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突然消失的名人?历史上杜这种小姓出过几个名人_兵团_战役_野战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杜义德 兵团 战役 野战军

本文目录

  • 历史上有哪些突然消失的名人
  • 历史上杜这种小姓出过几个名人
  • 朱元璋打仗时是要冲在前面吗
  •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 历史上姓杜的名人有哪些
  • 中国历史上哪几场战争可以称的上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 近代湖北名将有哪些该如何排名
  • 说到历史上哪些将军是英勇无敌,敢打狠仗、硬仗的,你最先想到的是谁

历史上有哪些突然消失的名人

余天云是红四方面军早期的高级将领,作战勇敢,战功赫赫,曾任红三十军军长,与政委李先念搭档,但由于他受党教育太浅,个性强,脾气急躁,心胸狭窄,容易猜忌、忌妒,1936年长征中,在四川过丹巴马河铁索桥时,躺在担架上的余天云往桥下一滚,掉下了滔滔急流,不幸身亡。

余天云,190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1927年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红十一、红一、红四军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1932年任红四军12师36团团长。在进入川陕后的反“三路围攻”作战中,他率领红三十六团在曾口场、兰草渡、杀牛坪接连重创敌军。打仗不怕死,任军长时,与李先念率部参加“广昭战役”和“陕南战役”,歼敌数千,在红四方面军中名声赫赫。

余天云性格爆躁,军阀作风严重,动不动打骂体罚士兵,徐向前元帅曾当面批评他,但他不以为然,自恃有战功,依然我行我素。他任军长时,对待下级也简单粗暴,据中将杜义德回忆,他从30军89师政委任上调往31军时,余天云对他说:“你要去31军,得把30军的枪还给我。”杜回答:“枪是我从敌人那里缴来的,凭什么交给你?”余说:“枪是30军的,你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余天云不仅扣下了枪,连杜义德也扣下了,对待一个师级干部如此,可想他对待士兵呢?

在一次战斗中,由于他没有受到表扬,心存不满,牢骚满腹,加上他的妻子杀了一只藏牛,违反民族政策被张国焘下令枪毙,更激起了他的愤慨,随后,他被免去军长职务,1936年初进入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学习,在大学里,他依然脾性不改,桀骜不驯,课堂上顶撞教员,起哄闹事,甚至把刘伯承元帅都不放在眼里,当面顶撞,言辞狂妄,后被张国焘下令关禁闭,以示惩戒。刘伯承元帅撰写了《余天云的思想行动表现在哪里,我们怎样去继续开展反他的斗争》,发表在1935年12月16日红四方面军的《红炉》第1期。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他心灰意冷,万念俱灭,于是趁人不备,跳入河中,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毛泽东在得知余天云的事后,曾讲到:“余天云还是个娃娃嘛,想不开,寻了短见,怪不得谁。”

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期间,中央追认余天云为革命烈士。

历史上杜这种小姓出过几个名人

,根据一九八七年5月3日,《人民日报》公布的全国100个人口最多的姓氏来看,“杜”姓位于第53位,不是所谓的“小姓”,杜姓位于潘姓后,戴姓前。

由于传统文化在我们国家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人们对于我国的“姓氏文化”逐渐引起重视,追根溯源的热情与日俱增。

杜姓作为我国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姓氏,历史上出了什么名人呢,根据我的不完全统计,有以下名人。

1.杜宇

古蜀国的开国国君,公元前1057年(这是一个大概时间,误差土25年),率领蜀国军队参与武王伐纣的战争。战后为蜀国国王。后来不幸被政变推翻,传说他化为杜鹃鸟,春节一过,在山乡盘旋啼叫,催促人们“赶快布谷”,以至嘴里啼出血,化为杜鹃花。

杜预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曾担任三国魏国尚书仆射,父亲叫杜恕,曾任幽州刺史。魏文帝时,成为文帝妹高阳公主的夫婿。杜预和车骑将军贾充制定了法律,杜预作注释。他的岳父就是司马懿,舅子司马昭。史家对他颇有微词,说他与公主结婚后,马上就升官了,结婚证成了“委任状”,他日后成为威震四海的镇南大将军,名垂青史的历史专家,应该与裙带关系分不开的。

