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背诵(伤寒论先背原文吗)_桂枝_伤寒_太阳

本文目录

  • 伤寒论先背原文吗
  • 伤寒论原文共十卷,是不是全部都背诵下来
  • 伤寒论398条原文背诵要多久
  • 背诵伤寒论的诀窍
  • 伤寒诊82条原文!
  •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中要求背诵的重点条文有哪些
  • 伤寒论哪些条文是必须背诵的
  • 如何背伤寒论条文
  • 怎么背诵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先背原文吗

你好。如果你是一名中医医师的话。你需要把伤寒论原文背诵下来。特别是药方的药量,剂量和组方。只有全部背诵下来,记到脑子里。接待病人的时候。你能够把握好病情,开好药方。做到信手拈来。胸有成竹。你就会成为一个名医。

伤寒论原文共十卷,是不是全部都背诵下来

伤寒杂病论是学中医的必学科目和经典著作,再难再苦都要背诵下来,对你以后的学业非常非常有利,这是毋容置疑的。成大事者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

伤寒论398条原文背诵要多久

大概1星期左右。

《伤寒论》

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背诵伤寒论古文的方法:

首字记忆法,还是在前一种方法的基础上来开展的,这样才能比较快捷。理解着去记忆,才能记得牢靠,更能活学活用。

首字记忆是把古文分解,以句子为单位,分解成无数句,然后把每一句的首字写在草稿纸上,在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记忆,看到每句的开头的第一个字记住那一句古文,以此类推,每一句古文都记住了,再把每一句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做到串句成篇了。

以上两种方法,每个人得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在记忆中,古文与现在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特殊字,对于文中的特殊字,那么也需要单独的特殊记忆,这样才能记牢靠,最终才能在考试中更好的发挥出来。

背诵伤寒论的诀窍

背诵伤寒论的诀窍如下:

1、不要有任何“走捷径”的想法,学中医没有捷径,必须肯下笨功夫,这个信念是要有的!

2、不能自己单独背,一定要有同学的陪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自己一个人其实容易懈怠,但是在背诵班里面,大家都是比着背的,心里就会总想着,一定要跟上进度,不能落后。

3、跟着伤寒背诵班的进度来背,每天背上几条,有班主任督促,有打卡,会每天检查自己是不是背了。而且关键是课程里有老师讲解,还带病案分享,一个条文背后是一个故事,这样理解就很深刻。第一期背不完就背第二轮,就有印象了,第三轮就很熟悉,第四轮差不多可以流利地背诵全文了。

4、第二阶段按方阵整理着背,桂枝汤的方子整理到一起,麻黄汤的方子整理到一起,就知道了每个方子的适应症。当反复背的时候,背熟了就会发现,一个桂枝汤背后,自己的头脑里就是一个影像。就像这个人活生生站在面前,他可能是发烧、自汗出,可能是少腹向心口冲了一股气,可能是体表有麻疹风疹。

伤寒诊82条原文!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
2013


太阳病辩证纲要

【太阳病提纲】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
-
太阳中风】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太阳病分类
-
太阳伤寒】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桂枝汤证】

4.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加葛根汤证】

7.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加附子汤证】

1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
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去芍药汤证】

1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
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新加汤证】

1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麻黄汤证】

13.
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葛根汤证】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葛根加半夏汤证】

16.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大青龙汤证】

17.
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小青龙汤证】

19.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腑证
-
蓄水证
-
五苓散证】

2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
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腑证
-
蓄水证
-
茯苓甘草汤证】

24.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腑证
-
太阳蓄血证
-
桃核承气汤证】

25.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
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变证

【治则及辩证要点
-
变证治则】

26.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治则及辩证要点
-
辨寒热真假】

27.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
热在骨髓也。

【治则及辩证要点
-
辨标本缓急】

28.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
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证候分类
-
热证
-
栀子豉汤类证】

