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教师应该如何管理问题学生
- 智能手机的校园管理已成为中小学校普遍性难题,对此你怎么看
- 你觉得校园管理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 目前的学校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
- 有些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引入企业化管化管理,甚至比企业管理更为严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学校不断出现体罚现象,老师“被”制约,校园该如何管理,老师该如何教育孩子
- 乡镇学区或中心学校这个管理机构有存在的必要吗
- 在学校时,一些“问题学生”调皮难管,到社会后反而比一些学习好的学生能力强,你怎么看
教师应该如何管理问题学生
谢邀~
凡是当老师的,谁能不遇见几个“不服管”的学生?其实,在与这样的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经历着丰富的心理活动,时而和谐,时而交锋;时而坦诚相见,时而拉起心理警戒线……你苦口婆心,和学生斗智斗勇,却管理不好班级,究竟问题出现在哪里呢?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或许能帮你拨开乌云,真正找到治理班级的策略。收藏起来开学用吧!
谈话时多用“我们”——自己人效应
班主任在和学生谈话时(无论是个别谈心还是在全班讲话),特别是在说到一些不良现象时,习惯于说“你们怎么会这样……”,“我要求你们……”,仿佛师生是对立的双方。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说话时,班主任要经常提醒自己:多用“我们”,实在需要特指学生时,也尽量改用“大家”这样委婉的称呼。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产生自己人效应您可以这么做:
1. 把师生平等的观念落到实处
师生之间要想沟通顺畅,贵在真诚、平等。教师不要认为自己永远比学生高出一大截,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
2. 善于寻找和学生的共同语言
教师和学生谈话,不仅仅是对学生施以帮教,还有大量很生活化的交流。这些交流,可以增进师生感情,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实现良性循环。
3. 学会对学生的事“感兴趣”
对学生感兴趣,其实就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对人的心灵世界充满好奇心。这些既是班主任战胜职业倦怠感的有力武器,也是博得学生信任的很有效的办法。
4. 试着使用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小技巧
比如,适当改变一下对学生的称呼;在了解学生脾气的前提下使用一些肢体动作,比如拍肩膀、摸头发、握手、拥抱;在学生的一些重要的日子(如生日),给学生制造一点惊喜,等等。
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角色置换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
在师生沟通中,教师不仅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老师有意引导,学生耳濡目染,学生也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宽容和分享,对终生成长和发展产生长远效益。
角色置换效应的典型例句:
1.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我很理解你。
2. 换了是我也可能会那样做的。
3. 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
4.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
“废话”有多重要?——调味品效应
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先说几句“废话”吧,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打破学生筑起的心理防线,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使后续的谈话更容易进行。
调味品效应在师生对话、家校沟通中既能缓解紧张气氛,打破谈话僵局,又可以由此及彼巧妙地实现迁移,最终让学生明白教师的弦外之音,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设定的教育情境。
调味品效应也广泛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中:一把椅子,体现尊重;一杯热水,表达关心;一句寒暄,传递温暖。人的情绪和精神是可以互相感染的,我们教学生懂礼,自己要先懂礼。这不是大道理,而是待人接物的一般常识。
“数学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
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
这种迂回战术在师生交往中非常有用。第一种情况,说话者(第一人)转述第三人的话,可以增强说服力;第二种情况,自己(第一人)不出面,由第三人转述第一人对第二人的看法,或创设条件假借第三人的话表达第一人的意思,可能在师生间有敏感问题或处理矛盾时发挥作用。
但第三人效应不是万能的,若把握不当,不仅效果不好,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效果。教师在运用第三人效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第三人”要投其所好