杜佑

(735一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张:“国家不论大小,都不可以轻视。”又说:“战争犹如火,玩火者必自焚”。在对待党项族和土蕃族的关系上,他主张“安抚”政府政策。

杜佑出身豪门,官运亨通,史称“仕宦六十年,三朝宰相,以功名始终。

杜甫

诗仙太白,诗圣杜甫。两位大诗人生长于同一时代。

杜甫诗歌沉郁悲壮。他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诗与李白虽然风格各异,却都是诗歌中极品,韩荆州公正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瑛

字文玉,其先祖霸州信安人,金朝中书粘合珪在相州建立衙署,他应聘任职,史上记载,算命先生说他居处地下有黄金百斤,他制止家人挖掘,他搬家后,新的住户果然挖出金银财富。他的“不苟取”精神令人感动。

他品德高尚,不取非分之物。他既不是钻故纸堆的腐儒,也不是独善其身的与世隔膜者。他关注国计民生,对安邦定国有真知灼见。他主张“庶以富之,富以教之“。完全符合儒家要求。

杜如晦

初为秦王李世民的王府兵曹参军,后被擢升陕州长史。房玄龄对此表示太可惜,他对李世民说:“你想经营四方,少了杜如晦肯定搞不成,不能缺他”。于是杜如晦进入秦王核心集团,以后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立下汗马功劳、

杜牧

(803年一约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是上文提到的杜佑之孙。他著名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月笙

旧上海滩法租界青帮新势力,1924年他从黄金荣那里拿到“天使创业基金”第一个项目,获得融资开始,攀上军阀卢永祥,后又“蒋杜结缘“,终于玩转了上海,成为“上海滩王”。三十年代中期,他拥有职衔共70个,董事长34个,理事长10个,常务董事3个,董事9个,会长2个,副会长1个,校董2个,常务理事1个,理事2个,代表、参议员、常务监察、筹备主任、创办人、副主任委员各1。这是他的人生辉?顶峰。

杜聿民

(1904一1981年),陕西半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参加长城抗战,淞沪会战,1939年任第五军军长,指挥桂南昆侖关战役,重创日本钢军第五军。

杜平

(1908一199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杜义德

(1912一2009年)湖北武汉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杜鹏程

(1921一1991年)陕西韩城人,现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其中的章节曾经作为中学语文教材。

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总之,我国的杜姓不但是大姓,而且人材济济。

朱元璋打仗时是要冲在前面吗

这与朱元璋的出身有关,他从小就挨饿吃不饱饭,后来得了几次大病都没有死掉,算他命大后来为了吃饱饭跑到庙里做了小和尚,过了几年后江浙一代闹瘟疫,朱元璋又投奔农民起义军郭子兴军队,这回老朱(元璋)吃饱饭了,他是倍加珍惜在军队的时光,每次打仗都勇敢的冲在最前面,而且他头脑灵活有眼光和想法,郭子兴看在眼里把他由士兵提升到亲兵九夫长,朱元璋再后来的几次战斗中是猛打猛攻机动灵活,后来郭子兴和其它几位义军的领导人产生了分歧,几位心术不正的义军领导人绑架了郭子兴,是朱元璋冒死带领自己的士兵把郭子兴给救了出来。郭子兴和老伴一商量把义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做老婆,也是拉拢也是报达朱元璋的救命之恩。

后来郭子兴战死,朱元璋做了这支军队的元帅,但是朱元璋每次打仗还是冲在前面,一是鼓舞士兵的士气也是多年领兵打仗养成的习惯。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解放战争后期,共有三支国民党起义部队被改编为“兵团”建制,分别是湖南起义的陈明仁第21兵团、新疆起义陶峙岳的第22兵团、绥远起义的董其武第23兵团。其中陈明仁兵团的兵力最惨,他指挥的原国民党第一兵团在长沙起义后,叛逃的部队多达两个军(第71、第100)40000多人,几乎是该兵团的半数人马,最后缩编为人民解放军第55军。

