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集(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_感遇_张九龄_朗诵

本文目录

  •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 朗诵唐诗对口语表达有帮助吗
  • 为何有人说背诵唐诗三百首不如读懂老子五千言
  • 《唐诗三百首》究竟有多少首诗
  • 书店里看到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怎么很少看到《宋诗三百首》《元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问题: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感遇十二首·其一》?


前言

《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原诗共有十二首。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678年—740年)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心有所感,做了一组感遇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一、张九龄被贬

开元24年秋天,唐玄宗命令高力士给张九龄送去了一把白羽扇。在凉爽的秋天,皇帝却送来一把无用的扇子 ,这可让张九龄吓出了一身冷汗,

张九龄在惶恐不安中做了一篇《白羽扇赋》献给皇帝,又写了一首《归燕》给李林甫。

这段故事来自于唐朝郑处诲撰写的《明皇杂录》:

(李林甫)屡陈九龄颇怀诽谤,尸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归燕》诗以贻林甫。……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

张九龄的《白羽扇赋》云:

开元二十四年夏,盛暑。奉敕使大将军高力士赐宰臣白羽扇,某与焉,窃有所感,立献赋曰:当时而用,任物所长。彼鸿鹄之弱羽,出江湖之下方,安知烦暑,可致清凉?岂无纨素,彩画文章?复有修竹,剖析毫芒。提携密迩,摇动馨香,惟众珍之在御,何短翮之敢当?而窃思于圣后,且见持于未央。伊昔皋泽之时,亦有云霄之志,苟效用之得所,虽杀身之何忌?肃肃白羽,穆如清风,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

大意是,白羽扇逢时而用,虽然来自与羽毛未丰的天鹅,身份并不算高贵,但是还能起到一点祛暑纳凉的作用。如果有发挥作用之处,何惧粉身碎骨。即使秋天到来,白羽扇没有了用处,也会在安静地在箱子里感恩戴德。

张九龄以白羽扇表明心迹,皇帝您认为我有用处,那么”杀身之何忌“,献出生命也不怕。您觉得我是废物,那么把我放在箱子里不见天日我也能接受。无论皇帝您怎样安排,我都感念圣恩。

不过,唐玄宗却说赐扇这件事被张九龄”误解“了,他并没有那个意思。

另一首《归燕》是张九龄对奸相李林甫的示弱之作,据说李林甫看到这首诗以后,知道张九龄举了白旗,于是”恚怒稍解“。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虽然如此,张九龄还是被罢相了:

帝虽优答,然卒以尚书右丞相罢政事,而用仙客。《新唐书》

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唐玄宗听从李林甫任用张九龄反对的牛仙客为左相。牛仙客遇事不敢裁决,政务皆由李林甫做主。从此唐王朝开始走了下坡路。

二、张九龄的《感遇诗》

离开了丞相之位,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有感啊而作《感遇》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逢春而葳蕤,桂花遇秋而皎洁,无论是否有人欣赏,都能够在各自最好的时节显示出自己的美丽。

这首诗其实和他写的《白羽扇赋》的含义差不多,白羽扇在夏天是它最好的季节,即使处于被舍弃的秋天,它依然无怨无悔。这也是它的本性呀。

兰桂在自己最好的季节,得到了林栖者的”相悦“。但这是他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

无论是归燕、白羽扇、兰、桂,其实都是借物咏人,表达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感慨。

结束语

张九龄当年曾经劝告唐玄宗杀掉获罪的安禄山,可是唐玄宗明知”王衍识石勒“的故事,反而放走这个巨大的隐患:

(张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帝曰:“卿无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 《新唐书》

张九龄的《感遇诗》做完三年以后, 公元740年 ,张九龄六十八岁病病逝。李林甫担任宰相长达十九年任由安禄山渐渐做大,在753年,李林甫也病逝留下一堆麻烦给了唐玄宗。。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756年,唐玄宗在逃往西蜀避难的路上,想起了19年前张九龄劝他杀安禄山之事,不由泪流满面:

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新唐书》

@老街味道

朗诵唐诗对口语表达有帮助吗

朗诵有助于口语表达毋庸置疑,其一,理清概念。

朗诵与朗读概念不同,朗读是声音清晰、响亮读出文章,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是声音清晰、响亮背诵文章,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的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其二,诵读好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朗诵如歌唱,陶冶情操,强肺健身;

朗诵如社交,情感交流,相互配合;

朗诵如吟曲,如痴如醉,回忆美好;

朗诵如体操,减缓衰退,预防痴呆。

朗诵益处多多,增强口际多交流,其乐融融,行动起来吧!

为何有人说背诵唐诗三百首不如读懂老子五千言

背诵唐诗三百首当然比读懂老子五千言更有意思。唐诗属文学艺术,诵读它,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人生更丰富。性情得陶冶,品味有提高,使我们向望的诗意的栖居得以实现。

读懂道德经,那是哲学家的事。普通人根本不必读懂这本书。何况,那玄而又玄的五千言是真能读懂的么?老子书,老子人及其思想是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专家们还在那儿争论不休呢。你找几本注老释老解老评老的入门书看看,正所谓千百年来纷纷无定解,古代现代的专家们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连句读都歧见百出,更何况是文义解说呢?这是读了也不懂老子的真义。况且老子书中也讲谋术阴谋,读了说不定有不良影响员作用。我意以为,什么时候老子书能有公认的解说了,那时可稍作了解。看来老子正解的出现,不是三五十年,八九十年能夠实现的事。普通人知道中国古代有老子其人,留下这本书即可,或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可,不必深究。

唐诗就不同了。读了三百首,还可再读李杜王白等人专集,进而了解他们是如何激情澎湃,讴歌祖国河山的,是如何大声疾呼,关切人民痛苦的,是如何戍守边关,保卫祖国的,是如何悠闲自得,欣赏身边美景的。总之,读唐诗使我们眼界开阔,感情细腻,灵魂更加净化,水平得以提升。对于我们的人生发展和日常生活,都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所以,我以为背诵唐诗三百首,有实际的效用。读懂五千言,太玄虚了,况且也没有可能真的读懂!

