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安修再婚丈夫杜聿明(国内著名战役)_兵团_野战军_纵队

本文目录

  • 国内著名战役
  • 中兴开花张灵甫,一苇渡江唐生智,还有什么,要完整版
  •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为什么自己撤走
  • 浦安修再婚有几孩子
  • 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
  • 浦安修第二任丈夫是谁

国内著名战役

一、 淮海战役
1948年秋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举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针对上述形势指出:华东野战军的首要任务是阻止第2、第13兵团东进,歼灭第7兵团,然后争取诱歼第2、第13兵团几个师。中原野战军应对南面的第6、第8、第12兵团妥筹对策,保障华东野战军作战。
据此,华东野战军决定以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和特种兵纵队炮兵主力举行碾庄圩战役,围歼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在大许家一带从正面阻击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兵团;以第1、第2、第3、第12纵队和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自徐州东南向徐州进逼,威胁第2、第13兵团侧翼,保障主攻集团围歼第7兵团的作战。中原野战军决定以第9纵队和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及豫西军区2个团在固镇、宿县间布防,阻击第6、第8兵团北进;以第1、第2、第6纵队在蒙城、涡阳沿涡河、淝河布防,准备阻击第12兵团;以第3、第4纵队进至宿县西南地区待机。
11月11日,华东野战军担任围歼第7兵团任务的各纵队发起猛攻。在第7兵团由空军掩护逐村顽抗的情况下,各纵队从运动中仓促转入村落攻坚,由于准备不足,炮火未及跟上,以致连续攻击3天,攻击进展缓慢。华东野战军随即调整部署,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攻击进展迅速。至20日拂晓,歼灭第44、第100军全部及第64、第25军各一部,并攻占第7兵团部所在地碾庄圩。黄百韬转至碾庄圩东北大院内,指挥残部顽抗。华东野战军实施连续突击,至22日黄昏全歼第7兵团。黄百韬自杀身亡。
从11月12日开始,国民党军第2、第13兵团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由徐州沿陇海铁路两侧并肩东援。华东野战军第7、第10、第11纵队坚决进行阻击与侧击,至22日,歼其万余人,使其前进不及20公里。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分别将第6、第8、第12兵团阻止在固镇以北任桥、花庄集一线和淝河以北赵集地区。这些阻击战,有力地保障了全歼第7兵团作战的胜利。
歼灭东进的第12兵团,包围西撤的杜聿明集团 在围歼第7兵团之际,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和淮海前线指挥员设想下一个歼击目标,或诱歼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兵团,或歼击第6、第12兵团。11月19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分析战场形势认为:华东野战军歼灭第7兵团后,已相当疲劳,如不休整,接着又打战斗力较强的第2、第13两兵团,不易达成预期目的。中原野战军以现有兵力阻击第6、第8兵团和第12兵团两路援敌,也有较大困难。因此,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徐州以东、以南,一面监视徐州之敌,一面进行休整,同时以一部兵力协同中原野战军歼击第6、第12兵团。
第7兵团被歼灭后,蒋介石决定以已收缩到徐州的第2、第16兵团沿津浦路向南,第6、第8兵团由蚌埠、固镇沿铁路向北,第12兵团由赵集向宿县方向进攻,三路会师宿县,打通津浦路徐蚌段,改变不利态势。11月23日,徐州、蚌埠两路国民党军尚未行动,第12兵团即向浍河南岸南坪集地区发起进攻,形成孤军冒进。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当即建议抓住这一有利战机,以中原野战军全部和华东野战军一部,先歼灭第12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主力阻击徐州和固镇地区增援之敌,并争取歼灭第6、第8兵团各一部。次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即第12兵团)“;同时授权,“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遂命令坚守南坪集地区的第4、第9纵队后撤,诱敌深入,而后会同第1、第2、第3、第6、第11等纵队,在浍河以北布成袋形阵地,待第12兵团到达后,即分由东西两侧出击,实施围歼。
第12兵团,辖第10、第14、第18、第85等4个军共11个师和1个快速纵队,约12万人,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其第18军号称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11月24日上午,第12兵团强渡浍河,钻进了中原野战军预设的口袋。黄维发觉处境危险,即令部队撤至浍河以西,向固镇方向转进,企图会同第6兵团再沿津浦铁路向北进攻。中原野战军各纵队当晚全线出击,发起双堆集战役。至次日,将第12兵团合围于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各7.5公里的区域内。27日,黄维集中4个主力师向东南方向突围,被击退。其第85军第11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在突围中率部起义。此后,黄维调整部署,以村落为基点,用坦克、汽车及大量器材构筑了许多掩体,形成环形防御阵地,转入固守。
中原野战军适时改变战法,采取坚决围困,稳步攻击,攻占一村,巩固一村,逐个歼灭的战法。同时进行大规模近迫作业,逐渐构成完整的进攻阵地。从12月6日开始,全线发起攻击。以第4、第9、第11纵队及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编成东集团,由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指挥,攻歼双堆集以东第10军和第14军残部;以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编成西集团,由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彭涛指挥,攻歼双堆集西北第10、第85军各一部;以第6纵队、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及陕南军区第12旅编成南集团,由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攻击双堆集以南第85军等部。激战至12日,将第12兵团进一步压缩在双堆集南北5公里、东西1.5公里的狭长地带。