(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

白崇禧为了报复,以同是黄埔一期生的黄杰收容叛逃部队重建第一兵团,结果在衡宝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全歼。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兵团,是在“纵队”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47年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纵队级兵力已不足以完成战役任务,于是各野战军开始组建“兵团”,但当时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序列编号,五大野战军自行编组和排序,基本的规模是三个野战纵队组建一个兵团。

(第22兵团司令员陶峙岳)

最先有“兵团”称谓的是华东野战军,即1947年的“七月分兵”,华野以六个主力纵队和特纵组成“外线兵团”,由陈毅粟裕率领执行外线进攻任务;而以四个纵队组成“内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率领,执行保卫山东根据地的任务,不过此时的“兵团”是临时性划分,还不太正规。

稍后晋冀鲁豫军区留守部队成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兵团,即由中野第三、第八纵队和起义的第38军组成的陈赓兵团,所部80000余人强渡黄河杀入豫西,配合陈粟和刘邓大军作战。

(第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

东北野战军在1948年初,将两个负责作战的“前方指挥所”改组成两个兵团部,第一兵团由萧劲光任司令员,第二兵团由程子华任司令员,其中程子华兵团是最早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下辖两个纵队和三个独立师,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

华北野战军从1947年底开始,组建了第一兵团(徐向前)、第二兵团(杨成武)和第三兵团(杨得志),每个兵团均辖三个纵队约10万人马的兵力,这也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全军统一序列后改称第18、第19和第20兵团,其中第18兵团和19兵团在太原解放后转隶第一野战军指挥。

(陈谢兵团、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全国整编:

第一野战军辖两个兵团(第1、第2),总兵力只有15万余人,也就是说,每个兵团虽然有三个军的编制,但兵力都在7万人左右,是几大野战军中兵力最薄弱的。

第二野战军辖三个兵团(第3、第4、第5),总兵力2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大约9万人;

第三野战军辖四个兵团(第7、第8、第9、第10),总兵力5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约14万余人。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

第四野战军兵力最为雄厚,平津战役结束后进行整编时,下辖四个兵团(第12、第13、第14、第15)共88万余人,去掉野司直属部队,每个兵团也达到了20万人。因此,由于发展环境和成军历史的不同,各野战军的“兵团”兵力规模是有很大差别的,但军中级别则是相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全军整编时并没有设立第6、第11兵团、第16兵团、第17兵团的番号,应该是预留所用。

历史上姓杜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杜的名人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些姓杜的开国将军,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

1、杜义德(1912—2009),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四军第1师3团连长、连指导员,红四军第10师29团政委,红三十一军第91师政委等职。参加过建立川陕根据地斗争、历次反“围剿”作战、长征和西路军作战。

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副校长,新编第四旅副旅长,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冀南军区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冀南根据地的斗争和敌后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政委,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0军军长,率部为刘、邓大军南下部队开路,掩护中原局机关前进,为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打开通道;率部参加淮海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等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川南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兵团政委,海军第二政委,兰州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义德

2、杜平(1908—1999),江西省万载县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三军军政训练大队大队长,红一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红三十军政委等职。参加过文家市、长沙、吉安、漳州、水口等战役战斗,参加过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参加过直罗镇战役、东征和西征。

抗战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29师留守处副主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3团政委,警备第一旅副政委等职。参加过守卫黄河河防、抗御敌军进犯,为保卫边区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前夕,他受罗荣桓之命,创办旅大建国学院,兼任副院长,培养了经济建设人才。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参加过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参与领导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及防御作战初期的政治工作,参与领导和直接参加停战谈判。

回国后,曾任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委等职,为军队“三化”建设做出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平

3、杜文达(1914—1995),江西吉安人。

参加过百团大战、张家口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等战役战斗。

曾任河北省军区参谋长、66军军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杜文达

4、杜国平(1904—1992),湖北广济县人。

参加过鄂豫皖根据地第1至第4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参加过反“扫荡”、反顽斗争;参加过辽沈、平津战役。

曾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杜国平

5、杜屏(1915—2008),湖南省长沙县(今望城县)人。

参加过黄桥战役和开辟苏北根据地的斗争;参加过曹甸、苏北反“扫荡”、苏中七战七捷、涟水保卫战等战役战斗;参加过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曾任志愿军副军长,总参谋部装备部部长等职,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

