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免费阅读(湖海散人罗贯中,为何能写出巨著《三国演义》)_公孙_演义_元朝

本文目录

  • 湖海散人罗贯中,为何能写出巨著《三国演义》
  •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更贴近历史,为何不把《三国志》列为四大名著
  • 陈寿的历史《三国志》,和罗贯中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有何区别
  • 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其主题思想是什么《三国演义》这本书有何价值
  • 《三国演义》小说里最震撼你的一个人是谁
  •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属于武侠小说吗,为什么
  • 有人说看《三国演义》还不如看《三国志》.这两种区分在于哪里
  • 《三国演义》里都有哪些故事
  • 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哪些地名你知道多少
  • 为什么《三国演义》等名著很多人看不下去还叫名著呢

湖海散人罗贯中,为何能写出巨著《三国演义》

一、元朝统治者矮化奴役中原汉人的民族矛盾,是激发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确立汉室正统思想的精神内核

元朝统治依靠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结束了宋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整合,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元朝饱受诟病的人种等级划分制度,刺激和恶化了民族关系和社会矛盾,为其灭亡也埋下了伏笔。

元朝将其统治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4个等级,蒙古族自然在所有人中名列第一等,是元朝的“国姓”;第二等是色目人,主要包括西域人,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民族;第三等是汉人,这里的汉人不是泛指全部的汉人,而是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加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被划为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又被称做蛮人、新附民,这部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主要是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人,也就是淮河以南的南宋人。

罗贯中所处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汉人、南人在元残暴统治下的悲惨遭遇,作为一名血性男儿,心中自然愤怒异常,他在《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之所以始终坚持汉室正统,尊刘排曹的思想根源,相当大程度出于对元朝统治者的影射和讽刺。

二、青年时期参与抗元农民起义的军事生涯,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描写宏大战争场面的实践基础

元朝蒙古族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惠宗至正十一年,也就是1351年五月,杜遵道、韩山童、刘福通率领白莲教教民和修治黄河的民工在颖州起事,以红巾为标志,后称为“红巾军”。八月,邳县人芝麻李、赵君用、毛贵、彭大等人起义,攻占徐州城。这是红巾军攻克的第一个重镇。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蕲州起义,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开创西系红军根据地。十一月,江西邓南二起义,攻瑞州,被镇压。十二月河南邓州王权与张椿发动起义,攻占邓州、南阳,时称“北琐红军”。惠宗至正十二年,也就是1352年正月,孟海马占领襄阳,称“南琐红军”。

二月,郭子兴等起义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后加入刘福通起义军。

惠宗至正十三年,也就是1353年正月,盐徒张士诚起兵泰州,袭据高邮,截南北路。

当时元朝四处都是农民起义,其中有几股势力较为庞大,一是朱元璋,一是陈友谅,一是张士诚。朱元璋所部是其中势力最弱的一支。

罗贯中曾经投身于张士诚军中做谋士,经历了南征北战的军旅铁血生涯,这段经历为他以后描写战争场面奠定了基础。《三国演义》中的上百场战争都写得各具特色,无一重复。最精彩的要数赤壁之战,两国交战,却也是三方势力的角力伐谋。军事活动中交叉着大量的外交活动、策反活动,三国时期的谋臣战将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三、军事失利、忠义良言不被采纳的残酷现实,是罗贯中无奈退隐、诉求文字以抒胸怀的直接动力

在元末农民起义的队伍中,最后的三支最为强大的力量就是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这种情形与三国演义中的三方鼎立极为相仿。据传,张士诚不听罗贯中忠言之劝,以致错失宝贵战机,以致最后败北。

而在三支起义军争斗过程中,朱元璋表现出了过人的谋略和智慧,为了麻痹元朝,朱元璋还曾送礼物给元朝,表示愿意招安。此后他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立刻与元朝翻脸了。

