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_孩子_父母_教育

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朱永新教授曾提出“今天教育的模样,是明天中国的模样”,今天推荐《教育的对白》中的节选内容,随朱永新教授和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一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

麦克法兰:

我因为很小就在寄宿学校生活学习,在寄宿生涯中,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区分没有非常强烈感受。您怎么看待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整个人生中的影响呢?

朱永新:

人出生后便生活在家庭中,通过家庭和父母感受世界。在此之后才进入学校和职场。但即便在教室、在职场的时候,我们每天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家庭。所以,家庭是人生场所的中心,毫无疑问也是人一生中最温馨的港湾。

毋庸置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父母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的一举一动也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和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说话,交流和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父母的行为将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谈论的话题也会成为孩子的兴趣。很多父母以为跟年纪较小的孩子多说话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父母说的东西,即使孩子在此刻不懂,也会成为他大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家长或家庭经常谈论的语言、词汇与孩子的兴趣点或者未来选择的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中产阶级家庭里,父母往往会议论时政、国家和社会;在相对贫困的家庭,家庭的话题更多集中在当下的生活、经济的问题。这样这些话题就慢慢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印记,孩子关注点就不一样,人生今后的职业选择、人生道路也不一样。

记得您提过,在您看来您的母亲是一位优秀的哲学家、作家。你如何评估父母的文化教养、学历对孩子的影响?我们也看到许多贫困家庭的父母,甚至本身是文盲的父母,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孩子。您觉得这是偶然,还是存在规律?

麦克法兰:

展开全文

大多数成年人都说不清楚小时候父母是如何抚养他们的,因为他们已经记不清儿时的事了。我之所以知道这么多父母亲的事情,是因为我保存了很多他们的书信。父母去世之后,我阅读了很多他们之间的信件、以及我和母亲之间的书信。我还有一本书讲述了母亲接受教育的经历,她通过写日记和书信的方式将这些经历记录下来。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我可以了解母亲接受教育的经过,了解父母如何以一种特有方式把我养大成人,了解父母之间如何谈论我的成长。我也因此可以看清母亲对我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她喜欢诗歌、善于思考、热爱学习、充满好奇心、关心别人,这些都深深影响了我。那些留存的书信让我了解了母亲的童年经历,以及那些经历又如何在后来影响了我。我父亲不太喜欢上学,他年纪轻轻就辍学去了印度,所以在智力发展上,父亲对我的影响远不如母亲带给我的影响大。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文盲或者说受教育比较少的父母。我之前在尼泊尔的贫困地区做过田野调查,当时遇到一位母亲,几乎是文盲,受教育很少,但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却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是文盲,但这位母亲能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照顾自己、如何与他人友善相处、如何保持身心愉悦,所以我认为父母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关心、支持,而不在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朱永新:

您的回答很值得人深思,其实这也是许多中国父母关心的问题,因为很多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他们会想尽办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但很多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家庭就缺少这样的条件。其实没有关系,中国有句古话,自古英雄出寒门。有时重要的不是父母能给孩子多少知识,更多的是人格上能给孩子多大的引领,是父母本身对知识的尊重、敬畏,以及对孩子自信心的养成,总之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中更加重要,所以我很赞成您的论述。

麦克法兰:

我觉得不仅父母可能影响孩子,孩子同样也在影响父母。也只有真正有孩子之后,你才能发现你能从孩子那里学到什么。比如你可以从孩子身上学会要有耐心,要尊重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但现在的情况跟以前大不相同,正如我之前所说,世界发展迅猛,很多父母已经能够从孩子身上学到更多东西。比如,在科技方面孩子比父母懂得更多,父母就要从孩子身上学到更多关于科技、时尚的知识以及一些新观念。所以现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平等,而不是像以前父母只是把从社会上学来的东西单向传授给孩子。如今,孩子在课堂上和在社会中学到的东西,回家后也会反馈给父母。

朱永新:

这就是社会学家经常讲的,我们已经从前喻社会发展到后喻社会。前喻社会指父母亲比孩子们懂得更多,所以是单向的向孩子传递知识。到了后喻社会,孩子们的知识来源更多,特别是在网络、媒体发展起来之后,他们反过来向父母传递知识。其实即使是未成年的孩子,也有很多地方值得父母学习。

麦克法兰:

确实,影响是相互的。那在您看来具体什么样的父母和家庭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助益呢?

朱永新:

就像您在前面说到的,重要的不是父母能教授孩子多少知识,而是父母在人格上能给孩子多大的引领,因为在人的成长中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加重要。我认为最理想的父母和家庭教育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让孩子轻松自由的成长,善于挖掘孩子潜能,能够平等对待孩子并以身作则。

对孩子的发展来说,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建立是第一位的,就像司马光曾说的无德有才是小人,而在人格的培养上家庭教育担负着最初的责任。

现在很多父母过早地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妥当的做法。孩子需要在童年游戏和玩耍,这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孩子认知世界、创造世界的重要源泉。在游戏中,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不断发展,他们可以自觉学会创造并遵循规则,学会信守承诺并体验社会的各种角色,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也是多有助益的。

当然,如果父母可以发现并且培养孩子的潜能,那将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但是,这对于父母来说通常很难做到。很多父母会为孩子预设前进方向而且急于求成,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扼杀了孩子的天赋和潜能。理想中的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早期开发,鼓励孩子在不断尝试中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

推荐阅读

《教育的对白》

朱永新、[英]艾伦·麦克法兰 著

马啸等 编译

| 内容简介

童年、阅读、家庭、学校和社会……什么才是对人成长起决定作用的教育方向?中国教育的优点和缺点,也是英国教育的优缺点吗?BBC纪录片的中英教育PK,中国真赢了吗?接触到的中英教育,与所认知中英的教育,哪个更接近真相?……

在西方国家“向东走”的时候,中国教育也在“向西看”。基于不同教育角度和维度进行的探讨与对话,为读者呈现多方位思考就具有非凡的意义。特别是这种对话在两位重量级大咖间进行。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中西方不同思维,不同教育背景下的思维碰撞,为读者呈现: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童年对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阅读、中英文化传统与比较、艺术教育的价值、大学教育的问题与改革和未来教育的出路等近10个方面的思考。

这是一场东西方教育交流碰撞的试验激起一次关于教育的拷问。在思维的碰撞出,探讨教育的真谛。

| 作者简介

朱永新,民进中央副主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30人论坛和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人。

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英国科学院与欧洲科学院院士、皇家人类学会名誉副会长及皇家历史学会研究员

长江文艺出版社微信矩阵

图文编辑 胡冰倩

责任编辑 吴蒙蒙

审 核 阳继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