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目而视造句(八段锦中“攥拳怒目增气力”究竟是如何出拳)_怒目_气力_菩萨

本文目录

  • 八段锦中“攥拳怒目增气力”究竟是如何出拳
  • 老人言:“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什么意思

八段锦中“攥拳怒目增气力”究竟是如何出拳

怎么做好八段锦第七式,攥拳怒目增气力。马步下蹲(这个不用具体介绍,会八段锦都会马步),双手握固,置于两腰侧,拳心对着章门穴,拳眼朝上。

右手向前推拳,拳面向前,用力缓缓前推,心想拳顶千金重物慢慢前推,越推越慢,越推越重,到最后“推不动”为止,手臂不要推直,肘微屈,在推拳时,眼视拳,怒目,越往前推,眼睛瞪越大,咬牙,脚趾抓地。

拳向前推完,全身放松,旋腕。

抓握,又是用力,怒目视抓握之手。脚趾抓地,也是咬牙。

回收,全身放松。一紧一松,叫松紧结合,刺激筋脉、肌肉。

本功法以形体之动,攥拳(需赖筋,肝主筋)而舒之,但意、气到而力不发,故叫增气力。

攥拳时,手臂与肘一定要紧贴胁肋部推送,同样,拳回收也是要贴着胁肋。摩运两胁,强力握抓,脚趾抓地,用静力牵拉全身肌肉和筋脉,刺激手三阴、三阳经,和足三阴、三阳经,加强肝藏血、疏泄等功能,增强气力。

本式动作要点要求冲拳时头向上顶,上体立直,肩部松沉,肘关节微屈,怒目瞪眼,脚趾抓地,拧腰顺肩,力达拳面;拳回收时,五指伸直充分旋腕,屈指用力抓握;动作要柔和缓园,园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气寓其中。

“攥拳怒目”是指动作操作,“增气力”是功法效果。“攥拳”动作导引,左右冲拳,前后拉动手臂筋脉,改善肝藏血调节血液流量的功能;同时,两腿下蹲,脚趾抓地,加上攥拳、旋腕、抓握,从而调畅经脉气血,筋肉壮实,气力增加的效果,促进人体形神合一。 “攥拳”是“第一”位,“怒目”应以“拳”为目标;拳的出入而配相应呼吸方法和配调心方式。本式和第二式有内在的联系,“左右开弓”和“左右冲拳”,前者以调节肝气机升降,后者以调节肝的疏泄功能,两者互补,健身强体。

八段锦是导引术,八段锦的功法是以肢体动作为引,由外而内,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充盈脏腑,强壮筋骨,以达到强身祛病之效果。

八段锦其功法特点主要有四点:一、形与神合,气藴其中;二、质朴端正,行易效宏;三、松紧结合,动静相兼;四、舒展柔和,圆活连贯。

老人言:“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什么意思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金刚以武力伏魔卫道,用的是恨意,菩萨以大慈悲善念护持化育众生,用的的爱意(普世之爱,然又不同于俗爱)。二者皆为度众生,实际效力在世人眼中有所差别。吃软不吃硬,也是常人最普遍接受心理,因此人更容易接受善念的引导与教育,但这也并非总能成功,恨意的表达在现实世界也常常出现。两者用法的效益,原没有实际的差别。说不服,打服的也很常见,但普世观念,还是认为说服较打服可能在更深层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潜意识里人们更容易接受以致推崇菩萨的方法。其表现为佛教的谱系中菩萨的果位高于金刚,进而更认为菩萨的法力大于金刚。原典出于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 《谈薮》: “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 菩萨何为低眉?’ 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这段公案中开善寺小僧所言,尚无迥异的阶级差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