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以8个纵队共20个师(旅)的兵力部署在徐州以南夹沟至符离集之间正面宽50公里、纵深30公里的地域内,设置了三道阻击线,将11月26日开始由徐州南进的国民党军第2、第16兵团阻止在孤山集、褚兰一带。另以5个纵队于11月25日南下,求歼固镇地区的第6、第8兵团,但因该两兵团已先行南渡淝河,仅歼其后尾2000余人,占领蚌埠以北曹老集车站。
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三路会师打通津浦铁路的计划失败后,决定放弃徐州,由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避开华东野战军的正面阻击,绕经萧县、永城南下涡阳、蒙城,先解救第12兵团,然后一起撤到淮河以南;由刘峙率徐州“剿总“机关乘飞机移驻蚌埠,指挥第6、第8兵团北进策应。同时令华中“剿总“抽调第20、第28军增援蚌埠。11月30日晚,杜聿明率3个兵团和徐州地区党政机关人员并裹胁部分青年学生,约30万人沿萧县、永城公路仓皇撤退。人员众多,车辆拥挤,混乱不堪。12月2日,在萧县西南孟集地区宿营整顿。
对于国民党军放弃徐州,中共中央军委早有预料,指示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要预作防备。徐州以南的华东野战军各纵队发觉杜聿明集团西撤后,立即展开追击,并同时报告野战军指挥部。12月1日,华东野战军以10个纵队另2个独立旅,实行多路、多梯队跟踪追击、平行追击、迂回拦击。至3日拂晓,在孟集地区追上了杜聿明集团。迂回部队前出到永城东北,封闭了该集团向永城的逃路。
正当杜聿明集团准备天亮后继续向永城撤退时,蒋介石令其改向永城以东濉溪口方向攻击,协同第6兵团南北夹击中原野战军,以解第12兵团之围。杜聿明虽感不妙,还是改向濉溪口逐次攻击前进。华东野战军则实行北、东、西三面攻击,南面阻击,至4日拂晓将杜聿明集团合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并在6日歼灭了向西突围的第16兵团,仅孙元良率少数人脱逃。
中原、华东两野战军经过近20天的紧张战斗,在相距60公里的地区内,分别包围了第12兵团和杜聿明集团,但要一举全歼,尚需时间和增加兵力。而由华中增援徐州的国民党军2个军已到浦口。针对这一情况,总前委决定从华东野战军抽调第3纵队、鲁中南纵队南下,会同中原野战军集中兵力首先消灭第12兵团;以华东野战军10个纵队继续包围杜聿明集团,防其突围;另以2个多纵队在蚌埠以北地区阻击第6、第8兵团北援。刘伯承说,这就叫吃一个(第12兵团),挟一个(杜聿明集团),看一个(第6、第8兵团)。
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规劝黄维不要再作绝望的抵抗,立即放下武器投降。同时以华东野战军第3、第13纵队加入南集团,并改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指挥,以鲁中南纵队为预备队。准备以南集团为主,结合东西两集团直捣双堆集核心阵地。黄维拒绝投降,仍图作最后抵抗,以待援兵。人民解放军各攻击集团于13日发起攻击,战至15日,全歼第12兵团,俘黄维。
全歼杜聿明集团,战役胜利结束 国民党军第12兵团被歼后,第6、第8兵团仓皇撤回淮河以南。第1“绥靖“区部队也在12月9日放弃淮阴、淮安南撤。杜聿明集团处于外无援兵,内缺粮弹的绝境。这时,在华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已经发起了平津战役。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南下,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在一段时间内对杜聿明集团只作围困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据此,华东野战军以8个纵队采取纵深配置,边围困边轮番休整;以7个纵队部署于夏邑、永城、濉溪口一线,进行战备休整。中原野战军各纵队位于宿县、蒙城、涡阳地区休整,作为歼灭杜聿明集团的总预备队。同时,对杜聿明集团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反复广播毛泽东为淮海前线司令部撰写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成批的国民党军士兵向解放军投诚,20天内即达1.4万余人。但杜聿明仍拒绝投降。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举行陈官庄战役,对杜聿明集团发起全线总攻。第3、第4、第10纵队和渤海纵队及冀鲁豫军区2个独立旅为东集团,归第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刘培善指挥,由东向西攻击;第1、第9、第12纵队为北集团,归谭震林、王建安指挥,由北向西南攻击;第2、第8、第11纵队为南集团,归韦国清、吉洛指挥,由南向东北攻击。7日,攻占第13兵团司令部所在地青龙集等20余处据点,迫使第13兵团退入第2兵团防区,从而打乱了杜聿明集团的防御体系。9日,该集团在飞机施放毒气掩护下,连续向西突围。华东野战军加强西线兵力,并从四面八方向心突击,穿插分割,迅速攻占了陈官庄敌军核心阵地。战至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化装逃脱。至此,淮海战役结束。
战役期间,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全力组织支前工作。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活跃在战场上。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只,汽车257辆,由后方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730万千克)、筹运粮食9.6亿斤(4.8亿千克),由前线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淮海战役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在战场总兵力少于敌军的情况下,及时把握决战时机,精心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实行大规模运动战与大规模阵地战相结合,将敌军分割成几大块,逐步转移兵力,形成局部优势,分批予以歼灭,实现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在淮海地区歼灭国民党军刘峙这个主要战略集团的决心。歼灭和争取起义、投诚国民党军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使国民党政府的政治中心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完全暴露在人民解放军攻击矛头之下。
