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时间如此之短取得了什么成就?戊戌变法如果成功了,清朝会怎么样_变法_光绪_戊戌变法

本文目录

  • 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时间如此之短取得了什么成就
  • 戊戌变法如果成功了,清朝会怎么样
  •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死有什么意义吗
  • 戊戌戊戌怎么读

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时间如此之短取得了什么成就

1889年慈禧艰难的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归政于光绪,自己退隐颐和园颐养天年。光绪终于获取了部分皇帝的权力,但最终的军政大权还是牢牢的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但光绪想改革,想通过自己的力量中兴大清,像他的祖先康熙皇帝学习。

终于到了1898年,光绪的羽翼稍稍有些硬朗的时候,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维新派的鼓动下,光绪皇帝决心开始改革,这便是日后知名的“戊戌变法”,在变法的短短百余天的时间内,光绪皇帝连连发布上谕,号称全国效仿西方先进之文明和先进之科学,改革大清朝廷冗余的机构,改组人事,裁撤那些尸位素餐的无能官员,给那些有着真知识,真想法的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并且在教育上开办新式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招收各种新式的人才为大学堂学生,培养他们以供国用,在舆论上解封言论,使得民众可以畅所欲言,并且废除千百年来的迂腐的科举八股文,举办新科开科举仕,在军事上,开始组建新式的大清海军,和大清新式陆军,并且聘用外籍人士做为教官编练新军,并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等等措施。

由于这些激进的措施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下达的,很多政令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和实施,在加上很多的新政对于满清勋贵等老派势力是一个巨大的压制,所以他们明里暗里的都不支持变法,他们这些贵族和官僚甚至聚集起来,形成小组织竭力反对变法。到了变法后期,矛盾升级,直接爆发了维新派说服袁世凯围园杀后事件,这一下激怒了慈禧,他们联合起来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于中南海瀛台,并且把戊戌六君子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康有为等人仓皇出逃,戊戌变法失败。

不管怎么说,这次变法还是有很强的进步意义,为十三年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基础。它开始唤醒了愚昧的国人。

戊戌变法如果成功了,清朝会怎么样

不会的!

因为这个变法太空泛,不具有执行力!

变法的框架搭建得相当完美,甚至过于完美,不但细,而且全。这就注定了一个结果,哪怕没有慈禧,这个变法也注定会失败!

成功的变法,从来与方向无关,它需要的是执行!

战国时期,七国几乎国国变法,除了秦国以外,几乎全部半途而废!汉文帝时,贾宜要变法,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还有王安石,张居正,雍正等等。

实际上,真正透彻的变法只有唯一一个条件——完全推翻前朝的统治,将一切打碎,以开朝新皇帝的名义推倒重来!

当时的清朝并不具备这样的底气和能力!

正确的方案在理论上应当是“温水煮青蛙”,徐徐图之,就像古代众多潜移默化的变革一样,尽管他们没有披上变法的外衣,却在本质上已经属于变法!

但是清朝没有时间,首先,慈禧仅仅是旧势力的代表,并不是旧势力的全部。再次,在慈禧看来,这名义上是变法,实际上是想剥夺慈禧自己的权力,还政于皇帝。在旧势力看来,这是属于抢他们的饭碗吃!

这如何使得!

也就是说,哪怕是慈禧下台,光朝廷内部身居要职的达官显贵都不会答应。撤除变法不是慈禧一个人的想法,是一群人的想法。所以,慈禧下不下台,都改变不了变法失败的结局。

因为执行力量严重缺失!有执行能力的人恰恰是不想执行的人!

这还在其次,如果我要是美英法德那些国家,听说中国要变法,我一定不希望中国强大起来,肯定会动用我所有的力量,联合其它国家,名义上支持,暗地里百般阻扰,所谓的阻扰是有目的的阻扰,支持一部分,反对另一部分,而支持的这一部分说穿了无非是非关键技术的流入,以及中国资本的定向流出!

