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管晏列传读书笔记(《研读》225:管晏列传)_管仲_齐国_车夫
本文目录
- 《<史记>研读》225:管晏列传
- 读《史记》之管晏列传—管仲兴齐,晏子稳齐,两代名相,百年强国
- 管晏列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 史记 管晏列传语释加主旨
- 《史记 管晏列传》(节选)讲了什么
- 史记·管晏列传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史记 管晏列传》1、文章的意义 2管仲的鲍叔牙的关系 (详细些)
《<史记>研读》225:管晏列传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颖上县)人。他在年少时常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鲍叔牙了解他的才能。管仲家境贫困,经常在分配财物时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一直善待管仲,没有任何怨言。
不久之后,鲍叔牙跟随了齐国公子小白,管仲跟随了齐国公子纠。纠在和小白在争夺齐国君位时失败身死,管仲也被囚禁,小白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管仲被任命为相国执政,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九合诸侯,匡扶天下,这都依赖于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在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在分配钱财时每次都多给我,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很贪婪,因为他知道我家境贫寒;我曾经替鲍叔牙做事,但结果却更加穷困,鲍叔牙并不认为我很愚笨,因为他知道做生意就会有赔有赚;我做官后多次被国君驱逐,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能力欠缺,他知道我是生不逢时;我曾经在战斗中选择逃跑,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生性怯懦,他知道我这样做是因为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战败,召忽自杀,我被囚禁受辱,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之所以不羞小节,只是为了显功名于天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后,主动位列其后,服从其管理。他的子孙世代在齐国食禄,十多世享有封邑,家族中经常有名大夫涌现,天下人称赞管仲贤德的,反而不如称赞鲍叔牙能知人的多。
管仲出任齐国相国后,仅凭借面积并不广阔的齐国土地,背靠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和百姓同甘共苦。他在《管子》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这充分表明,其理论符合下情就很容易推行,凡是百姓喜欢的,马上推行下去;凡是百姓反对的马上废止。
管仲执政时期,明辨事情的轻重缓急,审慎地开动国家机器,善于把灾祸转化为福事,把失败转化为成功。齐桓公因为责怒他的少姬改嫁,派兵进攻蔡国,这本身是个说不出口的战争理由,但管仲引导其顺势伐楚,责问楚王不进贡包茅到周王室。事实是齐桓公派兵北征山戎,但管仲借机责令燕王修召公之政。至于柯地会盟,当时齐桓公想推翻和曹沫的口头约定,管仲借此劝说齐桓公遵守承诺,所以诸侯这才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索取与舍弃,这是治理国家的瑰宝。”
管仲的富裕程度超过齐王公室,有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饮宴的用具,但齐国人却不觉得他有多奢侈。管仲去世后,齐国人遵守他订立的为政之道,始终是诸侯中的强国,以后经过一百多年后有了晏子。
晏平仲(?~公元前500年),名婴,莱国夷维(今山东省潍坊高密市)人。他先后辅佐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以做事节俭、量力而行在齐国受到重用。晏婴担任齐国相国后,吃饭不一定有肉,不允许妻妾穿着丝帛衣服。他在朝时,国君说话涉及到他时,他都庄重地陈述个人意见;说话不涉及到他,他也能正直地去办理。国君有道,他立即顺从;国君无道,他权衡行事,所以他历经三世,威名闻达于诸侯。
越石父很是贤良,却因犯事被囚禁。恰巧晏子在路上碰到越石父,就解下自己车左边的骖马把他赎买下来,然后同车而回。晏子没有和越石父打招呼就进入内室中,过了很久没有出来,越石父要求和晏子绝交,晏子顿时蒙了。他赶紧整理衣冠道歉说:“婴子我虽然不仁德,但还是帮助先生从囚禁中解脱出来。先生为何这么快就和我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个道理。我听说君子在不知己的人面前紧张,而在知己的人面前很舒畅。刚才我还在囚禁之中,您那时还不了解我。夫子既然已经了解并解救出了我,就应当是我的知己。对待自己的知己却行事无礼,我还不如仍然在囚禁中。”晏子赶忙把越石父请入客厅,待为上宾。
晏子任齐国相国,有次出门时,他驾御的妻子从门缝中偷偷地观察自己的丈夫。她的丈夫作为晏子的驾御,上面有车子大盖,扬鞭策马,一副得意洋洋得志的样子。
驾车的回到家中,她妻子要求马上离婚,她丈夫赶紧询问其中缘故。他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足六尺,但却担任齐国相国,名震诸侯。上午我刚刚观察他外出,意志深沉,有种身居下位的谦恭。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一名仆御,却得意洋洋很是知足。你们的差距太大了,所以妾我想离开你。”他的丈夫果然收敛了很多。晏子感觉很奇怪,就进行询问,驾御者以实相告。晏子后来推荐其御者出任齐国的大夫。
太史公曰:我仔细阅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其中的记载太详细了。读完他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的做事,所以依次编写他们的合传。因为他们的著述很多,世人很多了解,所以这里不再论述,只是记载些轶事。
管仲是世人所称颂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其中原因在于,当时周王室势力衰微,齐桓公既然贤明,管仲却不督促他实行王道,而只是辅佐他成为霸主。古语说:“要努力成就君子美德,努力纠正其过错,那样君臣百姓之间就能亲密无间了。”这大概说的就是管仲吧?
