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养娃,怎么生及如何养,经常会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长辈之间,会坚持各自的习俗;出生在新时代的青年人,会希望多点时尚和理性,但是,在茫然中,又摆不出多少道理。讲道理,得先备点科学信息。咱们今天就聊聊,在肠道菌群方面的最新科学发现。
展开全文
记得写《棋王》的作家阿城,曾讲过的有趣故事,是关于牛奶和思乡土的。阿城小时候物质生活条件差,没喝过啥好牛奶,等他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后,就想跟着开开洋荤,但是,肠胃不争气,喝一次洋牛奶就拉几次肚子。有一天,他不小心将可乐倒入了牛奶,扔了觉得可惜,喝吧,总不会全拉出来。咦,谁成想,这次肚子不闹了,从此后,阿城就能天天享受加入可乐伴侣的洋牛奶了。阿城是个好学的人,他刨根问底弄明白了道理,是自己的肠道菌群在起作用,可乐可能是碰巧中和了牛奶的反应。由此他也想到,那些带着思乡土出国的人,主要是解决肚子问题,土里的细菌补充了肠里的所缺,肚子安稳了,也就吃得香睡得好不想家也不思国了。
在民间,有些地方流传着这样的验方,如果城里生活的小朋友经常闹肚子,体质不好,就抱到乡下的牲口圈附近,让孩子在那儿玩几天泥土,再回城里,可能就会脱胎换骨般地不用再经常跑医院看病了。这事儿听着有点粗糙,但您或许想不到,近年来的确有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婴幼儿期的生活环境会影响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那些在城里或者较封闭的洁净环境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患过敏;在郊外生活天天接触大自然泥土的孩子,得哮喘和过敏的可能性要少很多。这背后发挥作用的机制,也是肠道菌群。
科学家从美国、瑞典、德国、芬兰的6个临床中心,分析了903名婴幼儿的12500个粪便样本,这些样本是每月采集1次,覆盖了3个月到46个月大的儿童。样本收集后进行了基因测序,并进行了宏基因组分析。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婴幼儿微生物组数据。研究结果发现,肠道菌群的发育分为3个明显的阶段。在婴儿3到14个月时,肠道菌群处于发展期,双歧杆菌占统治地位;15到30个月期间,肠道菌群进入过渡期,菌群的类型开始变得多样化,双歧杆菌比例下降,其他细菌开始增多;到了31个月以后,肠道菌群进入稳定期,随着时间推移,细菌种类的变化就较少了。咋样,您是不是觉得民间的俗语很有道理,“从小看大,3岁至老,从咽喉眼看到屁屁门”,那是中华大智慧啊,童鞋们。
聊到这儿,您都能想到,是饮食影响了娃们的肠道菌,没错,是这样。科学家们在论文中也写道,母乳对婴儿肠道菌群的早期生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只喂母乳,还是母乳加配方奶,都对微生物生长起到明显的效果。这里咱们要先插几句常识,胎儿是在相对无菌的子宫环境发育的,是从出生的时候,接触产道细菌,再通过呼吸以及喂养等接触其他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能在母乳中生存,葡萄球菌则存在于母亲乳晕皮肤表面,这些细菌可以能过哺乳进入婴幼儿体内。随着婴儿成长,饮食中的母乳比例不断减少,流体或固体的食物不断增加,婴儿的肠道菌群开始变得多样化,而那些断奶较晚的孩子,肠道菌群就不那么丰富。
婴幼儿期的肠道菌群的基本变化规律是双歧杆菌随母乳的减少而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厚壁菌。科学家们还发现,除了早期的饮食影响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比如产道分娩会临时增加拟杆菌的丰度,而拟杆菌的增加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快速成熟相关。此外,生活所处生理位置、兄弟姐妹的多少、家中宠物的数量等,也会影响肠道菌群。研究人员还分析了1型糖尿病患儿的肠道菌群,结果表明,正常婴儿的微生物组里,和短链脂肪酸合成相关的基因较多,而短链脂肪酸被发现在人类1型糖尿病的早期发病中,可起到保护作用。这项重要的研究提示我们,您想让后代站到健康的起跑线上,不仅仅靠的是怀孕时吃多少燕窝喝多少鸡汤,而是在妊娠正常的前提下,先慎重考虑分娩方式,待娃生出来后,要尽可能地坚持母乳喂养,把这些都做对做好了,娃们的肠道里才能有丰富的菌群,那是保证娃们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也是减少疾病发生的科学养育方式。毕竟,人类是经过那么多年的进化过程走到今天的,顺其自然才是王道。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