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左省杜拾遗岑参赏析(寄左省杜拾遗拼音版)_拾遗_青云_诗人

本文目录

  • 寄左省杜拾遗拼音版
  •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盛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全文翻译赏析)
  • 寄左省杜拾遗尾联是颂语还是愤语
  • 岑 参《寄左省杜拾遗》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 《寄左省杜拾遗》的唐诗鉴赏
  • 岑参古诗
  • 《寄左省杜拾遗》(岑参)全诗翻译赏析
  • 《寄左省杜拾遗》全诗及赏析
  • 《寄左省杜拾遗》注释赏析

寄左省杜拾遗拼音版

寄左省杜拾遗拼音版

寄左省杜拾遗拼音版注音:

lián bù qū dān bì , fēn cáo xiàn zǐ wēi 。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xiǎo suí tiān zhàng rù , mù rě yù xiāng guī 。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bái fà bēi huā luò , qīng yún xiàn niǎo fēi 。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shèng cháo wú quē shì , zì jué jiàn shū xī 。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寄左省杜拾遗翻译:

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

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见稀微。

寄左省杜拾遗赏析: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年(至德二年)至758年(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诗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盛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全文翻译赏析)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出自盛唐诗人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赏析    诗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诗中运用反语,名义上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是暗含讥讽。肃宗朝此事甚多,岑参和杜甫对此都不满。只因不受器重,不得不少写谏书而已。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758年(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 *** 。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寄左省杜拾遗尾联是颂语还是愤语

《寄左省杜拾遗》尾联是全诗的高潮,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只有那些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拒绝纳谏。

岑 参《寄左省杜拾遗》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寄左省杜拾遗

岑 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薇。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岑参,本书卷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已介绍。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至乾元元年(758)初,时杜甫任左拾遗,岑参任右补阙,同为谏官。杜甫有《答岑补阙见赠》,当为此诗和作,可参看。“左省”,见本卷杜甫《春宿左省》注。

前四句写事。起句写同朝,“联步”,两人同行,即一道上朝。“趋”,小步快走,表示对皇帝的尊敬。“丹陛”,宫殿前的红色台阶。次句写退朝时分归不同的部门。“分曹”,古代官署分部门治事,称为分曹。杜甫任左拾遗,属中书省;而岑参任右补阙,属门下省。退朝后回到各自的部门办公,所以称分曹。“紫薇”,本书卷二周必大《入直》、白居易《直中书省》已介绍。中书省按传统种植紫薇花,“限紫薇”是说自己为紫薇花所限制,不能到中书省上班。

第三句写上朝的情况,清晨跟随皇帝的仪仗队入朝,“天仗”指皇帝的仪仗队。第四句写退朝的情况,黄昏时沾染了一点皇宫里的香气返回。诗中使用了“天仗”、“御香”,以及“丹陛”、“紫薇”这样一些表示尊荣、显贵的辞藻,作者似乎在沾沾自喜,实际上透过这些表面文章,我们见到的是朝官们过着的是一些单调、无聊、刻板、无所作为、死气沉沉的生活。

后四句寄情。第五句自叹老大。岑参出身名门,进士出身,天宝间曾两度出塞,任节度府掌书记、节度判官,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身历安史之乱,回朝任右补阙,本想大有作为,于是屡上封章,但是未被采纳,因而很自然地感叹老大无成,光阴虚度。“花落”显然指青春凋谢,岁月流逝。第六句羡慕朝中其他人青云直上,其中也不无打趣杜甫的意思,因为从杜甫《春宿左省》一诗来看,他正忙着提意见,希望有所作为。

尾联说因为朝廷无阙可补,所以谏书稀少。实际上是说提意见没有用,反而受到打击,所以谏官也就不提意见了。实际上岑参是喜欢提意见的,他在《行军二首》中说:“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所以他在担任谏官以后,提了不少意见,结果被调离了谏官的岗位,唐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入为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他对权贵的不满在他的诗中也有鲜明的反映,如他在《送刘秘书》一诗中说:“因送故人行,试歌行路难。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长安多权贵,珂佩声珊珊。”所以此诗确实是有感而发。“圣朝”,圣明的朝代,是表面上颂扬当朝的话。“阙事”,缺点。“谏书”,向皇帝提意见的公文。