二、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三、平津战役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敌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临着东北、华北我军联合打击的威胁,已成惊弓之鸟。由于美、蒋、傅之间的矛盾,华北敌军是撤是守,是南逃还是西窜,尚举棋不定。傅作义错误地估计我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入关作战,所以未定下立即逃跑的决心,采取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依据这一方针,傅作义将其所辖的蒋、傅两系军队共四个兵团十二个军约五十五万人,收缩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五百余公里的铁路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将其嫡系部队配置在平绥路北平至张家口段,将蒋系部队配置在北平及其以东地区,必要时,可丢下蒋系部队自行西逃。
从全国形势来看,我军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在华北,就地歼灭,对战局发展最为有利。因此,中央军委决定乘敌人尚未确定逃跑之前,调华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与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共一百万人,发起平津战役,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敌是惊弓之鸟,能否抓住敌人,不使其南逃或西窜,是战役指导的关键。为此,中央军委决定;撤围归绥,缓攻太原,并同意与傅作义进行谈判,以麻痹敌人。同时,令华北野战军主力于十一月下旬秘密迅速入关,在华北我军协同下,首先对敌采取抓住西线,稳住东线,对西线之敌围而不打,对东线之敌隔而不围的方针,由西而东完成对敌人的合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中央军委指示东北先遣兵团、华北第2、第3兵团在平张段统一行动,首先迅速包围张家口,吸引东面敌人向西增援,切断平张段,尔后分割围歼平津张地区之敌。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华北第3兵团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开始包围张家口地区之敌。傅作义为保住向西的逃跑,急令第35军率三个师增援张家口,并以怀来地区之第310师增援宣化,昌平地区的第269师西调怀来。为了抓住西线各敌,中央军委于十二月二日令华北第2兵团向下花园急进,令东北先遣兵团向南口、怀来前进,以切断平绥路,分别包围没线之敌。由于东北先遣兵团第11纵队,于十二月五日,在行进途中歼灭了密云守敌一个师,傅作义即认为我东北野战军已经入关,并错误地判断我军将要进攻北平,因而又慌忙决定调第35军迅速返回北平,怀来、南口地区之第104、第16军向西接应,同时调天津附近之第62、第92、第94军共八个师到北平布防;将第13军由怀柔、顺义撤到通县;第101军由涿县撤到丰台、门头沟。敌人这一收缩行动,对我军抑留敌人在现地十分有利。十二月六日,敌第35军(两个师)突出我军对张家口的包围圈后东窜,八日被我军华北第2兵团包围在新保安地区。十日、十一日,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在第11纵队协同下,先后在康庄、怀来地区将敌第16军主力及第104 军主力歼灭,至此,傅系部队主力分别被我军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两地,敌人西逃之路被切断。此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经越过长城,进入冀东,尚未对平津塘诸点完成包围,因此“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为了不使敌人决策狂跑,尽快地完成对平津塘诸点的包围,毛泽东于十二月十一日及时下达了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令西线各部对张家口、新保安诸敌,在两星期内“围而不打”,令东北野战军主力,要不惜疲劳,不怕减员,不怕受冻受饥,以最快速度同时切断津,塘和平、津之间敌人的联系,对敌形成“隔而不围”的战略态势,再行休整,然后从容攻击。同时,指示淮海前线我军对杜聿明集团:“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以稳住敌人,使其不好下从海上逃走的决心;并令山东我军控制济南以北一段黄河,并在胶济路上预作准备,以防敌人经济南向青岛逃跑。东北野战军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以第1、第2、第7、第8、第9、第12纵队,包围天、塘沽地区之敌,以第3、第5、第6、第10纵队在第11纵队及冀中军区第7纵队的配合下,包围北平之敌。至十二月二十一日,东北野战军主力提前完成了对平津塘之敌的战略包围,封闭了平津之敌由海上南逃之路。至此,傅作义集团即被我军“一概包围了”。
我军完成了对敌人分割包围后,采取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方针,先打新保安和塘沽两点。在打新保安之前,中央军委估计,敌第35军被歼后,张家口守敌有突围的可能,而华北军区第3兵团不占优势,为增加包围张家口的兵力,中央军委将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西调张家口,归第3兵团指挥,十二月二十日,该纵到达张家口附近。二十二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攻克新保安,全歼灭守敌第35军(两个师);二十三日,张家口守敌五万余人突围逃跑,被我华北军区第3兵团及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于二十四日全部歼灭于张家口以北地区。
为了统一对平津战役的领导和指挥,党中央于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塘沽地区因地形不利,不便歼敌,东北野战军建议,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军改为攻取天津。 一月十四日,东北野战军集中第1、第2、第7、第8、第9纵队共二十二个师,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歼灭的作战部署,对天津守敌发起进攻,经二十九小时激战,于十五日解放天津,全歼守敌十三万人。俘虏津塘防区副司令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十七日塘沽敌人由海上逃走。至此,北平之敌完全孤立,陷入绝境。我军除东北野战军第1、 第2兵团(即原先遣兵团)外,十二月底又增调华北第2、第3兵团进至 北平附近,对北平之敌形成严密包围。一月十四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十六日,我平津前线司令部向傅作义发出最后通牒,指出:一是放下武器,一是和平改编,否则,“我军将以精确战术攻城,勿谓言之不预”。在此情况下,傅作义接受了和平改编。北平守敌八个军,二十五个师,全部开出城外,听候改编。

