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克声明: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对于创建军事学院战役系,可以说是刘伯承建院以来一直十分关心的大事。他深知,我军高级干部大都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基本上都没接受过大兵团作战理论的正规学习训练。而未来的战争往往又是现代条件下的大兵团作战,因此,培养大兵团作战指挥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954年1月15日,刘伯承在全军高干会议上发言时,就培养我军高级干部特别是战役指挥员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我们党高级的政治干部,将领干部都是国家栋梁之材,安危所系的人物,在领导国家工业化与国防现代化中都是如此。我们党在组织上、训练上培养高级将领干部太重要了”。
基于这一认识,刘伯承“提出军事学院准备开办战役系的打算,并诚恳地点出了杨得志、张爱萍、肖克、肖华、邓华、李达、叶飞等10个人的名字,希望他们都能来战役系学习”。(《刘伯承传》第一版,第629页)
1954年7月,刘伯承和陈伯钧、钟期光联名向中央军委写的报告中说:“学院党委曾向军事系统高干会议提出,在军队改装备,各级学校成立之后,建议开办战役系,加强高级将领的训练”。关于学员规模、级别和名额等问题,他们建议:“第1期学员名额,拟宜适应国防工作最低的要求,至少为30~40名兵团及其以上高级将领”。
很快,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刘伯承等的报告。1955年,在刘伯承等院领导的大力推动准备下,军事学院战役系正式开办。经中央军委批准,“调杨德志、韩先楚、陈锡联、廖汉生、张震等52名高级干部入战役系学习”。
刘伯承见杨得志等人来军事学院学习,非常高兴。他对学院训练部的负责人意味深长地说:“我年纪大了,要培养年轻将领。杨得志同志是志愿军副司令员,他来学习,和我们一起研究学术,这很好。他们都是中国革命几十年斗争保存下来的党的宝贵财产。将来,在我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要靠他们来掌握局面、指挥作战”。(《刘伯承传》第一版,第640页)
1955年9月1日,战役系52名高级干部学员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正课学习。为了能够亲自给这些高级干部学员讲课,刘伯承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积淀。他一直致力于现代大兵团攻防作战的战役法研究,编写了战役法教材,为发展和完善人民解放军的战役法理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凭借着深厚的战役理论功底,凭借着丰富的军事实践,凭借着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操,刘伯承的讲课深受学员们的欢迎。不仅如此,刘伯承还“组织指导他们实施室内或野外作业与演习,他还亲自批阅他们的考卷,并对杨得志、秦基伟、刘震、张震等人的考卷写过中肯的评语”。
11月29日,刘伯承代表中央军委向军事学院战役系52名学员授衔。其中“有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23人被授予中将军衔,24人被授予少将军衔。战役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官系’”。(《刘伯承传》第一版,第644页)
主要参考文献:《刘伯承传》《刘伯承年谱》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