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黑格尔说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合理吗
- 读黑格尔如何入门
- 你是如何理解“存在既合理”这句话的
- 怎么理解黑格尔“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这句话
- 你对黑格尔的哲学名言“凡是合理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都是合理的”是怎样理解的
- 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很矛盾那小偷,毒贩,人贩等是合理的存在
- 为何说黑格尔是形而上学的终结
- 为什么黑格尔认为“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历史对现实意义几何
黑格尔说的“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合理吗
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回答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既是一个哲学、、世界观问题,也是一个看待事物的角度问题。根本的世界观是唯物与唯心主义。
1、黑格尔的观点:大家都知道,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唯心者必然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比如一个信仰上帝的人,会认为上帝做的事一切都是正确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会有错吗?这就是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观点的根源。
2、唯物主义者:从哲学角度上讲,客观世界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有阴就有阳,有对就有错,因此,阴、错也好,阳、对也好,都是客观存在、是客观合理的。
3、从人的角度讲:人是有感情、感受的,晴空万里人会感到舒服,暴风骤雨人会感到害怕,自然灾害会使人痛苦。“存在即合理”是一个哲学问题,怎么谈到生活上来了?因为哲学对科学、实践、生活有指导作用,正确的哲学观点,会指导科学发展、指导实践、生活活动,为它们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比如你要去东海,有人给你指了向西,你会越走离东海越远,这就是哲学的指导作用。从人本身的角度讲,客观现实是有对错之分的。
4、唯物唯心的“存在即合理”的合理性:上面讲了,唯物唯心,各自从各自的角度,都得出了存在即合理的结论。那么,这二个“合理”是一样的吗?绝对不是,这就又回到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了。你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你就会认为上帝的存在是合理的;你认为没有上帝、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你就会认为物质的存在是合理的。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上帝是不存在的、是虚的没有的,虚的没有的东西存在吗?它的存在合理吗?
5、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是不可取的:信仰黑格尔的这种观点,必然会掉入唯心主义的深潭,同时黑格尔的这种观点,也是“宿命论”的一种,上帝都安排好了,都是合理的安排,人们还有必要去改造吗?是没有必要的。上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又敢去改造它的“合理”性?是不敢的。而按照唯物主义的“存在即合理”,人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愿望(对与错的感受、判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大自然、社会。
6、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吸收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唯物唯心与辩证法的关系是,前者是大方向,后者即辩证法的大方向下的具体方法,大方向对了、具体方法也对,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部分。黑格尔之所以错了,就是大方向错了。
7、形象的比喻:甲认为水果包括苹果、梨、橘子(假设只这三种),而乙认为水果还包括鸡蛋,并且说“水果可以生着吃”。甲听了这句话,说这句话没有错啊,因为甲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即水果由三种组成的)认为是对的。但是,甲若站在乙的立场上(即认为水果由四种组成的),就会看出乙的观点是错误的了。大家都知道,鸡蛋不是水果,也就没有水果的性质,比如可以生着吃,但是乙却主观地认为鸡蛋是水果(乙比喻为唯心主义者,比如黑格尔,而甲比喻为唯物主义者)。同一个概念,正因为唯心主义者包含进了主观成分,所以是错误的。再进一步比喻,我蓝子装了苹果、梨、橘子和鸡蛋,我对你说,这些东西可以生着吃,你会说,你(指我)的观点错了,因为鸡蛋不可以生着吃。同理,黑格尔“存在即合理”是错误观点,因为他是唯心者,“存在”中包含着例如上帝等的成分,而实际上上帝等是不存在的。再同理,一个唯物者说“存在即合理”则是对的,因为他的“存在”概念中不包含唯心的成分。(首)