▲杜屏

6、杜西书(1919—1994),福建省邵武市和平区人。

参加过苏区反“围剿”作战、长征和直罗镇战役;参加过开辟山东根据地的斗争;参加过辽沈、平津,广西、滇南等战役。

曾任海军航空兵师政委,北海舰队副政委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

7、杜瑜华(1914—2004),陕西褒城(今南郑)人。

参加过粉碎日寇“扫荡”“封锁”“蚕食”的斗争;参加过晋北、正太、保北、石家庄、太原、兰州等战役战斗。曾任志愿军第63军参谋长、副军长,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副校长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8、杜彪(1914—1986),安徽六安市人。

曾任第四野战军41军123师副师长,东海舰队副参谋长等职,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

9、杜海林(1917—1986),四川省旺苍县人。

曾任第五兵团副师长,志愿军第16军46师师长,第16军副军长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

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杜姓名人请补充。

中国历史上哪几场战争可以称的上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中国历史上称得上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战争真的是太多了。

我们说一个对新中国成立起着关键作用的这么一场伟大的战役吧,这一场战役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南昌起义。

我们都知道南昌起义是周恩来领导的,这场战役为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下面我们看看南昌起义的参与人:

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林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人除了周恩来担任了总理,其它人都被授予了元帅之职)。

参加南昌起义的还有:

叶挺、粟裕、陈赓、许光达、萧克、周士第、杨至成、陈奇涵等人。

所以南昌起义打响的时候,真可谓是人才济济,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人聚集在了一起,才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南昌起义打响了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也正是这一次战役之后,在中国诞生了一支为人民而战的队伍。

这一次起义对于中国的革命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此之后,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工农红军开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中国的革命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正是在这些人的参与下,他们开始带领中国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我们都知道,战场起义后,在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下工农红军开始了为人民而战的道路。

后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还有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纷纷打响。

这就是南昌起义带来的一连串的反应,正是各地起义军的响应,才彰显了南昌起义的伟大性。

后来毛泽东开始带领工农红军上了井冈山,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带领着中国人民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所有的国内外反动派,为我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特意把南昌起义的这一天,当做是建军节,可见,这一次战役对于新中国成立来说具有多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近代湖北名将有哪些该如何排名

林彪(图一),湖北黄冈人,共和国开国元帅,军委确定的我军36位军事家之一,黄埔军校四期生。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后随朱德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那时林彪不过一个连长)。林彪在井冈山时期开始崭露头角,进步很快,后来成长为红一军团军团长,不过二十几岁。参加了历次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师长,时年三十岁。9月下旬率部取得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后被阎锡山军队误伤,到苏联养伤。回国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野、四野司令员兼政委,发展到百万大军,通过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挥师入关,参加指挥平津战役,后来四野直至打到海南岛战役。建国后,任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中央副主席等职务。

徐海东,湖北大悟人,共和国开国大将,36位军事家之一。绰号徐老虎,红二十五军创始人之一,二十五军军长,十五军团军团长。对于中央红军在陕北根据地落脚立下大功。后来因病长期休养。

王树声,湖北麻城人,共和国开国大将,36位军事家之一。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西路军副总指挥。为开辟和巩固鄂豫皖根据地立下功勋。他是开国上将王宏坤的堂兄。建国后任军械部部长等职务。

李先念,湖北红安人,36位军事家之一。曾任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委,参加了长征和西征,西路军失败后,辗转回到延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司令员,指挥中原突围,内战爆发。建国后,主政湖北。后来任财政部长、副总理、党中央副主席、共和国主席、全国政协主席等职务。

秦基伟(图二),湖北红安人,共和国开国中将,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被授予上将军衔,是首批17位上将之一。朝鲜战争时期,1952年曾指挥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击了美军嚣张气焰。曾任多个军区司令员,1984年10月,作为北京军区司令员,是那次大阅兵的阅兵总指挥。后来任国防部长。1997年病逝。

说到历史上哪些将军是英勇无敌,敢打狠仗、硬仗的,你最先想到的是谁

看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想起了《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人物的王近山中将,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以战场上的表现,就是英勇无敌,敢打狠仗打硬仗的将军的杰出代表。