如前所述,在中央 *** 机构写的诗,通常都写一些歌功颂德、感恩戴德的话,这首诗却敢于对皇帝和权佞说上一些讽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的情绪,这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当然为了保护自己,诗人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方法,寓贬于褒,颇耐人寻味,这也构成了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寄左省杜拾遗》的唐诗鉴赏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岑参诗鉴赏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758),一同任朝臣;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

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陈“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似乎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富贵;实际却是要表现朝官生活的空虚、无聊、死板、老套。从他们每天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却毫无建树就可看出。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惟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胸怀大志的诗人来说,岂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倾吐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虚度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位置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心生羡慕。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一起来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表达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所以杜甫读了这首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

岑参古诗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岑参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赏析:

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正如诗题所标示的那样,这首诗以歌咏白雪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诗一开头,就把边地奇寒、早雪的特异风光和壮丽景色,通过典型事物,用饱蘸淡墨的画笔,以浪漫主义手法氢它描绘了出来。北风卷地,连那坚韧不拨的白草,也为之摧折。那风啊,简直是一把锋利的铲刀,把大地乔得净荡荡的了。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春风阵了,象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这境界该是怎样的新奇壮美!

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了这早雪带来的令人难耐的奇寒。那飘飞的雪花啊,连帐内的罗幕都打湿了;狐皮袍子不暖啊,盖的锦被也嫌太薄;将军的手啊,已冻得拉不开弓;征战护身的铁衣啊,也冷得难以穿上。但就在这一派难耐的奇寒中,透出了一股雄的健的气息。珠帘罗幕,狐裘锦衾,是多么的富丽;将军角弓,都护铁衣,又是多么威严。它巧妙地把防守边疆,战胜奇寒的将士,生动而鲜明地烘托了出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毕竟还是奇寒,从而才能显示出防守边疆的将士,是怎样艰苦卓绝。八月在内地,正是桂子飘香,皓月增辉的美好时节,而边地呢,已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可是,这瀚海坚冰,万里凝云,虽然愁惨,但不萧瑟、凄凉,而是浑厚、沉郁,这正是岑参边塞诗歌奇峭的艺术风格的特征。正是在这漫天皆白,寒气袭人的时候,中军设宴,饯别归客。一时胡琴、琵琶、羌笛齐奏,伴着塞外风光,自是别有一番天韵。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赏析: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赏析: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这是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

《寄左省杜拾遗》(岑参)全诗翻译赏析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系列:唐诗三百首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解 1、趋:小步而行,表示上朝时的敬意。 2、丹陛:宫殿前涂红漆的台阶。 3、分曹句:时岑参为右补阙,属中书省,在殿庑之右,称右省,也称紫徽省。紫微:本指星座,因其成屏藩的形状,故取象以为喻。微:一作薇。曹:官署。限:界限。 4、阙:通「缺」。补阙和拾遗都是谏官,意思就是以讽谏弥补皇帝的缺失。 译文 我们并排走向朝廷的红色台阶, 然后分别站在左省右省的列队。 拂晓随着宫廷仪仗队进去朝拜, 黄昏时浑身沾满御炉香气回归。 满头白发力不从心为落花流泪, 羡慕别人如鸟入青云展翅高飞。 贤明的朝廷没有什么阙事遗漏, 自己觉得谏议的奏书越来越稀。 赏析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由杜甫的推荐而任右补阙。次年写此诗。诗是投赠友人杜甫的。因而描写谏议官左拾遗的官场生活。然后自伤迟暮,无法尽力,规劝别人继续进取。笔法隐晦,曲折地抒发内心之忧愤。词藻艳丽,雍容华贵。

《寄左省杜拾遗》全诗及赏析

  【诗句】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出处】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意思1】看到满地落花,不由得为自己的白发苍苍感到悲哀;又眺望高空中的飞鸟,想到昔日自己也曾怀抱着青云大志,如今却已年老体衰;不禁引起无限悲叹自怜之情。

  【意思2】满头白发,见花落而感叹年已迟暮功业无成; 看到那直上青云的飞鸟 (喻仕途飞腾的人),不免有些羡慕。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压抑的不满情绪。

  【鉴赏】诗人在朝为官,但却对这种枯燥无用的生活感到厌倦。本有 满腔的爱国热心和报国豪情,却被每日的宫廷琐事消磨了大好时光。“白 发”指自己已到暮年,“青云”指心中未完成的志向。在年老之时悲叹时光 已去,自己却没有完成对国家的`抱负,困在朝堂之上无所作为,只能羡慕 天空自在的飞鸟。