读黑格尔如何入门
感谢邀请。
读黑格尔如何入门?其实挺难回答的。
因为,不知道题主因何原因要读黑格尔;另外,也不知道题主对于西方哲学有多少了解。总之,一是读黑格尔的动因,一是已经具备的哲学基础,这两个事情如果不清楚,很可能就“答非所问”了。
这里只能假定,题主想读黑格尔,完全出于对哲学的爱好,而不是因为考入了哲学系,不学不行,其实若真是那样还就好办了,授课老师会具体告知学习方法;还有,也假定题主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哲学知识,接受和理解都没太大难度。
一
说实话,即便按照这两个假设——酷爱哲学,也有不错的基础,“读黑格尔”仍然是蛮难的。
世界上,大概有两个哲学家的书最难懂,一个是康德,再一个就是黑格尔,后一个比前一个更有甚之。
所以,看到楼上一些高人说可以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读起,似乎觉得未必是好办法。
我的建议是,首先是看一些欧洲哲学史的书籍,以便把黑格尔“定位”。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他说,哲学史就是哲学。这是一种历史的观点,即所有哲学,都是一定历史的哲学。
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也不例外。
一方面,他的哲学是康德哲学的“扬弃”,就是否定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尽管,在黑格尔的著作里,没少批评康德哲学,但几乎所有理智的哲学家都认同——没有康德哲学,也就不可能有黑格尔哲学。
另一方面,黑格尔哲学,又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这段时间里,欧洲和德国历史的产物——既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思想等等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与拿破仑的强势与普鲁士的国情有关。脱离开这个背景,一是无法理解黑格尔哲学为何会充满历史感的蓬勃向上精神;二是也难搞明白,在他的哲学中,怎么又深深存在对普鲁士国家的维护。只有用历史“这把钥匙”,才能够打开黑格尔哲学中盘根错节的矛盾之锁。
当然,在黑格尔之前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和谢林,对于黑格尔也不是可有可无。认真读一下西方哲学史,便会大致了解当时的哲学之链,是如何一环套一环逐渐延伸的。
对此的建议是,最好选择数本西方著名哲学家写的哲学史来阅读。这些哲学家生活在西方,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可能把握得更清晰,叙述得更有逻辑性。
比如,美国哲学家梯利的《西方哲学史》,书比较老了,但简明扼要,忠实所评介哲学家的原本思想,但又有恰当的评论。
二
把黑格尔在具体的历史包括哲学史中“定位”之后,我仍然不建议从他的《精神现象学》读起。
这部著作,是黑格尔1807年出版的。当时,他的哲学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这部著作里,多少存在着某种神秘主义的色彩,并不是他的代表作。既然要读黑格尔,为何不“直捣黄龙”呢?《精神现象学》不是黑格尔哲学的精华,与后来的主要著作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十分紧密,读过之后,对于进一步读他的著作,没有很大帮助和连贯性。
黑格尔的代表作,是他的《逻辑学》。如果要读黑格尔,就不如从《逻辑学》入手。
对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后人有《大逻辑》和《小逻辑》的说法。这是按照书的薄厚来区分的。
1812年,黑格尔在纽伦堡当中学校长的时候,出版了《逻辑学》一书,陆陆续续出版,1816年出齐。
1817年,黑格尔出版了《哲学全书》。此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逻辑学”,第二部分是“自然哲学”,第三部分是“精神哲学”。
相对来说,《哲学全书》中的“逻辑学”内容,比前面的《逻辑学》少了。因此,人们称前面的叫《大逻辑》,后面的叫《小逻辑》。
大小逻辑,有啥区别吗?尽管看法不同,但其实没有根本区别。在1831年,就是黑格尔得了鼠疫去世的那年,他又重版了《大逻辑》中的第一卷《有论》。看来,似乎他自己更看重《大逻辑》。
具体到有什么不同,《小逻辑》是黑格尔当大学教授时发给学生的讲授提纲,有正文,有附释,附释是从学生课堂上所做笔记中挑选附后的。《大逻辑》完全是黑格尔手写后付排印刷而成的,内容比《小逻辑》多了很多,有些章节,《大逻辑》的内容甚至是《小逻辑》的10倍,比如第一卷《有论》,黑格尔运用了大量的微积分的内容来论证自己的哲学,非常精彩。
究竟是读《大逻辑》还是《小逻辑》,由题主自己决定,但建议不妨就下定决心读《大逻辑》。
三
如果题主真的确定要读黑格尔的《大逻辑》,那就还有三个具体建议。
第一,把提住黑格尔哲学的“纲”。