齐庄公被杀后,晏子枕伏在尸体上痛哭,完成臣子应尽的礼节后才肯离去,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见义不作为是无勇”吧?至于他及时劝谏,敢触犯君主颜面,就是所谓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吧!假如现在晏子还健在,我就是替他执鞭驾车,也是很令自己向往的事情啊!
司马迁有诗赞曰:
黄其军
作于2020年6月15日(古历庚子年闰四月廿四)
伯夷列传
三王世家(三)
三王世家(二)
三王世家(一)
五宗世家(三)
读《史记》之管晏列传—管仲兴齐,晏子稳齐,两代名相,百年强国
齐桓公是公认的春秋五霸之一,他争霸天下得益于管仲,没有管仲就没有齐桓公的霸业就没有强大的齐国。管仲死后齐桓公失去了最大的助力,齐国迅速失去了霸主地位,晋文公重耳走上了春秋争霸的舞台成为第二任霸主。管仲成就了齐桓公,成就了齐国,掀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
管仲的出身并不好,自小家贫,如果没有人发现并认可他的才华,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出头的机会。他的好朋友鲍叔牙很认可管仲的才能,并不因为管仲家贫而瞧不起他。很多时候明知道管仲在占自己的便宜也不以为意,仍然善待管仲。
后来管仲追随了公子纠,而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两个人走上了敌对的两派。这里管仲没有跟对人,公子纠没有斗过小白,不仅自己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之囚。这个时候鲍叔牙又帮助了管仲,他在齐桓公面前极力推荐管仲,不仅让管仲免除了牢狱之灾,还令管仲一跃成为齐国国相。
鲍叔牙不仅是管仲的伯乐,也是管仲最要好的朋友。现在的社会我们的“朋友”很多,但基本上都出现在你春风得意时,当你落魄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又成了孤家寡人,因为其实你没有真正的朋友。
在这里管仲对于真正的朋友和知己做了完美的诠释,当你因贫穷而斤斤计较时,他能理解你不是贪婪,而是因为生活并不容易;当你为他谋划失败时,他理解有些事情不是一定能获得成功的,懂得你的努力和付出;你的建议多次被人拒绝,他知道不是你的能力不行,而是没有遇到知音;我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能拼劲全力,是因为有所顾忌不能全力发挥;我有远大的理想还没有实现,有浑身的能力没有得到平台,知道这些的人就是你的知音和伯乐,要用一辈子来珍惜。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是管仲的心声,鲍叔牙不仅举荐了管仲,还自愿在管仲手下辅助,这和现在很多人交朋友的哲学背道而驰。
管仲在执政期间,对内深刻理解治国之道是让百姓吃饱穿暖,做到衣食不愁,这样天下就太平了;作为君主只有遵循法令才能天下大治,国家才能发展;作为国家颁布的法令只有顺乎民意才能得到人心,反之国家就会灭亡。顺民意、解民情、同民心则天下大治霸业可成。
在对外方面,管仲善于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他提出的“尊王攘夷”让齐桓公可以行天下之权,得霸主之位,拥强国之实。很多时候齐国的政策或军事行动都能“一箭三雕”这完全得益于管仲的谋略,如攻击蔡国的同时又把楚国给一起收拾了。同时管仲告诫齐桓公不能失信于天下,对于世人皆知的承诺不能背诺毁约,否则就会失去天下诸侯的信任和支持。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天下霸主,从而一举奠定了齐国的大国根基,直到战国后期,齐国是最后被灭的国家,原因还是投降而不是被打败,这都得益于管仲这位能相。
另外一位齐国国相距离管仲有一百多年,但这位国相辅佐了三代君主,可谓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贤相,他的名字叫做晏平仲,也被人称为晏子,他先后辅佐了灵公、庄公、景公三位君主。
晏子执政期间,吃饭的时候非常简单从不铺张浪费,妻子也不穿丝绸衣服;国君的话涉及到他的,他就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所谓的直言不讳;不涉及到自己的,直接安排去执行;国君如果能行正道,他就严格执行君主的命令;如果国君昏庸,他就对君主的要求按照自己的判断斟酌执行,而不是盲目的顺从。