王近山的祖先是一个蒙古王爷,但他出生时已是家道败落、贫困交加,小时候的他是一个放牛娃。王进山15岁参加红军,给后来的开国中将詹才芳当警卫员,16岁当连长,18岁当团长。

后来在徐向前、刘伯承的言传身教下,王近山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王疯子”的称号是说王近山打起仗来就像个疯子一样,他身先士卒,敢打敢冲,无论狠仗硬仗,绝不含糊。

但他又绝不是粗鲁莽夫,只知道死打硬拼,随着职位的升迂,他的指挥能力也水涨船高愈发高明,最后终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杰出将领,他似乎天生就是个当将军的料。

当团长时,王进山为了保护一营书记曾绍山不被抓去“肃反”审查(被抓去基本上没有回来的),与师政委武力相向,最后被以“哗变”告到总指挥徐向前那里,徐向前听后哈哈大笑“王疯子哗变?扯淡”!徐向前的一声哈哈,保住了共和国的两位开国中将。

王近山率红四方面军28团在反击四川军阀刘湘的“6路围攻”战役中,坚守鹰背嘴阵地,在敌8个团的进攻下,28团几乎拼光,却没有让敌人踏上阵地半步,最后军长王宏坤把警卫连都派了上来。王近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击溃刘湘的“6路围攻”后,王进山率经补充的28团。对敌人乘胜追击,不料在夜晚部队宿营后,被敌人在黑夜中撞到,王近山发现敌情后,却完全不知道其底细,更不清楚来了多少敌人,一触即发之时,他灵机一动,对着睡梦中的战士们大喊“同志们,敌人要跑了,快起来抓俘虏,缴枪不杀”。

这一喊把敌我双方都喊蒙了,敌人以为又被包围了,顿时军心大乱作,而28团官兵们一听到敌人要跑,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好,迷迷糊糊的赶紧冲出去追杀。

天亮后敌军被歼灭,才知道这是川军有名的“哈儿师长”范绍曾的一个旅,与28团撞到一起,稀里糊涂的被歼灭了,而王近山一声大喊,一个团歼灭一个旅也是声震一时,战后,总指挥徐向前亲自召见了他的小团长,好一顿表扬夸奖。

红军整编为八路军后,王近山在129师师长刘伯承麾下772团任副团长,129师到达抗日前线后,在刘伯承指挥下,王近山率5个连在七亘村重叠设伏,两次打日军的埋伏,斩获颇丰,为129师投入抗日战场开了个好头。后来在神头岭伏击日军时,王近山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拼命冲杀,大胜日军,但他又一次负重伤住院。

王近山先后任769团团长、385旅副政委、新八旅副旅长、386旅旅长,跟随刘伯承、徐向前与日军浴血奋战,在率16团去保卫延安的路上,捎带在韩略村歼灭了日军“战地观战团”,120多名日军军官除了三人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其中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6名大佐联队长。

内战爆发后,王进山还是一直跟着刘伯承,先任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后任晋翼鲁豫野战军六纵司令员,在上党战役、兰封战役、定陶战役等战斗中,硬是把六纵从一个新组建的部队打成了“刘邓”麾下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拳头”。

国军国防部档案记载“刘伯承匪部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下辖三个旅,16旅旅长尤太忠,17旅旅长李德生,18旅旅长肖永银,该纵长于攻坚,指挥及纪律均佳,匪称之为主力纵队”。

国军对王近山的评价很精确,他率领六纵驰骋疆场,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襄阳之战王近山巧施妙计,活捉国军名将康泽,淮海战役王进山率六纵全力主攻黄维兵团,第二野战军的狠仗硬仗,王进山从来不会落下。

王近山相貌清秀,军容整洁,平时看上去十分儒雅,但一打起仗来却判若两人,以至于成为纵队首长后,政委杜义德特意给他加派了三四个身强力壮的警卫,其主要任务是如果王近山要冲上战场时,负责摁住他。

王近山以勇猛善战闻名,他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也大多数是在凶险万分的恶战中获得,所以如果说英勇无敌,敢打狠仗硬仗的将军,代表人物非他莫属。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