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夫妇育有(1两子一女,2一子一女,3三子)?刘伯承的简介与照片_中国_刘伯承_平昌县

本文目录

  • 刘伯坚夫妇育有(1两子一女,2一子一女,3三子)
  • 刘伯承的简介与照片
  • 刘伯坚是谁的儿子
  •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的三把刀标志着什么有什么象征意义
  • 写出参观刘伯坚纪念馆的收获,又是怎样获得
  • 刘伯承是那里的人
  • 刘伯坚是哪里人
  • 刘伯坚是谁
  • 刘伯坚的英雄事迹

刘伯坚夫妇育有(1两子一女,2一子一女,3三子)

1928年春,刘伯坚被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妻子王叔振仍留上海。当时,上海白色恐怖严重。已有两个孩子的她为了便于工作,把长子虎生交给兄嫂带回陕西抚养,次子豹生不满周岁留在身边,过着极其紧张而又艰苦的生活。
1930年秋,刘伯坚回国不久即与王叔振一起调到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刘伯坚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王叔振从事妇女工作。翌年3月,她生下第三个儿子。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将孩子送给闽西新泉县(现属连城县)烈士黄荫达的妻子抚养。
由上可见,刘伯坚夫妇育有三子。
希望能够帮到您!

刘伯承的简介与照片

刘伯承原名刘伯坚(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中国四川省开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个人名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过敏革命第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市长。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刘伯承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陆地战和司令部工作灯都有独到的论述。其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伯承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人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人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长。后留学苏联。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人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刘伯坚是谁的儿子

两人之间没有关系,但都是我国优秀的共产党员。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重庆市开州人;

刘伯坚(1895年-1935年),原名刘永福,又名刘永田,四川平昌人。

拓展资料:

刘伯承的从军之路:

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刘伯承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当时,亲朋好友多不赞成此举,他却慨然作答:“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他剪掉辫子,怀着富国强兵的强烈信念,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已经十九岁,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参加了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之后被分到蜀军第五师任司务长。

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又改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他被火线提升为连长,可是蜀军很快被袁世凯的军队打败了,就连指挥讨袁的蜀军总司令熊克武也被打跑了。

部队失散,刘伯承回家暂避,不久,救国心切的刘伯承再次出来投身到革命斗争之中。1916年,在讨袁护国斗争中,刘伯承组织起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很快这支队伍发展到两千余人。

他率军攻下丰都,在反动军队的反扑他负重伤失去了右眼。然而,由于他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年仅二十四岁的刘伯承落下了川军名将的美称。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的三把刀标志着什么有什么象征意义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佛头山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网页链接纪念碑的并不是“三把刀”,而是“绽开白玉兰花来展现“忠魂盛开革命花,正气凛然照万代”,花瓣中间含苞待放的花蕾表达了人们对英雄英年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由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设计,碑体以绽开白玉兰花来展现“忠魂盛开革命花,正气凛然照万代”为主题,碑高23.55米,花瓣中间含苞待放的花蕾表达了人们对英雄英年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红色的地板砖向人们昭示“北杜鹃赣南血,烈士精神砾古今”

写出参观刘伯坚纪念馆的收获,又是怎样获得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坐落在四川省平昌县。佛头山雄姿高踞,苍郁葱茂,桃李芬芳,俯视山下,江阳景色与县城城貌尽收眼底,通河与巴河烟波浩渺,滔滔东逝,双桥飞架,山城相辉。纪念碑傲立在佛头山山腰,蓝天白云相映,后面青山绿树相衬,更能展现出纪念碑的宏伟与其精神。
刘伯坚投身革命所走的道路,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党的第一代先驱们相似,即由中国走向世界寻求真理,由追求民主主义转入信仰共产主义;他们在欧洲学到了革命理论,又回来拯救苦难的祖国,并不惜为此献身。人民怀念刘伯坚。全国解放后,在他牺牲的地方——大余县金莲山上修建了刘伯坚烈士墓时,刘伯坚的文学名著《带镣行》、《移狱》、《狱中月夜》刻成诗碑,镶嵌在墓壁上。
刘伯坚烈士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刘伯坚烈士留给平昌人民最宝贵的财富,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格典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一是勤奋好学、追求上进,体现了共产党人不断追求新知、探索真理的执着精神。二是作风务实、意志坚定。他“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事业为重、矢志不移的忠贞信念。三是大公无私、一心为民。刘伯坚一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为革命献出了身家性命,而且要求子女继承自己的遗志,为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继续做出贡献。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襟怀坦白、两袖清风的高尚情操。四是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刘伯坚被捕后,虽然身陷囹圄,却志坚如钢,抱着“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坚定信念,在狱中写下的气贯长虹的诗篇《带镣行》,慷慨悲壮,感情激荡。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正气凛然、浩气长存的英雄气概。

