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文(你最喜欢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哪首)_四行_莎士比亚_音节

你最喜欢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哪首

我最喜欢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

当我受尽命运的浩劫和世人的白眼, 独自哀伤这飘零的身世, 徒用无益的呼吁惊动那耳聋的苍天, 顾影自怜,诅咒自己的命运, 却羡慕他人前程似锦。

想有他的仪表堂堂,想有他的交友宽广, 羡这人才华横溢,慕那人文采飞扬, 独独自己一无所长; 思来想去几欲把自己看轻, 却猛然间想起了你,

就像破晓时的云雀,从阴霾的大地腾空而起, 展开羽翼高歌于浩瀚的天宇; 思卿至爱,心中便生财富无限, 纵帝王屈尊就我,不与换江山。

这首诗用了反衬手法。前半部写自己身世卑微、遭人白眼的悲凉命运,羡慕别人的仪表、才华和社交以至看轻自己。自卑、羡慕和消沉情绪一片“昏暗”。

“猛然间想起了你”笔锋一转,“破晓云雀、腾空而起、展翅高歌”,情绪的色彩一下亮了起来。最后落于“不与换江山”,反衬出热烈的“思卿之爱”!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是情感十分细腻。比如“飘零的世界”、“徒用无用的呼吁”、“耳聋的苍天”,都极细腻地表达了悲凉、伤感、无助和哀怨的情感。

“破晓时”、“腾空而起”、“展开羽翼”和“高歌”一系列动作,点亮了情绪色彩,表现欣喜、激动的热烈感情。与之前的“昏暗”情绪形成鲜明反差。

“思卿至爱,心中便生财富无限, 纵帝王屈尊就我,不与换江山”, 将全诗推向高潮。所有铺垫都是为“不与换江山”的“思卿之爱”。怎能不感人呢?

什么是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又叫“商籁”诗 为音译。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和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诗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诗作,视为十四行诗的典范,竞相仿效。

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彼得拉克诗体。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

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诗句有10个抑扬格音节。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

普希金创立的“奥涅金诗节”:每一诗节中包含十四个诗行,每一诗行中包含四个轻重格音步,每音步两个音节;这十四个诗行中,有的每行结尾为轻音者,谓之“阴韵”,9个音节(最后一个轻音音节不构成音步);有的每行结尾为重音者谓之“阳韵”,8个音节;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之间又有严格的要求。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梁宗岱和辜正坤谁翻译的最好为什么

莎翁是世界文豪。他的剧作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更为国人津津乐道。除此之外,他一生还写了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诗”。

关于“十四行诗”有必要作个简单介绍:十四行诗,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特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诗句有10个抑扬格音节。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

所以说,莎翁的十四行诗更是一种创新,也更具有诗歌魅力。这里我们辑录其中一首来欣赏:

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 我绝不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会有任何障碍;爱算不得真爱, 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 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 哦,绝不!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 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却无穷。 爱不受时光的播弄,尽管红颜 和皓齿难免遭受时光的毒手; 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 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我这话若说错,并被证明不确, 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

我不知道这首诗是谁翻译过来,我也不懂英文。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感觉这样的译作读起来就是优美的诗歌。很早也买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大致记得是朱生豪翻译的,读过了,时间久远也早忘记了。其实,普通读者读翻译作品,没必要去管它是谁的译本。只要自己能读出其中意味,觉得有读头就好。

别说是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拿中国古诗词,古文的翻译,都是一项不容易的事情。一个老师有一个老师的审美意趣,还有各人文化素养不同,有的老师给学生讲解古诗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能融会贯通,有些老师死抠字眼,讲了好多,学生仍旧感觉模糊。这是能力问题。

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也是一个个人重新创作的问题,谁的翻译更能接近作者创作的灵魂,同时也能获得更多读者,谁就是赢家。

据我所知,翻译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不止梁宗岱和辜正坤二位,朱生豪、梁实秋、汴之琳,施咸荣等都翻译过十四行诗,其中朱生豪的译本得到很多人认可。

最后一句话,喜欢谁的译本,你就去读谁的。怎样才算翻译的好,这是学术讨论的问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