学生(第二人)和第三人的关系要良好,否则,第三人说话的可信度就比较低了。
2. 对个性强的孩子可能效果差
如果学生的性格比较独立,个性较强,平时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第三人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3. 用滥了就可能无效了
不要在一个学生身上反复使用第三人效应。如果听多了第三人的话,学生就会变得敏感、警觉,会加重对第三人信息的过滤,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也就会降低甚至失去。
4. 千万别“穿帮”
如果第三人的话是无中生有,一旦“穿帮”,无论是第一人还是第三人,学生对他的信任度都将大打折扣。
边吃边聊——可口可乐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试图用一些广告信息说服被试,给其中一部分人附加一瓶可口可乐,而另外一部分人什么也不给。虽然可口可乐和那些信息本身没有任何联系,但结果是得到可乐的被试往往比没有得到的要受到更大的影响。这就是有趣的“可口可乐效应”。
其实,很多教师都在无意中运用过可口可乐效应,最常见的就是用一些小奖品鼓励那些好的行为。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有注意:
可口可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需求;可口可乐与学生的需求越匹配,教育效果越好;可口可乐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
谈话的主题和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切不可舍本逐末。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只要谈话就一定有“可口可乐”。偶一为之,效果不错;次数多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可口可乐效应的典型例句:
1.来,先坐下,喝杯水……
2.天太热了,我们去买个冷饮,边吃边聊。
3.老师知道你喜欢火花,这是我出差时从外地给你带的一套火花。你先放好,我们来谈谈……
好老师都是好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
格林斯潘做过一项研究:如果对具体的语言回答,实验者用“嗯、嗯”等反应,被试者的语言行为会受到明显影响。事实上,行为举止、语调风格、言语方式等其他方式也会对对方产生影响,产生格里斯潘效应。
在学生和你说话时,请别忘了看着对方,并不时地做出回应。这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提升师生对话效果十分重要。
“是的,是的,可是……”——可是效应
“可是效应”是指当我们试图让对方改变观点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对对方的观点先采取“是”的态度(肯定),后采取“可是”的态度,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己方意见的现象。
1. 让学生说话,不急于否定
在谈话中,无论学生说了什么,教师都不要立即下结论或简单否定,尊重学生表达思想的权利,在他们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班主任不失时机地点头称是的同时,以“可是”转折。因为尊重是相互的,老师首先尊重了学生,学生焉能不给老师面子?说到底,这就是一种互惠心理——你对我理解宽容,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
2. “可是效应”的典型例句
理解——“你说的我都听懂了。”
同情——“你也够倒霉的。这事儿不能都怪你。”
温和——“我建议你不妨这样……”
“有什么你就冲着我来吧”——安全阀效应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们把将不同观点、情绪加以宣泄并使心理获得平衡以致有利于组织内部矛盾、冲突的缓和与解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现象,称为“安全阀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也一样,制度没有弹性空间,看上去常规良好,但内部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有了突破口导致爆发,后果通常会很严重。因此也要设置安全阀。
1. 心理疏导利沟通
学生在成绩、升学和思想上承受的压力很大,他们的欲言又止往往是因为有委屈或者有难言之隐,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释放压力,先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一旦学生开了口,就要用各种方式鼓励他说完、说清楚。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了再进行下一步沟通,效果就会好很多。
2. 四个要点不能忘
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是为了释放学生的压力,班主任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人。
发泄情绪要适度,方式、程度和次数都需要控制好,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缓解压力的方法。
在班级里设置一定的渠道,类似于沟通、交流热线,这样学生可以及时和班主任或者心理老师交流。
开展班级活动以缓解学生的压力。
褒贬适度最和谐——黄金分割效应
