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的中医看病,把脉时间非常短,只有10几秒钟能准确看病吗?《伤寒论》中,对脉浮的解释是什么_中医_脏腑_素问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寸关尺 只有 中医 脏腑 素问

本文目录

  • 现在有的中医看病,把脉时间非常短,只有10几秒钟能准确看病吗
  • 《伤寒论》中,对脉浮的解释是什么
  • 中医理论:中医切脉的寸关尺三部各主脏腑的起源依据在哪里
  • 为什么中医脉诊的时候只会按“寸关尺”那个部位而不按其他部位
  • 为何中医的迟数脉还要区分寸关尺
  • 中医把脉为什么要两只手都把呢
  • 脉诊寸关尺是一条经脉吗
  • 寸关尺三个脉,正常人,哪个偏弱一点

现在有的中医看病,把脉时间非常短,只有10几秒钟能准确看病吗

我爷爷在世时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专治疑难杂症,我见他每次给病人把脉最少都要几分钟。把脉手法,时间长短都是有讲究的,一般把脉最少要有50动,然后再换手再把50动,一般一呼吸是四到五动。所以把脉才10秒钟肯定是假中医装样子,除非是真正的神医。而且一次50还不确定是什么病症的话可以还要再来几次50动。因为只有达到50动才能把握脉象。还有一个把脉手法的假中医是右手对右手,左手对左手。正确的手法是,左对右,右对左。

《伤寒论》中,对脉浮的解释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浮脉,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原因和解释,并主不同类的疾病,这是与脉象的特点相关的。伤寒中的浮脉主阳盛的病!其特点是轻取可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如水上漂木的脉象。三指总按或者单指轻轻一搭即可感受到脉搏跳动最应指点,在表部皮上的力度是最强的。

在寸关尺三部之中,哪一个点哪个部位是浮脉,就表明哪一部阳盛有热,内里有热,上部不通之病。

在《伤寒论》中,寸脉主头、颈、背位置类表病。寸脉浮,主表有热。因阳有薄厚,故按之有力为表实,表明内部热力比较强,此为外感风寒或者风热。人当有头痛、背痛、项痛类疾病,或者头眩、发热或者痰聚于胸部引起的胸痛或者胸闷等疾病。脉浮而无力为表虚,表明内部热力稍有不足,为初受风堵或者热病初期,人当发热、有汗或者头晕等类疾病;浮大无力是为虚阳浮越证,此时当滋阴或者清热。

关脉主少阳,主肝胆类疾病。关脉浮,则肝火旺盛,少阳之中有火热之气。内里火热之气旺盛,往外顶出,从而导致脉浮,如此轻取即可得。平脉法中,少阳脉是在中间位置,中取可得,一呼一吸之间跳4下。如果位置有变,或者跳的次数有变,则为病脉。关脉浮,主肝阳上亢、应该有急躁、易怒等疾病。少阳阳盛而不收,是为少阳热证。此时木旺则土衰,应该有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等类疾病。

寸、关之间应指脉浮,则为阳明病症。阳明主胸心肺胃类疾病,故胸、心脏、胃中有热结。人大概有心肌炎、胃炎、胸闷、口干燥、喜冷饮等病症。

关、尺之间脉浮,则为太阴类疾病。脾有热,则脾中积食、积热等疾病。

尺脉浮,则为少阴类疾病,主少阴中有阳结。少阴之中包括大肠、肾、子宫、膀胱等器官。尺脉浮,主大便不通、痔疮、肾火过旺、子宫肌瘤、尿血、肾阴虚火旺极的危重病症等类疾病。

《伤寒论》中,对于脉浮的理解,贯穿于太阳至少阴篇的各个条文之中,主阳盛有热的疾病。

整部《伤寒论》,都是依脉而转,依脉而行的。条文中或有脉无症,或有症无脉,或只言“日”而不言脉症。所以,对脉的认知不足,就会导致对条文的认知不足,不足则足以废了仲景先师的盖世武功!只有加强对六经辩证的认知,提高对脉象的理解,才能准确把握其特点,更好的做好疾病的诊治工作。

中医理论:中医切脉的寸关尺三部各主脏腑的起源依据在哪里

寸关尺分候脏腑之理 乃天人相应之推演

【经文及旧注】《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下图)

王冰注:“尺内,谓尺泽之内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云:“ 简按:王注:‘尺内,谓尺泽之内也。’此即诊尺肤之部位。……尺,即谓臂内一尺之部分,而决非寸关尺之尺也。”

许慎《说文解字》云:“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

金栋按:上述经文,乃尺肤诊之部位。

“尺肤”就是前臂内侧,从腕横纹到肘横纹这样一段皮肤。因为这一段是以尺记,所以这段皮肤就叫“尺肤”。这一段不是讨论寸关尺的,而是讨论尺肤切诊问题。根据尺肤分布所主的脏腑胸腹,通过触诊了解尺肤的寒热滑涩,也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

尺肤诊虽非寸口脉之寸、关、尺三部诊法,然可推演至寸口脉诊法。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吴崑《素问吴注》、张介宾《类经五卷·脉色类二》、张志聪《素问集注》、高士宗《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 、施发《察病指南·卷上·左右三部六候》、李中梓《诊家正眼·内经分配脏腑定位》、周学霆《三指禅·六部脉解》、张璐《诊宗三味·脉位》等,皆以寸口脉寸、关、尺释之。

据医学史料,独取寸口诊法,始于扁鹊学派之医学典籍《八十一难经》,完善于晋代王叔和《脉经》。

《难经·一难》云:“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难经·十八难》云:“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即把躯体划分为胸、膈、腹三部,由于心肺居于胸中,其位在上,故应于两寸;肝脾居于膈下,其位在中,故应于两关;两肾居于脐下,其位在下,故应于两尺。这种脏腑配属方法,实际是源于《脉要精微论》“上竟上”“下竟下”之原则。