战争与正义无关,只有利益。

他们所谓的支持变法,无非是要在变法过程中,可以通过非战争的方法获得更多利益。其最终目标是减少侵略成本。

而且,光绪也不清楚。这个变法还有另一重含义,对君权故意做了模糊处理。如果强化君权,那么这个变法和古代的其它变法没有什么不同,结局是一样的!如果弱化君权,当变法执行一半时,一定会中止!

书生误国!

上有单纯幼稚的年青君主,中有守旧得势的骨干权臣,下有自以为是的清淡书生,外有居心叵测的外敌。

没有慈禧,又能如何?

所以,在很多权臣看来,这个变法更像是某些心怀不轨的书生想要夺权!

曾国藩半圣之资,李鸿章辅国奇才,左宗棠执行高远,他们的眼光,心胸,气度,还不如几个书生么?

他们为什么不提变法,为什么只是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过渡或影响,

他们是傻子么?

显然不是!

因为当时,变法成功只有一条路,推断清朝。而这条路也被堵死了!因为哪怕推断了,也变不了法。

太迟了!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死有什么意义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每每读到这句荡气回肠的诗句,相信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谭嗣同那张写满了视死如归的脸。作为“戊戌六公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之后本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样逃到国外去避免杀身之祸。可他并没有,他说:“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于是,谭嗣同选择了英勇地奔赴刑场,接受死亡的审判。那么,谭嗣同这样毅然决然地赴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谭嗣同生于同治四年(1865),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目睹了清王朝是如何的腐朽无能,列强是如何的野蛮强横,百姓又是如何的饱受压榨、痛苦不堪。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心中有着一个无比坚定的声音:救中国,救人民。于是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图强的主张。光绪二十四年(1898),谭嗣同等人的变法主张打动了光绪皇帝,于是光绪正式下诏参与变法。然而好景不长,变法遭受到了慈禧太后为首的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随后慈禧太后将光绪囚禁,变法也随之宣告失败。

此时,一些变法的领军人物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选择了流亡海外,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谭嗣同也本可以这样选择,可他却选择从容赴死。这样的行为笔者认为是有其一定的意义的。

谭嗣同的死,有一点重要意义便是告诉后人革命是一定要流血的,和平实现政体演变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谭嗣同等进步人士在面对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国家危急存亡之时,选择了依托皇权、和平改革的方式来实现变法。可他们高估了光绪皇帝此时的能对变法起到的推动作用,也忽视了群众的力量。失败便要付出代价,谭嗣同及其他戊戌五君子的代价便是被斩首示众,为变法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同时也通过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向后人传达,依托皇权实现和平变法之路是万万行不通的。

有人曾说:“中国的变革,是从谭嗣同他们开始的,而谭嗣同的选择,就是中国变革的精神、方式、代价的全面呈现,到今天也没有丝毫差错。这个精神是——舍我;这个方式是——由民撼君;这个代价是——头颅。至今如此,没有丝毫变化。谁要不相信,就可以再来试试,看代价会不会有到来的一刻。”

还有一点,便在于对后人的激励与警醒作用。生命的消逝,对旁人的震撼毕竟也算得上是很大的,尤其当生命以一种极为悲壮的方式消逝的时候,这种震撼更大。谭嗣同便是想通过自己慷慨赴死这样的方式,震撼世人,警醒世人,希望又更多有识之士来实施变革,从而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对后世的激励作用还是很大的。

最后一点,便是对谭嗣同自己来说,他的死其实是对他自己内心道义的一种成全。道义便是一个人心中的道德和正义,自古以来,那些捐躯报国之士,若他们心中没有道义,何以投身救国?救国虽然受阻,但他从容赴死,以死明志。我们历数华夏千百年历史可以观得,在国家危难之际总是会有人挺身而出,他们心存道义,为挽救民族危亡抛头颅、洒热血,谭嗣同又何尝不是如此。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收场,谭嗣同也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牺牲品。但他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为后世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是值得后人敬仰的。

戊戌戊戌怎么读

戊戌:wù xū

戊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5个。前一位是丁酉,后一位是己亥。论阴阳五行,天干之戊属阳之土,地支之戌属阳之土,是比例和好。

记忆口诀

横戌(xū), 点戍(shù), 戊(wù)中空,十字交叉就读 戎(róng)

资料扩展:

戊戌变法

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