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最后一句(《卖炭翁》删掉的最后一句是什么)_射箭_老翁_卖炭翁

本文目录

  • 《卖炭翁》删掉的最后一句是什么
  • 白居易的《买炭翁》原文内容是什么
  • “系向牛头充炭直”一句应当怎么讲
  • 一丈红绫两丈锦,系向牛角当炭值是啥意思给人一书画精品,收到那人一极小的礼品,于是主人写了叹句
  •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 《卖炭翁》
  • 卖炭翁 的全文意思

《卖炭翁》删掉的最后一句是什么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意思是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卖炭翁》

宋代 欧阳修

原文: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文学赏析:

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看射箭。文章一开始用极简洁的语言交代了陈尧咨善射,而“自矜”、“善射”、“当世无双”突出了他射箭技术的熟练;“以此自矜”又写出他沾沾自喜韵骄矜态度。卖油翁“释担”、“久而不去”,表明他被陈尧咨射箭所吸引,想看个究竟。

看见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睨之”、“微颔”神态的描述,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一个是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一个是看了半天,没有一句赞扬和捧场的话,表现出颇不以为意的神态。

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第二段写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段一开始,通过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两组对话,进一步对照地写出两人对射箭技术的不同看法,不同态度。“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旬问话,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

而卖油翁的回答却是淡然一句:“无他,但手熟尔”,语气平静,表现出卖油翁的从容和自信。卖油翁的神情和语气激怒了陈尧咨,陈气呼呼地斥责卖油翁“尔安敢轻吾射”,这就进一步表现出陈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

老翁却仍然是坦然沉着,用冷静的语气回答:“以我酌油知之。”接着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沉着镇静,从容不迫的度态。

有这样的高超和熟练的技术,却仍然毫不夸饰地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和陈尧咨的自矜态度相对照,卖油翁朴实、谦逊、毫不骄矜的品德不是跃然如在眼前。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是文章画龙点睛之笔,作者两次点这句活,强调和突出了本文叙事的主旨所在,亦即强调和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最后,用一句话交代了陈尧咨态度的转变和事情的结束。

一个“笑”字,也是传神之笔,无须多加笔墨,就表示出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笑而遣之”,这样处置,也符合陈尧咨的身份。这个结尾简洁、含蓄、发人深省。

白居易的《买炭翁》原文内容是什么

白居易的《买炭翁》原文内容: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买炭翁》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买炭翁》注释:

  1. 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 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3.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5. 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6. 可怜:使人怜悯。

  7. 愿:希望。

  8. 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9. 困:困倦,疲乏。

  10.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11.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12.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3. 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4. 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15.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 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17. 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18. 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系向牛头充炭直”一句应当怎么讲

“系向牛头充炭直”,是白居易的乐府诗《卖炭翁》中的最后一句。一般的讲法是:卖炭翁无可奈何地把“半匹红峭一丈绞”结在牛头上充当炭的代价,因而把“系”念作,”,把“卖炭翁作为“系”的主语。 这样的讲解是不妥当的。因为,其一、它不符合诗的原意。作者写道:“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这就告诉我们,一车炭有一千多斤,以“半匹红峭一丈绞”来充当炭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卖炭翁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是绝不会伸出手来接受这于生无补的“半匹红峭一丈绞”的。 其二、这样的讲解有损于诗的主题。《卖炭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及其爪牙依势横行、强夺民财的罪行。如果说,诗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救”是写宫使的把“绢”和“绞”胡乱地挂在牛角上。所以,“系”应念作“石”,当“挂”讲,“系”的主动者应是宫使而不是卖炭翁。骄奢蛮横,那么,“系向牛头充炭直”,则进一步描写了宫使的恶霸作风和强盗行径:卖不卖炭由不得你,给钱多少由不得你,要不要“峭”和“绞”也由不得你。

一丈红绫两丈锦,系向牛角当炭值是啥意思给人一书画精品,收到那人一极小的礼品,于是主人写了叹句

白居易《卖炭翁》诗最后一句: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一千多斤的一车炭的价钱了。
意思是: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根本抵不了一车炭的价钱。
一极小的礼品回报一书画精品,是画贵重而礼品太轻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运用了反衬手法,揭示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表达了在封建社会中民不聊生的悲惨处境.

《卖炭翁》

1.解释带括号的字
何所(营)(使用 )
2.“官使驱将惜不得”一句中“惜不得”的意思是 毫无办法的意思———————,突出了老翁 可惜自己的木炭被宫使看中又毫无办法的无可奈何 的心情。
3.刻画宫使仗势欺人的举动的词语是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这些词语反映了宫使 蛮横 无理 强取豪夺 的态度。
4.文中通过矛盾的心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的全文意思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

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扩展资料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