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背景(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一词的写作起因是什么主题是什么)_大雁_殉情_生死

本文目录

  • 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一词的写作起因是什么主题是什么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指的是啥
  • 2、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一词的写作起因是什么主题是什么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不是写给人的吗
  • 雁丘词舞蹈是什么朝代
  • 《摸鱼儿·雁丘词》的写作背景
  • 《摸鱼儿·雁丘词》是中国十大经典爱情诗词之一,作者是因什么故事感触而作
  • 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描写的是什么 摸鱼儿雁丘词解析

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一词的写作起因是什么主题是什么

太和五年,作者去并州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出身名门,所以他自小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早便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时,因做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文采出众,但是官运艰涩,多次参加科举也未中选。 这次他再一次参加科考,在赴试途中遇到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也头朝地撞死。 大雁的情谊深深打动了作者,于是便有了这首词。明白了吧,并且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序】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指的是啥

这句词描写的是爱情。该词出自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一词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该词的创作背景为青年诗人元好问去并州应试的路上,听到一个捕雁者讲述的关于大雁的爱情故事。捕雁者说,天空中原

2、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一词的写作起因是什么主题是什么

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全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词调加工改定。词作高度赞美了大雁殉情之可贵,谱写了一曲坚贞爱情的颂歌。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写之。主题就是生死之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不是写给人的吗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情话确实不是写给人的。那么,这就怪了,这么美的情话,难道还能是写给动物或植物的吗?那我就先说结果,再做解释吧:这句情话原本是写天鹅的,不信你接着往下看。

相信大家都听过“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话。也有很多人经常借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港版《西游记》中,猪八戒因为陷入情网,曾多次吟诵“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词。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词的来龙去脉,更不知道这句词的原作者写这首词并不是为人而写。“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出自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全词如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01 这首《摸鱼儿·雁丘词》的写作背景

那年,年仅十六岁的元好问,在去并州应试的途中,遇到一个猎人。那人告诉元好问,他早上捕到一只大雁,把它打死了。这时候另一只大雁本可以逃出罗网,谁知它竟悲鸣着不肯离去,后来撞到地上自尽了。

猎人无意中道出的这个故事,不禁让元好问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提笔写下这首《摸鱼儿·雁丘词》。

在这首词中,元好问对大雁殉情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地描绘,再用充满悲剧色彩的环境描写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随的大雁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

其实,无论大雁,还是人类,对于自己的所爱,都会表现出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可贵的是作者小小年纪,能够从一个路人所讲的故事中领悟到“情”这个字的深刻含义,还能写出如此佳句,流传后世,其才情真是了不得。

02 元好问的另一个诗词创作故事

有一天,元好问在荷塘边散步,听到采莲女悦耳的歌声,他一时来了兴致,朝采莲的人招手。

他高声喊道:“是否有人愿意载我一程?”那些采莲女早已看到元好问,可是哄笑一声,然后离开了。没过多久,荷塘便又重新安静下来。

元好问感到非常困惑,那些采莲女为什么都离开了呢?这时,一位老者划着一叶小舟从岸边而来。

元好问赶忙上了老者的船,然后向老者询问,为什么这里的采莲女都躲着他,好像特别怕生的样子。那位老者告诉元好问,因为今年这里出了一件奇事,所以女子都有些避讳。

元好问很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于是一边欣赏荷花一边问其缘由。老者叹了口气说道:“这里溺死过人。”紧接着,又补充道,那溺死的是一对年轻男女。元好问心想,水里溺死人是常事,但同时溺死一男一女,其中定有什么故事。

老者告诉元好问,那是一对相爱的男女,但双方的家庭却不赞同。他们苦苦哀求后仍然遭到家里的反对,于是一起失踪了。他们的家人都以为他们私奔了,便请官府帮忙寻找,却没有找到。不久前,有一个采莲的人,在水里发现了他们。

看到老者脸上的惋惜之情,元好问的心情也沉重了起来。待到下船时,元好问将一首词留给那位老者,并请他记住这首词,让采莲女代唱,以此来表达他对那对痴情儿女的敬意。

老者笑了一笑,对元好问说:“请您放心,这首词叫‘摸鱼儿’,又名‘迈陂塘’,全词116字,老汉已一一记在心里,我这就唱一遍给你听。”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
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
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这首词被后人誉为《摸鱼儿·雁丘词》的姐妹篇。

03 这句情话让后人刻骨铭心,传颂至今

前面说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原本描写的是大雁之情。那么,为什么后来人们都认为是写给人的情话呢?

