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哪些败笔?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莎士比亚的著作,有什么特别的我国文化里没有的闪光点吗_莎士比亚_戏剧_悲剧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哪些败笔

特定时代有特定时代的价值观和表现形式,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历史上很少有没有败笔的东西,这个问题其实,没啥意义,就像平安时代的贵族女性都把眉毛剃得剩一点,还把牙齿染黑,现代人看丑的雅痞,那个时候就是风尚与美,就像盛唐时期流行以肥为美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莎士比亚的著作,有什么特别的我国文化里没有的闪光点吗

【英】威廉•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少数几个人文主义“巨人”中,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的威名不同凡响。他为我们留下了37个剧作、两部叙事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其中一些悲剧和喜剧作品,堪称世界文苑中少有的艺术珍品。歌德曾经说过,“莎士比亚就是无限”。大仲马甚至称他“仅次于上帝”,说“创造得最多的是莎士比亚”。而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也有许多科学、崇高的评价,如要求文艺“莎士比亚化”,使作品“达到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恩格斯语)

莎士比亚,生于英国内地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之家,早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过书。后因家境日趋困顿,1585年前后,去伦敦谋生。起初在剧院里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当一名地位低贱的雇用演员。随着生活和舞台经验的日益深厚,开始戏剧创作活动,遭到一些专业剧作者即所谓“大学才子”的白眼,被诬为混迹于白鸽群中的“乌鸦”。然而,不懈的努力,非凡的艺术才华,终于使他脱颖而出。

莎士比亚创作活动大体可分三个时期。早期(1590——1600)主要创作历史剧和喜剧,作品基调愉快乐观,洋溢着浪漫色彩;中期(1601——1607),主要创作悲剧,风格悲愤沉郁,具有强烈的揭露批判力量;后期(1608——1612)主要创作传奇剧,批判锋芒减弱,对黑暗现实时取和解、宽容态度,表露出作家的思想矛盾和时代、阶级局限。

代表作《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通过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而遭毁灭的悲剧描绘,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一曲悲壮的颂歌。《奧赛罗》向人们叙述了又一个悲剧:摩尔人贵族奥赛罗,由于多疑和嫉妒,听信谗言、掐死无辜妻子苔丝德蒙娜,自己也悔恨自杀。剧本愤怒抨击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罗宻欧与朱丽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强烈控诉了残酷扼杀美好、纯洁的爱情的封建势力。而《麦克佩斯》对个人野心发出了深沉的诅咒,是剧作家运用心理描写的杰作。喜剧《威尼斯商人》,写高利贷者夏洛克乘人之危而放债、欲割债务人身上一磅肉以图报复、终于惨败的离奇故事,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内部争斗的凶残和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极富讽刺意义。莎士比亚剧作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

莎士比亚的作品好在哪

莎士比亚实现了文学与戏剧交融跨界的融合,他的四大悲剧如同一个强大的包孕体,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经典母题。

一、经典与常态的灵活置换

比如哈姆雷特对应了原罪的母题,《李尔王》则显现出宽恕的主题,《麦克白》透着审判的母题,而《奥赛罗》则完美诠释了谎言的母题。

除此以外,莎翁的戏剧语言是非常诗意化的,比如朱生豪译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这样的经典对话:

换一个名字吧

姓名本身没有意义的

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

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

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的整个的心灵,陪唱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

在这种典型的情侣间对话,可以被轻易地置换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莎翁戏剧的现代性场景转换,试想,网恋的情侣,不满意对方的昵称,一起玩闹思索,这么一想,莎翁的戏剧实则是一种可以常态化的场景转换。

二、喜欢与讨厌的情感交换

这一点,是从大师的角度解读莎翁作品。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句话放在这里不一定准确,但是大师之间的喜憎爱好却是一件颇有谈资的事情。

正如纳博科夫不喜陀思妥耶夫斯基“风格即一切“的论断,因为纳博科夫对文本细读有着自己细腻而独到的理解,他十分注重文字的质地以及修辞。

而对于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对他的评价就比较模糊了。某种意义上,这两位人物是站在天平的两端,列夫托尔斯泰是缺少书生气质的现实主义,而莎士比亚刚好是书生气很浓的浪漫主义创作者,但这里并不是否定莎士比亚其他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只是针对他们的主题风格而言。

在它看来莎士比亚的作品确实相对于荷马史诗,显得华丽很多。

三、戏剧与悲剧的创作置换

莎翁是全才,他对于喜剧的创造力一点儿也不亚于他的悲剧创作。

比如其中经典的有《第十二夜》,这部剧作的情感线十分丰富。奥西诺热烈追求奥利维亚,而奥西诺有一个深情的暗恋者维奥拉,而奥利维亚呢,又对奥西诺一见倾心。除此以外,还有一条情感线穿插文本,马福利对奥利维亚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式的痴心妄想,西巴斯辛与奥利维亚那种误会式爱情……

莎士比亚的戏剧奏唱着浪漫抒情的美感,洋溢着乐观开朗的基调。

对于他的悲剧,《哈姆雷特》式的迟宕人文主义贵族矛盾体,诠释了一个时代的侧面。

哈姆雷特一方面有着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式的自我认知,但是在复仇等行为中展现出犹豫甚至迟钝的行为,这不单是十字路口的重叠心理状态,更是缩小的人性剪影。

总之,莎士比亚无奈对于英国还是世界文坛,都是珍珠的璀璨,不可凑泊。(作者:一只润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