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_楚国_王孙_中原

本文目录

  • 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
  • 楚王问鼎这个典故主要是谁和谁的故事
  • 问鼎中原的故事30字
  • 问鼎中原讲的是谁的故事
  • 问鼎中原的典故!越短越好!!!
  •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是怎么样问鼎中原的
  • 楚王问鼎中原发生于什么时间
  • 历史故事:问鼎中原
  • 成语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

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

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

楚庄王继位的前三年,没有发布任何政令,整天寻欢作乐,还命令国人说“有敢进谏的一律问斩!”正当大家都认为楚庄王是昏君的时候,有两个人挺身而出冒死劝谏。

先是伍举进宫劝谏,当他看到庄王左抱郑姬、右搂越女,于是委婉的劝说“给您讲一个故事”,接着说:“有只鸟落在山上三年不鸣不飞,这是什么鸟啊?”庄王语出惊人:“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这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由来。庄王接着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你下去吧。”过了几个月庄王依旧放纵生活,不理国政。大夫苏从前来进谏,庄王说“你没有听到我的命令吗?”苏从回答“舍身能让您贤明,这是我的愿望。”

于是庄王就不再放纵作乐而开始理政,并杀死一批罪人,擢升一批有功之臣。并发现了两位忠臣、能臣,于是重用伍举、苏从等人开启了楚国的霸业之路。楚庄王放纵生活三年,为何突然180度大转弯就开始贤明了呢?

原来在庄王继位之初,国内政治形势不明,无法判别忠奸,庄王通过隐秘自己来观察百官,可见楚王城府很深,他的霸业定会有重大突破的。

楚王问鼎这个典故主要是谁和谁的故事

“楚王问鼎”这一故事主要是楚庄王与周大夫王孙满之间的故事。楚庄王在即位前三年耽于享乐,不理政事,从而导致楚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待到了楚庄王三年,他终于在大臣的劝诫之下幡然醒悟,继而开始整顿朝政,楚国局势也因此日趋稳定。介于国内局势的稳定,楚庄王因此萌生了制霸中原的宏图大志。楚庄王十七年,楚国借由“邲之战”这一战的胜利如愿取代晋国成为中原新一代霸主,而楚庄王也同样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的一员。

春秋早期诸侯国虽然数量众多,但是这些诸侯国均居于周王室之下,受周王室册封。但是后来因为周王室日渐式微,所以逐渐出现礼崩乐坏现象。而礼崩乐坏现象的出现,又进一步催生了诸侯争霸现象的出现。其中齐桓公于公元前679年率先成为霸主,而后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以及秦穆公相继称霸。其中楚庄王在正式争霸之前,曾有过一次“问鼎”事件。

在楚庄王八年时,楚庄王曾出兵攻打阴地戎(生活在河南嵩县的戎)。在此过程中,楚军一路打到了周都洛阳附近。之后楚庄王在此陈兵示威,周天子因此感到不安。随后周天子派出大夫王孙满前去面见楚庄王以示慰问,而楚庄王在见到王孙满的时候问了一句:“鼎之大小轻重焉?”当时天下存有象征着九州的九鼎,同时也是周天子的权力标志,楚庄王问这个问题其实是想要“意欲移鼎于楚”。

王孙满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回答说:“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听到这个回答的楚庄王虽又接着说折下楚国士兵所用之勾便可制作出九鼎,但是终究没有真的对周王室发难。毕竟当时楚国的实力虽强,但是尚不足以以一对多。所以在晋、齐等诸侯大国尚存的情况下,楚庄王终是没敢真的对周王室出兵。

问鼎中原的故事30字

问鼎中原的故事: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作“问鼎”.

问鼎中原讲的是谁的故事

楚庄王。

“问鼎中原”说的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

自从楚庄王率军进军中原,并于中原“问鼎之小大轻重”以后,人们便将中原之外的政治和军事势力觊觎中原的疆土财物,统称之为“问鼎中原”。中国从夏商周开始,王朝的更迭便成为常态,各个朝代“你方唱罢我登场”,逐鹿问鼎的金戈铁马、猎猎旌旗让人目不暇接,而无论最终那方成功夺取天下,其最重要的因素无一不是有德,与有鼎无鼎并无太大关系。

成语相关说明

中文名:问鼎中原

拼    音:wèn dǐng zhōng yuán

近义词:逐鹿中原、问鼎轻重

反义词:偏安一隅

成文用法

“问鼎中原”原指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后用于比喻有夺取国家政权的野心。动宾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问鼎中原

问鼎中原的典故!越短越好!!!

