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十大传统礼仪(中国的十大传统礼仪)_礼仪_曲江_之礼

本文目录

  • 中国的十大传统礼仪
  •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 中国的传统文明礼仪有哪些
  • 中国的基本礼仪有哪些
  • 中国有哪些古代传统礼节
  •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

中国的十大传统礼仪

传统礼仪有以下几类:

1、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2、见面之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3、入坐之礼。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4、饮食之礼。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5、拜贺庆吊之礼。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1、周八珍
周代八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张完整的宴会菜单,记载于《周礼·天宫》“珍用八物”。
周八珍是8种菜肴的总称,分别是淳熬、淳母、炮豚、炮牂、肝膋(liao)、熬、渍、捣珍。
其中炮豚是将小猪先烤、后炸再隔水炖;炮牂是用同法但以羔羊代豚。
淳熬是蒸稻米饭再沃以肉酱,淳母同法但用黄米饭。
肝膋是将狗肝切丝裹油网炸之。熬是以牛肉块熬煮而成。
渍是用小牛里脊肉薄切成片以酒、醯(xi)腌后生食。捣珍是把牛、羊、犬、鹿、猪肉等以石臼捣去筋膜后,成团煮食。
周天子食用的八珍,选料精良,制作复杂,不仅具备烤的技艺,还采用了烘干、腌渍、烹煮及生食加工等多种手法。尤其对调和五味的合理使用和多环节的加工,都体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烹饪水平,其做法也被延续至今。
2、鹿鸣宴
乡饮酒礼是我国历史上流行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是一种礼仪性的饮宴活动。
而鹿鸣宴作为乡饮酒礼的一种形式,是古时地方官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
《鹿鸣》原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乐歌,一共有三章,三章头一句分别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嵩”;“呦呦鹿鸣,食野之芩(qin)。”
其意为小鹿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就像蚂蚁一样,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伴儿一块进食。古人认为此举为美德,于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请同僚及当地举人和地方豪绅,用此举来笼络士子人心,展示礼贤下士之古风。
饮宴之中必须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比试才华。唐代王勃参加的滕王阁酒宴就有此遗风。
古人认为乐歌“用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伙,表示这是君子之风。据说春秋时孙穆子被聘到晋国为相,晋悼公办饮宴款待嘉宾,席间即颂《鹿鸣》三章。不过此宴只是在富裕地区才流行,穷困之地却不时兴。民国以后消失殆尽。
3、孔府宴
孔府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官府宴,位居中国官府宴之首,它既体现了古中国宴席高度的政治性,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最高的烹饪水平。
孔府宴主要是孔家在接待贵宾、祝贺上任以及在生辰节日、婚丧喜寿时特别制作的宴席。宴席遵照君臣父子的等级,有不同的规格。是当年孔府接待贵宾、袭爵上任、祭日、生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是经过数百年不断发展充实逐渐形成的一套独具风味的家宴。
至今,在山东曲阜的大街上,都可以看到,但好不好吃就不好说了。
4、唐代曲江宴
在众宴之中,最轻松豪放的当属唐代的曲江宴了。
曲江宴是唐时考中的进士,放榜后大宴于曲江亭,故又名曲江会。
唐代新科进士正式放榜之日恰好就在上巳节之前,上巳节为唐代三大节日之一。这种游宴活动,皇帝亲自参加,与宴者也经皇帝“钦点”。
宴席间,皇帝、王公大臣及与宴者一边观赏曲江边的天光水色,一边品尝宫廷御宴美味佳肴。后来,曲江游宴发展的种类繁多,以至于成为全民参与的盛会,像今天的庙会似的,各类游宴,情趣各异。
这之中,尤以上巳节游宴、新进士游宴最隆重,在历史上的影响最深。
当年,考中进士乃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自然是要庆祝一番的,庆祝的形式就是曲江大会,亦即曲江宴。因为宴会往往是在关试后才举行,所以又叫“关宴”。
同时,因举行宴会的地点一般都设在杏园曲江岸边的亭子中,所以也叫“杏园宴”,以后逐渐演变为诗人们吟诵诗作的“诗会”。
曲江宴按照古人“曲水流殇”的习俗,置酒杯于流水中,流至谁前则罚谁饮酒作诗,由众人对诗进行评比,称为“曲江流饮”。 至唐僖宗时,也在曲江宴中设“樱桃宴”专门来庆祝新进士及第。
曲江宴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野宴活动,从唐中宗神龙年间起,一直延续到唐僖宗乾符年间黄巢起义军杀入长安城为止,历时一百七十多年。
只是,现在永远也没有像大唐这样的盛世机会享用了。
5、唐代烧尾宴
烧尾宴是唐代长安曾经盛行过的一种特殊宴会。
所谓“烧尾宴”,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员升迁,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僚的宴会。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士人初登第或者升了官,朋友通辽都会前来祝贺,主人就会备下丰盛的宴席和歌舞来招待。唐代把这种宴席活动统称为烧尾,宴席随之也被唤作“烧尾宴”。
