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求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赏析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
-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该如何赏析这首诗
-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意思 诗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意思
- 苏东坡赞美大海诗词
- 鸢飞鱼跃,天容海色本澄清; 和而不流,青山欲共松竹吟是什么意思
- “天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 什么意思
- 谁能解释“九死难荒吾不很,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句话
- 天容海色本澄清
求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赏析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天容海色本是清白无瑕,是谁用微云和明月在点缀它们?
元符三年(1100),苏轼遇赦召还,渡琼州海峡时写下此诗。这两句借自然景象抒发遇赦后的心情。《晋书·谢重传》曾说“月夜明净,不如微云点缀”。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说过同样的话。此时他从海南岛乘船渡海果然看到如此景象,于是便借题发挥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空海色本澄清。”言外之意是说他本来很清白,在元佑党争中受到诬陷;如今蔽月的浮云终于消散,他也恢复了本来面目。诗人借景抒情,手法巧妙。因此清人纪昀说这“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见《瀛奎律髓刊误》)。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积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洒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
|
|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该如何赏析这首诗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出自苏东坡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被贬至南荒之地的东坡,九死一生,百折不挠,从未觉得遗憾抱恨,反而认为是自己人生中一段奇妙的经历。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坚强乐观的性格,豪迈旷达的胸怀。原诗如下: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诗的首联,东坡乐观豁达的心态跃然纸上。所谓参横斗转,可见曹植《善哉行》。我们知道,运用典故对于一位诗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苏轼之所以是苏轼,单从用典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得出其非凡之处。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参横斗转,本意为中原地区黎明前的天象,而在偏远的海南,人们看到的和中原地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六月二十日,海外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苦雨终风,可谓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诗人坎坷的遭遇。
第一句是写三更天要到了,这分明是黎明欲至。何为黎明?一指昼夜交替之时,一指人生之黎明。黎明之前,是“苦雨终风”。这原本是极不喜人的天象,在苏东坡眼中却是“苦雨终风也解晴”——他仰望天空,只见黑夜漫漫,一丝丝光芒从风雨夹缝中来到自己的身边,心头不禁一片畅然。
颔联两句描绘出一番美景。俯仰之间,天色澄清,海色明净。“风恬雨霁,星月交辉。”连贯天海,形象生动。不过,若是细细挖掘一番,三四句并非单纯写景。天容海色本澄清与出自《晋书》的“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相契合。
这两句诗本就富含哲理,再与其背景故事相结合,更彰显其魅力。章淳之流既已散尽,天下终于“澄清”,各种污蔑之词自然云消雾散。所谓冤案一经昭雪,好人便恢复了其本来面目,今天看来不就是苏轼本人吗?
颈联两句,说到只是乘船渡海,空怀孔子壮志,仿佛听到黄帝所奏柔美乐声。苏轼用孔子的典故,“我的理念得不到实行,若出海想必可以得到实行。”这里的用典极为灵活,既写出了孔子当时的状态,又反映出苏轼本人的实际状况。寥寥数语,写出了惆怅的情思。
尾联“兹游”指这次出游,回扣了标题。但此兹游,不完全指此次海南之行。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苏轼贬谪后的人生逆旅。
所谓“九死南荒”,多次“死去”却毫无恨意。苏轼固然心态达观,但终究是活生生的人,那些人致使自己有如今下场,不可能不恨。只不过有弊端的同时也诞生出益处,否则就不会有如此完美的苏东坡。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意思 诗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意思
1、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2、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东坡赞美大海诗词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首诗是宋徽宗嗣位后元符三年(1100)六月苏轼北上廉州途中渡琼州海峡而作。北宋自元祐以来,朝内官僚演成新、旧两党的轮番倾轧,当权者或依靠旧党打击新党,或依靠新党打击旧党,政局苍黄反复,而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刷新。徽宗的上台,形势亦无好转,但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更替,苏轼在七年远贬岭外之后,得以遇赦北还。这对他来讲自然会有绝处逢生、喜出望外之感。这首诗正是怀着这一种心情写下的。
首联从夜间渡海时的天象写起。“参横斗转”,参(shen深)宿横空、斗宿移位,在中原本是天将黎明的景象,在海南则刚过夜半,故曰“欲三更”。“苦雨终风”,指持续长久的风雨,苦雨,犹言久雨,终风,《诗经》有《终风》篇,《毛传》训为“终日风”。长久不停的风雨终于过去,故曰“也解晴”。上下句在时序上是倒置的。东坡开始渡海时,凄风苦雨久久不停,天空一片昏暗,在焦灼地盼望中终于风停雨收,仰望高空云开雾散,参星和斗宿闪烁天际。诗人判断天色将过夜半,黎明即在眼前,故而不无自慰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从这里不难体味到作者在海天漆黑风雨连绵之夜望黎明盼晴朗的心愿是何其急切啊!
