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唐诗三百首》中刘方平的经典七绝《月夜》?杜甫《月夜》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是什么意思_春江花月夜_姨娘_黄沙

本文目录

  • 怎样赏析《唐诗三百首》中刘方平的经典七绝《月夜》
  • 杜甫《月夜》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是什么意思
  • 杜甫写的《月夜》是什么意思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辛弃疾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语言风格怎么理解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诗
  • 你最喜欢《春江花月夜》中的哪一句
  • 何以评价“孤篇已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 你会背诵唐诗《春江花月夜》吗了解什么和这首著名诗歌有关的爱情故事吗
  • 《红楼梦》原著中,中秋节赏月夜,贾政讲的怕老婆的笑话有何深意吗

怎样赏析《唐诗三百首》中刘方平的经典七绝《月夜》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䦨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声新透绿窗纱。本诗大意是抒写物候变化之感,上半句是仰观,下半句是俯察,上半句因月色而及星象,下半句因闻蟲声而知春瑗,都是互为因果的句法,读此诗感觉有种静穆幽丽的环境,横在哏前,写静境的诗,这样最能动人。

杜甫《月夜》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是什么意思

“诗圣”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与李白齐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月夜》一诗于天宝十五年八月写于长安,时值“安史之乱”叛军进攻潼关,杜甫携妻小逃至鄜州羌村避难。随后肃宗帝在灵武即位,杜甫意欲北上护主,为肃乱平叛效犬马之劳,岂料叛军势力膨胀,反被活捉囚禁于沦陷之都长安。诗人望月思乡,假借长安明月的衬托,对妻儿深深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更寄托了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渴求骨肉团聚的美好愿望。

理解了杜甫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月夜》一诗的写作背景之后,让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诗人焦虑的不单只是自己失去自由、前途未卜的窘境,一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其实更让他揪心的是妻儿对他处境的担扰啊。“何时倚虚榥,双照泪痕干”,当杜甫想像妻子虚倚薄帷忧心忡忡、夜不思寐的时候,他自己也不免暗自伤神落泪,这样就把他们夫妻伉俪情深的场景写得活灵活现了。

至于题主所言“双照”可否理解为咸阳塬上双照镇的说法就有点牵强了。纵观全诗可知,“双照泪痕干”是与前诗“闺中只独看”相对应的,全诗借望月而抒离愁,感伤今夜独看鄜州之月,夫妻离散愁肠寸断泪如雨下,同平时夫妻厮守双宿双栖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当时的别绪离觞。

杜甫写的《月夜》是什么意思

《月夜》是杜甫在安史乱中被囚长安写的一首忆妻儿的诗。

一.二联:今夜鄜洲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怜““忆““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品味,明白的透露了和妻子同看鄜州月,相共忆长安的往事。而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独看”“忆”充满了辛酸,交织着忧恐。“遥怜”小儿女们,天真不知思忆,哪能为她分忧啊!此深情是感人的。

三.四联: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想妻子望月忆念,担心丈夫安危,定是热旧盈眶啊!这样的痛苦生活何时能结束呢?彼此的落泪,只有等到“双照”的那一天了。

杜甫的这首诗虽然抒发的是离情,却又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离情。“独看”是泪痕浸透里天下离乱的悲哀,而“双照”则是清辉中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全诗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无愧五律极品,诗圣佳篇。

读《月夜》,一定要抓住“独看”“双照”这两个关键诗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辛弃疾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原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背景

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词。

江西上饶黄沙岭自然风光


诗画合一

明月别枝惊鹊------一幅水墨剪影

夜半时分,万籁俱寂,湖蓝色的天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皎洁的月光突然惊扰了小鸟的美梦,误以为黎明将至,轻吟、踮足、展翅,飞向远方,树枝摇曳;明月,鸟影,湖蓝色的天空,墨色的疏朗有致的树枝,构成了一幅水墨剪影画。


清风半夜鸣蝉------一曲飘逸小夜曲

清风徐徐,树草摇曳,天地澄澈,月色空灵,诗人独行山野之间,沉静,悠闲,如仙之飘逸,如水之玲珑,蝉之清唱,如一阙小夜曲,悠悠流淌。


稻花香里说丰年------一杯香醇美酒

诗人的目光徐徐从长空舒展,俯向那远方的山峦,沟壑,人家、小院;淡淡的月色中,金黄的稻谷虔诚弯腰,沉甸甸的稻穗是它对大地的谢恩,是它对朴实农家的微笑,似一杯香醇的酒,要淹死这山,这月,这世界。


听取蛙声一片----一片幸福的海

明月让小蛙惊喜,清风让小蛙自由,淡淡涩涩稻香,让小蛙今夜无眠,不远处农家院子,那双赤脚踩在清凉的石板上,那劳累了一天的身子依在木门上,丰收的镰刀早已磨得亮铮铮,望着眼前的那片淡黄,听着田蛙的一片乱叫,辛苦的耕种人也如蛙一样,炫耀自家的稻子,畅想幸福的明天。


