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持续了两百多年的历史。由于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在社会上的评价普遍不高。
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清朝无疑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解决了历代上层统治者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像宦官干政、地方割据、外戚篡权、农民起义这些重复上演的戏码,在清朝这个朝代,固然都零零散散出现过,但都没有对帝国产生过实质性的颠覆。
其中原因除了清朝各个历任统治者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昏君之外,清朝整个官员制度起到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而在官员制度中,官员的任用筛选、品级划分和退休制度都值得研究一番。
清朝官员剧照
清朝文官如何任用
在古代中国,以哪一种身份进入仕途颇有讲究,由“民”当“官”,谓之“出身”。“出身”作为任职的起点,不是从清朝开始,在隋唐时期为了避免贵族垄断官场和权力,逐步建立科举制度就开始施行。
清朝只是在此基础上将其更加完善化和制度化。
在《清史稿·选举五》中官员的来源有正途和余途两种,接着又对正途和余途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定制,由科甲及恩、拔、副、岁、优贡生、荫生出身为正途,其余皆为余途。
也就是说正途的选拔就是科举制度下的成功者,属于“十年寒窗苦读”这一类人。除了正规考试进入仕途之外,想当官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向清朝国库捐钱,这类人称为“捐纳”或者“例监”。
展开全文
科举剧照
进入官场的难度不一样,自然而然对正途和余途的限制也不尽相同。
正途和余途在文官体系中明显属于不同的层次,因此余途受到的限制也多得多。比如捐纳所得的官职不得在吏部和礼部任职,只允许捐纳人员弥补简缺。
雍正元年重申:“捐纳教职,多不通文理少年,以之为学问优长,年高齿长者之师可乎?”
明确表达捐纳人员素质低下,不堪重用。
科举
清朝官员品级划分
品级制原是明代制度,清朝在入关之前以世袭或出身规定官员的等级。多尔衮任摄政王以后,开始在顺治二年沿袭明代品级制度。
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品位分级有利于维系官员的个人地位、身份和报酬,赋予其安全稳定之感,它以“人为中心”。然而这并不代表具体到个人的行政职位和具体从事何种工作。
详细来说,在乾隆时期,清朝的官员品级逐渐固定下来,整个朝廷采用的品级制度依旧是九品制。每一品有正从之分,因此共有十八阶。
而根据我国的最新《公务员法》规定,公务人员,一共分为12个职级,19个待遇级别。清朝和如今的社会基础不同,官员品级严格来说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只能从职权范围和行政归属大致介绍。
清朝官员剧照
清朝最高官员的从正一品开始,相当于如今的正国级,也就是政治局常务委员。并且官员衣服所绣的图案也彰显着地位的尊崇。
文官京官如果是荣誉官职,像太师、太傅、太保之类,多为太子和皇子的教学师傅。类似于国家主席,政协主席等职务。
掌握实权的军机处大臣还会授予殿阁大学士头衔。比如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族官员张廷玉生前就是保和殿大学士,乾隆的心腹钮钴禄·和珅就是文华殿大学士。
在京的武官一品是侍卫大臣,放到现在就是首都警备军区司令,专门负责皇城安全。
清朝官员
从一品官员类比于正国级减。在从一品文官中,掌握实权的官职就是各部院尚书,相当于副总理和国家各部部长。比较出名的有姚启圣,1680年,他在收复金厦,击退郑经后,被康熙授予兵部尚书。
如果是武官从一品就是九门提督,最初设立于1674年,早先品级是正二品,后来在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
香港经典电影《方世玉》中,著名武打影星赵文卓饰演的反派就是这一官职。
正二品类似于现代的副国级。在正二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官职就是各省总督(省委书记),他们是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
清朝和现在还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管辖区域上,比如两江总督和湖广总督,所管辖的区域是现在的两省之和。
清朝官员剧照
总督下一级就是从二品,也就是电视剧中经常听到的巡抚。巡抚有时也叫抚台,最初由洪武帝朱元璋在1391年设立,清朝沿用这一官职。
