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李政道是怎么一回事(杨振宁和李政道,你更喜欢谁)_成就_李政道_霍金

杨振宁和李政道,你更喜欢谁

喜欢杨振宁基础理论科学家,因为杨振宁在一次,被撒贝宁主持节目中,杨振宁说:发明不属于科学,发现才是科学。因为我在汶川地震前几天,经历一次动物惊恐感受,所以发现动物惊恐信号波是次声波,追溯源头波的频率是拉磨雷。地震动物异常是世界共识,掌握信号波物理性质,就可以预报地震,还原地震仪功能和原理。地震能量就是信号波出现同时产生能量,古人把拉磨雷叫震雷,震爆能量破坏地球,就叫地震。

杨振宁科学家的指导,坚定了我的探索地震之路,也就是掌握了地震机理。

明天是汶川地震十二周年,在这个特殊日子到来之际,告慰地震遇难同胞:地震是华夏文化;教材里被删除的《张衡传》,又回到教材中;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华夏地震起源文明,是人类认识地球物理性质;古人天塌地陷说的就是地震;祖先掌握空间自然现象震,就创造汉字震记述这种现象。

当今气象学把震混淆成雷一起,叫拉磨雷。没有区分震与雷的物理性质,雷是闪电雷击;震是能量振动大地。由于震的声音大到次声波(于无声处听惊雷、此处无声胜有声),震的能量是《易经》里:阳伏不能散,也就是一团云、一阵风,降临地面开始破坏固态物质,这种破坏就是遇到固态物质内部受限气体,膨化了气体。因为固态物质内气体属于阴性,所以《易经》里说:阴伏不能蒸。

华夏地震起源文化遗产,在发现中挖掘出来,华夏文明初心来自自然,应用于自然。

发现、研究、探索、挖掘,这是龙的传人义务,没有范晔《张衡传》,就是经历动物惊恐感受,也发明不了地震仪,没有发现信号波物理性质,也还原不了地震仪。

创作原文:常平

二零二零年五月十一日

为什么人们只提杨振宁,不提李政道

在科学界,有许多大神一直以来都是默默无闻的,而有一些就特别有名。我们举个例子,霍金可以说是最近几十年最有名的物理学家,而同期成就远比他高的物理学家都没有他有名气。

再比如,同样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就要有名气得多,而海森堡,狄拉克等人就很少人知道。

在华人物理学家圈子里也是如此,对于杨振宁和李政道来说,大家大多听说过杨振宁,但李政道就相对陌生一些。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难道名气不应该和成就一致的吗?

这回我们就以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例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杨振宁和李政道

首先,我们知道,在华人世界当中,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最顶级的物理学家。巧合的是,两个人一起荣获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获奖原因就是宇称不守恒

杨振宁和李政道实际上曾经算是师兄弟关系,杨振宁年长一些,先到美国学习,李政道后到美国,曾经有一段时间,杨振宁都充当着大师兄的角色在照顾李政道,并一起研究宇称不守恒,拿到了诺奖。后来,两人交恶直至决裂,具体原因各执一词,这里我们不做任何评判。

那他们两个人谁的成就更大呢?

客观地说,杨振宁的成就要远远大于李政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结论呢?

纵观两位顶级物理学家的一生,李政道的巅峰成就就是宇称不守恒,除了宇称不守恒,你很难再例举出李政道堪称世界级的学术成就。反观杨振宁,杨振宁一生有十多个巨大的科学成就。

其中,宇称不守恒的成就算不上是杨振宁最顶级的物理学成就,而且很难排进前三名。杨振宁最大的学术成就是杨米尔斯理论,这是他带着自己的研究生米尔斯一起做的理论。

这个理论是目前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根基理论之一,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是理论物理学界在上世纪50-80年代创作出的另外一座理论高峰,是和牛顿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同等地位的物理学理论。曾经有五位物理学家利用杨米尔斯理论来解释强相互作用力,诺奖委员会分2次给这五个人颁发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除了杨米尔斯理论,杨振宁的开创性成就还有很多,比如:杨巴斯特方程。所以说,杨振宁是20世纪罕见的高产的理论物理学家,而且涉足的领域很广,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名望。

因此,从成就上来看,杨振宁是要胜过李政道的。这里要多补充一点,其实能够跻身世界顶级科学家就相当不容易了,并不是说李政道不够伟大,要知道同样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几乎很少有人可以和爱因斯坦、牛顿匹敌的,所以伟大的科学家当中,也有成就高低之分。

那这是不是就是杨振宁比李政道名气要大得多的原因呢?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

故事的影响力

如果我们从大街上随便找一些人来问:杨振宁都有哪些科学成就?

大多数人是答不上来的。因为他们研究的内容都实在太高冷了,以及和我们日常生活相距甚远,我们根本接触不到。

所以,杨振宁的名气这么大其实和他的成就关系真的不大。要知道,杨振宁1971年申请作为访问学者来中国访问。

从1971年之后,他几乎每年都到中国来,直到80年代,杨振宁开始在中国各地旅居和讲学。他号召了许多富豪投资实验室,他自己则是把他在美国的房子卖掉,捐给了清华造高等研究院,他还招募了很多世界级的学者来中国工作。比如:图灵奖的获得者姚期智,就是跟随杨振宁来中国的,他在清华开了一个姚班,培养了大量的顶级计算机人才。

当然,上述的这些内容,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了解的。同样的,李政道也在为中国学生前往美国留学到处奔走,这些事也是很少知道的。

而杨振宁真正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主要是因为他在82岁时,娶了28岁的翁帆。这其中巨大的年龄差成了许多人饭后的谈资。我个人认为,婚姻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他们愿意如何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这里也不做任何评判。

所以,杨振宁在中国突然家喻户晓其实无关他的学术成就,而只是因为他的私生活。同样地,霍金之所以这么有名,其实也和霍金的科学成就无关,而是霍金励志的故事造就。客观地说,如果仅仅从学术成就上做评判,无论是杨振宁还是李政道都要远比霍金成就高,但是放眼全球,民众知道的最多的还是霍金。

杨振宁、李政道抛开个人的看法,谁的学术成果更多更大

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50年度的诺贝尔奖金。后来两个人分道扬镳。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似乎杨振宁的成就更大一些。反而李政道在获得诺贝尔奖金后,基本没有取得一些像样的成绩。

杨振宁的成果在后来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奠定了在物理学的地位。

包括,一是相变理论,二是玻色子多体问题;三是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四是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五是非对角长程序。

这些成就,任何一项都是举足轻重的成就。

另外两个人的共同的成就在培养中国的学生,促进中国的科技发展上。

像中国的博士后制度就是李政道提出的。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这几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