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曾经和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为何最终和杨老决裂)_李政道_合作_二人

本文目录

  • 曾经和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为何最终和杨老决裂
  • 曾经被誉为物理学两大泰斗的李政道和杨振宁,后来为何一刀两断
  • 杨振宁李政道共获诺贝尔奖后为何反目成仇互不原谅
  • 杨振宁、李政道曾经有过长达16年令人羡慕的亲密合作,为啥后来分道扬镳
  • 杨振宁与李政道之间有什么矛盾
  • 杨振宁和李政道当年为什么闹翻了
  •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关系为何决裂
  • 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何不和,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矛盾
  • 杨振宁,李政道 有什么成就,后来他们是怎么公开决裂的

曾经和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为何最终和杨老决裂

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人类在科学上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生活里曾也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据说是因为发表文章的名字排名顺序闹得不愉快,最终导致决裂,以上推测参考季羡林之子季承所写的书籍《李政道传》 。 

01 初识

40年代,二战胜利后蒋介石选拔人才前往美国学习,作为其中之一的李政道就前往芝加哥大学学起了理论物理,当时杨振宁正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因为他俩是西南联大校友,杨振宁接到吴大猷的通知后,就在大学国际公寓给李政道等人预定了房间 ,两人由此正式认识。虽然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但是他们随着交往密切关系愈发亲近,开始联名发表论文,生活中也成为十分亲密的朋友。

02 正式合作

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助教,而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他找到院长奥本海默希望他能邀请李政道一同来做研究,收到邀请信的李政道于1951年9月同夫人一同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李扬两家比邻而居,来往密切,而杨振宁此时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邀请李政道加入,这便是他们合作的真正开端。

03 初生嫌隙

两人合作既愉快也有分歧,第一次闹不愉快就是由于两篇论文的署名排序问题。这两篇论文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按照国际惯例,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也就是“李政道、杨振宁”,但是李振宁提出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此只能勉强同意,第一篇的署名就成了”杨振宁、李政道“,第二篇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照国际惯例改了过来。至此两人心中就有了隔阂,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一段时间后李政道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之后还成为了伦比亚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04 再合作

1953年,杨振宁曾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工作一年,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但是李政道对这篇论文的出发点持怀疑态度,一次,杨振宁到哥伦比亚大学来看李政道,李政道将自己的观点告诉了杨振宁,两人经过积极讨论,最终共同署名,发表了论文《重粒子守恒和普适规范转换》,恢复了合作关系。

05 感情破裂

这段时间两人合作十分紧密,研究上也做出了很大成就,两人也是在此时间发表论文获得了诺贝尔奖。1957年11月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准备领奖,但是在这个时候杨振宁提出想在李政道之前领奖,因为杨振宁夫人杜致礼想在出席晚宴时有国王作陪,李政道最终勉强同意,这一插曲闹得他们不太愉快, 但是最终导致的决裂的却是1962年5月12日美国《纽约客》杂志上一篇由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这篇文章记述了李杨两人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杨振宁希望他的名字能写在李政道之前,他的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李政道的夫人秦惠箬前面,因为他的夫人年长一些,李政道对此感到十分失望,单方面提出了和李振宁断绝合作关系。之后两人陆续归国访问,但是在主张上完全不合,似乎带有个人意气存在,不过两人不在合作,实在令人惋惜。

就如季承说 :”他们之间的分歧,已经是一个科学史的问题了。其是非曲直,应该由历史来判断,应该由科学史家来研究。至于结论,这恐怕是没有人,没有什么机构,可以做出的。”

曾经被誉为物理学两大泰斗的李政道和杨振宁,后来为何一刀两断

用一句话可以总结,两个人之所以一刀两断就是文人相轻,复杂一点说就是李政道和杨振宁在合作的时候发表的论文的时候,为了谁在第1位置署名,而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吵,大家都知道两个人提出的,与宇称不守恒定律,让两个人在物理界名声大噪,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两个人在获奖之前,其实就有过一段很不愉快的经历,就是因为两个人一起合作过一篇论文,而是在发表的时候,两个人为了谁在署名的时候排在前面,争吵的不可开交。

后来两个人就不再合作,但是,两个人分开以后所研究的方向和所发表的论文,却没有两个人在一起时候,所发现的东西更多,所发表的东西更新颖,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用在两个人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所以杨振宁和李政道,决定先抛开所谓的名利,再次一起合作,再次共同发表论文,这样也可能是两个人在学术的路上得到更多的荣誉和利益。