问鼎天下的典故出自于《左传》,意思是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在《左传》中记载,鲁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

其奸回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意思是说在鲁宣公三年楚庄王想要取周而代之,于是便借口朝拜周天子的名义带领大军前往国都询问九鼎的重量,结果被周朝大臣王孙满巧妙化解。

所谓九鼎最初为夏朝所铸造,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数百年之后,周王朝已经日暮西山,因此楚怀王才用询问九鼎重量的方式表示自己的野心,因此询问九鼎重量的真实含义并非是好奇,而是彰显野心。

但是周朝大臣王孙满却表示“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是怎么样问鼎中原的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芈姓,熊氏,名旅,楚穆王的儿子,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传奇的故事,每一个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故事几千年来一直都被人们所传颂着。

一鸣惊人

说到楚庄王就不得不说“一鸣惊人”的故事,话说在楚庄王刚继位的时候,国内很不稳定,时常发生叛乱,而国外还有很多国家都在虎视眈眈,很多曾经的附属国纷纷都投靠了其他强大的国家,他们还反过来攻打楚国,楚庄王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当上楚国国君的,而此时的他年龄还不到20岁,对于他来说这复杂的局势,

不得不小心翼翼,为了搞清楚这复杂的局势并找出忠于自己人,他开始整天饮酒作乐,沉迷于歌舞升平之中,从来不过问国事,对此很多大臣纷纷前来进谏,希望楚庄王不要再这样下去,但楚庄王依旧如此,最后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很多大臣对此束手无策,就这样一直过了三年。

楚庄王

有一天,有个叫伍举的大夫前来进见楚庄王。这时楚庄王对他说:“你没看见外面牌子上写的话吗?”伍举便说道:“我不是来进谏的,有人给我出了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大王请教。”楚庄王一听,便说道:“是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伍举说:“谜语是‘楚国的一座大山上有只大鸟,它三年都不飞也不叫,请问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说的我已经知道了。”听完这番话,伍举已经明白了大王的意思,高高兴兴地走了出来。然而此后的数月,楚庄王依旧沉迷歌舞升平之中,大夫苏从见此状,于是也冒死进谏,楚庄王知道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散了乐队和舞女,并远离酒色,杀了那些只会溜须拍马的小人,把那些没有能力的人通通打发走,开始提拔一些有能力的人上来辅佐自己,比如:伍举、苏从、孙叔敖等人,在他们的建议下,楚庄王开始整顿内政,厉行法治,使百姓安居乐业等一系列的举措,使楚国不断的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故事。

问鼎中原

楚庄王在伍举和苏从的建议下,平定了叛乱,又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国家逐渐稳定下来,为他以后北上称霸中原铺平了道路。经过多年的战争,他先后灭掉了庸、麇、宋、舒、陈、郑等国家,于公元前606年,讨伐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戎的战争获胜后,

把楚国大军开到东周的首都洛阳南郊,并向周天子示威,周定王连忙派王孙满前去慰劳。庄王借机向王孙满询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如果政德清明,鼎就算再小也很重,如果国君昏庸无能,鼎就算再大,那也是轻的,鼎的轻重不应该询问。”庄王便傲然的对王孙满说道:“你不要以为有九鼎,我们楚国只要折下戟钩的锋刃,就足以铸成九鼎!”。通过这番话展示了楚庄王想称霸天下的野心,这就是
“问鼎中原”的由来 。

楚王问鼎中原发生于什么时间

楚王问鼎发生于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

楚国的崛起

楚国先祖是颛顼后裔。商朝时期,楚人在商人的驱逐下被迫逐渐南迁。商朝末年,芈熊率众投靠周文王并成为周文王的火师。周灭商之后,周成王封芈熊之后芈绎为子爵,诸侯国楚由此封邦建国。从“子爵”之封就可以看出,芈绎在周朝的地位并不算高。