刘伯承是那里的人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刘伯坚,中国四川省(今重庆市)开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市长。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刘伯承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等都有独到的论述。其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伯坚是哪里人

 刘伯坚,原名永福,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一九一九年赴法勤工俭学。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坚持工作。一九三五年三月,战斗中受伤被俘,不久被害。
   移狱
   刘伯坚
  大庾狱中将两日, 移来绥署候审室。
  全长八尺宽四尺, 一榻填满剩门隙。
  五副脚镣响锒铛, 匍匐膝行上下床。
  狱门咫尺隔万里, 守者持枪长相望。
  狱中静寂日如年, 囚伴甘吃饭两餐。
  都说欲睡睡不得, 白日多睡夜难眠。
  檐角瓦雀鸣啁啾, 镇日啼跃不肯休。
  瓦雀生意何盎然, 我为中国作禁囚。
  夜来五人共小被, 脚镣颠倒声清脆。
  饥鼠跳梁声啧啧, 门灯如豆生阴翳。
  夜雨阵阵过瓦檐, 风送梦可到梅关①。
  南国春事不须问, 万里芳信无由传。
  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注释:
诗写于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三日。

刘伯坚是谁

  刘伯坚,原名永福,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他聪明好学,靠家中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的前身)。刘伯坚从小目睹民众苦难,又在校内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以才华出众闻名于川北高原,府尹一度要他当秘书,并愿任命他为县长。刘伯坚却不愿就这个“肥缺”,毅然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于1920年赴欧,先到比利时,后到巴黎,一边做工一边学习。
  当时,西欧正经受十月革命的冲击。刘伯坚在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于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并因待人和蔼及处理问题老成持重,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达三年之久。当时,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还要负责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们称作“党内驻苏大使馆”,刘伯坚成了“大使”。
  1926年春,冯玉祥因自己率领的西北军失败,到苏联“考察”并求援,刘伯坚参加接待。冯玉祥表示要学习苏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并邀请刘伯坚回国任国民联军的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到西北军后,同上层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统战关系,还积极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分裂出的部队。1927年4月,他与西安有名的才女、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在西北军中一时传为佳话。
  1927年夏,冯玉祥受蒋介石拉拢,与共产党分手,刘伯坚也被“礼送”到武汉。随后,党中央派他再度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1930年,他回到上海,翌年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军委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此时,蒋介石将中原大战中被他打败收编的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调到江西“剿共”,并由中央军在后面督战。这种“一石两鸟”的毒计激起西北军官兵极大愤慨。中央军委马上派刘伯坚主持策反工作,终于使该部1.7万人在宁都暴动,并编为红五军团。刘伯坚随后担任了该军团政治部主任,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江西长征,刘伯坚被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20万国民党军队将留下的3万红军(半数系不能远征的伤病员)压缩到赣南一隅,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在几个月后才接受陈毅的建议,下令分路突围,开展游击战,可惜为时已晚。1935年3月初,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中弹,不幸落入敌手。在被囚的17天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他在遗书中把自己的一生归结为:“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并以“我为中国作楚囚”自豪。临刑前,刘伯坚写了最后两封信,他预言:“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他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信中谆谆叮嘱他的亲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1935年3月21日就义。

刘伯坚的英雄事迹

  刘伯坚的英雄 事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刘伯坚由于受王明“左”倾错误的排斥,被迫离开红五军团,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武装斗争,任赣南军区 政治 部主任,与陈毅、陈丕显等同志一起领导留在根据地部分武装力量,进行游击战争。

  1935年3月4日,留在苏区的部队遭敌人重重围攻。在江西信丰的一次突围战斗中,刘伯坚不幸身中数弹,左腿负伤,落入敌人手中,被关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

  此前,蒋介石为了一网打尽我党留下坚持斗争的军政领导,曾以5万光洋悬赏缉拿陈毅、刘伯坚等人,照片发至官兵手中。刘伯坚被俘后,立即被敌人认出身份。敌团长劝刘伯坚要顺应“潮流”,“识时务者为俊杰”,说什么以他这样的才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他暂时办个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刘伯坚却大义凛然地说:“我干革命就是顺应 历史 潮流,要干革命就得有危险。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农大众的解放……”这个粤军团长后来对人说:“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

  在狱中,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弟被俘时就 决定 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嘱咐妻子和家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