29.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
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汤主之;若呕者,栀
子生姜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热证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30.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1.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证候分类
-
热证
-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32.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
连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心阳虚证
-
桂枝甘草汤证】

33.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心阳虚证
-
桂枝加桂汤证】

34.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证候分类
-
虚证
-
心阳虚证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3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36.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
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37.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小建中汤证】

38.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桂枝人参汤证】

39.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
人参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肾阳虚证
-
干姜附子汤证】

40.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
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肾阳虚证
-
真武汤证】

4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
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阴阳两虚证
-
炙甘草汤证】

42.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结胸辨证】

43.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热实结胸证
-
大陷胸汤证】

44.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热实结胸证
-
大陷胸丸证】

45.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热实结胸证
-
小陷胸汤证】

46.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痞证
-
成因及证候特点】

47.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证候分类
-
痞证
-
热痞证
-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48.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中要求背诵的重点条文有哪些

伤寒论背诵条文
太阳病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一 中风表虚证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 伤寒表实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三 表郁轻证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变证
一 热证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上)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
二 虚证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三 太阳蓄水证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四 太阳蓄血证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着,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五 结胸证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馅胸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 痞证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阳明病篇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48.太阳病三日,汗出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少阳病篇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阴篇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少阴篇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表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2.少阴病,得知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霍乱病篇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论哪些条文是必须背诵的

如果自学中医,学伤寒论,398条,个人认为必须记的,是那些有方有证的条文。临床对上号就用,常常有很好的疗效。(我自己试过)
有些条文没有方,但是涉及到一些治疗原则,比如83到89条,净讲不可发汗的。像这样的条文,也很重要。就算不能脱口而出,起码要了解。总的来说是多多益善,学知识还怕多吗
如果真正专业研究伤寒论的,那讲不了了,一字别漏吧。那是专业的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错误之处,请别见笑。

如何背伤寒论条文

第一,条文对应的病种不清楚。

伤寒论条文,冷僻字不多,看起来都是大白话。但是,如果无法和现在的病种对应起来,就很难学会运用。

和现在的病种对应起来的过程,就是对条文认知加深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大量学习医案才能完成。

经常看到的“经方XX治愈XX疾病X例”,这种文章,就是逐渐理解并运用经方的总结性案例,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某个方能治某个病很神奇,原因就是之前缺乏系统深入学习条文。

第二,条文只是经方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有的经方只有一个条文,有的经方有多个条文。不管是一个还是多个条文,除非是一两味药的方剂,否则条文都不可能概括方剂的所有方证。

经方的方证,如果只限于条文,能治的病种非常有限。只有总结众多医家的使用经验,才能扩展应用范围,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对经方中药不知道或不了解。

要想理解一个方剂是治什么的,起码要知道这个方剂里的药治什么、有没有毒,要不很容易出事。遇秋曾碰到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还开铅丹的爱好者,也还碰到单次用一百多克柴胡导致自己小便不出来的医生。从理论上来讲,似乎都没错,但却因为不懂用药常识而出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知道了背熟条文还不会使用的原因,那就有解决方法了。

解决方法有两种:

一是花点钱跟一个懂的人学习。

花钱买时间、经验,其实是非常划算的一件事情。

二是自己买书来看。

经方哪些书比较好?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经方的书,数量并不多,可以全部买回来,花费估计也不多,两三千块应该能买齐了。

买回来自己逐本翻看下,能看懂的就认真看完,做好笔记。看不懂的、风格不喜欢的、玄学的,就可以丢了,把剩下的看完,也就基本掌握经方了。

怎么背诵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你得先弄明白原文的意思,理解了就好背了.我上学的时候就是这么背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和中医方剂学的联系很密切,你应该注意到啊!中医方剂学有很多都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你可以联系的背,我上学的时候就这么学的.我老师是咱们都是经方派,就是学的用的大多数都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的方:)你方剂学没问题的话,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也不难.好好理解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