楚国建国之初,非常贫穷,有时甚至连祭祀时所需的牛都没有,这件事被记录在《清华简楚居》中。经过楚国几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后,楚国最终成长为南方最强的诸侯国。

公元前741年,楚厉王去世,芈通除掉自己的侄子,自立为王,即后来的楚武王。楚武王灭掉权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权县。

楚武王希望得到周王室的承认,请随侯前往周王室请封,但遭到了周王室的拒绝。楚武王自立,对于楚武王的这个行为,周王室想制止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庄王问鼎

公元前611年即楚庄王三年,楚国发生灾荒,周边国家也相继向楚国发难,而此时的楚庄王却依旧故我地沉湎于酒色之中。伍举与苏从等人冒死进谏,楚庄王幡然悔悟,一鸣惊人,灭掉庸国,并开启了晋楚争霸的时代。

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春,楚发兵攻打陆浑戎,一路打到洛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已经成了一个摆设。面对楚庄王在自己家门口的耀武扬威,周定王无可奈何,只得派出王孙满前往犒赏楚庄王。

在宴会之上,楚庄王趾高气扬地问王孙满:“请教您一下,周王的九鼎重量几何啊?”

王孙满也看出了楚庄王来者不善,名义上是问九鼎的重量,其实是觊觎周天子的江山社稷。作为周定王的使者,王孙满自有他的过人之处,不急不慢地对楚庄王说:“楚王啊,九鼎的重量为多少并不重要,其关键在于德。九鼎最初为夏禹收九州之金所铸,在其上铸有四方神灵的图腾,以达到保佑天下苍生的目的。正是因为夏有德才得以统治天下,到夏桀时,因为失德九鼎被商所夺。穿过六百余年后,商纣无道,天下为周所代,周天子传了三十代历经七百余年,这本就是天命。如今周王虽然德衰,但是天命并未改变。鼎的轻重如何,岂是楚王该问的么?”

楚庄王被王孙满一顿强白后,自知理亏,也就不再提及关于鼎的话题。

楚王为何要问鼎中原?

其一:楚庄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实力自是不能小觑。当时楚国偏安一隅,被中原诸侯视为“蛮”,楚庄王问鼎中原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希望通过武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其二:说明了当时周王室已经只是一个象征性地符号了,楚庄王问鼎中原,言语中充满了对周王室的蔑视。春秋时期,风雨飘摇的周王室已经衰败,其统治的疆域也仅相当于一个诸侯国的区域。

历史故事:问鼎中原

不知道脑子里啥时候装进去的“问鼎中原”这个成语,但至于它写的是谁的故事,什么故事,我还真不知道。如今读《左传》,我才清楚了是怎么回事。

问鼎中原这个故事在《史记.秦本纪第五》中只有一句话:三年,楚庄王强,北兵至雒,问周鼎。在《左传.宣公三年》里是详细记载的: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段话是说,楚庄王发兵攻打陆浑的戎人,因而来到雒水,在周都城郊陈兵炫耀。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与轻重。王孙满回答说:“鼎的大小轻重在于持鼎者的德行而不在于鼎本身。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将远方的山川物产等东西画成图像,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铜器,铸造九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所有物像都具备在上面了,让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螭魅魍魉这些鬼怪都不会遇上,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乱,把鼎迁到了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了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再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这个故事原本叫做“楚子问鼎”,或者叫“楚庄王问鼎”。鼎,是当初大禹治水镇九州之物,是国之重器,是拥有天下的权利的象征。楚庄王强大起来时问周鼎,有夺取天下之意,因此后来人们又把这一事件叫做“问鼎中原”。

读书长知识。明白了这一故事及当时情形,不可不记。

成语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

成语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

  问鼎中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带兵北伐,以朝拜的借口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小,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形势。

  公元前606年,进行北伐的楚庄王以讨伐陆浑之戎为时机,把楚国的大量军队开到了周王朝的首府洛阳的郊外,并在周国的地盘上进行隆重的阅兵仪式,想要让周天子看看楚国的实力,来震慑住周天子。