次联紧承“晴”字而加以发挥。“云散月明”,“天容海色”,两句相对,句内“云散”与“月明”,“天容”与“海色”又各自为对,下字明净工稳,生动地描绘出雨霁风停、星空皎洁、云涛澄碧的海天风光。上句“谁点缀”发一诘问,下句“本澄清”作一对答、上下呼应,一气流走,在客观写景中隐隐透露了诗人的微妙心曲。
鸢飞鱼跃,天容海色本澄清; 和而不流,青山欲共松竹吟是什么意思
鸢飞鱼跃(鹰在空中翱翔,鱼在海中徜徉,表示各有各的位置。)天容海色本澄清(天和海本来就是澄清干净的,结合原文出处,前文是: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也表示了黑夜已经到了三更,即天不会黑太久了,就快亮了。风和雨也晴了。乌云散去,皓月当空。都是表示很快天会亮,雨会停,一切黑暗都会过去。本就干净澄清的人一定能挺过风雨。)和而不流(善于与人相处,保持和谐,温和有礼,却也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随波逐流,君子刚强表现为“和而不流”,这是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青山欲共松竹吟(愿与具有松树和竹子一样挺拔人格的人交流。)(以上是我个人的解读,解读有些过度,完全是我对诗句自己的理解,如果有错误或不当之处可以温和的指正,共同探讨。)
“天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 什么意思
“天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的意思是: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这句话出自宋朝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
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扩展资料: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
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
谁能解释“九死难荒吾不很,兹游奇绝冠平生”这句话
谢邀。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是苏轼晚年七律中的绝唱,如何赏析这首诗?
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一首典型的记事随感的七律。苏轼对于朝廷高层变法斗争、新旧党争一直是处于双反状态,所以不管谁上台,他的官场都走得不顺畅。1093年,他少年时期的好友,一生的政敌章淳拜相执政。章淳是坚定的王安石熙宁变法支持者,开始对旧党作全面清理。
自然少不了当年和王安石唱对台戏的苏轼。苏轼被贬至惠州,三年后又被一纸调令,送到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海南岛儋州。在唐朝,官贬过岭南就是生死之别,而到了宋朝,被贬海南就更甚,只比满门抄斩要显得宽容一点,其实就是让贬官自生自灭。不过苏轼天性乐观,“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甚至将儋州当作了自己的故乡来建设、传学,大大地加速了海南的文化传播速度,至今被当地人称颂。
在海南三年艰苦的日子之后,宋哲宗去世。由于章淳反立端王(宋徽宗),在端王继承大统之后,立刻失势。而高层的风云变幻带给苏轼最大的变化就是调离儋州,随后在大赦中官复朝奉郎,不过苏轼在北归中去世。
而苏轼在踏上南下儋州的船时,是抱了一去不返的心态的。所以这次能活着北上并看到朝廷混乱逐渐肃清,心情是不错的。虽然这种肃清不过是一种混乱代替另一种混乱,但是在苏轼的角度看来,总归是好事。
即日风雨之后,大海清平,月光皎洁,座船深夜渡海,苏轼看着这眼前美景,回想起三年前被贬之时和苏澈诀别的光景,心中是清明、冷静中带有一点愉悦以及对朝廷中迫害他的人的一丝嘲讽。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是一首平起入韵,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七律。平仄格律没有任何出律的地方,我们就不详解了,有兴趣的可以看本人关于平仄基本格式的文章。我们具体来看苏轼这首诗的诗意。
标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很明确地指出了日期、环境、行为。这是一个夏天的晚上,苏轼乘船渡海北归。
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参”是“动如参商”中的参星,“斗”是北斗星。参星横斜,要下落了,北斗也转向了,说明时值深夜。“苦雨”就是连日大雨,风也停了,天气也终于放晴了。注意,这里放晴就是指雨停了,因为深更半夜,并不能和今天一样理解为大晴天——是晴夜。
这一联还是时间、环境交代性的景色描写,不过是带有铺垫的,有大方向的诗意导向性。朝廷高层变天,那些横行的参星、北斗开始坠落移位,对于元祐党人来说,真的是改天换地,世间放晴的感觉。当然,光看这一联并不一定能够领悟到苏轼藏在诗里面的意思,我们继续往下看。
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一联在结构上属于“承”,一般是细化写景,进一步铺陈,但是宋诗对于写景本来不像唐诗写实,在需要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造景”是宋诗常用的手段。所以这两句仔细看下来,其实并非写景,倒是在用典故方面非常用心,进一步铺陈的是首联隐藏的重见光明的心态。
“云散月明谁点缀”中的典故出自《晋书·谢重传》:
(谢重)为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尝因侍坐,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道子因戏重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
晋时名门谢重在会籍王司马道子帐下任镖骑长史。有天晚上陪着喝酒闲聊,当时月夜明净,司马道子感叹不已,认为是难得的景色。谢重则说:“我觉得这夜空太清明,不如有些微云点缀,才更有意思。”司马道子戏谑谢重道:“阁下的心不净吧,非得把这太清之境给污浊了才觉得好?”
