。可是,又有一个新的疑问,那就是保存下来的“十二奇策”有哪些内容?笔者认为,这就必须从《三国志》的零星记载中去寻找,同时,也是接下来要谈的问题,如果“十二奇策”存在,那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笔者翻阅了《武帝纪》和《荀攸传》,针对荀攸的生平,进行大胆猜想,根据荀攸的早年经历和之后在曹魏阵营中的位置,“十二奇策”不会是关于政治方面的经验和方略,而应该主要是关于曹魏军事方面的思想和总结。《荀攸传》中荀攸的身份十分明确——“谋主”,即阵前军事顾问,也就是总参谋长。

史载曹操上书朝廷称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往,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此外,《三国志》相关普遍记载荀攸也多是以为军师、谋主的身份出现。直到较为后期才转为军中典选、刑狱和监军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荀攸晚年虽然退居了早年的前线划策,但是基本上还是和军事有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荀攸的大半时间是跟军事息息相关的,因此,所谓“十二奇策”应当也是关于军事方面的一些思想和总结。

我们阅读《荀攸传》可以找到一些具体的实例,如攻打吕布时,利用沂水和泗水进行水攻,这是孙子十三篇中火攻篇的一种化用,即利用自然力量打击敌人。还有关于官渡之战斩颜良、文丑的策略,分别体现了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的军事思想。由此,我可以更加肯定,“十二奇策”是关于曹魏早期军事思想和策略的总结。根据荀攸晚年的职务,笔者猜想“十二奇策”也许也包含了相关军队建设方面和军中实务的内容。

《荀攸传》的记录是由于钟繇未能够及时整理而导致了“十二奇策”的未传。裴松之在作注解的时候否认了这一观点,认为,荀攸死后十六年,钟繇才去世,时间如此之长,不可能完成不了整理。笔者是认同裴松之的这个观点的。因此,“十二奇策”要么子虚乌有,要么就是另有原因。前面分析了,通过史料的记载和人物生平,“十二奇策”应该确有其事,那么,也就是剩下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十二奇策”的未传另有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和荀攸的性格有关,我们可以看史料的记载:

第一,这和荀攸历经了东汉后期政局的大变革加之其个性生来就沉稳、低调,对于所谋划和总结的相关军事理论和思想并没有想要积极主动去宣扬。

《荀攸传》载荀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弟子莫知其所言。”这就可以看出,荀攸的个性深沉,对于当时复杂的环境,他普遍采取的是一种默默合作的态度,因此对于自己的贡献他没有刻意去强调。此外,在经历了自己叔父荀彧的死后(两者之死相差仅2年),荀攸作为荀氏宗族亦会更加谨慎。我想,“十二奇策”未传在这一点上大概体现出来的是荀攸关于自身和荀氏宗族保全的角度。

第二,荀攸对于军事和天下的趋势有过思考。

我个人认为,在经历了东汉后期政治大变革和连年征伐之后,荀攸虽然对于军事理论和治军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但是,大概意识到了兵者不详,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来使整个天下归于统一,故而未将自己关于军事方面的理论和谋略流传下来。“十二奇策”未传在这一点体现出来的则是荀攸对于天下大势的一种理性思考。

由此,笔者认为“十二奇策”不传,一则是钟繇并不完全知道“十二奇策”所有的内容,二则是荀攸授意钟繇不要将“十二奇策”传下来。

第一是曹操的孙子和“十二奇策”。

众所周知,曹操也留下了自己关于军事理论的著作,那就是曹操注孙子十三篇,有的地方也称所谓《孟德新书》。这里,笔者不由把“十二奇策”与曹操的孙子联系到了一起,通过阅读《武帝纪》和《荀攸传》,可以大胆猜想,“十二奇策”和曹操注孙子是否存在联系,亦或是存在交集。因为无论是“十二奇策”还是注孙子,都是关于军事思想和谋略的总结,这二者不谋而合,是否荀攸的“十二奇策”被曹操采纳和借鉴故而有了所谓的《孟德新书》,笔者觉得这十分值得玩味。

第二是“十二奇策”是曹魏军事思想的代表和合集。

曹操早期的谋臣众多,在阵前效命的除了荀攸著名的还有郭嘉等,我猜想,所谓“十二奇策”,虽然主体是荀攸,但是,是否还参杂了其他谋士的军事策略和思想,甚至于曹操本人的军事思想和谋略。如果真是如此,以荀攸的个性是不会将这样集团的智慧列为自己的贡献而后传的,这种假设是说得通的。由于荀攸是曹魏早期的参谋总长,贡献最多,因此将“十二奇策”划入他的传下,也未尝不可。或者说“十二奇策”是荀攸挑头来进行谋划的,属于集团的智慧。