礼贤下士是晏子的美德也是能力,这里提到的人物是越石父。越石父本来是个奴隶,但是很有能力,只是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机会。晏子发现了他,替他赎身并带回到自己的家里。但是晏子把越石父带回家后并没有以礼相待,而是自己直接进入内室。越石父等晏子出来后就表示要和他绝交,晏子问我解救你于危难,你为什么还要和我绝交呢?越石父说您既然认可我的能力并解救了我,就应该以礼相待,但是您明显对我不够尊重!晏子听后赶忙和越石父道歉,并将越石父待为上宾。
另外一个是关于晏子车夫的故事,一天车夫和晏子外出,车夫的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挥舞着鞭子,面上露出得意的神情,当天晚上就提出要和车夫离婚。车夫很奇怪忙问原因是什么?妻子说你也是身形伟岸的男人,且常年在相国身边,怎么毫无大志,做个车夫就趾高气昂,而不去建功立业呢?车夫听了后便不在张扬,做事变得谦虚谨慎起来,这点被晏子发现了,晏子问清了原因后,便向国君推荐车夫,后来车夫成为了齐国大夫。
管仲和晏子,能相和贤相,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治国理政之道,不同的历史时代,一样的人生智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管晏列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 不能因一时的行为表现就去否定一个人的才能和价值。为理想奋斗失败了并不代表愚蠢,与敌人作战败退了并不代表胆怯,为百姓谋福利而事新主并不可耻
(二) 不被人理解是痛苦的,世上几人能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己。能够理解困境中的贤人,并付诸行动为此抗争,不怕得罪权贵的人,又是多么的稀少和难能可贵啊
(三) 识才举贤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
(四) 稍有成绩便洋洋得意之人,是傲慢无知、目光短浅、让人讨厌的。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有可能获得更多长进,谦逊的态度能让更优秀的人认可你
(五) 国家政策应是民意的体现,与民同心可以凝心聚力,国家蒸蒸日上。百姓富庶才能知礼节荣辱
(六) 面对权势,不能盲目执行错误指令。身居高位,也应注意发现身边贤人,不因地位低而看不起他们
(七) 坚定信念,坚持正义之事,哪怕你是少数人,品格比才华更为可贵。正直的人不仅可以得到当时人的尊重,也可以得到后世的敬仰
扩展资料:
《管晏列传》这篇文章的写法比较奇特,它并不全面系统地写两人的生平政绩,而是选取两人的一两件轶事来写,就是这些小故事,作者在叙写时也极力概括,反倒是抒情谈话展现得很充分。司马迁写的这些事绝不是无关痛痒,恰恰表现了他的社会人生理想,有成“一家之言”的意义。
第一段,介绍管仲的出身。着重写他因鲍叔牙的推荐而任齐桓公之相的事,为后文管仲详谈他和鲍叔的关系作发端;于管仲的煌煌相业,则以“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几句带论断性的、概括性极强的话了之。头绪集中,笔力极劲健。
第二段,集中显示了本文的特点。借管仲之口,尽量抒发存在于他与鲍叔之间的典型的人生知遇之情。“分财”多取而非“贪”,为人“谋事”陷于“穷困”而非“愚”,“三仕”都被逐而非“不肖”,作战退走而非“怯”,被囚降事新主而非“无耻”,管仲的一连串不容易为人原谅、得人理解的行动,鲍叔都能原谅,都能理解,丝毫不动摇对管仲的信赖,其见事之明,知人之深,真是别无可求,不能有加。
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充满计较利害、变换冷暖的情态,文中写鲍叔的对待管仲,真能使旧时一般缺乏援助、需要友谊的人,读了都感极而下泪。鲍叔知人,可令一般人如此感动,则管仲之高呼“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自是出诸血诚,丝毫没有过分,一样令人共鸣,令人激动。