一月三十一日,我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解放。和平解放北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北平守军是执行我党八项和平条件,以和平方式结束战争的第一个榜样,被誉为“北平方式”。平津战役历时六十四天,除塘沽守敌五万八人从海上逃跑外,共歼灭敌军五十个师五十二万人,解放了华北大部地区。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我军在战略进攻阶段与敌人主力进行的战略决战。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历时四个多月,歼敌一百四十三个师,连同地方部队共一百五十四万人。至此,战争第三年七个月的作战,共歼敌二百三十二万人,使敌人的精锐部队丧失净尽,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中兴开花张灵甫,一苇渡江唐生智,还有什么,要完整版

这些都是失败案例,还有“千里驰援李天霞”、“义助友军邱清泉”、“一夜千里孙元良”等。

1、中兴开花张灵甫

1947年5月,张灵甫率领74师占据孟良崮,他认为74师占据着制高点,享有地利之优,加上其强劲的战斗力,附近又有兵力雄厚的外围部队,正是与华东解放军主力决战的大好时机,于是蒋介石亲自下令74师坚决固守,吸引解放军主力,来个中心开花!

于是徐州司令部和第1兵团也就根据统帅部的这一计划接连命令74师固守待援中心开花,张灵甫本来正准备向外突围,正是在上级接连电令的压力下,最终放弃了突围的打算。

此时解放军的合围态势还未确实形成,74师真要全力突围,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但是张灵甫考虑突围首先是违背了命令,其次必然会丢失大量重装备,即使突围成功也必然会受到处罚。

而如果遵照命令固守待援的话,至少目前74师建制完整,控制着制高点,友邻距离也只有数公里之遥,以74师的强悍战力,坚守一两天自然不在话下。

正如张灵甫对部下所说的,“依此有利地形,只要友军来得快,有可能打好!”

