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第五纵队一词是怎么来的
- 兵团、集团军、方面军、纵队的区别,哪一个规模大,级别高
- 解放军的纵队建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不用通用的军编制
第五纵队一词是怎么来的
华东野战军1947年初正式组建时,第一批共成立了九个步兵纵队,番号却是从一到十,唯独避开了“五纵”的番号。中原野战军和西北野战军也没有授予五纵的番号,显然就是在避讳这个名词的不光彩之处,尤其是在战争时期。
(东野五纵司令员万毅)
确实存在第五纵队作战序列的是东北野战军,其实也是东野最后成立的步兵纵队之一,时间已经是1948年3月,显然在东野壮大过程中,也有意规避了这个番号的“恶名”。东野五纵是以三个独立师为基干编组的,首任司令员万毅,也就是后来的第42军。
历史上“第五纵队”的臭名昭著出现在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期间,本来该国内战是由左翼的共和国政府军对垒右翼的佛朗哥“长枪党”叛军,并没有其它国家和势力什么事。但是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为了扩军和打压欧洲左派力量,悍然出兵协助佛朗哥军队,其中仅意大利就出动了50000军队和300辆坦克,德国派出了“兀鹰军团”。
(佛郎哥)
于是政府军的军事形势逐渐不利,开始呼吁国际援助,以苏联为首的十几个国家都派出了志愿人员和提供帮助,其中苏联直接就是动用了以巴甫洛夫上将为指挥官的正规部队。虽然在短时期内帮助西班牙共和军顶住了叛军进攻,但是德意毕竟占据地理之便,一步步加大了派兵和军援的力度,战争形势仍然逆转,至1939年初,共和军唯一还在坚守的城市,只剩下首都马德里。
佛朗哥的军队早在向马德里推进期间,就在广播上叫嚣:“我们有四个纵队正在进攻,还有一个纵队在首都等待”。这所谓的最后一个纵队,就是指共和军内部的立场动摇者,因为佛朗哥军队得到了西方所有主要国家的明里或者暗地支持,已经在军事和政治上占有绝对优势,共和军内部很有一批人正跟叛军暗通款曲。
经过几个月的围城后,果然,1939年3月5日,共和军中部战线司令卡萨多上校叛变,率部投靠佛朗哥并打开了通往马德里的大门,叛军和德意干涉军因此得以长驱直入攻陷首都,共和军因此归于失败。从此,在左翼人士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辞典里面,“第五纵队”就成为了“混在我军内部的敌人”之代名词。
这也就是我军四大野战军对“五纵”这个番号比较敏感的根本原因,但是要注意啊,笔者已经特别注明阵营立场了,而不是所有的军队都有这个忌讳,比如蒋某人的部队就不受这个影响。1948年3月,华北剿总就在天津成立过第五快速纵队。该纵队由分散到华北战场的战车第一团与战车第三团各一部合编而成,战车第三团团长赵振宇少将担任纵队司令官,1949年初在天津战役中被四野全歼。
现如今在汉语用词中,第五纵队自然成为了隐藏在内部的敌人、以及间谍和叛徒群体的专指,是带有明显贬义的。前几日,笔者曾经在微头条里称谓某“知名作家”为“第五纵队方司令”,并笑称要申请专利出处,就是这个意思。在西方势力大肆摸黑我们的关键时刻,主动送上可以利用的“黑材料”,不是第五纵队是什么?
有些事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事关国家和民族荣誉的时候,当谨言慎行,而且来不得半点的借口!
(巴甫洛夫将军)
兵团、集团军、方面军、纵队的区别,哪一个规模大,级别高
这个问题极不专业,任何简单的排序都是耍流氓,原因只有一个:任何一支军队或者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有自己的一套编制体系和称谓标准,也存在一个编制名词被多支军队使用的情况,那么它的级别和规模就不尽相同。正确理解编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放在一支特定的军队、一个特定的时期去比较,比如二战时期日寇的“军”最多可以下辖七个师团20多万人,能跟国民革命军的一个军级单位划等号吗?