罗贯中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隐民间,在明朝初年,郁郁不得志的罗贯中,在明朝朝廷的默许下,以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开始了《三国演义》的创作历程。陈寿《三国志》取材谨慎,文笔简洁,但是以魏国年号为正统的这种写法,不被当时人们接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掺杂了很多天命不可知的观念。比如诸葛亮这个人虽然神鬼莫测,可最后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似乎也是罗贯中对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种自嘲和解脱。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更贴近历史,为何不把《三国志》列为四大名著

从《汉献帝与曹操》一文联系到陈寿《三国志》之随想

这是另一种视角下历史的其中之一。由于古典四大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的广泛深远影响,大众和一般读者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大都局限在演义的思维定势中——曹操是欺君罔上的历史“奸雄”,献帝是单纯受害的末代傀儡。只有相对少数的部分读者,并同时对历史有刨根问底兴趣和习惯的,才会结合《三国演义》有关情节,进一步关注认真阅读陈寿《三国志》的相关记载。至于曹献关系,《三国志》客观地记述了献帝此前就已沦为傀儡,并处于颠沛流离中的状态,以及有赖曹操提供存身之地和曹操借用献帝天子名义更有利于进行平定中国北方战争的基本事实。在这一点上,尊汉抑曹可以,刻意推翻史实或完全掩盖,则可能导致成为整体败笔之作。在这一框架之下,其他情节移花接木也好,张冠李戴也罢,包括虚构夸大捕风捉影……诸多细节进行艺术化处理,都已不是问题。罗贯中处理得很好,使《三国演义》远超所有历史演义,名列四大。

同时,《三国志》列入“前四史”,也绝不仅是朝代排列先后顺序的原因,首先是它遵循了从《左传》开始的史学精神和“信史”规则。当然,作为旧蜀吏而后被“征召”食晋禄的陈寿,用今天的话说,不能不顾忌当时的“意识形态”。出于生存安全和饭碗的考虑,对晋司马氏代曹魏的过程,尤其像曹髦被弑等诸多情节多所隐讳。但除了这种不得已支配下的曲笔,《三国志》其它方面均能做到翔实可信。至于文章简略,只是史料占有多寡的问题。比如追溯前代曹魏代汉,尤其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形成与发展这样的可大可小关节处,加上裴松之的注文,就都能让后人读后体味表里,明白真相,虽然这与肯定晋政权的合法性必须以曹魏为正统的思想也有一定关系。不过,虽是身后事,陈寿这种史观也被古今史学界普遍接受并继承。这篇短文章侧重讲了相关事实并分析了前因后果,这恐怕是连易中天《品三国》都未曾深入涉及的问题。好的文章不在长短,有见地,发人之之所未发才是关键。




陈寿的历史《三国志》,和罗贯中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有何区别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官府修史,而蜀国为自行收集,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之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单独流传于世,直到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与正规史书略有差异。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人文长篇小说。

两书的区别表现如下:

1.两书的性质不同。《三国志》是史书,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小说。

2.两书的作者不同。《三国志》是西晋初年史学家陈寿著,而《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著。

3.两书的内容不同。《三国志》是三国时期的史料,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4.两书的体裁不同。《三国志》是国别体,而《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小说。

5·创作年代不同。《三国志》创作于西晋初年,而《三国演义》则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洪武年间。