对照一下,我们就看出来了,现在人们传唱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诗并非原文,而是后人在传唱的时进行了修改。改动之后,上下句都是七个字,格式上对称,让人误以为是原来的诗句。

同时,后来了改动的版本,在下句中增添了“人”字,明确了诗句感叹的主体为人,意思就是“这世间的感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让人舍生忘死,海誓山盟。”这下子,就把这句情话赋予了人。

也许,世间真的有一种情,会让人生死相依。人类如此,动物如此,古今如此。要不然,为何这句情话会让后人刻骨铭心,传颂至今呢?“一悲一喜一枉然,一草一木一世界。一生浮华一生悲,一世浊梦一世泪。”那么,问世间,到底情为何物?竟能让人付之死生呢?

雁丘词舞蹈是什么朝代

  此词作于金宣宗泰和五年(1205)遗山十六岁时,虽晚年曾经改定,然大体则为原作。词的上片在小序已叙事情梗概的基础上追寻殉情成因:前七句以我观物,放眼于巨大的时空中突出其长久厮守,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的深情厚感;后四句以我度物,模拟死雁之口,说出其殉情的原因。下片写凭吊,前三句渲染雁丘所处环境的冷落寂寞;“招魂”二句叙述为雁招魂及雁魂之凄苦;“天也妒”二句论断为情而死必将流芳千古;末四句点出垒筑雁丘的用意。
  这首咏物诗通过对雁的生活和心理体贴入微的描写及雁丘凄凉环境的渲染,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歌颂了大雁同生共死的“至情”。拟人手法的运用,打通了人与物的界限,使歌颂的“至情”扩展的世间万物。词以抒情为主,多用议论口吻,景因情设,随意挥洒,将凄伤的爱情悲剧写得跌宕澎湃,慷慨激越,可谓“婀娜中含刚健”。
折叠∧
创作背景
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雁丘词创作背景
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听一位捕雁者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年轻的诗人便买下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叫“雁丘”,并写《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遂成这首著名的《摸鱼儿·雁丘词》。

《摸鱼儿·雁丘词》的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咏物词 ,词前小序为 :“ 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 ,杀之矣。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 ,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为识,是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 ,予亦有《雁丘辞》。“ 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 ,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认为 ,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这“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 ,惊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 。“双飞客”即为雁 。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 。无论是团聚 ,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 ,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但现在这里却箫鼓绝响,只余烟树 ,一派凄冷,“横汾”横渡汾水。汉武帝《秋风辞 》有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 ,山鬼枉自哀啼 。“招魂楚些”意为用“楚些”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 ,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诗经·王风》中有“何嗟及矣,”元词本此 。“山鬼”“啼风雨”本自《 楚辞·九歌·山
愿》“杳冥冥兮羌书晦,东风飘兮神买雨。”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妤”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词人对殉情大雁的礼赞 。“千秋”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摸鱼儿·雁丘词》是中国十大经典爱情诗词之一,作者是因什么故事感触而作

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

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跌宕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词中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词人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

词人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妒”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

《摸鱼儿·雁丘词》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词作。这首咏物词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的,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全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

在词中,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

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是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词。

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描写的是什么 摸鱼儿雁丘词解析

1、“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话描写的是爱情。“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意思是:爱情究竟是什么,可以让两只飞雁生死相随。
2、背景故事:青年诗人元好问去并州应试的路上,听到一个捕雁者讲述的关于大雁的爱情故事。捕雁者说,天空中原本有两只比翼双飞的的大雁,其中一只大雁被捕杀后,直落青云,另一只大雁居然也从天上栽下来,为自己的伴侣殉情而死。诗人听到两只大雁的故事后,为它们之间深厚的情谊所感动,于是买下它们,将它们合葬在汾水边上,并且为它们建了一个坟墓,叫“雁丘”。诗人受大雁间的情谊所动,写下了这首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