那就先说我军,如题所述的四个编制名称在革命战争年代使用过三个:兵团、方面军和纵队,在红军的早期,则只使用过方面军和纵队的编制。井冈山的红四军在朱毛会师后下辖两个师五个团,期间在湘南受挫后损失较大,因此在挺进闽西时进行了缩编,在军部下面直辖三个纵队,军事主官称为“纵队长”,因为这个纵队编制其实只是“团级”,比如林彪就担任过红四军第1纵队的纵队长。
红军队伍发展壮大以后,便取消了纵队这一级编制,重新恢复到团、师、军的逐级编制级别,再以后有了军团、方面军的编制,三大苏区的部队在长征期间番号分别为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当然了,红军毕竟还很弱小,番号确有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的作用。比如红一方面军出发前86000余人,红四方面军峰值时也有80000余人,而贺老总的红二方面军两个军团加一个红32军,也不过13000余人,跟二战时期苏军的方面军自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某种意义上,“纵队”其实是一个不好界定级别时的临时性建制单位,抗战时期八路军也组建过若干纵队,比如彭雪枫的八路军第四纵队、黄克诚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等等,最初的级别相当于“旅”,兵力有数千人上下,随着部队的发展又可以壮大到上万人,已经等于或大于“师”级了,所以这会的纵队军事主官,可以称为司令员了。黄克诚纵队南下增援陈粟后,即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足足有20000多人。
到解放战争初期,各军区组建野战军时,为了迷惑敌人和避免政治上不必要的麻烦,纷纷在野战军之下组建“野战纵队”,比如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初建时就下辖四个野战纵队。各解放区由于原来的情况不同,因此有的是纵队下辖数师、有的是纵队下辖数旅,各纵兵力从10000到20000多人不等,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时,个别纵队突破了30000人。到解放战争中期,各野战军的纵队兵力普遍增加,部队发展了嘛。
直到1948年11月,西柏坡正式发出了统一全军编制和序列番号的命令,原来的野战纵队改称为“军”,原来下辖的师或者旅统一改称为“师”,以三三制的原则再下辖团、营、连等作战单位。在此之前,东北、华北和华东我军,为遂行大兵团作战任务,已经着手把二到三个纵队整合为一个兵团,但是番号都是自拟的,也是直到西柏坡命令下达后,才开始正式排序,比如华野就整编为第7、第8、第0和第10共四个兵团,每个兵团再下辖三个军。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并未组建“集团军”编制,而是在1985年左右实施军改时,将原来的各“军”通过合成化、现代化而升格为“集团军”,但下级建制直接为旅,跟二战时期的集团军建制是有区别的。比如人民军队的首长有大军区职、正军职或者正师(旅)职,你听过“正集团军职”吗?这个原理得吃透,不细说了。
然后再说国民党军队,如题所述的四个编制名称在大陆期间全部使用过,抗战爆发之前的编制称谓和级别太乱,受篇幅所限暂不介绍。1937年8月以后,开始组建战时“集团军”编制,理论上应该下辖两个以上的军,但是在抗战爆发前后已经有了军以上的“军团”编制,所以在1937到1938年间,这两个级别差不多的编制其实是同时存在,最终各军团要么裁撤、要么都改制为集团军。
兰封会战和武汉会战期间,为了指挥规模庞大的参战部队,开始设置“兵团”一级,不过这一时期的“兵团”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比如武汉会战期间,长江两岸的第五、第九战区部队被编成四个兵团,分以薛岳、张发奎、孙连仲、李品仙为兵团总司令(注意是总司令),其中李品仙的第四兵团居然下辖七个集团军、三个军团共17个军的部队,由于指挥层级太过复杂,1939年以后兵团建制被取消(同时取消的还有旅),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战区、集团军、军、师、团的战斗序列。