文中这段抒情的谈话,都用排比之笔,重叠、连贯地写下来,恻怆悲凉,顿挫摇曳,情韵绵邈,一反上段的劲炼之概,使文章节奏变换,交错多姿。鲍叔之贤,得管仲相业而彰;管仲之污,得鲍叔智慧而除。司马迁在文中叙事那样节约笔墨,而放手去载管仲的抒情之言,目的固然是为了在管晏传中附写鲍叔,起合传中又有附传的微妙作用,因而后文又连带介绍鲍叔的子孙后世,并下一句抑管扬鲍、倒置历史人物的通常地位的断语:“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第三段,笔调又变化,以议论带叙述,近于今人的所谓“以论带史”。它用作者的评论及管仲自己的言论,带来对于管仲相业成功原因的补叙。目的主要不在表彰管仲一人,而在提供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经验,供人借鉴。在史传中注意提供有意义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又是《史记》重大的思想价值之一。
司马迁有儒家思想,又善于汲取道家思想中的重自然、重顺应民心的合理因素。他在《货殖列传》中,曾发挥极具卓见的发展经济的“因势利导”的思想;在本段中,又着重总结管仲相齐的“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成功的政治经验。本段写完管仲的事迹,带出“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一句,显示两人的类同关系,为后面介绍晏婴事迹作承转,也是《史记》的常用手法。
第四段开始写晏婴,也以极简练的笔墨概括其生平。段中着重揭示晏婴的“节俭力行”与“危言危行”两种行谊,由于有重点,故叙述虽简而晏婴为人的特点很分明。
第五段又不避琐细,选择两个生动事例,写晏婴的知人和谦逊。其中“志念深矣”一句,借晏婴驾车人妻子的口,表现晏婴的大臣和思想家的重要品质,极为深刻。越石父与晏婴的对答,驾车人与晏婴的对照,着墨无多,生动且具有戏剧性。对史事本身的善于选择和剪裁,此史笔之所以工;描写的富有生动性,此文学价值之所以高。往往一事而兼具两善如此段,则《史记》之多多过人也固宜。
最后一段为论赞,多用反问句跌宕生姿,此亦《史记》所擅长。“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一结以自卑口气,备致对晏婴的倾倒之情,牵扯自己,真是出人意外的神来之笔。然幽默之中,固含有无限的体会世味辛酸、渴望知人之贤的悲痛心情。了解司马迁的为人和经历,才能领会这句话的严肃的思想与感情的分量。
文章浓墨重彩地描绘足以显示人物思想和行动特点的轶事,突出管鲍交游、鲍叔谦让、晏子赎回越石父和推荐御者等言行。这些描述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具有不同性格特点的历史人物,与《史记》多数人物传记注重人物生平大事、补充生活逸事的写法相比,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由于脉络清晰、以传抒情、叙事独特、总分结合、叙议交融,文章活画了人物形象,强调了识才举贤的重要性,寄寓了作者世无知己的感慨。
史记 管晏列传语释加主旨
主旨:本文讲述了车夫的妻子批评丈夫自以为是的事,借此指出自尊自大终无所作为,只有自强不息、深谋远虑、虚恭谦下的人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语译: 当晏婴为齐景公的宰相时,有一天晏婴出门,他的车马刚好路过马车夫的家,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她那为宰相驾车的丈夫,坐在华丽的车盖下,赶着马车,神气活现、得意扬扬,一副骄傲自满的样子。等到车夫回家后,妻子请求离去,再也不想回来了。车夫问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长,却当了齐国宰相,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今天我看他的时候,志虑深远,不时有着谦虚的神情。你身高八尺,只是人家的车夫,却自鸣得意,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离开你的原因。」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车夫驾车的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子观察到车夫的变化后,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何在,车夫便如实地说了。晏婴赞赏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的精神,认为是一个值得任用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齐国的大夫。
