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简介及生平事迹(李政道的祖国情)_李政道_科学

风云人物本文相关内容:李政道 科学

【科学随笔】

陈幼华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研究馆员

11月24日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先生95岁生日。他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体系的恢复和完善,特别是高能物理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近日,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都举办了学术报告会等活动以表庆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浸润熏陶出一代又一代炎黄儿女,融贯流淌于其血脉之中,每每祖国母亲艰难困顿之时,即会激起无论身处何方的儿女们绵延无尽的报国义举。李政道即是这么一位植根中华传统文化、最终以科学巨擘之力回报祖国的科学家。

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苏州。在其成长过程中,中华文化讲求的笃学勤思精神一次又一次激励他不畏险阻、勇攀科学高峰。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李政道颠沛流离、辗转求学于上海、浙江、江西、贵州与云南。因聪慧好学、且具备独创性思维才能,1946年尚在西南联大二年级的李政道被素有“中国物理学之父”美誉的吴大猷先生推荐至美国深造。其时,美国仅有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可以读过哈钦斯校长指定的西方经典名著为前提招收没有本科学位的研究生。李政道向招生老师解释,他虽然没读过哈钦斯指定的西方名著,但读过与之水平相当的孔子、孟子、老子等东方文化名著。如此,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加持下他进入到芝加哥大学,后师从“原子能之父”费米学习。1957年,年仅31岁的李政道因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杰出的科学智慧。

1972年,中美关系甫一复苏,阔别祖国26年之久的李政道即踏上魂牵梦绕的故土开启报国之旅。祖国母亲也对杰出儿女的报国之心予以热情回应,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10余次亲自接见李政道,赞许并支持他多方推进我国科教事业发展的创举。1979年,李政道在科学会堂开课,为千余名科技工作者讲授两门国际物理学前沿课程,反响热烈。邓小平称赞他说:“你做出的贡献很大。”同年,为帮助祖国培养国际化高科技人才,李政道运用自身的世界学术影响力,极具开创性地创建和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1979至1989年间共培养了915名CUSPEA学者,迄今多数成为活跃在科技、金融、互联网等关键领域的脊梁之才。20世纪80年代,李政道多次建言,促成我国1985年建立博士后制度、1986年创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以及1988年建成国家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极大地推动了祖国科教事业的高起点发展。

中华古典哲学思维深刻地塑形着李政道的科学观与世界观。他常说物理是他的生活方式,而物理则是探究自然基本规律的学科。这种渗透东方哲思的恢宏科学观,基因式地激发他科艺相通的思想与创举。1986年他创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并亲任主任,通过举行高端国际研讨会等方式推进学术交流、科艺融合与创新。在其科学思维支持下,吴作人创作《无极无尽》、李可染创作《超弦生万象》、吴冠中创作《对称乎,未必,且看柳与影》、刘巨德创作《唯宇宙之大膨胀,始生鹏》等极具东方哲学意蕴的科艺作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亦引领国内一众高校开创科艺融合的学科、课程及实践的风潮。2013年,李政道捐建“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科艺讲座基金”,举办“科艺工作坊”“科艺大奖赛”“科艺作品展”“科艺讲座”“科艺育人专题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推动科艺交叉融合、科艺创作人才培养,以及科艺作品创作。

古稀之年,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继续激励着李政道驰骋在“为国树人”的宏伟大道上。1998年,李政道拿出私人存款捐建“[~符号~]政基金”,以资助我国高校优秀本科生开展研究,迄今已资助6所大学的4402名“[~符号~]政学者”,其中许多学生已成长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2011年,他将诺贝尔奖章证书等8.7万件个人收藏赠予上海交通大学,籍之建成的李政道图书馆成为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及创新素质的重要基地。2016年底,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大挂牌成立,并被列入2019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清单,以建设起“在物理学、天文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中世界顶级的学术机构”。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李政道以诗圣杜甫的古诗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与信念,这也正是一位秉持民族文化精神、追求真理、报效祖国、不计得失的杰出科学家高尚品格与精神的写照。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1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