七八个星天外----旷远的底色

鸟飞去,蝉歌吟,树枝摇曳轻舞,月色融融香香风,天空远退,星子含羞,诗人成了山间一株会呼吸的仙草。


两三点雨山前----一雨惊醒梦中人

正在花非花,雾非雾,逍遥自在天地游,一滴小雨,两滴小雨,三滴小雨,淘气的告诉诗人:

再不跑,衣服要被打湿了,书呆子。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柳暗花明又一村

月亮悄悄溜走了,星星跟着躲藏了,风越来越欢快,雨,一滴,两滴,三四滴,惊慌的诗人突然想起,熟悉的茅店就在社庙树林那边,跑过小溪的石桥,再转个弯,那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真是喜出望外呀!


人生多不顺,弹劾谪上饶,但苍天给予了诗人意外的惊喜,也许他和苏轼一样,大声的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语言风格怎么理解

感谢悟空先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清新爽朗的语言风格,使我们不仅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画,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原诗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明亮的月光,栖息的鸟鹊,深夜的清风,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似在说丰年。诗人只顾赏景,雨点一落竟忘了原来的茅店,呵,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了。辛弃疾用如此身临其境的笔法,将田园山水风景似画且声地展现出来,不可不赞其朴质风格之绝妙。

?????????

回答:叶 丹(南海旗兵爱燕儿)

温馨:*一叶情感*是回答者原创文的专有标识。可全网搜阅!欢迎您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什么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所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该词着意描写了黄沙岭的夜景,有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可以说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方面书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历来被评价为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你最喜欢《春江花月夜》中的哪一句

《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有写景的、有写情的、有说理的。我最喜欢的一句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一句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并将说理化于无形。心底虽不免怅然,却别有一番激荡宏阔的千古幽情升腾而出。

下边就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这句诗!

《春江花月夜》全诗简单赏析。

1.《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旧题。今天存世的除了张若虚的这首之外,隋炀帝有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论其成就皆不如张若虚的这首。

时至今日,一提《春江花月夜》,已经全然特指张若虚所作的这首了,它几乎成了“张若虚”的专有名片。

2.诗歌的题目里含有春、江、花、月、夜五种美好的意象,一眼看去已经足够读者为之心驰神往了!在诗中,它们交织、融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奇妙动人的画境,令人流连忘返!

3.“月”这种被诗人所深深热爱并源源不断吟咏着的美好“意象”贯穿全诗,使这首《春江花月夜》产生出一种熠熠生辉的风采。

有关《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部分“客观”评价。

1.清朝的王闿运评价这首诗:张若虚《春江花月》,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个地方提醒大家注意,人家王闿运说的“孤篇横绝“指的是在乐府诗中同时代的诗作,可没说是全部形式的唐朝诗歌哦(我的意思你懂得)!

2。现代诗歌新月派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称赞《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评价这首的诗的言论当然不限于这两个人,特意把他们的原话引用出来是因为这两个人评价比较有被“断章取义”的危险!

当然,作为一个真正的读者,我们喜爱这首诗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我们描绘出的美好画面;因为他所表现的人间真情;因为他所传达的深妙的宇宙意识!

作者张若虚。

张若虚的一生只留下两首诗,除了这首,另外一首叫做《代答闺梦还》。我们估计他的诗作肯定不止这两首,因为他和贺知章等三人共称为“吴中四士”,在以诗著称的唐代,张若虚既不是画家也不是书法家,成名大约还是和“诗”脱不开关系,想来有一些可能是失传了……

张若虚大约的生卒年是670——730,虽然是大约,我们也能肯定他比写《黄鹤楼》的崔颢年长,崔颢704——754,以此推断,《春江花月夜》一定早于《黄鹤楼》。至于,我干嘛要强调这个——和我下面要重点讲的那句诗有关。

我为什么喜欢“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shēng)愁”?

1.主观上:

刚刚我们验证了张若虚和崔颢的先后关系,可以断定这一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定早于崔颢的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悠”。

我读《春江花月夜》却晚于《黄鹤楼》,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早就在我心底落地开花了。再读“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自然而然地读出了亲切感,那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特别情感,虽然主观,却深刻隽深很难有所移情……虽然我并无从知道崔颢在写《黄鹤楼》之前有没有读过这首《春江花月夜》,也不知道,那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是不是化用了早于他的张若虚的“白云一片去悠悠”!

2.客观上:

经过“清风浦”的一叶“扁舟子”正仰望天空的白云,“去悠悠”的白云勾起了游子的愁思,他“愁”的是什么呢?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他的“愁”是远方“明月楼”上的互为相思的“她”。“天涯共此一轮明月”,他们彼此都在“望月怀人”,相思最终相撞在那一轮明月上!