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其主题思想是什么《三国演义》这本书有何价值

(一).《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三国演义》揭示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全书以明朝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滾滾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开篇,奏响了文章的序曲。这首词可以说能概括文章里的主旨。全书从桓、灵帝腐败导致天下大乱写起,到司马炎建立西晋结束,按时间为序,以兴复汉室为主线,描写了多个统治集团互相争斗,涂炭生灵,约一百年间的历史画卷,塑造了刘关张、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一系列历史人物形象。重点描写了波澜壮阔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再现了这一时期主要的人和事及社会风貌。1.作者的思想观点:本者封建正统的思想,尊刘贬曹。在作者的笔下,刘关张、诸葛亮等是正面人物,多方歌颂;而曹操、周瑜、袁绍等则是反面人物,横加贬斥嘲讽,扭曲事实。2.控诉了劳动人民的疾苦。作者是封建文人,他的言论都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战争遭殃的都是百姓,不难看出,作者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百年苦难。3.宣扬儒家的忠君思想,等级观念,多处强调仁义。如刘关张的仁义道德一直影响到今天;后主刘禅虽然没有把蜀国治理好,但臣子的忠君思想没有半点含糊。作者的笔下,时刻不忘兴复汉室。(二).《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1.开创了章回体小说的先河,用白话文写作代替文言文写作,通俗的古今白话,易懂明了,为后世小说创作树立了典范。2.刻画人物形象鲜明,心理描写细致生动。全书刻画了近五百个大大小小的人物,个性没有相似雷同。如诸葛亮睿智、司马懿细心、张飞粗中有细、曹操多疑、周瑜妒忌、袁绍刚愎自用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诸葛亮、司马懿,在今天成了人们智慧的化身。3.波澜壮阔的战争描写,给后世作家描写战争树立了典范;总结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实,斗智斗勇军事的谋略,对后世的军事家有一定的启迪。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军事战略的百科全书。4.情节生动,喜闻乐见。全书留下了数百个名言俗语,两千年来,一直启迪后人。如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曹操倒霉遇蒋干;逼走华容道;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只提过五关斩六将,不提夜走麦城……这都是不朽的财富。另外,人们还会想到,书中写到华佗的大脑开颅外科手术,比西方国家早近2000年。

《三国演义》还是一部历史小说,是一部百科全书。不仅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军事价值,还有一定史学价值……在世界文化长廊!有一定的地位,它的不朽,是不可估量的。可是文中必然有封建糟粕,今天读来要有正确的认识。

《三国演义》小说里最震撼你的一个人是谁

公孙瓒。

公孙瓒之死,让豹眼很震撼,颠覆了豹眼的三观。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出自《刘宽碑阴》 ,《三国志》等文史多作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01

艰难地踏入仕途

公孙瓒本是贵族子弟,但因为母亲出身卑微,他在家族中很没有地位,也得不到赏识和举荐,只得充任州郡书佐小吏。

但公孙瓒并没有因此堕落,反而是逆势崛起,志向高远,加上运气很好,他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他的奋斗经历,是非常好的励志故事。

起初,公孙瓒因为相貌俊美、声音洪亮,得到了太守的赏识,邀请他做了自己的女婿。在岳父的资助下,公孙瓒与刘备、刘德然等一起,共同跟随同乡涿郡人、九江太守、经学大师卢植学习。又拜在汉朝宗室、名臣刘宽门下作门生。这些求学经历,为公孙瓒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后来,公孙瓒在涿郡太守刘其(一作刘基)手下任御车。刘其犯法被发配交州,公孙瓒敢于违法乔装成兵士沿途护送。途中刘其获得赦免返还,公孙瓒归来后因为此德行被举荐孝廉,升任辽东属国长史。从此,公孙瓒正式踏上了仕途。

02

威震边塞内外

公孙瓒带领数十名骑兵巡逻边塞,遇到数百名鲜卑骑兵,果断率领骑兵杀入敌阵,杀伤数十人,自己损失过半,但幸免一死。鲜卑人以此为戒,再也不敢轻易越过关塞。此后,公孙瓒被升迁为涿郡涿县县令。

184年,边章、韩遂叛乱,朝廷从幽州征调三千精锐骑兵给公孙瓒,让他率领征讨渔阳张纯,立下战功,升任骑都尉。

此时,辽西郡蜀国乌桓首领贪至王在公孙瓒的征讨下,率众归降,公孙瓒因而升为中郎将,封都亭侯,进驻辽西郡蜀国。

188年,公孙瓒与张纯、丘力居在辽东属国石门大战,大败张纯,张纯抛弃妻子儿女逃入鲜卑境内。公孙瓒被丘力居包围,经过激战,双方士卒死伤大半,都粮食消耗殆尽,迫使丘力居远走柳城。朝廷因此诏拜公孙瓒为降虏校尉,都亭侯,又兼任属国长史。