参考: big5.zhengjian/articles/2006/8/18/39161
《史记 管晏列传》(节选)讲了什么
歌颂鲍管之间感人友谊,表现了作者对鲍叔、管仲的无比崇敬。突出朋友之间一些关系准则,表达了作者的政治和道德理想。(不算标点正好50个字)
史记·管晏列传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史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被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全书一共130篇,其中列传就有70篇。列传里记载的有各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所封的王侯,有才干、有作为、能不失时机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司马迁对他们都专门各立了一个传,唯独有那么几篇,司马迁在为他们立传的时候并不是单独为他们立传的,而是写成了合传,《管晏列传》就是其中的一篇。这也是一篇艺术性、思想性都很强的作品。
《管晏列传》讲的是,管仲侍奉齐国公子纠,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而囚禁管仲。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也不计较管仲曾试图射死自己,任用管仲为相,桓公凭借着管仲智谋,终使齐国由海滨小国一跃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主。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位英雄风云际会、共襄盛举的故事,被后世传为美谈。因此,今天研读《史记?管晏列传》,仍对当代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史记?管晏列传》的艺术性
《管晏列传》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管晏列传》其开篇,司马迁仅用一百余字,眉目清楚,重点突出地叙述管仲的生平,管仲的前半生艰难多故,尤其是他辅佐公子纠以至被囚禁的经历很坎坷。但作者巧妙的连用了虚词“已而”,“及”,“遂”,“既”等,将管仲的少时交游,及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曲折经历融为一体,反映了司马迁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 从晏子出行归途中,遇见为人奴役的贤者越石父,当即解左骖赎之,并且用自己的车子把越石父带回自己家中。到家后,晏子却自入内室,久而不见 “弗谢,入闺,久之”,一连串的表现,加上后来说的“婴虽不仁,免子于厄”,把晏子那种视赎贤为壮举而自矜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在“越石父请绝”之后,晏子又“?萑弧保?“摄衣冠谢”,“延入”为上宾,绘影绘声地描写了晏子态度的变化,表明晏子的思想,从赎贤提高到了礼贤的境界。晏子举荐车夫的故事,写得极富情趣,人物神情毕肖,栩栩如生。车夫之妻从门间窥夫的细节,刻画了妻子的心计:将丈夫与晏子作对比的谈话,又说明她见地不凡,终于促成了车夫的转变。而车夫的知过自改,则引起了晏子的赏识,于是晏子唯贤是举,荐他为大夫。人物的这些形象活动,成功的烘托了晏子的高尚品性,体现了《史记》的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在本文所记的轶事中,都分明贯穿了一个“知”字。管仲的“任政相齐”,是仗仰于鲍叔牙的知人善任;写晏婴的赎贤、荐贤,则更是他知人爱才,礼贤下士的必然结果。因此,知人荐贤是这篇合传的主要思想。这样的两个人放在一起写不仅自然,且有助于作者强调用贤使能的必要性。抒发了作者自己对政治清明的向往,从而使文章有极强的感染力。
《管晏列传》之所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主要原因在于司马迁借《管晏列传》说明:逆境中的“千里马”多么需要以知人荐士为己任的“伯乐”的发现、赏识,才可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是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仰天长叹!