  即位不久的周天子心里当然非常害怕,忐忑不安,担心楚国对周国进行开战。于是,便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出面去安抚楚庄王,讨好楚庄王。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王孙满:“你们的周天子的九鼎有多大,有多重?”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楚,就是要与周天子来比一比自己的权力和力量。王孙满面对他的提问,委婉地说:“国家的安危不只是光靠鼎就够了,主要靠的是德义的支撑,鼎的大小轻重并不是那么重要。”楚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来搪塞他,就直接告诉王孙满楚国折下的锋刃足够能铸成九鼎了。言外之意就是说楚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就算你不告诉我九鼎的大小,楚国也能铸成九鼎。于是,王孙满对楚王说:“大王你不要忘了,夏禹是因为有德才能受诸侯的拥护,通过各地进贡的铜材方能铸成九鼎来象征万物。但是之后夏桀的昏庸,鼎就传给了商。商纣暴虐,最后鼎传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义,鼎再小但是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没有德义,鼎再大也可以轻易移动。周国的国运还没有完结,所以鼎是不能问的。”楚庄王无话可说。

   问鼎中原的故事介绍

  九鼎是夏朝的夏禹在治水时得到了民众的厚爱,各个诸侯都拥戴他,夏禹把进贡的铜材做成了九鼎,九鼎是九州的象征,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个朝代,历代来都是把九鼎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它象征天子的尊严,王位的神圣不可侵犯,从来都是像神明一样来进贡的,不容许任何人过问。

  楚庄王即位之后,楚国的实力不断的强大,楚庄王对内进行改革政治,多外进行讨伐叛乱者,不断向中原地区用兵,与晋国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口以讨伐蛮族为理由率领军队来到了周国的境内,并在周国的境内开始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日益衰落的周国看到楚国的军队来到周国的境内当然非常的惶恐,周定王派善于辩论的王孙满去会见了楚庄王。楚庄王一见到王孙满就劈头盖脸地对王孙满进行询问,他还特意询问了周鼎的重量大小。王孙满知道他的用意,九鼎乃权力的象征,楚庄王询问九鼎是在窥视中原,想与周定王平分中原。

  公孙满知道他的用意之后,便对他说:“国家的兴亡并不是九鼎的大小重量所能决定的。”楚庄王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他当然是非常不甘心的,于是就告诉公孙满他们楚国所折下的兵器都能铸成一个九鼎了。可见,楚庄王是非常的`嚣张,多中原的地位觊觎已久。但是,公孙满并不是楚庄王一个威胁就能使他屈服的,之后他又列举了九鼎的来历和九鼎的相传的经历,让楚庄王明白所拥有九鼎的人一定是有德的贤君,并不是有材料就能够随便拥有的。楚庄王在听了公孙满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便悻悻地离开了。

   问鼎中原的人是谁

  问鼎中原的人是楚国的国君楚庄王。那时的楚国势力不断地膨胀,楚国看到晋国吞并自己的附庸国郑国之后,便开始攻打晋国的附庸国陆浑戎,于是一路进攻,打到了周天子的地盘内。

  楚庄王在周天子的境内停止了攻打的举措,而是在周国的地盘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目的是想要让周天子见识一下楚国的实力,让周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正如楚庄王所想,周天子面对楚国如此大的军队阵容慌了神,担心如果楚国对自己开战,恐怕周天子的地位难保。于是,他想到了善于外交的王孙满,让王孙满去安抚一下楚庄王,别让楚庄王对周国动手。

  楚庄王一见到王孙满就问他关于九鼎的大小轻重。这个问话的用意再清楚不过了,楚庄王想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大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王孙满当然知道这话的意思,便对他说:“治天下首先在于德,其次才是九鼎。”楚庄王见王孙满用话挡他,就直接说:“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的兵刃,都能做成九鼎。”面对强势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绕开楚王的话锋,转而谈论九鼎的历史,最后才说:“周室虽然已经衰弱,但是天命难以改变,九鼎的轻重,还是不能过问阿。”庄王也不再强求,离开周国去讨伐郑国了。“问鼎中原”的典故一直流传到现在,虽然现在没有夺取天下的形式,但也比喻为有私心,想占据所有的意思。

   问鼎中原谁与争锋出自何处

  问鼎中原是出自《左传》中的典故,主要内容是楚庄王以借口讨伐小国向周国的使者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的故事,大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趋势。而现在的成语“问鼎中原”中,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的意思,也用做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的意思。