公孙瓒于是统领兵马,守护边塞。他经常率领数十个善于骑射兵士,骑着白马,左右为翼,号称“白马义从”,攻击来犯的鲜卑骑兵。由于惧怕公孙瓒的勇猛善战,鲜卑再也不敢进犯。公孙瓒以强硬的对抗慑服边塞游牧民族,稳定了边塞。

此时,朝廷派遣宗正刘虞出任幽州牧,却主张以安抚政策对待游牧民族,刘虞上报朝廷撤掉驻防军队,只留下公孙瓒统领万余步骑屯驻右北平。由此,公孙瓒与刘虞之间产生了嫌隙。

189年,张纯被其门客王政杀掉,并把首级送给刘虞。刘虞因为安抚游牧民族有功被授予太尉之职,封襄贲侯,不久又迁为大司马。公孙瓒也被升为奋威将军,封为蓟侯。

03

总督北方四州,达到人生巅峰

191年,青州黄巾军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东北),聚众三十多万,欲与黑山军联合作乱。公孙瓒率领步骑两万人在东光南大破青州黄巾军,斩杀三万余人。黄巾军丢弃辎重,奔走渡河。公孙瓒等他们渡过一半时出击,再次大败黄巾军,死者数万,俘虏七万余人,缴获车甲财物无数,公孙瓒威名大震。

公孙瓒好战,这与一向主张怀柔政策的刘虞产生了矛盾,而且不断激化。

193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得到了整个幽州。并挟持了朝廷的使者,强行得到了总督北方幽州、冀州、青州、徐州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势力。

公孙瓒从一个出生卑微的书佐小吏做起,经过几年的南征北讨,屡屡击败企图南下侵扰的游牧民族,平定势力强大的黄巾军势力,立下赫赫战功,不断得到朝廷的奖赏和升迁,最终成为强大的军阀诸侯。

公孙瓒为稳定边塞,平定内乱做出了重大成就,也让自己的人生达到了巅峰。

04

连战连败,一蹶不振。

公孙瓒杀掉刘虞之后,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

公孙瓒的前期作为,还是相当励志的,声誉颇佳。但得到幽州之后的所作所为,就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这恐怕与公孙瓒的家庭出身不无关系,被鄙视、压抑的太久,一旦得势就会有强烈的报复心理。这是公孙瓒先天不足的性格缺陷,也给他最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192年,袁绍采纳逢纪反客为主之计,占据了冀州牧韩馥驻守的冀州之后,开始了与公孙瓒的对战。初期交战的结果,双方互有胜负,形成均势。

195年,刘虞的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人率领幽州兵马想为刘虞报仇。燕国阎柔被推举为乌丸司马,召集鲜卑、乌丸等汉、胡共数万人马,与公孙瓒所安置的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河,大败公孙瓒,斩杀邹丹。

乌桓峭王也率领其部落与鲜卑骑兵七千余骑,迎接刘虞之子刘和及袁绍部将曲义,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杀二万余人。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等郡各杀公孙瓒所设置的长官,与鲜于辅、刘和联合,攻打公孙瓒。

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坚守。

两军相持一年多,曲义粮尽退兵,公孙瓒趁势出击,击败曲义,尽得其辎重。

公孙瓒又临易河挖十余道战壕,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土丘上又筑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长,公孙瓒自居其中,以铁为门。把左右的人全部赶走,七岁以上的男人不得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又囤积粮谷三百万斛在内,以备食用。

公孙瓒又让妇人练习大声,使声音能够传出数百步之外,以此来传达命令。

这个的确好玩,亏得公孙瓒能够想得出来这个妙法,简直就是奇才啊。

公孙瓒与世隔绝,龟缩在城堡里,逐步疏远了宾客,致使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猛将也渐渐疏远了。从此之后,很少出来打仗。