曹操带了五大谋士上阵,为啥在赤壁之战一点忙没帮上呢

曹操率大军南下于赤壁,发展官兵水土不服而多疾病,便命令自焚战船,撤回北方,以待时机再战。这是《三国志》中的记载。

荀攸的能力如何有过什么计策

在真实的历史中是这样的。

比如是荀攸画策突袭白马,斩了颜良——这功劳全被关羽一人吃了。

比如斩文丑时,荀攸和曹操著名的心有灵犀互相微笑——这个也被关羽的荣耀遮盖了。

比如许攸来投,诸将怀疑,只有贾诩和荀攸劝曹操去袭乌巢;之后张郃投降,曹洪不肯收纳,只有荀攸判断可以收纳——这些全被罗贯中吃了。荀攸是曹操的谋主,其亮点正是在出谋划策。

三国志中有载:

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魏书十·荀攸传》

可见荀攸曾有十二奇策,可惜没有传世。但是在记载中仍然可以看到其中一二:

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禽布。《魏书十·荀攸传》————败吕布是荀攸之谋。

简而言之,荀攸所有的名策略,要么被罗贯中凭空吃了,要么被罗贯中另外捧个人(郭嘉、关羽)出来遮盖了。

很多人知道荀攸是荀彧的侄子,未必知道荀攸比他叔叔大六岁呢。

——荀攸的小叔叔太有名了,导致许多事儿都压住了荀攸。多少人还把荀攸的事儿归到他叔叔头上了?

——实际上,大家都有个习惯思维:三国那么多同姓出没的,只当一个人记。吕旷吕翔、袁熙袁谭,诸如此类的打架。我估计马玩马铁马休分得清楚事迹的都少呢…

帮助曹操统一北方的荀攸,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元说历史

文章原创首发,请勿转载。

荀攸,荀彧的侄子,是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为曹操出谋划策二十几年,为魏氏政权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

下面我就以《三国志·荀攸传》为史料,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荀攸。

许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①少有奇才

荀攸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死了。他的祖父叫荀昙,是当时的广陵太守。荀昙死后,他手下有个叫张权的人,请命去守护荀昙的墓地。荀攸当时虽然只有十三岁,但是他看到张权的神色后,就跟荀彧断言张权居心不良。

结果真如荀攸所言,张权杀了人后逃亡了。

②嫉恶如仇,一身正气

“董卓之乱”后,荀攸大骂道:

“董卓无道,甚於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

想那时,荀攸本来在朝廷中担任黄门侍郎,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董卓进京后不久,他就辞职回家,后来不管朝廷怎么请他,都坚决不去。直到董卓被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时,荀攸才再次为官。

③有谋略,深受曹操欣赏

曹操得到荀攸后,跟他有过深入的交谈。曹操问他,如今天下大乱,应该怎么办?荀攸认为现在正是需要良臣谋士的时候。

曹操于是对荀攸佩服不已,他还对荀攸、钟繇说:我现在得到了公达(荀攸的字),何愁得不到天下?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打算讨伐张绣。荀攸出来谏言,说张绣和刘表相依为命,张绣的军队需要刘表的粮食。如果攻打张绣过急,他和刘表一起就会联合起来,不如分而歼之。

曹操不听,结果战败(不用君言至是)。

同年,曹曹征讨吕布。吕布节节败退,退到了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曹军屡屡攻打下邳,却怎么都攻不下了。所以曹军一个个精疲力尽,灰心丧气,曹操无可奈何,打算率军返回许昌。这时候,荀攸就说:吕布有勇无谋,现在他的军队已经没有战意了。而吕布的谋士陈宫,虽然有智谋,但总是错失战机。所以,万万不能不胜而归。曹操听取了荀攸的建议,用水淹城,最终攻下了下邳,生擒了吕布。

许攸叛逃曹操后,劝曹操袭击袁绍的粮仓乌巢。一开始,曹操是不相信的,是荀攸等人的极力劝说,曹操才相信许攸,最终才能够火烧乌巢,斩杀袁绍大将淳于琼。

荀攸给曹操出的谋略,真可谓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因此曹操经常跟别人说:

“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荀攸的评价是:

“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

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关注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