如果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谈话,那么师生说话的比例用黄金分割比例最合适,即6∶4左右。教师不能一言堂,学生说话必须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师生才能很好地互动。
在一次谈话中,批评和表扬的比例为4∶6最合适。如果你要进行一次以批评教育为目的的谈话,批评的内容也不能超过60%,另外40%应是肯定、鼓励和希望。把六成的批评用四成的鼓励串联起来,学生就不易产生逆反情绪。
先抑后扬,渐入佳境——阿伦森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更喜欢对自己先持批评态度后持肯定态度的人,而不是一直都持肯定态度的人。换句话说,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相反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
和学生谈话时,教师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学生心里必然紧张、焦虑,担心老师对自己的印象不好。随着谈话的进行,褒奖的成分开始增加,学生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晴朗。
另外,学生对老师提出一些要求时,老师可以先予以拒绝并指出存在的困难,和学生进行一番讨价还价后再“勉强答应”,并可就此约法三章,这样学生会更加珍惜机会。
智能手机的校园管理已成为中小学校普遍性难题,对此你怎么看
在学生时代,手机就是工具,首先定义要清楚。禁止带手机肯定是不对,越禁越坏,但是学生在学校读书,学生的手机应该按装专门的管理软件,让学生知道在学习期间手机就是个摆设,想玩也玩不了。
你觉得校园管理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校园管理千头万绪抓根本。
校园管理这个问题有点大。从大的方面说,是对学校人.财.物的管理。细化起来,人的管理又分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勤杂人员的管理。财务管理又分财务帐目管理.财务使用管理.财务制度管理。物的管理有校园建设管理.校园设备管理.。再细分教师管理有班主任管理.任课教师管理.服务教师管理.教师心理管理。学生管理又分走读生管理.住校生管理.学生心理管理。校园建设管理又分硬件管理.软件管理和安全管理。硬件管理有楼.堂.馆.室的管理,学校各种设备的购置.使用.保管.维修。软件管理包括制度的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还有教学管理教务管理;软件管理重点是校风的建设,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打造特色校园,校园的远景规化。
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校园管理最重要最复杂最突出的问题是人的管理,主要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而一般学校对师生管理的薄弱环节是对师生的心理管理不强,重视用制度管理人,忽视用情感和满足心理需要去管理人。比如对教师的管理,用制度约束他可以不违纪,但工作积极性可能没调动起来,心里有情绪,思想有包袱。教师的需要主要就三点,岗位.职称和进俢。这是教师意见最大最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校长和中层干部应掌握教师的不同心理需要,从心理关怀的角度对不同需求的教师给予合情合理的解释和安排,把教师的负面情绪降到最低,使教师能心情舒畅的接受学校的安排。心理感化比制度约束效果好的多。
校园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校风的建设。校风最能反映出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精神面貌,也最能影响学校工作的好坏。特色学校特在什么地方?就是校风的不同!有不少学校制定了校训,不过校训成了永久的牌子和一时的口号。时间长了,校训的意识淡化了,不起什么作用,对工作和学习没有任何影响,流于形式。怎么做对?学校得认真的研究落实才行!如何落实?必须得通过组织安排各种活动,通过心理管理,将校训内化入心,将校训转化为校魂,变成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校魂才是特色学校的核心所在!
校园管理任务繁重,一校之长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成效,只有解放思想,走改革创新之路才能再创辉煌!
目前的学校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
社会因存在并解决问题而推动进步,教育也是如此。随着信息时代的大踏步,人口流动的多元化,教育自然产生了些许不适应的问题。比如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费用、教师队伍建设,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社会中有关利益方的参与与协调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的管理方、实施方、使用方和权利方的协调配合
管理方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政府,对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起到管控作用。但是由于有些信息不对等,信息滞后等原因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偏低的想象常有。比如学校校舍资源以及部分政府公共图书资源使用率都不是特别高,另外管理人员积极性低,对资源利用的开发性、主动性不高【当然某些制度它就制约了资源利用的自主性】
实施方