两个人的再一次合作,真的证明了1+1》2,也正是因为两个人的第2次合作,才有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也正是这一个问点,让两个人真正的登上了物理界的,最高台阶之上,但也正是因为去,瑞典领奖的这一过程中,使得两个人真正的一刀两断,此生再没有合作,在准备领奖的前一晚,杨振宁找到给李政道,希望在领奖的时候,是他和自己的夫人第1个与瑞典国王以及皇后握手,杨振宁给出的理由是,我是带着自己夫人来的,而瑞典国王与皇后一起迎接领奖者的时候,如果李政道你一个人去握手,会显示的不礼貌。

李政道很不情愿的接受了杨振宁这个建议,但是在颁完奖之后,杨振宁再一次找到李政道跟李政道说,以后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我们发表的文章,所有的署名权和第1介绍人都应该是我,而不是你李政道,这也就是两个人一刀两断的真正原因,再伟大的科学家在名利面前有的时候也会变成普通人。

杨振宁李政道共获诺贝尔奖后为何反目成仇互不原谅

李政道与杨振宁已分别是83岁和87岁高龄。两位科学巨人的决裂,也成为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

其实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两位曾经最亲密的合作者与邻居,最终却冷眼相向,内情究竟如何?这是我们想要了解的

值得一提的是曾任李政道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二人有长达30年的紧密合作。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要造原子弹。于是他找到西南联大数学教授华罗庚。李政道被选中,于1946年来到美国。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就读理论物理。那时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这是李杨的初次谋面。同在一所学校,交往自然开始。二人成为非常亲密的朋友,还在一起研究发表论文。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他和杨振宁、凌宁开着这辆车去西部旅行。在书中说道这一些姐: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三人按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回来后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车子。杨振宁的这个提议究竟意味着什么,后来李政道才琢磨过味来。他对杨镇宁的心机有了很多的想法。

也就是此时纠纷却发生了,源于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问题。这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有着自己不一样的想法。

杨振宁、李政道曾经有过长达16年令人羡慕的亲密合作,为啥后来分道扬镳

杨振宁、李政道曾经有过长达16年令人羡慕的亲密合作,后来因为工作的问题,两个人不能够在一起继续,所以就分开了。

杨振宁与李政道之间有什么矛盾

在杨振宁的生命中,李政道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可回避的人物,从1946年开始,两个人的合作长达16年之久,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奖,被后世学者铭记,他俩的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相当罕见。然而,从1962年以后,两个人的关系彻底决裂.2002年在杨振宁的直接推动下,在台湾出版了江才健写的《杨振宁传》,书中用大量篇幅叙述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作和分裂的事情,引起了学术界的很大震惊。
下面是李政道说的:
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自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破裂后,我一直保持沉默。1982年杨振宁在他的英文文集里公开发表了他对这一问题的描述。他对此事的描述和我对事情实际经过的记忆相差太大。于是我不得不在1986年作了书面说明。在今年4月3日前,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对事实的公开说明。这一说明是用英文写的,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在这之后我继续保持沉默,祈望这件事就此了结,不再纠缠。可是杨振宁却把事情转向了中文读者,借用《杨振宁文集》(1998年出版)等一些中文出版物继续对我攻击。去年,在杨振宁直接推动下,终于又在台湾出版了江才健写的《杨振宁传》,编造了更多不真实的故事。因此,我不得不再一次打破沉默。
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本来这个问题是无需争论的,可是杨振宁在1982年忽然用英文发表文章,宣称当初这个思想突破是他一个人提出来的,当时我还反对。1986年我在用英文发表的文章里指出杨振宁的说法与事实不合,之后,杨振宁就改用中文不断地继续发表和加强他1982年对我的攻击,完全不顾1956年的事实和经过。
事实是,1956年,是我首先独立地做出了这个思想突破。接着,立刻就有多位实验物理学家按照我的想法进行了实验和分析,证明了我的想法是可行的,并发表了记载此事的科学论文。在这之后才有我和杨振宁合作写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的论文和吴健雄等对该论文的实验证实。对于这项事实,当时进行实验予以证实的物理学家后来又发表了回忆文章,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和经过做了细致、客观的描述。因此,很容易证明在我和杨振宁两人完全不同的说法中哪一个是假的。这种情形是相当惊人的,在科学史上可能也是很少见的。
我和杨振宁的分歧是中国学术界十分关心的事。现在事情又有了新发展,我觉得有必要让中国国内和海外华人学者及所有关心此事的炎黄子孙能进一步了解李杨合分的真实情况。因此,我才把就此事回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女士的全文及当年有关的英文资料的中文翻译,汇集出版,公布于众