对此,梯利有一段话,我觉得很精准。抄录于下——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的任务是如实地认识自然和整个世界,研究和理解共中的理性,这种理性不是肤浅、暂时和偶然的形式,而是永恒的本质、和谐与规律。事物有意义,世界上的过程是有理性的:太阳系是有理性的秩序,有机体是有理性、有目的和充满意义的。既然实在归根到底是有理性的,是思维或概念的必然过程,是逻辑过程,这只能由人用思想来认识;哲学的职能是要了解理性所据以活动的规律或必然形式。因此,逻辑和形而上学是同一、一样的。但是世界不是靜态的,它往前运动,是动态的;思想或理性也是如此。概念或真正的概念是活动、运动的过程,演化的过程。在演化中,可以说未发展未分化和同质的某种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说就是抽象的东西,发展、分化和分裂了,采取许多不同、因而对立或矛盾的形式,一直到最后成为统一、具体和个別化了的物体,即差异中的统一。我们所由以着手的不确定的、抽象的根基,变成为确定,具体的实在,其中的对立调和或结合于整体中。演化过程中的高级阶段,是低级阶段的实现,它实际是低级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来看,它是低级阶段的真理、目的和意义。在这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包含一切先行的阶段,预示一切未来的阶段:这世界在每一阶段上,既是产物,又是预兆。低级形式被否定于高级形式中,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但是它又被保持于高级形式中,被传带下去而升华了。黑格尔用一个德文字aufgehoben(扬弃)来表示这种思想,他把事物中向对立面过渡的过程,称为辩证的过程。”
谨作为参考。
第二,捋顺黑格尔哲学的“结”。
读黑格尔,不仅要“提纲”,还需捋顺“网结”。什么是“网结”,就是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
他的哲学中,有一系列概念,不搞懂概念,永远不会明白;概念清楚了,就搞懂了一大半。
罗素说:“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但是他讲这话时,他的‘现实的’一词并不指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认,甚至还强调,凡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从而改变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尽管如此,把现实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旧要造成一些与‘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个信念分不开的自满情绪。”
这是说,在黑格尔那里,“现实”这个概念,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概念(注:他讲的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如果不理解黑格尔所讲的含义,就会得出“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样的结论。
所以,读黑格尔,弄懂他的概念,是一个难点。
抓住“纲”,理顺“网结”,大约就会事半功倍了。
第三,有必要借助“登山杖”。
“登山杖”是什么?就是著名学者的解读黑格尔的著作。
我首推张世英先生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等书籍。
张先生生于1921年,对德国哲学,包括黑格尔有相当深入的研究,长时间任教于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从1952年即在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张先生对黑格尔的解读,已经到了鞭辟入里的程度。以他的著作作为阅读黑格尔的“登山杖”再好不过。
以上都是建议,纯属个人管见,可只做参考。
黑格尔可读,读进去会有欣喜感受。
也在这里祝题主读书愉快。
你是如何理解“存在既合理”这句话的
存在即合理是西方一种哲学思维,合理就是人的一种判断。它是建立在西方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自私自利基础上意识形态理念,是西方掠夺合理化的强词夺理的霸道哲学基础。
存在合理不合理,是以人的利益利害关系一种思维判断。在人类进步、进化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矛盾的双方都会认为对方的存在为不合理,都会为改变这种不合理而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有时异常激烈,比如:战争双方、有产和无产、强盗与百姓、官民、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病毒,总之,人类及世界一切物质无一不在矛盾对抗、平衡、转化成新的矛盾中循环中变化,人类的进步、进化会循着矛盾运动车轮滚滚向前,直到人类消失后转换成另一种物质矛盾运动循环。
结论,存在如果对矛盾的一方是合理,对另一方是不合理的,而之亦然。
怎么理解黑格尔“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这句话