白云的意象很纯美,青枫浦的意象萧然清冷,这不正像不能相聚的相思吗?美而悲,美而凄凉,美而愁,然而终归还是美!

我喜欢这一句的意象,也喜欢这意象底下“人间一抹相思愁”的意境。

这是游子、思妇间一场羁葛缠绵的道不尽、诉不清寄托于白云、明月、清风的心灵遥望,愁煞美煞无奈煞……

言有穷而意无尽,一个“情”字跟随人,天地飘摇,宇宙洪荒,绵绵无绝……

归根结蒂,我喜欢这一句写的这个景,抒的这段情,说的这个理!

感谢阅读,我是襟亚!

何以评价“孤篇已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千年绝幻之作以傾倒億萬好詩之徒,孤篇横绝,竞為大家。

氣宏伟而景壮觀,春江潮波之银輝,江潮連海浩瀚之無垠,花發經水弯流繞遍野之卉,月涤蕩耀萬物之百色,夜潮共生而互生命。

度百代而水長流, 忧游子思親之急切,述萬象以含蕴,情袅袅而仙韵,想人生之代無窮,摇心醉以迷神靈。

你会背诵唐诗《春江花月夜》吗了解什么和这首著名诗歌有关的爱情故事吗

这首是我最喜欢的诗!个人感觉没有能和它比肩的诗!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原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

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深邃幽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情思摇曳,不愧是有着“孤篇压全唐”之誉的初唐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红楼梦》原著中,中秋节赏月夜,贾政讲的怕老婆的笑话有何深意吗

第七十五回,风雨飘摇的贾家迎来末世前的一个中秋节。《红楼梦》的设定特别有意思,年份虽然跳过,但节气从不错过,春夏秋冬依次写过。到七十五回来到了中秋节。还记得第一回一开始就是甄士隐和贾雨村过中秋,随后正月十五甄家就出事了。这一次到了贾家的中秋节,同样暗示贾家出事就在第二年元宵节。今天不论贾家兴衰,聊一下中秋节贾政讲的那个恶心的笑话。

贾政又说道:“这个怕老婆的人从不敢多走一步。偏是那日是八月十五,到街上买东西,便遇见了几个朋友,死活拉到家里去吃酒。不想吃醉了,便在朋友家睡着了,第二日才醒,后悔不及,只得来家赔罪。他老婆正洗脚,说:‘既是这样,你替我舔舔就饶你。’这男人只得给他舔,未免恶心要吐。他老婆便恼了,要打,说:‘你这样轻狂!’唬得他男人忙跪下求说:‘并不是奶奶的脚脏。只因昨晚吃多了黄酒,又吃了几块月饼馅子,所以今日有些作酸呢。’”说的贾母与众人都笑了。【庚辰双行夹批:这方是贾政之谑】

贾政这个笑话不但不好笑,还恶心,其中涉及闺房秘事更是不适合在长幼老少跟前讲。贾政为什么讲这样的故事,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细分析也是有趣。

贾政的笑话从本意上讲,就是一个男人怕老婆的啼笑皆非故事。贾家的中秋宴会上暗流汹涌,贾政贾赦兄弟互相言来语去,这个笑话,第一层意义就是嘲笑长房贾琏和王熙凤。

王熙凤悍妒,贾琏怕老婆成性,不但在王熙凤面前抬不起头,贾家上下也都知道这事,只是心照不宣不说而已。故事中那个老婆面前一步不敢走错的人,与贾琏一模一样。所谓上街买东西被几个朋友拉住去喝酒在朋友家睡了,所指正是贾琏被贾珍、贾蓉父子挑唆在外偷娶尤二姐之事。至于回来舔脚作呕想吐,是讽刺明明尤二姐有孕却遭人暗算打掉孩子还不敢怪罪当事人,多方掩饰之事。

贾政这个笑话不厚道,也代表二房与长房的矛盾。他说这笑话,贾琏不敢说话,贾赦却听出言外之意,随后就讲了一个贾母“偏心”的笑话嘲讽贾政得到荣国府名不正言不顺,更在贾环作中秋诗被贾政训斥时,出头替贾环撑腰,说出一番让贾政哑口无言的话。

贾赦乃要诗瞧了一遍,连声赞好,道:“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因回头吩咐人去取了自己的许多玩物来赏赐与他。因又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

贾赦矛头直指贾政手中没有爵位,只能教育子孙学“穷酸”科举仕途,结果急功近利,大儿子早夭,二儿子成了“呆子”。他说“我们这种家庭,可以做的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是指他有爵位在手,儿子不愁有官做,贾政却没有!