这里不难看出苏轼对章淳等人的态度,就是认为新党在浑浊朝政,所幸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天容海色恢复了澄清一碧的本来面貌。
颈联“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转入心境描写,“鲁叟”就是孔老夫子,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言:“道不行,乘桴桴于海”,意思是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现,那就乘个木筏子出海去,总有可行的地方,表达了孔子对自身学问的坚持。而苏轼在这里使用这个典故,非常巧妙同时非常契合当下状态。他不正乘桴桴于海嘛?但是他的道是否在桴于海的几年中有所成就?一重意思还是表达朝廷党争昏暗,让自己的为政主张无法施展,另一方面是感觉自己在儋州三年,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当然这里有自谦的意思在里面。
而“粗识轩辕奏乐声”,“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出自《庄子·天运》: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苏轼用这个典,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用“粗识”一词则表示自己刚刚适应了儋州生活,却又奉旨北上,夹杂了一些些对这个地方的难舍之意。这种既想脱困而去,又有一些留恋的复杂情感,直接就引出了后面两句。
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这南蛮荒地九死一生,可是我并没有什么愤恨的心情,毕竟这一段经历,算得上平生最奇特,最有意思的一笔。被贬谪到这地方九死一生,恨吗?肯定是恨的,越是说不恨,心中越是不平。但是苏轼用自己的乐观、大度、勤勉、爱民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用这种爱抵消了官场恶斗的恨。他不是不恨那些诬陷、诋毁他的对手,否则不会在这首七律中处处草蛇灰线、皮里阳秋地揶揄。只是他对生活的热爱远比官场相争这一个方面要广阔得多。
总的来说,这首诗回顾了自己被贬儋州前后的心情变化,抒发了终于得见天日的欣喜。说得世俗些,因景生情,性情中人苏东坡出了一口被贬七年的恶气,言语中自然流露出一些锋芒来。
后世的文人对他这首诗也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这是苏轼气度的表现,而也有一些人觉得苏轼在去世前的这些言语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与他一贯的佛道修为思想不大相容,不能为后人效法。如明代瞿佑在《归田诗话》中说:
《渡海》云:“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方负罪戾,而傲世自得如此。虽曰“取快一时”,而中含戏侮,不可以为法也。
这是典型的站在后世看前生,在严法苛政的明朝,去指责文字监管相对宽松的宋朝和思想澄明、乐天性情的苏东坡。
迂腐儒生,不知快意人生之境界也。
天容海色本澄清
——登崖掠海走三亚
飞机经过短暂颠簸,到达平流层后非常平稳,可见云如海,天色澄清,远处云堆似山丘。傍晚,一抹流霞在云海的把整个天空染成酒红色,透过舷窗,看着也醉了。
到三亚天已完全黑了。酒店有花园和泳池。泳池是孩子们的最爱,换上泳衣就去了。花园里满是或高大或低矮的热带植物,除了棕榈、椰子等简单的几样,实在叫不出名字。但盛夏里的三亚却不热,风摆着椰树甚至有些凉爽。房间有大阳台,周边僻静,等灯光息了,可见星星和远处的海面,星星只是眨眼,海面上却有带着灯光的浮标和灯塔。灯塔不动,浮标却随着海浪起伏,却因离得远,听不到海浪的言语。
南山文化园面朝南海,历来被称为吉祥福泽之地。据载,观世音菩萨为救渡众生,发12愿,第2愿即“常居南海愿“。由不二法门入文化园中,南山寺是建国后经国务院第一批批准建设的年轻的寺庙。寺前有观海平台,可见海山相依,海天相连,碧波白浪,据说来的早些还可见云雾缭绕,仙山气象万千。