当然,要想打好,不仅在于74师能否守得住,同样还在于友邻能否来得快。不管怎样,最后张灵甫还是决定遵照命令,固守孟良崮,这才导致了74师最后覆灭的命运。

2、一苇渡江唐生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生智兼任军事委员会警卫执行部主任,9月8日国民政府令大本营军事训练总监唐生智兼任军法执行总监。

11月12日上海失陷,日军直扑南京,蒋介石在会上询问众将对防守南京的看法,李宗仁和白崇禧从军事角度上均不主张固守南京。

蒋又问唐生智,唐则忽然起立,大声疾呼:“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仅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

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唐的一席大话,正是大敌当前的危机之时,很有大义凛然的气势。蒋介石听罢唐言,大喜过望,立即委任唐为南京城防司令。

11月25日,日军分三路向南京进逼,12月5日外围战打响,7日日军向南京复廓阵地逼近,至9日战况更加激烈,日军松井石根向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劝告交出南京,唐生智命令将各部所有船只尽数收缴,以作背水一战。

日军10日开始对南京总攻击,唐生智冒敌机轰炸指挥中国守军对抗日军进攻,坚持不进地下室,在百子亭寓所指挥作战,11日全线展开激战。

11日晚蒋介石命唐生智乘机撤退,但唐未向城外军队下达撤退令,故城外部队不知撤退之事,一直苦战,当时死守雨花台、中华门,失守后退,碰到宋希濂。宋希濂说唐生智有死命令,后退者杀无赦。李弥无奈又杀回去。12日敌猛攻南京光华门、和平门,雨花台失守。

下午唐生智下令撤退,确定“大部渡江,一部突围”的原则,唐生智出城用预留的一艘汽艇渡江北逃,部队因无船渡江,原撤退计划未能实现,各军只得冬泳渡江,溺死者不计其数,不会游泳的只好脱掉军装混入百姓队伍。

13日日军入城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被惨杀者达三十余万人,世界震惊,唐生智乘车抵滁州,后转汉口见蒋介石引咎辞职,并未置议。

3、千里驰援李天霞

1947年5月12日,整编74师离开垛庄,进入山区开始向坦阜进攻。汤司令命令李天霞派一个加强团进占桃花山(距孟良崮东南约10里)。

李虽然早在5月11日之前就接到掩护74师的命令,却只在战前派了19旅57团的一个连携带电台接近74师冒充是执行掩护的19旅,并命令最靠近74师的57团团长罗文浪可以随时撤退。

57团是八十三师中装备最差的部分,但是罗文浪为了免做战后李天霞的替罪羊,最后仍然与74师会合,并在坚守孟良崮时一起被解放军消灭。

5月16日早上,蒋介石意识到局势危险,再下手令催促,至此包括李天霞八十三师在内的各部队都不敢再保存实力,全力突破解放军防线,但是遇到了解放军外围阻击的抵抗,最终不能及时赶到孟良崮。

外线阻援激战不休,孟良崮地区战斗也紧张进行,陈毅、粟裕对战况非常关心,几乎每隔5分钟就打电话向各主攻纵队询问,主攻各部也意识到情况紧急,奋力突击。

中午前后,张灵甫自知大势已去,末日来临,用电台发出遗书。

13时,8纵23师在6纵一部协同下,攻占芦山。随后解放军各部从多个方向向孟良崮、600高地展开攻击,战至15时许,攻占孟良崮和600高地。74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58旅旅长卢醒等将领被击毙,74师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51旅旅长陈传钧、57旅旅长陈嘘云被俘。

孟良崮战役国军整编74师和整编83师一个团,死、伤、俘计3万余人。蒋介石闻讯后电令“汤恩伯撤职查办,李天霞就地枪决”。后因汤司令去南京向蒋介石报告指挥系统及实地经过,李才恩赦免死,但仍要追究责任。

4、义助友军邱清泉

黄百韬兵团覆没后,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于1948年11月30日撤离徐州。这时邱清泉手下还有10万人马,是杜集团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兵团,他仍有恃无恐,对参谋长李汉萍说:“现在是海阔天空,任我高飞……”