这让人大跌眼界,那个只带领数十”白马义从“,就敢于跟剽悍的游牧民族交战,驰骋边塞,威震塞内外的公孙瓒,现在变成了连七岁以上的男人都惧怕的缩头乌龟,着实令人震撼。

05

自掘坟墓,引火自焚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传书给公孙瓒,想跟他释和,公孙瓒没有答应,反而增加守备。于是,袁绍大军攻打公孙瓒外围的部属。

但公孙瓒不派兵救援,说:“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待救援而不肯自己力战。现在我不派兵救他们,被困的将士就会自我激励,努力奋战。”呵呵,这个好有道理哦。

等不到救援,公孙瓒的部将或投降或者逃走,很快袁绍就攻打到了公孙瓒的城门前。

公孙瓒派遣儿子公孙续向黑山黄巾军求救,又想亲自率军冲出重围。最后接受长吏关靖劝谏固守待援,企望袁绍粮尽退兵。

199年,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赶来救援。公孙瓒与公孙续约定以放火为号,夹击袁绍,但被袁绍截获了书信。袁绍将计就计,设伏兵击败了出城攻击袁绍的公孙瓒。公孙瓒又回到了城内,再也不敢出来了。

于是,袁绍挖掘地道到了城楼下,毁坏公孙瓒的望楼,逐步进攻到公孙瓒居住的中央土丘。

公孙瓒料定必败无疑,于是杀掉了妻妾、姐妹等妇人,然后引火自焚。袁绍割下了公孙瓒的首级,派人送往许都。

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公孙瓒,就此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豹眼读过许多三国的人物传记,像公孙瓒这样的奇葩人生,还真没有见过,这令豹眼大为震撼。

公孙瓒也曾是很有作为的战将,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最后却堕落到了这种地步。

究其原因,在豹眼看来,还是卑微的家庭出身导致了公孙瓒性格的缺陷,过度的自卑心理致使其产生了强烈的报复情结。看似是胸有大志,其实是狭隘的人生理念作祟,只想出人头地,作威作福。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就变得寡恩少义,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报复一切,一副小人得志的丑态。

再次面对困境时,就失去了以往的斗志,而是以消极颓废的心态面对,与世隔绝,听天由命。

公孙瓒前后截然相反的处事态度,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是其本性使然。

仔细品味这段历史,对于感悟人生,确立正确的三观,很有教益,值得深思。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属于武侠小说吗,为什么

《三国演义》描写了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个封建统治集团军事、政治、外交的种种斗争。应属历史演义类的章回小说。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据传说他曾参加过元未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并与其部将卞元享为好友。施耐庵根据民间流传和宋元话本再造加工而成书。《水浒传》概括了历史上宋江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巨著,应属演义类的小说。

《西游记》是吳承恩睌年弃官归乡的作品。唐代和尚玄奘到印度取经,是历史事实。应属于宗教类的长篇神话小说。

这三部书,都不属于武侠类小说。

有人说看《三国演义》还不如看《三国志》.这两种区分在于哪里

三国志的人物是写实的,对历史人物的记叙是真实的存在,而三国演义中,却增加了很多想象和虚构。三国演义中,虚构最精彩的一部分可能是赤壁之战。这一战把诸葛亮的形象推到最高点,在此诸葛亮被封神。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舌战群儒、甘露寺、三个锦囊妙计等故事让人津津乐道,翻开三国志,诸葛亮都没有去过东吴,这故事怎么来的。

就计策方面而言,在三国志中,曹操方面的荀彧郭嘉的表现是对于诸葛亮的。而在演义中,诸葛亮光彩夺目。

如果我们要发现历史的真实,就要看三国志,而真实却不够精彩。这大概就是区别吧。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是蜀国人,后蜀国灭亡到晋朝做官,编修历史。他对于故国蜀国还是留了很多笔墨。对于曹魏写的最多最详细。