南山寺内供奉金玉观世音菩萨,有众多善男信女自全球各地赶来,匍匐于莲座之前。出了南山寺,顺石道向前,游人如织,佛教各派石质龟兽、法器、造像、经幢等点缀于侧,世间万象包容于此。前方一巨型大殿伫立于蓝天白云之下,为三十三观音殿。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彩鎏贴金,法像姿态各异。
顺石道至海边,远远即可见108米高的海上观音。圣像为一体化三尊造型,一面是手持金书,一面手持莲花,一面手持佛珠。海上观音脚踩莲花宝座,宝相庄严。莲花宝座下为金刚台,内有圆通宝殿。据说,鉴真法师5次东渡日本均未成功,至南山。在此静心礼佛并建寺布道,第六次东渡得圆满。
在三亚,饮食物价颇高,据说牛肉拉面的价格为30元/碗。海南属热带地区,多山地,农作物种植以水果为主,粮食不多,加上旅游业起步也晚,秩序尚在规范中,价高在所难免。出了景区用餐时,店家取出些私藏虾酱让我们品尝,众人均十分喜欢。想买些,但老板是做了自己吃的,没有存货出售。后来于当地超市买了几瓶,味道却差得远了。
呀诺达雨林也是5A级旅游区,据说是目前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热带雨林旅游观光区,是海南岛五大热带雨林精品的浓缩。旅游区内植被密布,各类珍稀热带植物密布其间,最吸引孩子的却是传统黎族民居及文化展示、巨大的榕树、箭毒木、五彩的鹦鹉和巨蟒,箭毒木就是通常所说的见血封喉树。箭毒木乳白色的汁液有剧毒,但也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另外,树皮却是当地居民制作衣服和褥垫的重要材料。
竹楼里斑斓的鹦鹉等你合影,安静蜷伏蟒蛇也希望攀上你的肩膀,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的除了这些,还有形态各异的蜥蜴和地方特色十足的游艺区。在丛林深处,一处斑驳的庙宇却引起了大人的兴趣,进去看,是妈祖庙。据说这里的香火四季不断,妈祖是我国沿海乃至海外华人心目中重要的神祗,妈祖文化融合了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是宋朝以来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凤凰岭主峰高约400米,是三亚制高点。经由索道至山顶,一块巨石耸立,曰“海誓山盟”。据说有一部什么电影曾在此处取景,票房却远远不如“非诚勿扰”。经由挂满红色祈愿彩带的九曲桥由可俯瞰三亚全城及四大海湾,是绝佳的观景台。景区内林木茂盛,景点多与爱情、婚姻瓜葛,恋人情侣可以去转转。
蜈支洲岛是三亚最重要的景点之一,需要乘坐渡轮。清崖州知府曾在岛上建“海上涵三观”,供奉仓颉,清廷衰败后荒废,渔民在庵堂里供奉起妈祖。蜈支洲岛一度被国家征用为战略要地,上世纪90年代才开辟为度假区。上岛以后,可见清澈海水,水底沙石游鱼清晰,有海滨浴场,有潜水快艇,还有数千种植物覆盖的茂密森林。妈祖庙的红墙琉璃瓦掩映于碧树丛中,情人桥延伸到碧海蓝天里,还可以乘着电瓶车环岛一圈,可见巨石怪崖,浪扑碎玉。慢步丛林,有奇花异草攀援乔木之上,有银龙白练依附于峻崖陡坡之间。
经过几日奔波,有些劳顿,于是决定修整。酒店位于亚龙湾,亚龙湾是一个半月形海湾,全长超过7公里,沙滩洁白柔软,绵延了整个海湾。傍晚或早晨,赤脚来回慢步,倾听海韵,满眼是蔚蓝的澄澈晶莹。沙滩上或有三两渔民摆摊,卖的是形态各异且大小均有的海螺,每个都招人喜欢。白天可以懒散地躺在长椅上,看着孩子们沙子上游戏,在浪花间留恋,——“三亚归来不看海,除却亚龙不是湾”的说法的确不是妄言。
步入天涯海角,可见依海靠山的巨石林立,有一对青灰色巨石颇为显眼,分别刻“天涯”、“海角”。古时候,此处就是天之边缘,海之尽头。与这两块石头齐名的还有“南天一柱”。巨石分布于海滩之上,穿梭其间,海浪之声不绝于耳,低头寻觅,可见各种贝壳星星点点。或有巨石可攀,远眺,天海相连。
王勃当年在长安送朋友到蜀州上任,吟诗送别,曰:“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伤怀至泪“沾巾”,把蜀州当做“天涯”,似乎天涯遥不可及,但蜀州到长安的距离在今天坐火车已是朝发夕至;从西安至三亚乘飞机不过数个小时。而据载,三亚的“天涯”二字生成与清雍正年间,“海角”二字成型与抗战时期;王勃送别是在初唐,三亚尚属荒蛮之所;抗战时期,海南有了著名的红色娘子军。历史变迁,沧海涛涛,料想从汉朝归于中国版图之内到现在,琼州疆海“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本色一直未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