《唐诗三百首》究竟有多少首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唐诗数量约有五万多首,后世多有选本。

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撰,《唐诗三百首》每有增补,有三百一十三首、三百一十七首、三百二十一首等不同版本。此次盘点以三百一十八首的版本为准。

收录了多少首诗?多少位诗人?

《唐诗三百首》共收录诗人77位,作品共318首。这77位诗人分别是:

白居易、岑参、常建、陈陶、陈子昂、崔颢、崔曙、崔涂、戴叔伦、杜甫、杜牧、杜审言、杜荀鹤、高适、顾况、韩翃、韩偓、韩愈、贺知章、皇甫冉、贾岛、金昌绪、李白、李端、李频、李颀、李商隐、李益、刘长卿、刘方平、刘昚虚、刘禹锡、柳中庸、柳宗元、卢纶、骆宾王、马戴、孟浩然、孟郊、裴迪、綦毋潜、钱起、秦韬玉、丘为、权德舆、僧皎然、沈佺期、司空曙、宋之问、李隆基、王勃、王昌龄、王翰、王建、王湾、王维、王之涣、韦应物、韦庄、温庭筠、无名氏、西鄙人、许浑、薛逢、元结、佚名、元稹、张祜、张籍、张继、张九龄、张泌、张乔、张旭、郑畋、朱庆馀、祖咏。

体裁分类

五言古诗(35首)

乐府(43首)

七言古诗(28首)

五言律诗(79首)

七言律诗(53首)

五言绝句(29首)

七言绝句(51首)

收录诗作数量前五名的诗人

杜甫:39首

李白:33首

王维:29首

李商隐:24首

孟浩然:15首

最长的诗:《长恨歌》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共120句,840个字,形象的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语言宛转动人,感染了无数后世的读者。

被引用最多的诗句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天若有情天亦老」因为太过闻名,不仅被无数文人雅士引用在诗词里,现在也被许多作词者引用到歌词里,足见其魅力。

最著名的节气: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两首佚名诗作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说是杜秋娘,至今仍有争议。

杂诗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这首诗是题在杭州望海楼的柱子上的。作者名姓已不可考,但我们可从中体会到一种复杂的情感。这不是一般的思乡之情,而是作者常年羁旅在外而产生的一种落寞之感。

最全能的诗人:李白、杜甫

杜甫和李白是唯二位,每种体裁的诗作都有作品收录的诗人。

唯一的皇帝诗人:唐玄宗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这首诗是唐玄宗祭孔子时所作,此诗嗟叹了孔子复杂坎坷、栖遑不遇的一生,表达了深深的悼念

题目最长的诗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首诗的题目共59个字,比正文还多出3个字。题目就像序言一般,意为因为战乱,兄弟离散。某天看到月亮,于是写下这首诗,寄给散在各地的兄弟姐妹。

因为原题名太长,一般人称这首诗为《望月有感》,「一夜乡心五处同」也成为思念的名句。

看完这些记录,对于《唐诗三百首》你是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呢?

公众号【ACG古风控】欢迎你的关注!

图片仅供欣赏,不作商用,侵权即删

与其相忘于江湖,不如手动关注我们

书店里看到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怎么很少看到《宋诗三百首》《元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

历史是在发展在前进的,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随着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也是根据各个时期形成了某种特有的潮流和趋势,用当今的话叫作:与时俱进。文学创作的方法方式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政治思潮等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有时还往往是阶级斗争在文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表现形式。如:"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抗日战争时期的国防文学、"文革"时期的八个样板戏等等。这就充分说明了每一历史时期,都是会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和文学创作方法。同时,其他的一些创作方法方式并不是完全断绝,大多是同一时期根据个人或国家的需要仍然存在的,只不过是数量远不及主导潮流而已。

汉代之前常见的风骚,即《诗经》和巜楚辞》的合称。是当时的重要作品。包括骚体、赋、辞赋、乐府等。唐朝,则流行近体诗、律诗、格律诗、绝句等。但流行于世的唐诗何止万首!流传至今可看到的就有《唐诗三百首》、巜全唐诗》、《唐诗品汇》、《唐诗别裁》等等。宋代,则流行词、诗、赋等,有巜宋诗钞》、巜唐宋八大家》、巜宋百家诗存》、《宋文鉴》、《宋词三百首》等。进入元代,主流以古典戏曲为主,也称为:元曲,或者元杂曲,有《东篱乐府》、《太平乐府》等。明清时期则是以小说、演义、通俗小说为主,有大量作品流存至今,除四大古典名著,象三言两拍、《聊斋志异》、巜官场现形记》及巜金瓶梅》等等。自"五四运动"至今,更是有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等文艺作品问世,这些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充实,使我国的科学、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