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今年语文高考试卷释放了哪些改革信号
- 2019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会有哪些重要变化您是如何来应对这些变化的
- 你觉得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难吗
- 为什么感觉语文高考试题覆盖古今中外涉及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科学
- 有人说高考语文试题在向申论看齐,你怎么看
今年语文高考试卷释放了哪些改革信号
全面考查信息处理、逻辑、鉴赏、创新、表达能力
今年语文高考试卷释放了哪些改革信号“满满的正能量、浓浓的育人味”“德智体美劳高考全体现,试卷带领孩子美起来动起来”“高考试题让学生答卷有益”……这是专家们对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评价。
今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高考命题专家、高校教授及一线语文教师,梳理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释放的改革信号。
满满的正能量
专家们都对今年全国Ⅱ卷的作文题目“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表示了赞赏。他们认为,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命题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浓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营造了极富时代特点和青春色彩的语境,彰显了高考的育人功能。专家们还认为,语文命题从材料选择、题目设置等方面充分挖掘优秀品德文化内涵,切实发挥了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对考生及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比如,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题要求默写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就是为国戍边、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全国Ⅲ卷默写题要求默写《论语·子罕》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喻示的是青少年要有坚定的理想,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命题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利用传统的优秀品格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高考命题专家说。再比如,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隐含的是传说中“五丁开山”的奋斗故事;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了鲁迅的《理水》,小说塑造的大禹及其随员正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实干家、奋斗者的真实写照。命题设置就是在着意引导考生思考“中国的脊梁”,进一步强化奋斗者形象。
“试卷要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但是选材还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说,本次语文试卷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全国卷中,材料涉及港珠澳大桥、“一带一路”、“嫦娥四号”等国家发展热点,也涉及世乒赛、冬奥会等体育热点;此外,命题材料还涵盖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书画艺术等大量内容,甚至还出现了压力与肥胖、生物酶与饮酒等生活热点。专家指出,这种选材设计,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有助于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在应用语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近年语文高考试题更强调思辨
每年高考试题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重视,不仅因为高考关系到万千学子的命运,人们还希望从高考的变化中探寻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从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服务高校选才和引导高中教学这两个功能都体现得非常好。”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说。比如全国Ⅰ、Ⅱ、Ⅲ卷中的第二十题,学生在填答时,都要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推理基础上,“这与大学的逻辑性训练非常一致”。
“确实,这几年的高考试题强调思辨和论述了。”中国教育在线总陈志文说。这个特点从今年的作文题上就有明显的体现。陈志文说:“比如今年的江苏卷以“五味调和“为主题,“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实际上是引导考生进行换位思考,然后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是在督促学生去思辨。这一方面检验同学们的论述能力,同时也对同学们的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进行考察。如果没有很好的思辨能力,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
高考命题上的特点,一定会影响到基础教育。一位来自一线的语文教师指出,教师们不一定都会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但是所有教师都会研究高考试题。
既然“指挥棒”确实存在,那就应该用好它。
教育部高考命题专家指出,从今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确实实现了“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持续深化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的命题目标: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需求,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精准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增长考生知识见识,提高考生能力素养,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设计。在服务高校人才选拔的同时,引导语文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语文改革,提升学生关键能力是根本
随着高考改革不断深入,学生和家长对语文的重视程度正在提高,甚至有人提出“得语文者得天下”。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现在社会上也存在对高考甚至对整个语文改革过度关注的倾向,不少人对语文的重视还停留在“学好语文能提分”这种浅层次的认识上。
这种“热炒”语文的现象并不利于语文学科的改革。“我甚至发现,现在有的小学生的作业也在往高考的出题思路上靠。”巢宗祺说。这种倾向非常不好,因为高考的考查是以理解为主的,但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重点并不在这里,而是要培养语文直觉、要有丰富的积累。“小学生出现的病句,教师根本不需要去特别纠正,随着孩子积累的增加、语感的丰富,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专家指出,语文改革不需要炒作,而是应该聚焦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上。
高考命题专家介绍,“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而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正是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从今年的试卷中,我们就能看到,考题加大了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专家介绍,全国Ⅰ、Ⅱ、Ⅲ卷均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及文言文阅读部分专门设题,重点考查考生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的信息处理能力。此外,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21题还要求考生对一则新闻报道进行关键信息提炼。“这一创新题型引导考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处理能力的实用导向。”高考命题专家说。
远离“炒作”,把焦点放在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提高上,其实更有助于人们对语文改革保持更为理性的认识,寻找真正的问题。“应该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能力上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欠缺,比如说,如何表达。”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说。
很多专家都有类似的感受。陈志文介绍:“一些高校正在把表达与写作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这件事本身就说明大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着普遍欠缺。”
作文就是一种语文表达,但是专家认为,要解决学生表达能力欠缺的问题,依靠的不是几次作文突击教学,而是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陆俭明教授举例,鲁迅的作品《祝福》中有一段对祥林嫂的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我们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否把这样的句子改成一个长句?“比她更长的竹竿“能否去掉“比她更长“这个修饰?我们的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引导,才能让学生逐步去学会思考,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真正提高。”陆俭明说。(樊未晨)
2019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会有哪些重要变化您是如何来应对这些变化的
通过研读2019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猜测高考语文试题可能会有如下变化:
1.论述类文本侧重于论述类、说理类文章的考查;
2.实用类文本极有可能不再考查非连续性文本了,而新闻类文本试题应该给予关注;
3.文学类文本在小说类文本继续关注的前提下,散文类文本试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4.语言运用类试题中的标点符号题、句式变换题应该引起注意;
5.试题的文字阅读量会有所增加,试题难度会稳步提升。
你觉得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难吗
熟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首先,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都是紧扣高考大纲来出题,题目考点是课内学习的重点内容。其次,考题难易度呈阶梯式呈现,并不是全是容易,或者全是难题。大部分都是中等及以下。另外,语文是母语,即使没有复习,考试也不会是零分。最后,得语文者得天下,如果把语文变成强势学科,对高考成绩影响力很大。此外,高考复习中存在很多误区。方法很重要!!!得方法者轻松快乐搞定语文!!