三国演义中,却相反,把蜀国写的最多,还编出了五虎上将。随著历史的发展,千余年后,人物比加工,成为坊间谈资,也或许是寄托了家国情怀。从更长远的历史来看,人物本身的价值也许显得更有意义了。例如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扶危济困,而曹操虽然很有功劳和才能,但是历史更加不允许这样奸诈的人物出现,出现了一种民间的价值判断。而这些在三国志中也基本可以找到原型虽然有些夸张和扩大。

人们看三国演义轻松,是个完整的故事,而三国志文字比较散乱,不容易构成一个整体。但是看三国志,也可以看到陈寿所做的人物评价,可以借鉴。

《三国演义》里都有哪些故事

三国演义太精典,故事也太多了,但我印象最深的有《桃源三结义》《草船借箭》《三顾茅庐》《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火烧连营》《温酒斩华雄》等等,深入人心,百听不厌。

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哪些地名你知道多少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三国演义》中的地名很多,比较出名有故事的有以下一些。
洛阳,汉时首都,东汉末年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经济最强、人口最多的城市。董卓造乱时洛阳虽有过焚城的痛苦经历,但后来曹丕篡汉,重新定都洛阳,洛阳便迎来了第二春,直至西晋,洛阳一直作为首都存在。
长安(今西安),东汉末年,因董卓兵败之故,长安有短暂的首都史。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与洛阳。长安更重要的是它的战略位置,作为抗击西凉马腾、马超进入中原的咽喉。三国鼎立后,蜀汉北伐也是以长安为战略大目标,同时也是汉人抵抗西羌异族进犯的堡垒。
建邺(今南京),东吴孙权称帝后的首都。建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其文化,和经济都相当发达,有“江南第一名称”的称号,建邺就是今天的南京,中国少有的六朝古都之一。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陶谦担任徐州刺史期间,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和灌溉。使得徐州之地百姓富足,谷米屯满粮仓。在加上当时陶谦很少参与三国纷争,所徐州在各路诸侯眼里一直是块“大肥肉”,徐州位于如今的江苏省。
成都,三国时期益州的政治中心,当时刘焉,刘璋父子偏居一隅,不参与三国纷争,苦心经营成都二十余年,使得成都成为三国时期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后来刘备取得益州后,又在成都称帝,所以成都的地位在南方显得更为重要,使得成都在三国时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许昌,曹操施行的屯田制度实施令许昌得到很好的发展,人口与经济都得到提高与生产。从那时起,许昌一直是中原的一个主要城镇。
益州,中国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围(三国时期)包含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赤壁(武汉),三国赤壁古战场,赤壁之战发生地,现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南岸(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依武汉,南临岳阳)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
荆州,赤壁之战爆发,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刘备从曹操手里夺得荆州南部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孙权打下南郡,以及之前占领的江夏郡南部。此时曹操占据荆州北部的南阳郡,襄阳郡,以及后来划分的南乡郡,还有江夏郡北部。刘备入川之前,从东吴手里借来南郡,入川后,孙权攻打蜀汉占领的荆州地区,刘备与孙权讲和,江夏、桂阳、长沙三郡归孙权,武陵、零陵、南郡归刘备。 长沙,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
凉州(武威),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
幽州(北京),也叫燕云十六州。这个范围也很大,北京也在其中。西汉时期,北京则属于幽州了,但是隋朝给改了名,称为涿郡。

为什么《三国演义》等名著很多人看不下去还叫名著呢

名著,故名思意即很有名的著作。三国演义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名著这称谓是早就认定的。

你不去看,也不会否定它是名著,就如诺奖作品,你没参加评定,它照样能获奖。你说很多人,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这是好多吗。这些名著自问世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去读,去研究,大概都没有去统计过。你更不会知道。

看不下去?只能说明这些人不爱读书,不爱读老祖宗留下的好作品。拿出打游戏,玩手机,追星,追求刺激,等等兴趣爱好和时间,去多看些传统文化的作品,就知这些作品的价值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