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唐诗三百首,缘何张九龄的《感遇》可为卷首
-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如何理解这句诗
唐诗三百首,缘何张九龄的《感遇》可为卷首
缘何唐张九龄《感遇》被选为《唐诗三百首》卷首?缘是这四个原因
《唐诗三百首》是由清朝蘅塘退士编选。蘅塘退士,本名孙洙,祖籍安徽,生于江苏,自幼家贫,聪明好学。公元1763年,孙洙与夫人徐兰英商量编写《唐诗三百首》。因为他们觉得南宋词人刘克庄的《千家诗》,其中在选诗方面标准不严、题材不备、体例不一、良莠不齐,上下衔接不大舒畅,不容易背诵,也不容易流传,所以他们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的标准就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当时《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3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39首,七言古诗28首,五言律诗80首,七言律诗53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那么为什么要以张九龄的《感遇》为卷首呢?
第一,因为孙洙与张九龄惺惺相惜,自言心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为: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能求美人来折枝呢?张九龄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却遭李林甫、牛仙客诬陷,被贬谪。作此诗,以表明心志。世间君子应该像兰花、桂花那样,洁身自好,修为自己,提升自己,做好自己的本分,而不应该求得外界的赞美,或者求取功名利禄。而孙洙呢?同样在任卢龙知县的时候,遭人谗陷罢官,而且也是十分正直,视百姓如家人父子,每当卸任之时,百姓攀辕哭泣,为他送行。孙洙选张九龄的诗为卷首,实则是与张九龄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自言心志。同样被贬谪,同样都高洁有情操,同样都心情郁闷,也同样都希望还能再回朝廷重振辉煌,为民造福。
第二,因为张九龄的政坛、诗坛地位。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同样,张九龄也是一位诗文俱佳、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尤以诗歌艺术成就为高。在唐代诗坛上,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说,他以其诗歌创作和政治地位,影响了一代诗歌的发展。清人屈大均在论及岭南诗歌的两大流派时,曾说:“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始;以道为诗,自白沙始。”胡应麟说“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诗薮》)又说“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并认为他下开孟浩然、王维等一路的诗风。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张九龄深被王维、杜甫、孟浩然所敬仰。杜甫一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
第三,因为这是孙洙结合当时名人和名诗风格综合考量的结果。李白的诗呢?虽然豪放异常,气吞山河,但是李白这个人,过于桀骜不驯;杜甫的诗往往是沉郁悲凉、词藻富丽;白居易的诗虽然朴素尚实,但主题往往是讽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过于唯美;孟浩然的诗,比较清淡自然、隐居闲逸、羁旅愁思,但往往是自我表现的居多。而张九龄的诗呢?词采清丽、高雅纯朴、情致深婉、诗意超逸,别具一种“雅正冲淡”的盛唐气度,被贬谪以后所作的诗才显现出“雄厉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劲健风格。而这首《感遇》就显得朴素遒劲,寄慨遥深,能脱出徒为虚饰的宫廷文学陈习。自己虽然被贬谪,但是孤芳自赏,高洁情操,也同时包涵了积极求取自我人生价值的热情。当然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张九龄年龄较大,属于前辈,出道早,且重用过王伟、孟浩然,地位在那摆着呢。
第四,这是因为孙洙觉得《感遇》这首诗颇为精妙。“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兰花、桂花,寓意高洁;葳蕤寓意勃勃生机,同时也是指夫妻,暗指孙洙夫人徐兰英;欣欣此生意,一切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自尔为佳节,兰花和桂花都在自己的季节里展现出来自己独特的魅力,并且荣而不媚;后面就是指张九龄是林栖者,看到这些芬芳十分欢喜,这些草木散发出来的都是本性啊,又怎么能去求观赏之人去折枝呢?这首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做到了意尽词尽。词意给人感觉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旁人没有觉察到作者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有节操的人生哲理。
基于以上四点原因吧,所以孙洙才把张九龄的《感遇》作为《唐诗三百首》之卷首,实在是名至所归、理所应当、寓意颇深。最后想说的是:张九龄是大唐盛世的最后一位贤相,他所写的诗,代表着大唐盛世最后的荣光。诸位觉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欢迎关注“二锅头饺子哥”。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如何理解这句诗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原句出自于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于是作《感遇十二首》。
张九龄,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他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与张九龄相比如何?”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还觉得可惜。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感遇》是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的样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好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好的节操”。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是深的意思,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
“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那些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萃辰天心书院【开心学国学之“天心365”】诗歌赏读栏目每日一首诗词赏读,您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版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