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常乃超作为败军之将,却为何能做李云龙的教员?_军事学院_黄埔军校_刘伯承

两个原因,一是常乃超确有真才实学,二是我军确实需要这样的人才,为其提供了施展的舞台。

“鄙人不善于奔跑”已然成为常乃超的名言,常乃超确实不善奔跑,他擅长的是军事理论。说白了就是按套路出牌打仗,不然他也不会抱怨没等火炮从牵引车上牵下就被李云龙从背后偷袭了。李云龙和常乃超正好相反,他是泥腿子出身,但是天生会打仗,天生会看地图,就连师长都夸他:你他娘的还真是个天才。但是有个事实不得不承认,李云龙虽会打仗,但是他确实没经过军校的系统培训,这和常乃超有本质区别。有着全美械装备留学德国的常乃超,虽然被泥腿子出身没上过一天军校的李云龙打败,但是最后却做了李云龙的教员,这是为何?

常乃超确有真才实学。《亮剑》里常乃超的暂七师有全美械装备,自报家门都是鄙人暂七师少将师长常乃超,留学德国的高材生。其实常乃超原型就是王元直,王元直是湖南长沙人,毕业于长沙文艺高等中学,后考入黄埔军校六期步兵大队学习,1931年到陆军工兵学校学习,1935年又考入陆军大学学习,可见这个人军事理论水平确实很高,肚子里确实有墨水。1948年淮海战役中,国民党12兵团在双堆集被中原野战军歼灭,黄维被俘,十一师师长王元直也被俘虏。因为王元直的军事理论很好,所以被送往解放军军官总团学习,1950年任南京军事学院教员。

我军中虽有受过正规军校教育的将帅,但是人数不多。1955年被授予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中,有不少人出身于黄埔军校。10大元帅中有2人,10名大将中有3人,57名上将中有8人,176名中将中有9人出自黄埔军校。可见仍有很大一部分高级将领没有经过系统的军校教育和培训。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我军虽有自己的军队教育系统,但是受制于条件限制,规模和水平都受到影响。

治军必先治校。这是刘伯承元帅的名言,而且刘帅也一直践行这句话。早在中央苏区时刘伯承就担任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到达延安后他还兼任中央红军大学副校长。全国解放以后,刘伯承找到毛主席提出要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想法,并最终成功创办,而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就是刘伯承。为了充实南京军事学院的教干力量有关方面给刘伯承推荐了200多位军事理论研究人员,其中大部分是黄埔、国民党陆军大学毕业的校级、将级军官,还有到苏联、美国、德国、等留过学的,比如郑殿起、林遵、李永中等。

将军学院应运而生。刘伯承认识到要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解放军的高级干部必须进军校学习,1954年1月15日,刘伯承在军事学院创办将军学院,也就《亮剑》里的战役系。此后全军从各大单位选调了52名高级干部来学习政治、战略、战役、我军战史和苏军战史等内容,这其中就包括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丁伟的原型丁盛,孔捷的原型孔庆德等。而他们的老师很多就是在解放战争中被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比如暂七师少将师长常乃超的原型王元直。

所以常乃超作为败军之将能够做李云龙的教员,一是因为确有真才实学,二是我军确实需要这样的人才,为其提供了施展的舞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