贾家这顿中秋宴会,内容远不只此,贾政这个笑话,嘲笑贾琏怕老婆是一回事,还有另一个原因是揭开了另一段关于贾政的陈年秘事。请看下文分解。


中秋节贾政讲的怕老婆的男人,因喝多了外宿回来被老婆质问给老婆叩头赔罪,更舔脚作呕的无聊笑话。以贾政的身份,在长幼都在场的时候说这个,特别有失身份。上文分析贾政的故事是讽刺贾琏怕老婆,影射贾家长幼两房分裂。贾赦对此勃然而怒,不但讽刺贾母偏心,更说贾政执掌荣国府名不正言不顺,还借贾政教育儿子读书科举讽刺贾政手中没爵位,自己努力却一事无成。

不说这老哥俩明争暗斗,再说回贾政这个恶心冷笑话。曹雪芹一贯善于隐藏线索。怕老婆的笑话表面看是嘲笑贾琏王熙凤,那么反过来,他贾政的老婆也是王家女儿,王家女儿皆善妒,他年轻时的婚姻生活又是怎样?这在《红楼梦》是有线索的。

王家三个女儿都是《红楼梦》主要人物。王夫人作为嫡长女,嫁给荣国府次子贾政,侥幸成为荣国府当家人。薛姨妈嫡次女,与王夫人一奶同胞嫁给薛家嫡长子,成为薛家当家人。王熙凤是王家长房嫡长女,出身与王夫人一样,嫁给荣国府嫡长孙贾琏,是下一代爵位继承人,妥妥的诰命夫人。

王熙凤悍妒不用说,贾琏年近三十不敢娶妾,除了一个女儿巧姐儿,再没有庶出孩子。

薛姨妈丈夫壮年去世,没有交代是否有妾。薛家子嗣不盛,除了薛蟠薛宝钗是薛姨妈所生,再无庶出子女。也能说明薛姨妈在薛家,未尝不是一手遮天,不让丈夫纳妾繁衍子女。

王夫人看似情况最好。贾政不但有周姨娘和赵姨娘两个妾,还有探春、贾环两个庶出子女。但细分析贾政的两个妾两个子女就发现也有问题。

首先,赵姨娘生贾探春和贾环,都在贾宝玉出生后。贾珠、贾元春比贾宝玉大十多岁,长达十几年时间,贾政为什么没有和妾生孩子?赵姨娘的年纪并不大,证明她是王夫人生了贾宝玉以后,两儿一女双保险,才替贾政纳的妾。

按贾家的规矩,贾政娶王夫人后,起码要有个妾。王熙凤那么悍妒都有个平儿在,而且贾家的规矩就是少爷长大了,房中要有两个通房丫头伺候,这两个丫头按常理会留下来,比方李纨就是在贾珠死后才放走了两个丫头。那么,贾政的通房丫头会是周姨娘么?

其次,周姨娘是不是贾政之前的通房丫头?我觉得不是。第一,周姨娘可以肯定年纪不小,属于和王夫人年纪差不多。她不得宠,不伺候贾政皆因年纪大了。第二,周姨娘是贾政的妾,偏偏姓周,与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同姓。曹雪芹就算再懒,也不会这么巧合。所以,周姨娘不是贾政通房丫头出身,而是王夫人陪嫁丫头。

最后,周姨娘是王夫人陪嫁丫头,她父母和兄弟周瑞也作为陪房过来贾家。王夫人和周姨娘最初就像王熙凤与平儿一样。王夫人将贾政的通房丫头都打发了,却将周姨娘给了贾政做通房丫头。之后……就没有之后了,平儿身上发生的故事,都是周姨娘发生过的。王熙凤正是对王夫人有样学样,妄想复制王夫人的成功。可惜,她肚子不争气,只生女儿没有儿子。否则若干年后,她儿女双全,也会给贾琏物色个年轻貌美的妾。至于平儿,年纪大了,给个妾的身份,继续重复周姨娘的路。

根据原文的线索抽丝剥茧,就可以看出王夫人年轻时候也是“妒妇”,她如王熙凤管贾琏一样管着贾政,像王熙凤防平儿一样防着贾政和周姨娘。不同之处在于王夫人肚子争气。生了贾珠和贾元春后觉得不保险,直到十几年后贾宝玉出生,王夫人才给贾政重新纳妾赵姨娘。

贾政作为文化人,按理是要有追求的。红袖添香不敢说,可也不至于对粗鄙的赵姨娘如获至宝离不开。之所以如此,在于舍了赵姨娘,他也没别人。他与赵姨娘接连生下两个孩子,恰证明贾政被压抑的太久后的情感释放。

中秋节贾政的那个笑话,讽刺的是贾琏,但何尝不是他自己?他在笑话贾琏的同时,是不是也在自怨自艾?我认为有可能,您说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