从历史中可以看到,司马迁的命运相当坎坷,他因“李陵事件”入狱,期间遭受到非人的刑罚,丧失了做为男人,做为壮士,做为文人的资格,被当时的社会所排斥。然而他不屈不挠并以不虚美,不隐恶的辩证态度,对历史进行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其中“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慕焉”的结句,表现了司马迁对优秀历史人物的真诚向慕之情,同时也寄托了现实中不遇知己的深切感慨。由此可见,作者既是为了管晏作传,也是为自己抒怀。文章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无疑加重了褒扬的分量。褒扬管仲用“岂管仲之谓乎”的测量语气,而褒扬晏子则用“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的肯定判断。同时褒扬,语气不同,作者的感情倾向自有细微的差别。综观全篇,章法有总有分,人物情事渗透,言行交错,有实有虚,详略得当。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人物,而且能从中学到不少文学表现技巧和做人的高尚品质。其身处逆境,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二、《管晏列传》对当代的启示
管仲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经济家,他的经济政策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社会和经济发展要从人民的需要出发
在《管晏列传》中不难看出,管仲认识到发展经济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把“与俗同好恶”,作为施政的原则,把民心向背作为施政取舍的准则。他注重尊重民情,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民情,以人民的“好恶”做为衡量一切政策好坏的标准。正因为他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他所制定的措施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一切围绕民情,灵活处置。“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这样,他就能顺应时势民情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完善其政策、方针。另外,管仲所下的政令、政策,简明扼要,切实可行,“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管仲懂得从经济角度来考察社会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工作,为齐国的富强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有了经济实力,齐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地位提高了,军事、外交也沿着利于齐国强大的路线发展下去。更当重要的是,管仲能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重视抓思想教育,抓精神文明建设,抓道德品质的培养。管仲的这种辩证的政治经济学观点,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光辉。也就是说,管仲认识到了只有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国家富裕了,人民丰衣足食,才能使人民知礼节,知荣辱,才能搞好外交、军事等其他方面的工作。管仲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做的。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盛赞他是一个贤相。
《史记 管晏列传》1、文章的意义 2管仲的鲍叔牙的关系 (详细些)
1.《管晏列传》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司马迁描写这两位春秋中后期齐国国相,能抓住其特点,并选取典型细节加以生动地表现,如写管仲,着重写其同鲍叔牙的交往,以及任政相齐、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谋略,写晏婴则通过对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典型事例的详细叙述来突出其“贤”。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比如对管、鲍之间的真挚友谊及晏子任用御者缘起的叙述极为详细,而对管仲生活的奢侈等不太重要的方面则一笔带过。传记之末“太史公曰”以后的简短议论与评价更是深化了对管、鲍二人的认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 管仲的出生的家庭很是贫穷,而且很早就是个单亲家庭,有母亲需要赡养。管仲和鲍叔牙是怎么认识的?从《史记》里我没有找到答案。最早记载管仲和鲍叔牙交往的事情是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攒钱后分钱的时候,每每管仲都中饱私囊,分的要比鲍叔牙多。别人认为管仲贪财,但是鲍叔牙却不这样认为,仅仅是说管仲家贫理应如此。有次那,鲍叔牙遇到点问题,管仲就给鲍叔牙出主意,结果是使事情变得更糟,而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仅仅是认为是时机不好。管仲曾经也做过小官吏,但是每次都被开除了,鲍叔牙却认为并不是管仲没有才华而是使用他的人不知道。管仲参军后打仗的时候,作战很是胆怯,临阵逃跑,但是鲍叔牙却不认为管仲胆小,却称赞管仲孝道(管仲是独生子,母亲在堂,不敢先亡)。管仲起先辅佐的公子纠被杀后,管仲没有杀身成仁,而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无耻却认为管仲是为了更大的事业在时刻准备着。
我不知道你怎么看管仲,等同身受的考虑一下,你有管仲这样一个朋友,你会怎么看他那?这确实是鲍叔牙难能可贵的地方,那双慧眼可不是谁都能够长出来的。所以管子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把鲍叔牙对于管仲的知遇之恩比作再生父母确实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么一个“贪财”“惹事”“胆小”“无耻”的人在机会真正的降临在自己面前的时候,确实表现的如鲍叔牙预料的那样出色。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令行禁止,修礼威邦。就是公子小白再好色,再好酒,再好狩猎玩乐,也终于成为春秋时代的最成功的霸主。管仲的政策对齐国的影响是深远的,齐国始终在动荡不安的那个年代里是泱泱大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