黑格尔这个观点是客观事实的正确。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规则,任何人都在一定的规则下生存,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结束学业走上社会,参加工作都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之中,只能被动地尊守这些规则才能享受规则之下的自由。換言之,人们只能自己去适应社会环境,不可能社会环境来适应自己来改变规则,如果你想冲破这些规则随心所欲生活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寸步难行,这是个人的人生规则。从大的方面,每个国家的发展目标也要从自己国家的內在各种因素,找到适合本国的发展规划,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行稳致遠,发展壮大,否则也会困难坎坷,影响社会发展稳定。
你对黑格尔的哲学名言“凡是合理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都是合理的”是怎样理解的
谢邀。用理论解释很困难,举个例子可能好理解一些。假定,甲欠乙的债,乙去讨债未果反而被甲打了,因种种因素,这个问题就不了了之了;甲又欠了丙的债,其结果还和乙如出一辙,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认为:这就是弱肉强食的“动物″生存练条,即“合理的就是存在的″。把问题再反过来说,假定甲欠了乙的债,到期后,乙很顺利的讨回了债,甲又欠了丙的债,到期后,丙也顺利的讨回了债。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认为:欠债还钱理所当然,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社会管理状态下,会有不同的社会效果,不存在胡说八道的“绕口令″。
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很矛盾那小偷,毒贩,人贩等是合理的存在
1、由于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的存在即合理中的存在包含着神、上帝等,而这些都是人们想象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他的“存在即合理”是错误的。
2、唯物主义者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因此他们的存在即合理是正确的。
3、小偷、毒贩等只能从主观意识上加以判断对与错,而不是从客观角度上判断的。(首)
为何说黑格尔是形而上学的终结
首先,自从“形而上学”这个词被安德罗尼科发明出来之后,直到黑格尔,“形而上学”或者“第一哲学”都是哲学和科学里面最抽象、最艰深的分支,被誉为“所有科学的女王”。“存在”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的大问题,甚至有人将西方哲学史概括为一个“巨大的存在之链”。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到黑格尔的《完美精神史》,曾从多个角度对“存在本身”的问题做了深刻的讨论,这些讨论都回到“存在”的问题,只有黑格尔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第二,如果不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特别是里面的原因、质料、形式、潜能、现实、实体、本质、神这些核心概念,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亚里士多德之后的整个西方哲学史,尤其没有办法理解中世纪的阿拉伯哲学、基督教的经院哲学,以及现代哲学中的各种理论,因为就算是那些拿亚里士多德当批判的靶子的现代哲学家,不管是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还是康德、黑格尔,都在自己的思想里深深地留下了亚里士多德的烙印,他们不可避免地在用亚里士多德使用过的术语,甚至是思维方式,来批判这位所有哲学家的伟大导师。如今依然有很多形而上学家称自己为“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他们用亚里士多德的词汇,尤其是形式、质料、实体、本质之类的概念,结合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来讨论形而上学问题。
“思想关乎本身最好的东西,最高的思想也就关乎最高意义上最好的东西。思想通过有思想的对象而思考它自身,因为它通过接触思想的对象以及思考它,变成思想的对象,这样思想和思想的对象就是同一的。”
黑格尔在写完了自己的《哲学全书》,完成了“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全过程之后,就引用了亚里士多德这段关于神沉思自身的话。这段话既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最高峰,也代表了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完成,绝对精神最终在思考自身之中达到完美。
为什么黑格尔认为“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历史对现实意义几何
謝邀。简单几句。
利益的分争,是人类绕不开的话题——
人性的局限性重复历史的某些必然……
但文明的递进却是人类自我纠偏完善的——此是黑格尔此论不足处。
大抵如是!
(图自网,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