杨振宁和李政道当年为什么闹翻了

杨振宁和李政道分手的原因仍不清楚。在杨振宁的一生中,李政道是一个重要而不可避免的人物。自1946年以来,两人合作了16年,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奖。后来的学者会记得,他们的合作关系在现代物理科学史上相当罕见。然而,自1962年以来,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这在国际科学史上和中国科学发展中成为一大遗憾。记者:欧本海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最想看到的是杨振宁和李政道肩并肩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但是在1962年之后,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情况。

杨振宁:这是一场悲剧。这场悲剧的根源非常复杂。这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解释,也不是我今天应该在镜头前讨论的。我想我们后面会有人来研究这个问题。我认为学习之后,所有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记者:中国有句古话,“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想看到你们两个和好。杨振宁:是的,这也是我现在决定不公开讨论这个问题的原因。这是因为每个人显然都很自然地希望我们和好,但是我们不能再和好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停止讨论。记者:合作有问题吗?但是杨先生的经历不一样。

杨振宁:你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非常复杂。生活和个性有着巨大的差异。事情没那么简单。我想我的决定是现在。我不会公开讨论这件事。(外部声音)虽然意见不一,但杨振宁和李政道分手的原因仍是一片迷雾。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两人在各自的物理研究中都有许多与他人合作的经验。除了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杨振宁三大成就中的另外两个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也与他人分享,但却没有重蹈杨李之争的覆辙。

事实上,杨振宁曾于1982年在1962年5月的《《纽约客》》杂志上公开了这个问题,引用了伯恩斯坦的文章《宇称问题侧记》、李政道的文章《弱相互作用的历史》和富兰克林的文章《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未发现》。他想为自己的均等非保守理论赢得更多荣誉,诋毁李政道的人文和学术水平。结果,李政道在1986年被迫打破沉默,发表了《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驳斥了杨振宁的谎言。之后,杨又沉默了。为什么?

我想他知道他认为至关重要的证人,他的导师吴大猷,以及许多其他知道内情的重要证人还没有死。随着辩论的继续,真相将变得越来越清晰,他自己的形象将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糟糕,完全暴露了他的阴暗面。杨振宁主动攻击了两次,但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相反,他被李政道曝光,不得不再次闭嘴。如果事实真的站在杨振宁一边,我不相信杨振宁会闭嘴!他现在闭嘴了,因为和李政道争论只会让人发现他贪婪无耻的真面目,而且他也无法在中国人面前下台。

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关系为何决裂

名字排序之争。

2009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举行,同日,由季羡林之子季承执笔的《李政道传》在西单图书大厦首发。季承曾为李政道助手12年,在本书30万字的篇幅中,季承全面系统地披露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半世纪的学术恩怨内幕:名字排序之争。
季承坦言,“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对于这段恩怨,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深以为憾,但各执一词。杨振宁虽然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他最先对外公开“事实真相”。杨振宁还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来表达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他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李政道是如何看待这段恩怨的?2003年7月李政道曾公开发表一封信,“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同时对真相作了公开说明,“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决裂过程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 

11月,李政道要为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做准备。他们都要写发言稿和讲演稿。那时,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

“没有想到”,书中写道,当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杨振宁忽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 

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地同意。

这是一个插曲,李政道虽心有不快,但很快被诺奖的荣耀冲淡。而不久后的一篇文章却让他们走向分裂---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刊登了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记述李杨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

当时,李政道已经回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四月他收到伯恩斯坦文章的校样,没作什么修改。可是杨振宁却提出了许多意见。他说,文章里有“某些令人痛苦的地方”, 要和李政道讨论。 

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

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当天晚上,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

李政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书中说,杨振宁随即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说他是非常愿意继续合作的。但李政道感到无可奈何。最后他们都同意暂停合作。

当年11月,李政道向奥本海默递交了辞职书。奥本海默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尖锐地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拓展资料

1946年两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开始了他们紧密和成果显著的合作,他们共同学习研究了16年的“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二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奖。时年杨振宁35岁,而李政道仅有31岁。

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何不和,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矛盾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人,通过携手努力拿下了诺贝尔奖,一时间他们既是全球顶尖的物理学家,也是令同行羡慕的“黄金搭档”。而且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这是华人第一次获奖,可谓是一个重大创举。

人们本以为他们二人在接下来的岁月,会携手前行,一同创作更多奇迹,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昔日的知己好友竟然发生决裂,甚至在获奖20多年后,由于媒体的推波助澜,他们二人之间的决裂斗争被无限放大,演变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杨李二人老年照

曾经一同拿下国际最顶级大奖的两个人,究竟他们之间发生过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竟然让这对曾经配合默契的搭档反目成仇呢?