1944年底为整理西南地区的军队和接受美援,在昆明设立陆军总司令部,然后把原第四、第九战区和调入湘黔桂粤各省的军队,统一整合为四个“方面军”,以卢汉、张发奎、汤恩伯和王耀武分任方面军司令。每个方面军分辖四至六个军不等(大约相当于两个集团军)的兵力,编制级别高于集团军,但是又略低于战区,属于非常时期的特殊产物,抗战胜利后方面军编制被取消。
解放战争初期,蒋军野战部队主要使用整编军、整编师、整编旅的作战序列,由于整编军的编成数量不多,在遂行战役时经常组建临时性“兵团”建制投入战场,然后兵团直辖整编师(或军)。此时的兵团没有固定编制,只能概述为辖“两个以上的整编师(或军)”,比如豫东战役时区寿年兵团只有两个整编师,而汤恩伯在孟良崮战役时的第一兵团则下辖八个整编师。
这一期间蒋军也有“纵队”的建制,基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特种兵混编的直属机械化部队,也就是所谓的“快速纵队”,就编制级别和兵员数量来看,相当于“装甲旅”的规模,比如豫东战役时黄百韬临时兵团就下辖一个整编师、一个快速纵队和少数交警部队。二是如果兵团规模太大时,在作战中会临时划分为若干纵队,比如汤恩伯兵团的第一纵队,就下辖整74师、整25师,然后以黄百韬兼纵队指挥官,可惜张灵甫根本也不听他的。
到1948年7月以后,蒋军全部取消整编军、整编师(恢复为军)、整编旅(恢复为师)的番号,正式组建机动兵团,每个兵团下辖三到四个军,军辖师再辖团,编制级别相当于抗战时期的集团军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整编军,此时的军事主官称为司令或者司令官(不是总司令)。在几个主要战略区中,东北组建了四个兵团、华北组建了四个兵团、华东先后组建了六个兵团、华中组建了三个兵团。
随着我军在三大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蒋军先后有多个兵团被歼,然后就把被歼的兵团番号转授或者重建,所以战争末期兵团番号是非常混乱的。比如郑洞国第一兵团在长春被歼,番号给了陈明仁重建,卢俊泉第六兵团在锦州被歼,番号给了李延年用来升格绥靖区,黄维兵团被歼,番号给了胡琏去江西重建,这需要很长的篇幅来说明了,不一一赘述。
解放战争期间蒋军没有“方面军”的编制,“集团军”编制到1946年底也全部取消,在所余的两个编制名称中,兵团肯定是要大于纵队的,并且兵团的级别和规模也经历过变化。而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蒋军早就使用过“纵队”的编制,比如薛岳追击红军时,就指挥着什么吴奇伟纵队、周浑元纵队等等,每个纵队下辖两个以上的步兵师,接近于“军”级。
所以你看,无论是兵团还是纵队,即便是同一支军队,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级别和兵力规模,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讨论。
解放军的纵队建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不用通用的军编制
洪学智曾经回忆:
“如果全纵队走一条路,一个师的队伍长达十五六公里,一个纵队的队伍前后要相隔五天的路程。”
这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指的纵队,相当于一个军。
当然,真正行军时,也不可能排成这种一字长蛇阵。以前的路,也不是现在这样的大马路,更不是高速公路。
纵队本意指纵长的队形,前后竖直列队。本来是一种游击部队的作战单位,是一种游击编制,并非正规军编制。
解放战争初期,人民军队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出于斗争策略的需要。这种建制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和必要性,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体现了我党我军灵活、高超的对敌策略。
在我国的游击编制中,有纵队,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小队等建制,与正规军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编制有显著的区别。
那么,解放战争中,为何人民军队中会出现大量的纵队建制呢?