在清朝初期,巡抚的辖区并不与省内辖区相一致,不过经过顺治和康熙两朝的不断调整,巡抚和省区的辖区逐渐吻合。
下一级就是正三品,相当于如今的副部级。
正三品中最值得说到的是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三司会审中的三司之一就有大理寺这一机构。
大理寺中最高长官就是大理寺卿,值得注意的是在顺治年间,如果是满族官员担任这一职务,就是正二品,相反的是如果是汉族官员就是正三品。这一习惯也透漏出清朝整个时代,的确存在系统性的满汉之分。
清朝官员
从三品大概是现在的副部级减。如果是文职京官,就是光禄少卿,专门负责照料皇帝生活起居。
从职责和品级来讲,现在没有与之对应的官职。要是文职外官就是省会城市的公安厅厅长。
清朝的正四品官员就复杂起来了,放到现在就是厅级加这一级别。
正四品的文职京官出名的就是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
既然正四品是厅级加,那理所应当的从四品就是厅级。厅级这个层次,当属知府(市委书记)。
清朝官员剧照
自古以来就有三年清知府,十年雪花银的说法,因为知府已经是山高皇帝远,离中央政府有一些距离,官员的贪墨之心就开始膨胀。注意这里的市委书记指的是一般城市,不包括省会城市在内。
再下一层就是正五品,级别是厅级减。
在正五品中最具代表性官职就是散州知州,何谓散州,就是现今的省直管县级市。那散州知州就是直管县市长,比如河南济源市市长。
从五品就是副厅级加,一般是一省之内的直辖县县委书记,河南信阳的固始县县委书记就是副厅级加。
清朝官员剧照
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减。
清代正六品在地方上就是通判,如今的地级市副市长就是这一级别,负责辅佐市长完成具体的分管事务。
从六品则是县处级加,比正常的县委书记要稍高一些,对应的是县级市工作的副市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一些副市长年纪稍轻,在基层工作的时间不够,简而言之就是增加履历。
正七品类似于现在的县处级。既然是县处级,对应现在就是普通县的县委书记。
清朝官员
从七品相对的就是县级市副市长。这一级别比较简单,不过在清朝正七品开始可以算作一个做官的门槛,因为同属封建王朝之一的清朝也有着皇权不下县的说法。级别再往下去,皇权就无法触及,维护社会秩序就只能依靠乡绅和地主。
正八品就是现在的乡科级。前面说了,清朝县级以下没有政府机构,所以正八品只能是县学正,这里的县学正只负责教育,不涉及其他职务,但享受朝廷俸禄。因此现在的正八品非要和现代官职对照,那就是镇委书记或者乡长。
从八品则是乡科级副职或者是县教育局副局长。
正九品就是股所级。还是皇权不下县这个原因,清朝的正九品就是各县主薄,对应现在就是县委书记的秘书。从九品如果是在职京官就是翰林院待诏,如果是地方就是各州县的巡检小吏,这是清朝最低的官职,电视剧中的捕快就是这一级别。
清朝官员剧照
清朝官员休致原因
“休致”,简而言之,就是官员退休。清朝官员退休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老,力不从心担负起做官的责任。二是疾病,这种就是意外,不过也有人将疾病当作借口,逃避政治斗争。三是处分,官员因某件事受到皇上责备夺去官职。
自愿退休称之为“告休”或是“乞休”,强制退休称之为“勒休”。一般前两种多属于前者,后一种多属于后者。
清代的退休年龄也有不小的讲究。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认为,男子到了七十的年纪,精力和智力都比不上年轻时代。推崇的是“以四十为强仕之始,五十为官政之年,七十为致仕之期。”因此清朝官员多在七十就告老还乡。
不过有些官员,尤其是三品以上官员的退休年龄则可以酌情处理。
清朝官员剧照
比如近代的李鸿章就“奉诏行新政,充督办大臣……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
还有左宗棠,在光绪七年(1881),平定西北之后,入京被授予军机大臣,此时刚好是古稀之年。
三年之后,左宗棠七十三的年纪还在同法国军队交涉,成功后再次“引疾乞退“。同年七月,卒于福州。
清朝官员
结语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清朝属于封建社会,官职的职权范围和现代有着许多的不同,因此官员品级不能严丝合缝与现在相吻合。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古代并没有外交部,即便有鸿胪寺负责国家礼仪等机构,其实权和现代外交部大相径庭,这是由整个社会认知所导致的。
在了解清朝官员制度,也不要以现在的思维去思考,避免产生误解。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清朝官员制度简考》 艾永明
《清初官员的品级和升转》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