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钟论是谁的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算是什么级别的医书)_伤寒_中医_摆钟

本文目录

  •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算是什么级别的医书
  • 摆钟的发明人是谁如何发明出来的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算是什么级别的医书

我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名书,是中医的经典,是中医的巨著,是中医的宏篇。是中医的瑰宝,是民族的财富。如果非要给她定级别的话,那绝对是高级、顶级、超级的医书!

为什么呢?鄙人曾于八十年代系统学习了四年中医,《伤寒杂病论》是必修课程,对此还是略知一二。评书先要说作者。

作者,张仲景 (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我国中医药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从古至今被尊称为医圣。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老址就矗立着张仲景的雕像。何为医圣?《难经》里有句话:“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说的是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看病有神圣工巧之分。神圣工巧——是指中医看病的境界,一看就知道你得的是什么病,就像神仙似的,医术非常厉害;听你的声音嗅你的气味就知道你有什么病,就跟圣人一样,医术非常高明;需要问才能了解疾病的,就说明医术很有工夫;需要切脉把病瞧出来的,说明医术也是很巧妙的。张仲景不但是医术高明的医圣,更是倾毕生之心血著述了影响中医至今近两千年的《伤寒杂病论》。彰显了该书的难能可贵和不凡之处。

《伤寒杂病论》 是集秦汉以来中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辩证理论之精辟,施治方法之精要,我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企及。

如果说《黄帝内经》最早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中医并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话,那么《伤寒杂病论》的主要贡献一是创造性的提出了“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与“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和纲领,此后一直为医界所公认并遵循。给中医临床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如现在中药汤剂电子处方笺就标注有是太阳经病或其它的六经病。二是创造性的提出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调整阴阳,扶正驱邪的治则“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三是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堪称经典的方剂。这些方剂的药物君臣佐使配伍讲究,用药用量精准精炼,主治明确疗效明显。如麻黄汤、桂枝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三国名医华佗称赞:“此真活人书也“。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喻嘉言高度赞扬:“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自古以来众多中医都以《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为依托加减开方,特别是中医伤寒派、经方派更是奉为至宝无不用其及。

综上,《伤寒杂病论》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上的贡献不可磨灭;在为芸芸众生疾病防治上的贡献不可磨灭;在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上的贡献不可磨灭。

摆钟的发明人是谁如何发明出来的

是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明的。

1582~158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1657年,荷兰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利用摆的等时性原理发明了摆钟。

后经不断改进,沿用至今。摆钟可根据用途和要求制成座钟、挂钟、落地钟、子母钟的母钟、天文钟等型式。

摆钟的报时方式通常为机械打点报时,也有用电子扩音报时的。近代帝王宫廷中使用的摆钟,常附有一套机械传动机构,以精工制作的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活动形象进行报时。

扩展资料:

摆钟简介

摆动的钟摆是靠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来摆动的,简单的说,如果你把钟摆拉高,由于重力影响它会往下摆,而到达最低位置后它具有一个速度,不可能直接停在那(就好象刹车不能一下子停一样),它会继续冲过最低位置。

而摆至最高位置就往回摆是因为重力使它减速直到0,然后向回摆(就象往天上扔东西,它会在上升中减速到0,然后落下)。如此往复,就不停的摆动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