下面我为您详细分析。
抗战期间人民军队的纵队编制。
纵队这种建制,不是共产党军队的首创。
1925年9月,国民革命军东征部队就曾编有3个纵队,每个纵队的编制人数各不相同:第1纵队有4个师,第2纵队有1个师、1个旅,第3纵队成分更复杂,由鄂军、赣军、潮梅军、豫军等部拼凑而成,都是一些临时性的作战单位。
南昌起义后,朱德、陈毅将起义部队一部的800余人编为一个纵队,辖3个步兵支队、1个机炮大队、1个特务大队。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蒋介石一方面希望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作战,为抗日作出贡献,一方面又希望借助日军之手,削弱共产党军队的力量。因此在国共谈判时,国民党方面想方设法压缩共产党军队的编制。
1937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115师、120师、129师。
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师一级编制,根据实力大小分为:甲种师,乙种师,丙种师。蒋介石把八路军的3个师定位为丙种师。
蒋介石把自己的嫡系部队编为甲种师,其编制人数最高可达3万人左右,人数几乎相当于一个军,而乙种师编制人数也可达2万左右,丙种师编制人数只有1万左右,如此编排,其目的显然就是为了削弱八路军的部队。
当时,八路军的每个师下辖两个旅,定员12000人(后来实际编有15000人左右)。国民政府按照这个编制发放一定的钱物,目的是为了限制共产党军队的发展。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谈判,把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境内15块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名义上是一个军,实际上只相当于八路军的一个师,全军共1万余人。
但是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共产党军队在抗战中不仅没有被日寇消灭,反而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越战越强,由于全面抗战爆发后,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不断发展壮大。八路军的三个师和新四军已经分别发展为战略集团。原有的编制早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战场形势需要。
在整个抗战期间,国共之间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八路军、新四军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对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各种攻击和限制,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反摩擦斗争。
虽然有摩擦,但同时,国共双方对一些具体问题,仍然在进行谈判。中共中央军委曾提出将八路军扩编为3军9师,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并不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人民军队的发展,当然不能受国民党方面的控制。
比如,在一些被日寇攻占的地区,国民党军队早已“撤退”。但“寇能往,我亦能往”,八路军、新四军在这些敌占区发展武装、收复失地,是完全正当合法的。国民党军队自己没有能力收复失地,反而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行为加以种种限制,从道义上完全站不住脚。
因此,为了抗战的需要,同时避开国民政府规定的三个师的编制限制,后来八路军、新四军新成立的部队,大多以纵队、支队、总队、大队等编制命名,还成立了大量的独立旅、独立团、警备团、教导团、新编团等等。
有时,为了临时某个战略目的需要,协调多个不同来源部队的作战,也会临时把这些部队编成一个纵队。
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成立的纵队,是下辖几个旅级单位的师级单位,如:八路军于1939年5月组建山东纵队(后来因为成立了其他纵队,又改称为八路军第一纵队),级别与八路军的三个正规师平级。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国民政府认可,如果直接以“某某师”命名,则目标太大,容易刺激国民党,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不利。
总之,在人民军队快速发展过程中,新成立或者扩编的部队,番号没有那么正规。新四军和游击队,较多以“一纵、二纵、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县大队”等方式命名。八路军的正规部队,除了师级和纵队番号,下辖的作战单位,则更多以“独立团、新编团”等形式命名。
这些部队,在国民党方面来讲,得不到承认,因此也得不到国民政府的给养后勤保障。
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在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他这个“独立团”,就是没有得到国民政府承认的,装备、补给要靠自己找米下锅。
李云龙率部渡黄河时,楚云飞的358团守着渡口,不让李云龙过黄河,理由就是因为李云龙这个团没有国民政府授予的编制。后来李云龙跟着程瞎子的772团混过了黄河,而772团的番号是国民政府授予的。
抗战胜利后,人民军队的发展需要。
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谈判,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办法的协定》。根据协议,正式组成了“军事调停三人小组”,由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群(后为张治中),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马歇尔三人组成,并设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任务是:协商停止军事冲突、恢复铁路交通、以及军队整编等方面的问题。