1948年12月2日,邱清泉率部进抵河南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兵团部驻在一个叫孟集的小村子里。还没有安顿下来,邱清泉又得到紧急报告,说他的起家老本——第五军第四十五师遭到解放军的追击和围攻,伤亡很大,再不派部队救援,这个师就完了。

邱清泉急令第十二军和第七十军派主力部队前往救援。他又亲自跑去找杜聿明,坚决要求全军停止前进,等把第四十五师救出来再说。

第四十五师是留在三个兵团最后面的掩护部队,结果是,虽然救出了这个师,却使杜聿明集团30万大军丧失了两天“转进”的时间,从而使尾追而来的解放军于1948年12月6日把杜聿明所率30万大军严严实实地包围于陈官庄地区。

1949年1月6日下午3点,粟裕集中华东野战军10个主力纵队和上万门火炮,对杜聿明集团发动了总攻。

949年1月10日凌晨邱清泉在警卫营保护下向南突围,凌晨时分到达张庙堂(亦称张庙台)第二零零师指挥所。最后阵亡于张庙堂村东南约四百多米的一片农田里。

5、一夜千里孙元良

淮海战役开始后,孙元良的16兵团第99军被安排在蚌埠布防,兵团主力奉命调到宿县,防守徐州后方。后来又被迫北上救援黄伯韬军团,结果宿县被中野三纵攻克,津浦线被切断,黄伯韬兵团在碾庄被华野歼灭。

国军在淮海完全陷入被动,杜聿明被迫下令三个兵团分头突围。

此时孙元良把自己逃命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孙元良接到突围命令,立即准备好了逃跑,而不是突围。为了防止杜聿明变卦,孙元良还命令将电话线截断,指挥部电报一律不收。结果杜聿明最终取消了突围,孙元良率部孤军突围。

突围的过程中,战斗损失一万多人,突围途中被截留两万余人,突围到达萧县时,孙元良还有一半的部队四万多人。

经过一夜的狂奔,大家以为终于远离了战场,精神放松下来。数万人几乎同时倒下酣睡起来,甚至连岗哨都没有放出。

拂晓前,解放军的一小股部队发动了夜袭。被围困时精神高度紧张,突围后骤然放松,又骤然被袭击,孙元良部的士兵精神顿时崩溃。全军惊叫而起,甚至自相残杀,激烈混战。

有些懵的解放军,目睹了几万人的大军,在几十杆枪几颗手榴弹的攻击下,就此溃散无法收拾。

孙元良逃走时,身边仅剩四百余人。后被人嘲笑单身逃走,成了光杆司令,成为笑柄。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为什么自己撤走

1948年12月6日下午,在解放军包围圈内的杜聿明在王庄邱清泉第二兵团司令部召集军事会议,讨论下一步如何办。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提出突围,获得了众人的赞同。杜聿明做出了突围的军事部署。

不料,突围计划正在实施时,却被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叫停。在这次淮海战役中,在增援黄百韬时,邱清泉就一直不敢打,不愿打,只是一味保存实力,坐观成败。12月2日下午进入萧永地区包围圈时,他又不和李弥协同作战,吓得神色慌张。可是为什么在正式要进行突围时,他偏要坚决反对“打出去”呢?战后,一些将领被俘后反思这场战争,认为杜聿明这次听信邱清泉放弃突围,完全是一个大错误,错失了唯一的求生良机。对于邱清泉反对突围的原因,众人认为有两个。一是邱清泉认为解放军届时会“不战而退”。第9军少将师长周蕃说:“他(邱清泉)一直认为解放军只能打10天,如果打到10天,仍消灭不了敌人,就会主动撤退。”然而,邱清泉的这个看法,经过增援黄百韬作战的失败,已证明完全是主观臆测,可是,他还是没有醒悟。

在进入萧永地区包围圈后,他又判断解放军充其量不过能打到20天左右,仍然坚持已见说:“共军过了20天,就会因粮食不够,又担心我军增援,必然会和过去一样自动撤退。如果能坚持20天,不被消灭,我们就能打大胜仗。