为什么感觉语文高考试题覆盖古今中外涉及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科学
高考是一种大范围内的选拔赛。语文是我们国家的母语,是高考的重头戏。每年对语文的考试都十分引人注目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各省作文题、试卷的范围内容、形式等)。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各门学课的考试形式以及其内容自然也在发生较大的变化。纵观从1977年高考恢复开始到现在的高考,语文考题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这是适应社会变革、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以为:一是语文是各门文化课基础中的基础,从小打下知识功底是要用一辈子的。这是由语文的实用性,拓展性,基础性所决定的。高中学的高等数学,如进入社会后如不从事本专业也许就不会再用到它,而语文却越显重要。
二是从某种角度讲,高考就是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内容,学校必定教什么内容。因为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需要有扎实的功底,广博知识面。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素养的合格学生才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
三是高考是选拔赛,需要一定的题量和内容的广度来筛选人才。语文试卷便自然朝着题量大,内容杂、范围广等方面改革。故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不会在高难度系数方面用力,而会在考试的时间,答题的速度,知识面的广度来考量。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当前语文试题的改革越来越多地涉及覆盖古今中外涉及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科学。这是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复合人才需要而进行的改革。
有人说高考语文试题在向申论看齐,你怎么看
说高考语文试题向申论看齐,这个说法还是过于片面。高考语文试题与申论有联系,但是区别也较大。
说有联系,是因为现阶段高考试题中的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图文转换试题,与申论试题的材料分析题十分相似。而且都要考查写作能力。但高考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两个客观选择题一个主观概括题设题简单,分值只有12分,与申论的分析概括题的难度系数根本就不在一个等级。写作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而且区别还比较大。
说区别,就要从高考和申论考试的目的来说。高考语文试题,目的在选拔德才兼备的大学优秀人才,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试题材料综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相关内容,重在考查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语文核心素养,促进汉语言在中国公民中的规范使用。申论试题,目的在于选拔能够处理日常事物的机关工作人员,试题材料有现实场景的针对性,都是选择当下热点、焦点材料,重在考查现实语境下考生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选拔能根据复杂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务员。
因为侧重点不同,高考语文试题在考查范围上比申论试题更加宽泛,不但要考查学生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也要考查学生的文学类文章包括小说、散文的阅读能力,还要考查古代文言文、诗歌的阅读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不但要考查熟语的积累和运用,还要考查病句的分析和改错以及现实语境下的准确的言语表达能力,当然也有总分60分的写作表达的能力。而申论只考查材料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考查面比高考语文试题要窄得多。
就算是相同考点的写作表达也有较大的区别。高考写作考查的主题十分丰富,现实、理想、人生、信念、幻想和虚构都是考查范围,文章既可以现实,也可以浪漫而文艺,体裁除诗歌外不加限制,开放性特点突出。但申论写作只能就材料问题,论述分析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只能写成议论文,而且不能有太浓厚的文艺气息,限制性特点鲜明。
本人参加过几次申论阅卷。发觉好多申论考生的作文趋于幼稚化和玻璃心。在通过三四年的大学学习后,写作思维和习惯依然像高中生一样幼稚,这就是没有弄清楚高中生议论文文和申论写作议论文的区别。这些年申论考试普遍得分较低,与写作水平不高不能说没有关系。
所以,高考语文试题肩负选拔大学人才的重任,不可能单纯向选拔公务员考试的申论看齐。这是由高考的性质决定的。
江流天地,为你解读教育问题,欢迎关注和点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