之后,国民党方面整编部队,军改为整编师。比如:头号王牌主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被改编为整编第74师。
而共产党军队,如何整编,具体保留多少武装力量?国共双方一直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国民党方面始终采取压制策略,希望通过谈判,削弱中共的武装力量。
而实际上,此时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得非常强大。到了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各战略区一共编成了27个野战纵队,每个纵队一般下辖3个师,或者下辖2~3个旅。纵队级别相当于军一级,纵队司令相当于军长。
之所以没有直接以“军”命名,目的还是为了争取和平谈判,不刺激国民党,避免内战,同时保留自己应有的权利。此外,也是为了和“八路军”、“新四军”这样的“军”级番号相区别。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军队普遍采用纵队编制。如晋冀鲁豫军区组建了5个纵队,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各组建了3个主力纵队,晋察冀军区编有4个纵队,中原军区也编有2个野战纵队。
解放战争初期人民军队的纵队,大多由抗战时期的主力师扩编而成,如原新四军第1师,扩编为华东野战军的第4纵队。原新四军第3师,扩编为东北野战军的第2纵队。
应当讲,纵队的编制脱胎于游击战争,因此带有临时性质,人数并不固定。
例如,解放战争时期的东野2纵,是东野的主力王牌,在黑土地上以善打大仗、硬仗、恶仗著称。其前身是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时,该师就已达到37,000多人,第三师下辖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第八旅(旅长张天云,政委李雪三)、第十旅(旅长钟伟,政委王凤梧)。此外,还有一个独立旅(旅长兼政委吴信泉),以及三个师直属特务团。实际上,当时第三师的一个旅就相当于其他部队的一个师了。
1946 年8 月,第三师机关一部组成西满军区。黄克诚任西满军区司令员。同年9 月,第三师主力被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政治委员吴法宪,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吴信泉。
原第三师的各个旅,则分别上升为师。
随着部队的快速发展,原第三师第七旅被调出,与山东的第七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即后来的东野第四十三军。第三师的三个特务团及西满军区一部,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七纵,即后来东野第四十四军。
东野后期的主力纵队,能达到5万多人,师一级能达到1.4万至1.8万余人。如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即后来的人民解放军第38军,全军有4个步兵师,达59000余人。而解放战争初期,有些新成立的纵队,只有1万多人。如华东野战军的纵队一般在2万人到3万人之间,而中原野战军的纵队,有的只有1万多人。
解放战争开始后,各解放区扩编部队,抽调所属军分区主力团合编为纵队,再把一些县大队、区小队等上升为主力部队,编为团级单位。如1945年10月,分别从冀鲁豫军区8分区、9分区、10分区抽调了十几个团,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总兵力超过15000余人。
纵队的番号上,基本上是各解放区自行命名,一般都是设第1纵队、第2纵队、第3纵队……,依次往下排。但基本不设立“第5纵队”。这是因为,1936年西班牙的马德里保卫战中,叛军有4个纵队,而隐藏在马德里市内的叛徒、特务,被称为第5纵队,因此,第5纵队有隐藏在内部的敌人的含义。
组建四大野战军及华北军区,纵队整编为军。
1949年1月,为适应军事斗争新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军委《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建立正规化的人民军队,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整编,西北野战军整编成了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整编成为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整编成了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整编成为第四野战军;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与四大野战军平级。除了一些特种纵队,如炮兵纵队,铁道纵队,各纵队全部整编为军。
其中,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下辖第一、第二兵团,共6个军。
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下辖第三、第四、第五兵团,共10个军,以及一个特种兵纵队。
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兵团,共16个军,以及一个特种兵纵队,包括华东海军。
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下辖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兵团,共12个军,以及一个特种兵司令部、两个炮兵师,一个装甲师,高炮指挥所、工兵指挥所、两广纵队等。
原晋冀鲁豫和晋察冀军区改编为华北军区,一共11个军。其中,华北军区的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兵团,每个兵团辖3个军,番号为第六十军到第六十八军,共9个军。华北军区另直辖两个军:第六十九军,第七十军,为军区战略预备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有的纵队番号全都取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