由于邱清泉的反对,杜聿明大军失去了突围的机会,几十万大军最后全部覆灭,邱清泉也没如原来设想的那样成为一条漏网之鱼,毙命于总崩溃的战场上。

浦安修再婚有几孩子

没有孩子。
浦安修(1918年7月-1991年5月2日),女,汉族,祖籍上海市嘉定区,生于北京。

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

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政治原因
政治是军事的根本,自古以来,未有政治不修明而军事能得最后胜利的。国民党政治腐败,军政官吏贪污腐化,蒋介石所作所为已不合乎民心,不顺乎潮流,其在淮海战役中失败是必然的。从政治上讲,在淮海战役打响前,国民党就已经丧失了其取得胜利的能力。原因如下:
1.背叛三民主义,信仰发生危机。
1924年国民党召开“一大”接受了孙中山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三民主义。后来蒋介石为了夺取和维护手中的权力,篡改了三民主义的精神实质,背叛了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招牌下,“民族主义”只是国民党政权与帝国主义勾结,出卖民族利益。“民权主义”实际上是官权、绅权与土劣之权,广大人民毫无任何民主自由而言。“民生主义”就平均地权而言,到淮海战役爆发时,不仅土地问题未解决,反而,豪强兼并变本加厉,苛捐杂税日甚一日;就节制资本而言,它保护的四大家族的利益,不仅未能带动经济发展,反而阻碍了生产力进步。
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违背的做法,必然失去民心。淮海战役失败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当政二十年,对其社会改造与民族福利,毫未着手,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只重做官,而未注重三民主义之实行。此种情况,注定了国民党军队一败再败的命运。
2.蜕化变质,丧失革命意志。
南京政权建立后,国民党保留了大革命时期的形式,大规模的吸收地方实力人士为党员,并让他们参加国民政府。这样一来,旧军阀的价值观念、态度及习俗,就渗入到新政府中来了,敷衍塞责,贪污腐化等官僚腐败习气迅速蔓延,很快就瓦解了国民党的活力和革命精神。
其次,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清除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清党的结果,以前国民党内占70%以上的工农党员,只剩下10%(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末仍未改变);而大地主、大买办本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却变为国民党的主要依靠力量的阶级基础。
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革命意志也丧失殆尽,党的工作不能在社会中发展,其政策不可能为大多数人着想,必然失去人民的支持,因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其执政的地位。
3.派系林立,勾心斗角。
自定都南京以来,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一直未停。派系斗争(特别是蒋系和桂系之间的斗争)到达了白热化程度,各组织结构之间相互勾心斗角,整个政治体系处于半瘫痪状态,连蒋介石本人的领袖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淮海战役前后,桂系为了夺取权力从政治、军事上向蒋施加压力,而蒋亦处处设防,步步为难桂系。总之,在国民政府危难之时,各派系利益之外,根本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样的政权垮台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
4.腐败加速了国民党的失败。
以权谋私和贪污腐化是国民党政权的一大特征,它弥漫于这个整体的各个机关,各级官员,它像蛀虫一样把这个政权蛀空而最后倒塌。国民党由于丧失了革命信仰和革命精神,组织涣散,纪律松懈,这使廉洁作风失去了内在保障,而长期处于缺乏社会监督的一党统治局面,就又使它丧失了廉洁的外在保障。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由于生活物质的普遍匮乏,国民党官吏掌握着稀缺资源的分配权力,这又为国民党普遍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无所制约的权力逐渐走向自我毁灭。 贪污腐化的结果必然使政府的功能受到削弱,大大消耗了官员们的公益精神,更为严重的是,贪污引起了人民对政府及官员的普遍不满和强烈愤慨,继而走上反抗国民党政权的道路。
二、军事原因
如果说政治腐败是国民党淮海战役失败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么,军事上的无能则是其在战场上失败的直接原因。
1.战争的非正义性决定了失败。
在战役中,国民党军无论从物质、装备、数量都占有很大优势,但在精神方面却处于劣势。而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因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如果说国民党军队在北伐和抗战中的作战目的明确,能以此激发其广泛的热情和顽强的战斗力的话,那么到全面内战期间,战争宗旨和信仰的不明确就成为国民党军事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在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倒戈不断。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期间,投诚3.5万,投降32万,起义28万,三者相加即占被歼灭总数的2/3。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代表正义,拥有国民党所不可抗拒的道义力量。正是因为代表着正义,解放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而在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不但要抗击60万人民解放军,还要抗击500多万民工以及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于是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其在淮海战役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2.蒋刚愎自用,指挥无能。
蒋介石是一个大独裁者,集党政军权于一身。由于多年的领袖地位,他把自己看作是主宰一切的上帝,不相信任何人,自以为一贯正确,除了亲信和特务的报告外,其他的情报一概不信,这种狂妄专横,刚愎自用的态度,使他在指挥作战上错误连连。在淮海战役期间,当一些高级将领指出国民党战略态势头重脚轻,需要调整时,他坚持认为统帅部没有错,所以失利只是有人不肯好好打。 结果使前线将领,只知迎合他的旨意,而不根据实际需要办事。在淮海战役期间,这种现象更是经常发生。例如,黄百韬兵团提出立足蒙城,联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再展开进攻,但蒋却一意孤行要占宿县,致使黄维兵团掉进了刘伯承的口袋阵。又如,杜聿明集团撤出徐州时曾指出“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蒋也同意了,但蒋却于12月3日又逼令杜集团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导致杜聿明集团被围歼。在国共双方战略决战中作为最高领导的蒋介石刚愎自用,主观武断,朝令夕改,指挥无能,国民党军不失败是不可能的。
3.联合体式的军队没有战略协同。
国民党军队本身是一个各种军队成分的联合体,除了蒋介石系统外,还有一些诸如桂系、西北军及地方实力派,在战争中不肯配合,见死不救,相互拆台的事时有发生。在淮海战役期间,这种各自为政,互不配合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国民党最高领导的蒋介石也无可奈何。蒋本想调白崇禧、傅作义部队增援淮海战场遭到拒绝,更为严重的是白崇禧一再阻止蒋系的宋希濂部开赴徐蚌战场。在黄伯韬兵团被围时,奉命增援的邱清泉部一遭解放军阻击就停止不前,蒋虽一再下令,邱部却拒不前行,原来东进要路过商丘,邱清泉认为商邱就是“伤邱”,出兵东进,与主帅不利!李延年兵团在奉命救援杜聿明部时,一见有解放军阻击就跑回蚌埠。 自古军队作战要求战略协同,胜则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国民党军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尽管淮海战役事关全局,但将领们只知保护自己的部队和性命,这样的军队焉有不败之理?
4.缺乏良好的后方保障。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方保障历来是军事行动绝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如果只有作战行动的计划和组织,而没有正确的周密的后方部署和良好的后勤保障,战略计划是不充分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兵力之集中,战区之辽阔,战役时间之长,消耗的物资数量之大都是空前的,能否保障和如何保障前线的需要,直接关系决战的胜负。在淮海战役前,蒋介石对此也作了一些部署,要刘峙把部队沿津浦路两侧集结,保持徐州通向南京的陆上运输线,从浦口运粮食到徐州。他向部下许诺,这次会战补给线不长,空运也容易,弹药粮草方面一定可以保证供给。但是他的准备既不充足,也不周密,当陆上交通线切断后,各个集团就陷入无后方作战,又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一切补给全赖空投,而国民党的空中运输力远远解决不了庞大部队的需要,他的保证落空了。解放军抓住了国民党军的这个弱点,实行围困战,加重了国民党军的灾难,加速了国民党军的瓦解。 战役期间解放军的一个炊事员,用一担肉包子俘虏了国民党一连官兵,这也不能不说战争史上的奇观。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见,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军事无能,其在淮海战役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从一定意义来说,国民党及其军队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浦安修第二任丈夫是谁