《脉经·卷第一·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云:“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此乃寸口寸、关、尺之定位。

《脉经·卷第一·两首六脉所主五藏六府阴阳逆顺第七》云:“《脉法讚》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寸、关、尺三部诊法分候脏腑之原理,本于《素问·脉要精微论》。上以候上(心肺),中以候中(肝脾),下以候下(肾),即左寸、关、尺依次分候心、肝、肾,右寸、关、尺依次分候肺、脾、肾(命门)。此又与《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有关,即肝位于中焦而肝气居左,故左关位候之;肺位于上焦而肺气居右,故右寸位候之。

清·张璐《诊宗三味》云:“李濒湖曰: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特取以候五藏六府之气耳,非五藏六府所居之处。即《内经》所指藏府部位,乃是因五气而推。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

要之,寸口脉寸关尺三部分候脏腑之理,乃天人相应,比类取象,附会推演而已!对此,古人深信不疑。

然时至今日之临床,独取寸口诊法,若果真能独断五脏六腑之疾病,何须再用仪器检查! 若中医借助仪器检查,此是西化中医,还是中医四诊之延伸?可谓仁智互见,众说岐异矣!

有道是“中西合参,赛过神仙!”为临床服务,乃明智之举!

为什么中医脉诊的时候只会按“寸关尺”那个部位而不按其他部位

脉诊有三处可候:太渊穴、冲阳穴和人迎穴三部处。取手腕拇指侧的太渊穴做为常规候脉,第一寻找方便,随时随地都能取。第二候症较为准确,历代医学家对其专研的更透彻。所以优先推崇

其实有些前辈们他们对于疑难症或难于决择时也常常会取脚背的冲阳穴脉做为参照。而颈部人迎穴处也会参考但极少用之。对其专研不多

认为,从辩症的准确性来讲,应该要将前两者结合一起更好些,但世人少用。

为何中医的迟数脉还要区分寸关尺

你好,谢谢邀请,希望我的回答对您能有所帮助

浮沉迟数:这四种脉象说的是我们脉的力度和频率,反映的是人体的虚实寒热。

寸关尺:这三部,说的是把脉的位置,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

寸关尺+浮沉迟数等脉象=人体的各种体质情况。

作者简介:中医老庞,主治中医师,精选中医养生相关知识,零基础,辨别自身体质,制定个体化养生保健方案,为您的健康助一臂之力!有健康问题欢迎关注中医老庞。

中医把脉为什么要两只手都把呢

因为左右手所主脉症不同。是需要左右都把的,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建议到当地正规医院相关科室就诊,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辨证论治,对症治疗。

脉诊寸关尺是一条经脉吗

中西医诊察人体脉搏都是最基本的论断技术之一,但是如果从诊断的内容来看,那中医的脉诊5k较西医的脉诊那真复杂的多,也真够丰富多彩的了。中医的脉诊除了脉型多样化以外,最不能让西医理解和认同的中医脉诊的定位诊断。一般西医认为,在心率和节律方面,任何一段动脉所反映的内容都是一致的。沒有必要分成寸关尺脉,而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脉确实可以分辨出人体脏腑经脉的病位来,寸关尺是中医脉诊的精华所在。几千年来的实践证实中医寸关尺诊法是准确可行的,但是中医一直沒有将其中的道理讲明白,因此面对西医的质疑也无言以对。为了探索中医寸关尺的定位原理,近年来有人从中医文献和实验两个方面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1,脉诊与经络相关,通过临床经验实践发现中医脉诊与经络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早期中医脉方法起始是遍诊法,中医各代先贤发现"十二经皆有动脉"(《难经·一难》)通过诊查人体经络附近的小动脉便可以了解该经络的虚实状况的变化,溯源较早的脉诊方法,是从人迎寸口脉的对比,可以判断人体十二经虚实状况(《灵枢·经脉》),长期以来,中医使用脉诊方法是扣诊法,寸口诊法,不仅用于诊断十二经脉,也用于诊断奇经八脉和五脏六腑的病变。再之,从历史发展上来看,脉诊的部位越来越少,脉诊的技术内容越来越复杂,越丰富。但无论怎样的内容始终不能脱离经络而存在,如果认为俉络具有循经性的营养作用,或者说经络与微循环相关,那么诊察供应循经分布微循环的小动脉,便可以了解该经络的情况。2,中医各家学说对寸关尺与脏腑经络对应有差异,比如《难经》丶《脉经》丶《景岳全书》丶《医综金鉴》记述各有不同。一般来说,临床中医脉诊的寸关尺对应脏腑关系多采用:双手寸关尺个位置:分别对应五脏六腑及相关部位,目前一般认为对应关系是:左手寸脉为心丶心胞络。左手关脉为肝丶胆。左手尺脉为肾,膀胱;右手寸脉为肺、胸中。右手关脉为脾丶胃。右手尺脉为肾(一说为命门)丶大肠。3,张仲景三部叩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丶趺阳丶太溪三部叩法也值得我们效法可循,三部诊法是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以候胃气,诊太溪脉以候肾气。加上医生的指力轻重,挪移以体察脉象,常用指法有举丶按丶寻丶总法和单诊法等以周全捕捉临床表现信息。所以说,脉诊寸关尺虽不完全是一条经络上而是相互相联相通的。

寸关尺三个脉,正常人,哪个偏弱一点

脉弱主要是气血不足,气虚亏虚的表现,左手寸关尺分别指的 是肝 心 肾 ,具体诊断还需要分辨是哪个脉弱,浮取 中取 沉取是否有异常来综合判断。大致地来看,左手偏弱考虑是血虚,与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失血等都有关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