这一看来奇怪的名称,来源有三种说法:
一说老虎变成人时,要烧断其尾;二说羊入新群,要烧焦旧尾才被接纳;三说鲤鱼跃龙门,经天火烧掉鱼尾,才能化为真龙。
五代时陶谷的《清异录》一书,记载了唐代最著名的一次烧尾宴。
6、元代诈马宴
诈马宴是蒙古族特有的庆典宴飨整牛席或整羊席。诈马,蒙语是指退掉毛的整畜,意思是把牛、羊家畜宰杀后,用热水退毛,去掉内脏,烤制或煮制上席。
诈马宴始于元代。这一古朴的分食整牛、整羊的民俗,由圣主诺颜秉政发展为奢华的宫廷宴。后来,宫廷诈马宴基本绝迹,烤全牛也已失传。
后来再恢复的烤全牛、烤全羊和当时的诈马宴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大宴展出蒙古王公重武备、重衣饰、重宴飨的习俗,较之宋皇寿筵气派更大,欢宴三日,不醉不休。赴宴者穿的礼服每年都由工匠专制,皇帝颁赐,一日一换,颜色一致。菜品主要是羊,用酒很多。
在这种大宴上,皇帝还常给大臣赏赐,得到者莫大光荣。有时在筵宴上也商议军国大事。
此活动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它是古典筵席的一个特例。
7、袁枚的私家名宴随园菜
吴门随园菜和山东的孔府宴,北京的谭家菜并成为中国三大官府名宴,其实,随园菜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作官府宴,只能说是私家宴。
随园菜得名于清代才子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这是袁老先生凭着自己对美食的强烈爱好,遍访名家名厨名吃,又结合自己的独到理解和观点而整理的一套美食体系,由于他也常在家中待客,后来,便被称之为“随园菜”。
袁老师的随园,既是花园,又是烹饪原料基地,据说是“除鲜肉、豆腐须外出购买外,其他则无一不备”。
随园菜上至山珍海味,下至一粥一饭,选料严格按要求。如选用什么肉好吃,鸡用什么鸡,竹笋要什么样的,好火腿买谁家的,都有要求,绝不凑合。这一点在他老人家的文章里都有清晰的记载。
所以,袁枚又被称为“食圣”。
8、满汉全席
要说中国古代十大名宴,不能不说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顾名思义,乃清朝时期的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与汉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
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满汉全席后来还发展成为相声灌口的保留曲目和经典教材,并因此被广泛传播。如今,有很多地方都在努力恢复“满汉全席”,但鱼龙混杂,有的大多只是个概念和噱头。很多传统中的名菜已经没法吃到,也不准吃了。
譬如:蒸熊掌,想想都脚疼。
9、千叟宴
千叟宴也是大清帝国皇宫里的大宴之一。
千叟宴最早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皇家御宴,在清代共举办过4次。
此宴因康熙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康熙帝席间赋得《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千叟宴旨在践行孝德,为亲情搭建沟通平台,营造节日气氛,加强友善的邻里、家庭等关系。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康熙皇帝玄烨60寿诞,他在畅春园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请从天下来京师为自己祝寿的老人。
首次举办的千叟宴,年65岁以上年长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到京城参加阳春园的聚宴。当时赴宴者有千余人,皆系耄耋长者,社会各阶层次人物皆有,从这次千叟宴的举办,各地掀起敬老爱老之风,可谓盛行。康熙时期千叟宴宏大的场面给幼小的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继位后,效法其祖父,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如今绝迹,风尚不存,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太多了。
10、最后一个官府宴:谭家菜
在中国名宴历史上,谭家菜和孔府宴、随缘菜齐名。
谭家菜由清末官僚谭宗浚及其家人所创。
1874年(同治十三年),广东南海县人谭宗浚,殿试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入京师翰林院为官。居西四羊肉胡同,后督学四川,后又充任江南副考官。
谭宗浚一生酷爱珍馐美味,亦好客酬友,常于家中作西园雅集,亲自督点,炮龙蒸凤,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翰林创造的“菜”自此发祥。
他与儿子刻意饮食并以重金礼聘京师名厨,得其烹饪技艺,将广东菜与北京菜相结合而自成一派。
如今,各地的谭府菜也有很多,徒弟带徒弟的,打谭府菜名号的馆子也有很多,但北京饭店总认为自家的谭府菜才是正宗的,所以,过去一直打了很多名分官司。

中国的传统文明礼仪有哪些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各地实行起来还可以有差别。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行礼人乾坤合德。

中国的基本礼仪有哪些

行走之礼、见面之礼、入座之礼、饮食之礼、拜贺庆吊之礼等。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

中国有哪些古代传统礼节

中国的传统礼节有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相对而言,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