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著名吗?风陵渡距离潼关不过7里,为何从未有人从此攻破潼关_潼关_关中_黄河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潼关 潼关 关中 黄河

本文目录

  • 潼关著名吗
  • 风陵渡距离潼关不过7里,为何从未有人从此攻破潼关
  • 在古代,潼关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 历史上潼关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突破潼关便可以占领中原图谋天下
  • 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潼关著名吗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在黄河和渭河的交汇处,潼关南靠秦岭,北接黄河,凭借地势之险要,易守难攻,成为中国第二名关。无论是中原王朝向西入关中平原可直达西域,还是关中政权向东进入中原,潼关都是必经之地。只要占领了潼关,向西便可以驰骋千里,向东再破函谷关便可进洛阳,入主中原。历史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关乎到东西政权的生死存亡。明朝《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唐朝武则天时,迁移到现在的潼关城遗址处。212年,曹操与马超、韩遂在潼关大战,潼关从此名扬天下。历代统治者都会在此驻重兵把守。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到此,称之为天下第一城,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第一关”挂于城门上。后因修建三门峡水电站,潼关县城迁移到如今的位置。

秦朝、汉朝、唐朝把首都定在长安,是非常明智的,关中地区本是一个盆地,四面环山,只有向东有缺口,守住潼关,进可取中原,退可以自保一亩三分地。国都无后顾之忧,这也是秦汉唐能统一中国的一个基础条件。

玩三国游戏时,只要把潼关、函谷关守好,就可保西北和蜀地无忧。再南下四川,搞定西南,守住交趾,然后精锐部队出潼关,占据黄河北岸要塞,清扫整个河北,最后多路进发,平定江南,一统天下。

如今处于和平年代,再加交通和运输工具的发展,潼关已经无险可守,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已经不复存在,只能留给后人无限的回忆。

风陵渡距离潼关不过7里,为何从未有人从此攻破潼关

提及风陵渡,更多的人可能会想到金庸老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所写到的郭襄和杨过初遇的故事。

一见杨过误终身。

风陵渡真实存在于黄河河岸岸边,同时和潼关隔河相望,距离非常近。

先放一张图,看一看为什么不能从风陵渡直接进攻潼关: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风陵渡的归属要属于河东战区。

河东战区这块地方,在古代王朝中,它的历史地位不容小觑。

这块战区大抵以河津、运城、河东为中心,恰好形成了一个环形的战略要冲。

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河东战区经常受到战火的波及,成为了各大势力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

顾祖禹曾经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谈及到了河东地区的情况:

“秦、汉以降,河东多事,襟带河、汾,翼蔽关、洛,推为雄胜。”

在王朝板荡之际,河东战区是关中平原、洛阳地区两大地区之间的战略缓冲区域,而长安、洛阳又是汉唐以前王朝的政治重心,夹在这样的两个政治中心,河东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了解了河东战区的地位位置,我们就可以说一下为什么没有人会选择从风陵渡进攻潼关。

前面的地形图相信大家已经对风陵渡一带的地形有所了解。

风陵渡的地势要远远抵御潼关所在的那一块山垣,虽然潼关的位置几经变迁,不断从山垣上迁移下来,最终伫立在了黄河河岸边。

可是,即便是已经迁移到黄河河岸边的潼关,风陵渡方面的威胁也可以几乎忽略不计。

我们可以看一下潼关所在地的地形:

没错,可能很多人都能够看得出来,潼关城所在的地区,是没有较大的平原缓冲区域,这也意味着大军一旦从风陵渡冲击潼关,无法找到一块合力的落脚点,整个大军反而会因为前方堵塞而混乱不堪。

潼关对于风陵渡而言,其实就是一块家门前的钢板,踢不得,踹不动。

更多的时候,潼关的作用在于抵挡洛阳一点的入侵势力,并不是为了抵挡河东势力而修筑。因此,河东势力在选择进攻的时候,关中平原才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地区,只要拿下关中,潼关的威胁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几乎大多数守将都会望风而降。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河东势力在进攻关中平原的时候,共有三条通路可供选择:

  • 从龙门渡渡过黄河

  • 从蒲坂津渡过黄河

  • 从风陵渡渡过黄河

这三条关中通路,因为龙门渡的位置靠北,很多时候可能大军还没有逼近关中平原,前锋军队就已经被击垮,这条通路也很少有人会选择由此进军。

大兵团作战,作为忌讳将战线拉伸太长,这样不仅无法对于关中地区造成有效的打击,还在很大程度上瓦解自己大军的战斗力。

从这里来看,蒲坂津毫无疑问是最为主要的进攻渡口,从这里进攻,河东的军事力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关中平原的腹地,瓦解关中平原的统治力量。

当然更多的是会选择以主力突破蒲坂津,而以奇兵从龙门渡、风陵渡进行突袭的方式进行多方位的进攻部署。

风陵渡在很多人眼中,可能真的是一个充满浪漫诗意的黄河渡口。可是,曾经的风陵渡经历过战火的荼毒,王朝的更迭也曾将这里践踏的满目疮痍。

曾经的那段历史虽然早已经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可风陵渡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也承载了太多的物是人非,兵戈战火。

在古代,潼关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东汉末年,黄河水位下切,加之稠桑原顶端的森林植被已经被破坏,所以先秦时代的函谷关已经失去了天险的作用。于是,位于淆函道西端的潼关就做了替补。

有关潼关的第一次历史记载是曹操与马超的战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等屯潼关。”不过,最后曹操虽然打胜了,却留下了“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的“美谈”。

潼关位于名为麟趾原的黄土塬体上,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原一样,麟趾塬也是顶面平坦,且从秦岭延伸下来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稠桑原之中,而潼关则位于海波550米的麟趾塬之上。

麟趾塬东侧是名为远望沟的深沟,西侧是名为禁沟的深壑。二者沟中都有水,在水流和雨水的反复冲刷下变得壁如刀削。潼关初建时,从函谷关方向来的敌人想要经过麟趾塬必须先登上塬顶,再下禁沟,然后顺着潼水走到潼水、渭水和黄河三水交汇之处才能进入关中。所以汉潼关就建在了下塬的必经之路。

但是,一般而言,但凡守卫重要城市首先靠的就是外围的关隘,仅仅凭城拒守总是不明智的。所以想要登上潼关拒守的塬体必须要经过潼关第一道门户——金陡关。即使打破金陡关,前面还有一条名为黄巷坂的窄路。想登麟趾塬,只能通过黄巷坂。这条路和函谷道一样,南面紧靠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有一孔道,宽仅数米,仅容单车,也是丸泥可塞。当地人亦称之为“五里暗门”,“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因为道路奇险,所以非常适合伏兵

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潼关吏》中这样描述潼关东门外的险要:“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沿着黄巷坂上了塬体,才算来到大boss潼关面前。但是这还不算完。大boss潼关背后还有一个查岗的原配时常盯着潼关的一举一动,这个原配就是禁沟。通过潼关城后,下了塬体就来到了禁沟。

禁沟,北起禁沟与潼河交汇处,南至秦岭,南北长约15公里。禁沟沟底经过长期雨水冲刷,形成了一条宽30米的坡道,成为通往潼关城后路的一条军事要道。由于禁沟向南可以直抵秦岭,并通向武关方向,倘若敌人自武关方向来,就会绕过潼关直接进入关中,因此禁谷的防御是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作为潼关防守的配套,在禁谷山谷两侧建有十二个关隘,称作十二连城,因唐朝时禁止行人通行,所以才取名为“禁沟”。

禁沟两侧烽火台已经渐渐湮灭

到了隋朝,在汉潼关以南大约4里处,位置大约在城北村与杨家村之间,因为雨水与沟中水流的长期冲刷,麟趾塬出现了一条沟道,上达禁沟,下抵塬体,当地人称此沟为“坑兽槛谷”。为了控制这条新的通道,隋朝在该沟道上口北侧修建了新潼关。于是,汉潼关被称为潼关南城,隋潼关被称为潼关北城。

到了公元691年,也就是唐朝武则天时代,潼关遇到了和汉函谷关一样的问题,那就是黄河水位下切。汉朝初建潼关,因为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要想通过潼关只能登上麟趾塬,但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河道不断加深,河床不断下降,原来的河床已经裸露了出来,形成河滩,从而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行人从黄巷坂出来,不必再登塬,直接从河滩上过去就行。

如此一来,麟趾塬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摆设。因此唐政府就给潼关挪了地方,从塬上移到了河滩,新修建的唐潼关在黄河河谷南侧一个晚近形成且海波在400米左右的低台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麟趾塬汉潼关约2公里,同时也把原来经汉潼关走禁沟的旧路废止了。