实施方就是各级学校,由于近来学校体制限制与社会舆论限制,老师对孩子的管教到底该如何——严管?放任?这都是尚待解的问题
使用方
社会的飞速发展,直接结果就是,很多知识学即已成过去式。而现在的大多数企业看短期效益,对实用性技能要求居高不下。导致学习基础学科的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限制了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系统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传承
权利方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教育的权利方就是家庭。每个家庭的消费税收支撑了教育及其他社会公共事业,教育自然为每个家庭服务。但是,因地域差异,每个地区配备的教育资源不尽相同,甚至出现人为偏差,直接导致受教育权利主体的权益不均衡。另外权利方【家庭】自身作为一个散的群体,其意见、意愿本身也是多种多样的,无法达成共识
信息时代必将推动教育变革,教育变革将聚焦于管理方集中力量调整实施方、使用方、权利方的权责关系。育邻人 为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而生
有些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引入企业化管化管理,甚至比企业管理更为严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确实越来越多的学校对教师管理引入企业化管理,很多学校已经慢慢失去了一种尊师重道的学术氛围,取而代之的是将老师变成如流水线上生产的工人,这些所谓的企业化管理在学校体现出现就是:
1,考勤不合理,上班打卡,考勤时间和收入严格挂钩。
2,指标精细化要求,比如学生参加活动出勤率等等,都会和班主任考核挂钩。
3,各种检查和教学评比,美曰其名提高业务综合素质。
4,各种行政任务下放,让老师完成,甚至占用老师正常教学时间。
5,老师很多时候成为牺牲品,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或是为了迎合家长以及社会舆论的不合理要求,不惜将老师作为牺牲品,一般学校出了什么事情都会让老师背锅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
1,教育机制的不完善,让很多不合理现象发生在学校管理上。
2,不够尊师重道,这种企业化管理模式之下,老师是不会思考的一线流水工人,而不是灵魂的工程师。
3,行政主导化,行政主导教育,从管理上可以看出很多管理制度的制订根本就没有从教师正常教学这一目的出发。
4,利益驱使化,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完成任何和获取最大利益,缺乏办教育做教育的初衷。
这种学校管理企业化最终会把教育引入歧途,最终毁了的不是教师而是受教育的这些学生。
学校不断出现体罚现象,老师“被”制约,校园该如何管理,老师该如何教育孩子
对学生的管理是宽严相济!
关于教师体罚相关规定是明令禁止的。我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还有一个很惊奇的发现:
在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程》,明明白白的写着: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我喜出望外。那么既然赋予了老师有批评教育权。但是这个批评教育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我却没有找到任何明确的规定。
我还是比较欣赏《好老师》电影里面苗老师的做法,宽严相济。很多人会说,如果把苗老师放在现在的这种社会环境下,可能被开除了好几回了。但是我觉得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有爱心。因为该立的规矩必须立,人要有一定的敬畏之心,要守一定的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现实是老师对学生罚站都被称为体罚。老师让违纪的学生打扫卫生都被称为变相体罚。老师的批评教育,被扣上了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的帽子。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叙述,他的小学老师把教鞭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经给过一个顽皮学生一个耳光,这反而成了成功的教育典型案例。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适度的惩戒教育,是以恶制恶,是一种正常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希望我们国家在法律规范范围内。规范教师的惩戒权,让老师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我是汇智坊,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乡镇学区或中心学校这个管理机构有存在的必要吗
中心学校或乡镇学区作为现阶段的过渡性机构,存在必定有他的理由。
第一,他是政府领导下的协调处。代表教育部门向上级争资争项、处理协调、统一管理的重要组织机构,既代表了教育的形象,也代表了人民政府的形象。
第二,他是矛盾化解的集中营。各乡镇都有很多矛盾,诸如校长与老师之间,校长与校长之间,校长与周边关系之间,民师问题,债务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等,都会让校长无法从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更不用说去争项目、搞建设、抓质量、谋发展。
第三、他是教育行政的调度者。全镇的教师人事、退休教师的管理、布局调整的谋划、重大活动的统领等等都需要统一调度,特别是全盘考虑上具有独到的作用。