  【全诗】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释】

  ①联步二句:叙述两人共朝情景。联步,同行。丹陛,宫殿前涂红漆的台阶。分曹,分官署。当时杜甫在门下省,在宣政殿左掖;岑参在中处任右补阙(谏官),在宣政殿右掖。紫微,紫微星座,天子之座,指皇帝设朝的宣政殿。

  ②天仗:皇帝临朝时的仪仗。

  ③白发二句:悲叹自己年华逝去,只看到别人青云直上。

  ④圣朝二句:表面是赞美朝廷没有缺点错误,实际上讽刺朝廷堵塞言路,谏官不能进言。阙,同缺。

  【全诗鉴赏】

  岑参在安史之乱发生后,随封常清从安西回到中原,参与平叛,受杜 甫等人推荐为右补阙。他与杜甫为志同道合之人,面对着唐肃宗时依然 混乱的政局,他的心里也有不平之气,化为这首看似潇洒疏懒,实则有不 言之隐的诗。诗中并未直斥朝局,而是说“圣朝无阙事”,所以让小臣们的 谏书都减少了。然而对比唐肃宗时代的朝廷状况,又与此诗形成鲜明的 对比,所谓温柔敦厚的讽喻,本诗可以当之。而岑参也终非敛声屏气之 人。乾元二年(759),他就因“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 序》)被贬为虢州长史,让世人看到了他真正的骨气。回头再来看这首诗, 可能会更加理解岑参“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中蕴含的悲慨之情。

《寄左省杜拾遗》注释赏析

《寄左省杜拾遗》

  年代: 唐 作者: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作品赏析

  【注解】:

  1、趋:小步而行,表示上朝时的敬意。

  2、丹陛:宫殿前涂红漆的台阶。

  3、分曹句:时岑参为右补阙,属中书省,在殿庑之右,称右省,也称紫徽省。紫微:本指星座,因其成屏藩的形状,故取象以为喻。微:一作薇。曹:官署。限:界限。

  4、阙:通“缺”。补阙和拾遗都是谏官,意思就是以讽谏弥补皇帝的缺失。

  【简析】:

  这首诗是赠给杜甫的,当时杜甫任左拾遗。表面是歌颂圣明,而实际上是说:看现在这个样子,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我和你同步走上朝廷,分属两个官署而站立在两边。早上随着皇上的依仗队上朝,黄昏沾染着御香炉中的馨香回来。我的头发花白,悲叹花已落去,远望青天,羡慕那些飞鸟。如今皇帝圣明而没有缺憾之事,自然感觉到劝谏的奏折少了。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758),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象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我们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不是么?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定了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呢?没有。诗人特意告诉我们,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怎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我们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又何须“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呢?很显然,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棉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联步趋丹陛①,分曹限紫微②。晓随天仗入③,暮惹御香归④。白发悲花落⑤,青云羡鸟飞⑥。圣朝无阙事⑦,自觉谏书稀⑧。

  (上四叙同朝情事,下则喜而兼讽也。岑为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为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曰“分曹限紫微”。白发自谓,青云指杜。谏书稀少,岂果朝无阙事乎,讽语得体。)

  ①《记》:“连步以上。”杜预表:“珥笔丹陛。”②沈佺期诗:“分曹直礼闱。”《晋书·天文志》:紫微,天帝之座。《初学记》:唐改中书省曰紫微省。《花木谱》:紫蔽花,俗名怕痒。唐省中植此,取其花久也。微当作薇。③《唐书·仪卫志》:朝会之仗有五,皆带刀捉仗,列于东西廊下。沈佺期诗:“九日陪天仗,三秋幸禁林。”崔融诗:“天仗分旄节,朝容间羽衣。”④何逊诗:“晴轩连瑞气,同惹御香芬。”⑤陶潜诗:“白发被雨鬓。”江淹诗:“花落岂留英。”⑥《解嘲》:“当途者升青云。”陆机诗:“仰瞻凌霄鸟,羡尔归飞翼。”⑦《汉书·师丹传》:“诖误圣朝。”《诗》:“衮职有阙。”⑧《汉书·儒林传》:王式为昌邑王师,王废,式系狱。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亡谏书?”

整理:zhl201609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