最后,附上《山海关志》中的一句话足可说明潼关的意义,“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历史上潼关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突破潼关便可以占领中原图谋天下

历史上的潼关乃兵家必争要冲,?多次大规模的战役发生于此处,大秦帝国岀函谷关夺河西之地也赖?此关。历史上最?明的莫过于安史之乱时的潼关保卫战了。封常青由于河南战败,被老眼昏花,乱成一团的唐玄宗处斩,?令老将哥适汗领十余万大军据险而守,潼关乃险关要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唐玄宗不顾哥适汗的对应策略,以蛋击石,自丧天朝百余年的大好河山,主动岀击大败而退,以至长安失守,真乃祸国殃民之罪槐祸首。抗日战争时日本帝国主义也多次岀击潼关要塞,被胡宗南的几十万河防部队打败。确保了西北一隅据险而安。

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 潼关和函谷关一直是非常令人迷惑不解的两个关口。很多人不解的是,为什么秦国要用函谷关作为关口,而汉代之后都用潼关作为关口?
  • 还有一个特别不解的是,汉代以后函谷关竟然弃而不用了,只守潼关去了。难道他们不担心敌人从函谷关进去吗?
  •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是因为没有看清函谷关和潼关在地图上的位置。

1)函谷关和潼关是在一个峡谷中,分东西两头。

我们这样说,从洛阳到西安这一段路程。先从洛阳往西走,然后到达函谷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县。

到灵宝以后,从灵宝到西安这段路程就非常难走了。因为河南是平原,而从灵宝往西,有一条黄河。河北便是中条山,山势险峻。河南边是秦岭,也是崇山峻岭。非常难走。

但天无绝人之路,从灵宝到西安在两山之间有一个峡谷,峡谷的入口就是函谷关。然后一直沿着峡谷往西走,就是去西安方向。大概走六十公里,就到了峡谷的尽头,尽头这个地方,就是潼关。潼关再向西就是关中平原,西安就在关中平原内!

现在搞明白了吧!原来从洛阳到西安都是崇山峻岭,但老天爷留了一条峡谷。可以顺利的从洛阳到西安。峡谷的两头,东边是函谷关,西边是潼关。

原来两个关守的是一条路。只是需求不同才选择不同的地方防守。

2)秦国为什么选择在函谷关驻守?

函谷关刚开始是魏国的,是秦孝公从魏国手里把函谷关夺了过来。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的秦穆公为什么一定要和晋国交好的原因。只要两国关系不好,晋国只要掐断函谷关,秦国就只能躲在关中平原不能出来一步。

后来三家分晋后,秦孝公就趁乱把函谷关夺了回来。函谷关一到手,秦国算是打开了进攻山东诸国的通路,而山东诸国进攻只能到函谷关,根本攻不下函谷关。这也是秦国为什么一个国家能对抗六个国家的原因。

山东六国也憋屈啊,只要到函谷关,无论如何是打不进去了,只好收兵!对秦国来说,倚杖函谷关天险,进可以打山东诸国,退可以固若金汤。简直是太舒服了!

3)汉代以后为什么选择潼关?

当中国完成大一统,函谷关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变成了国家中的一部分。西安作为帝京的话,肯定是潼关的位置更重要一些。

如果函谷关和潼关都守的话,肯定是浪费人力和物力。只守一个潼关更划得来些。因此慢慢的函谷关就放弃了。

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所以曹操直接守西头,目的是对付西安方向的敌人。因此作用也不一样了。

在随后的朝代中,潼关的位置也因防御的敌人不同而有所改变。在隋朝中,隋大业七年(611年),移关城于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两座关城, 形势更加险要。唐天授二年(691年),潼关又从塬上北迁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潼关。 历代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驻屯重兵,设关把守。

唐代之后,潼关的大致位置没有变,而是各自加固而已,但潼关作为进入西安的门户,在历次战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潼关和函谷关在中国战争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据统计,单单重要的能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在潼关打了45次,在函谷关打了13次。特别是明清以前,守住潼关就可以得天下。而北宋的灭亡,也正是金兵统帅完颜宗翰守着潼关,大宋的精锐西路军无法过函谷关解救开封之围。所以造成北宋的灭亡。而抗战时,这两座雄关对阻挡日军有非常大的帮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