但中心学校也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员膨胀,一般的乡镇人员大多有六到八个,人员多,需要的经费就多。
二是经费开支大,主要是接待费、差旅费。
三是想进中心学校的人越来越多,不好控制。因为中心学校人员大多数不上课。四是有的乡镇学校太少,根本不需要中心学校这一机构。钱从哪里来,一是向上级要,而是找关系讨,
三是向学校收,势必也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发展
关于分设核算点的问题,我认为把核算点分开由两人管理不利于开展工作,一是不利于团结,二是不利于统一调度,三是不利于经费的节约,四是不利于教育的发展,让小学和中学形成对立面。
因此,我认为关于撤销中心学校不能操之过急,得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事,采取逐步撤销或改制的办法。原因是政府部门还有很多不适应教育的这种管理体制,学校还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关键是人员的分流还没有统一的方案。如果这方面没有做好工作,势必会造成新的矛盾,而且矛盾会全部集中到教育局。每个乡镇都有乡镇的难处,如果不从实际出发,或者全县不做到一盘棋,不仅不是教育改革的成功,反而成为改革的败笔。
因此我认为:分三步走的办法逐步撤销:
第一步,全县统一标准,对全县各乡镇的人员进行一刀切,按照教育局的规定,诸如按照53岁或者更大一点的提前退休,毕竟教育组的老同志都是为教育做过巨大贡献的。然后再来按照职数每乡镇只设校长一名,三教干事一名,会计一名,政教后勤干事一名。还有多余的人数由各乡镇自行处理。乡镇小的也可以由学校的正副校长兼任。校长若到了年龄,不再设校长,由中学校长或小学校长兼任。与此同时限制中心学校的经费使用,严格按照各乡镇的规模(学生数的多少)来控制。
第二步,设立学区进行管理,每个乡镇从第一步中的中心学校成员中抽一名人员保留,二到三个乡镇组合成一个学区,全县可以设立四个学区,分别以团风县的名人来命名,如上巴河镇、总路嘴镇、马曹庙镇可以叫熊十力学区,回龙山镇、方高坪镇、淋山河镇设为李四光学区,但店镇、贾庙乡、杜皮乡设为包惠僧学区(或张体学),城区内的实中、实小、思源及团风镇设为王亚南学区。每个学区仍设学区主任一名,三教干事一名,财统干事一名,政工干事一名,每乡镇选择一名与当地党委政府保持联系与协调。
第三步,完全撤销。由中学校长完全统领全镇,做到人、财、物全面调度。当然这也要根据学生人数的实际情况来定,按照各乡镇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小学一二年级在开始反弹。若确实需要保留也可按照学区的管理体制去管理。中国沿海地区及一些发达地区都采用这样的方式去管理,不仅能节约经费,而且能做到协调,也不会影响到各乡镇的发展,教育局的制度、规划也能做到快速传达、执行。而且在一个学区内更能统一联考、人员可以调度、竞争机制更能引入,搞教学教研活动也能做到联办,相互取经,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而且经费更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
在学校时,一些“问题学生”调皮难管,到社会后反而比一些学习好的学生能力强,你怎么看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我是专注教育15年的“美蛙英语”老师。
对于题主说的问题,我认为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问题学生”该如何定义?这个问题到底是指学习,还是品行,或者就是活泼多动一点而已。我们传统对问题学生的理解,要么就是学生成绩很差,还不长进,要么就是品行不端,喜欢打架骂人斗殴等一些恶劣行为。但实际还有一种学生,我们也往往会把他们归类为问题学生,那就是活泼好动,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不守纪律,学习一般的孩子,这类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都不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
从一般性规律来说,成绩一直都很差,品行不端的学生,后续的学习和能力往往也是非常一般,我说的是社会主流能接受的能力体现,并不是说所谓“道上能摆平”的能力。道理其实很简单,这类问题学生的能力也许很强,但我们根本没法去证实一直学习都很高的学习能力就不强,从我们周围的同学来看,学习好的孩子能力更是超强,至少不会反常到比问题学生还要差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刚说的问题学生中,还有一部分是活泼好动不守规矩型的,依据我们的经验,这类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确能力超强,很多都是在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发展中活跃份子,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和开放,会更能萌发出创新创业的想法。从这个观点来说,问题学生比成绩好的学生能力强也是不无道理的。
但不管怎么样,走上社会的能力大小和在校期间的学习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和是不是问题学生没有必然联系。但在校期间表现良好,学习优秀,品德优良的学生,总是受欢迎的,走上社会后也更是大概率的佼佼者。
总之,哪个家长也不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先成为问题学生,然后走上社会可以拥有超强的能力,因为那永远都是传说和自欺欺人,不是绝对的客观规律。
欢迎大家继续留意讨论,分享你的观点,支持我的话给我点个赞哦,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