李杨二人初识于40年代,杨振宁的年纪大于李政道,当李政道1946年前往美国学习的时候,与在芝加哥当助教的杨振宁碰面,他们二人都是西南联大的校友,在平常的交往之中逐渐发展成为了亲密朋友。

杨李二人合照

1950年,李政道完成学业以后打算在加州任职,但是当时加州反华气焰嚣张,所以杨振宁邀请好友和他夫人前往他所在的研究院任职。此后李杨二人成为了邻居,关系比往日更加密切,他们的合作正式开始。

但是在合作的这些日子,虽然有着杰出成就,但是他们之间的纠纷却在逐步发生。李杨二人合力完成两篇论文以后,按照当时的惯例,论文的作者署名是按当时姓氏的英文字母顺序所排列的,因此李政道的名字自然排在杨振宁的前面。

杨李二人家庭合照

当第一篇论文发表时,杨振宇却向好友提出意见,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排在李正道前面,理由是他的年纪要比李正道大。只是对于这种令人吃惊的要求,李政道并没有拒绝。

第2次杨振宁一样要这样做的时候,李正道却说服了好友按照国际惯例来署名。就是因为这两次论文的署名事件,让他们二人之间渐生间隙,甚至在剩下一年半的时间再无合作。

杨李二人获奖

直到1953年,李政道对于杨振宁当时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了怀疑,二人又开始重新合作。接下来的这场合作,也让他们的学术生涯到达了巅峰,因为在1957年的10月份,他们二人共同获得了这一年诺贝尔物理奖。

11月份的时候他们为即将到来的颁奖典礼做准备,当时的媒体记者,按照惯例将李政道的名字排在前面。谁知当他们二人到达了颁奖典礼之时,杨振宁又一次提出希望他能够加好友之前受奖,杨振宁当时的夫人杜致礼,也要在当天的颁奖晚宴走在最前面。

杨振宁老年

面对好友的这种无理要求,李政道颇为惊讶又不满,谁知杨振宁没有继续央求好友,反而转身去求好友的夫人秦惠箬。李政道的夫人害怕在宴会上闹出笑话,丢了国人的脸,说服丈夫同意了这件事。

因为当时所获得的荣耀巨大带,沉浸在喜悦中的李政道,也没有将这件事记在心上。直到1962年的5月,他们在发表又一篇论文时,杨振宁又提出了前两次的要求,他无法继续忍受好友的无理要求,所以在这一年的11月,他向老师递交了辞职书。

李政道和夫人

此后就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李杨之争,不仅是他们二人之间的一场恩怨,因为叫他们回国访问之时,对于中国的科学事业建设各执一词,只要是李政道赞同的,杨振宁毫无疑问的会提出反对意见。他们的每一次分歧,都是意气用事,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清楚这件事里面的内幕,总认为是杨振宁的名气大过李政道,才让这位科学家心生不满。

杨振宁,李政道 有什么成就,后来他们是怎么公开决裂的

杨振宁:一生最大的两个成就就是提出杨-米尔斯场和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获得诺贝尔奖。注意,他的成就都是跟别人合作的。

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因为名字排序之争。

在第一篇论文投稿时,杨振宁以自己年岁大为由,要求署名在前。由于事出突然,李政道当时虽感到很窘,但勉强答应了。稍后,李政道看了文献,察觉这样做是不对的。在写第二篇论文时,李政道把一些文献给他看,以说明年岁大并不是排名的考虑因素。

而且,李政道又解释,第一篇文章里的两个定理,主要是他证明的,可是他的名字却排在了后面这样不合理。杨振宁被李政道说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第二篇论文名字的排列次序便倒过来了,在第二篇论文中只有一个定理,只有最后的一步是杨振宁想出来的。由于有这样不愉快的经历,李政道后来中止了与杨振宁的合作。

善良的李政道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振宁竟亲自找来了记者说是自己“在一个节骨眼上,想到了证明‘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思路,而李博士先是反对这种观点,经过我的说服后才同意的”云云。1962年6月,李政道与杨振宁彻底决裂,断绝一切往来。

拓展资料: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内,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并得到美方资助。1985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198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 2018年4月7日,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获得“2015中华文化人物“荣誉。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新增)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实乃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

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

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销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

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