  问鼎中原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借讨伐陆浑之戎为理由,在周天子的领土内,隆重地进行楚国的阅兵仪式。这使得周天子非常忐忑不安,于是便派遣善于交际的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一见到王孙满便询问他九鼎的重量大小。王孙满委婉地告诉楚庄王想要统治国家不仅只是因为鼎的缘故,最重要的是德义。楚庄王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于是直接对王孙满说:“你不要以为自持九鼎就觉得了不起,我们楚国折下的兵刃足够做成九鼎了。”随后,王孙满告诉楚庄王关于九鼎的来历传承的经过,最后才告诉楚庄王周室虽然衰落了,但是命数未尽,所以不能过问鼎的事情。庄王便不再强求,转而向郑国进行讨伐。这就是“问鼎中原”的由来。

  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在使用。比如在金融界的论坛中,想要说明市场预期相当好,风险也大大地减弱,于是就有了“问鼎中原,谁与老伯争锋”这个标题。很多广告商也运用这个句子在广告的标题中,比如某个门窗的品牌进驻红星美凯龙,广告商就运用“中原问鼎,谁与争锋”的标题,想要夺得读者的眼球,让人感到非常有气势。

   问鼎中原其实是什么意思

  鼎,在上古的时期是一种烹饪食物的器物,但是自春秋时期之后,鼎就视为身为地位的象征了。我们在许多成语中也能看到有关于“鼎”的成语,如一言九鼎、鼎鼎有名、问鼎中原、九鼎大吕等。

  其中,中原问鼎在春秋时期是一个有标志性的行动。先来看一下,中原问鼎的意思,中原问鼎是指比喻有私心,想要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中原问鼎”这个经典的典故。

  自从赵盾处理完晋国的内乱之后,将晋文公最小的儿子为君主,晋国的势力有了一些恢复。郑国本来是晋国的附庸国,但是被楚国收入了囊中,于是晋国便攻打郑国,又把郑国抢了回来。楚国当然不乐意了,楚庄王便学晋国,攻打晋国的附庸国陆浑戎,楚庄王一直打到了周天子的地盘—洛阳。楚庄王在这里停了下来,为什么要停下来,因为楚庄王想要显威。这回轮到周天子害怕了,自己本来没上位多久,楚王又带了那么军队来到自己的地盘。于是,周天子便派王孙满去安抚楚王。王孙满一来到,楚王就问他关于九鼎的事情。王孙满心里非常吃惊,但是他还是保持淡定的姿态,回答他说:“统治国家在于德再则才是鼎。”之后,他又说了鼎的来历和传承的过程,还说了九鼎是上天的安排不可以随便问的。楚庄王听了之后无话可说,便离开了。

   问鼎中原的意思是什么

  问鼎中原中的问是指询问的意思,鼎是指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地方,特指疆土领域。问鼎中原是指企图夺取天下,夺权政权的意思。

  问鼎中原在现在的汉语意思为比喻有私心,想要占为己有。古代的时候,夏禹铸造了九鼎来代表自己统治的九州,也同时代表了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以九鼎为传国的重要的器物,九鼎为得天下者所拥有。那时的九州分别为豫州、翼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幽州,因此九鼎为豫鼎、翼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雍鼎和梁鼎。

  问鼎中原是出自于《左传》中的典故,鲁宣公三年,楚庄王借口以讨伐入侵者为借口把军队开到了洛阳,在周国的境内开始了他自己的阅兵仪式。刚即位不久的周定王感到非常不安,于是就派王孙满去与他会面。楚庄王一看到王孙满便询问他关于周鼎的轻重大小的情况,王孙满十分有耐心地恢复他说:“一个国家的兴亡不在于鼎的轻重大小。”楚庄王对于王孙满的回答非常不满,于是就对他说:“你们周国不要因为自持有九鼎就觉得可以得天下了,楚国折下来的锋刃,足够能铸成九鼎了。”王孙满面对楚庄王咄咄逼人的气焰,他并没有感到害怕,而是绕过楚庄王的话锋,谈了九鼎的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让楚庄王无话可说,最后只好选择离开周国去讨伐郑国。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