浦安修在与彭德怀离婚之后,并没有再婚,也就没有浦安修第二任丈夫这么一说了。

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受到组织的错误批判,浦安修也受到了波及,两个人的婚姻因此产生了缝隙。八届十中全会前后,已经很少回家的浦安修在丈夫和党组织之间选择了党,最终决定与彭德怀离婚。

这时候的彭德怀,本就遭受了党组织内部的批斗,要面对各种“轰炸”。在听到浦安修的离婚决定之后,不是生气,而是理解。因为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因为了解,他谅解她,尊重她的决定。

1962年的吴家花园,上演了一场“夫妻分梨”。之后,浦安修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个她曾经的家,曾经相敬如宾的丈夫。

扩展资料:

由于当时特殊的情况,浦安修没有与彭德怀上法院正式解除夫妻关系,以后浦安修照样受彭德怀的牵连,挨斗受批,但毕竟她在彭德怀最困难的时候提出了离婚申请,并离开了他,这给她造成了终身的悔恨。

彭德怀平反后,中央领导同志虽然谅解了她的这一失误,承认她与彭德怀仍是夫妻关系,并将她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但她觉得不能原谅自己。

为告慰彭德怀在天之灵,也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她将晚年的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来整理彭德怀生前的著述,积极协助组织为受彭德怀冤案牵连的人做平反工作。浦安修于1991年5月2日在北京因病去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