嚆矢滥觞的意思(浙江考生满分作文你怎么评价)_阅卷_作文_浙江

本文目录

  • 浙江考生满分作文你怎么评价
  • 《生活在树上》不说人话,有作家说太投机取巧,你怎么看
  • 浙江满分作文被实名举报,涉嫌利益输送,你怎么看
  • 艺术生学完艺术后回来怎么提高文化课成绩
  • 浙江高考生的满文作文,你觉得写得好吗
  • 如何看待浙江高考一考生晦涩难懂的语文作文《生活在树上》

浙江考生满分作文你怎么评价

浙江考生满分作文你怎么评价?我是柳乡人,语文高级教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2020年高考第一篇满分作文出炉,这篇满分作文是位浙江考生所写,题目为《生活在树上》。但是阅卷过程中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两位老师给出55分,经商议后最终被判为满分。

虽然这篇作文被公开之后引发了网友热议,很多人意见不一,众说纷纭。但争议归争议,吐槽归吐槽。《生活在树上》判为满分已是铁定事实,不能更改。作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怎样从满分作文中发现和学习习作的规律和方法,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毕竟明年还要迎接高考。怎样才能写出优秀作文甚至是满分作文呢?柳乡人认为:

博览群书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泛地涉猎古今中外名人名著,对于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视野开阔、素材积累非常重要。一个人看的书多了,他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写作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他才能娴熟地用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传递自己的观点。许多网友佩服这位考生的词汇量和词语的运用能力:“嚆矢、孜孜矻矻、肯綮、振翮、滥觞、薄脊、祓魅、赋魅、一觇、玉墀、婞直”这些生僻词,你见过几个?有理解几个?我想“满分”这才是阅卷老师对这篇作文的最好的肯定和鼓励。有人说这些词语晦涩难懂,那只能说自己少见多怪。你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并不影响它是名曲。多让孩子多读书吧,别无选择。

语言老道是打动教师的法宝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想把考场作文写好,需要巧妙的构思,广泛地征引,更需要灵活地使用语言,从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上下功夫,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阅卷教师。浙大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对《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评价非常高:“这篇作文文字的老道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具备。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因此,作为学生,除了多写多练,更要在语言组织和使用上下功夫,给人以眼前一亮、出其不意的感觉。

写作技巧是临场发挥的锦囊

“一篇文章定终身”。考场作文是在气氛紧张、情绪紧张、心情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受时间、心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作为考生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简述如下:1、审清题意:明确题目所规定的写作范围与要求,弄明白文章要求写什么,有什么限制等;2、确定中心:即选择有意义、有一定思想高度的材料来写;3、写好首尾:要运用优美亮丽、引人入胜、语句锤炼的名人名言等,灵活地运用多种作文开头和结尾的方法;4、用心写作:写作时,语言要紧紧围绕中心思想,尽量不写空话、套话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生活在树上》这篇褒贬不一、备受争议的满分作文,你怎么评价?欢迎大家留评交流。

《生活在树上》不说人话,有作家说太投机取巧,你怎么看

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西门来子说,说人话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我以为这位哲学家说的有道理。

阿凸台儿.西普说过,不要把鹦鹉学舌当做鹦鹉学舌。

这话深刻地说明了鹦鹉就是鹦鹉。再学舌也是鹦鹉。

一个鱼儿问候树上的鸟:老乡你好,树上的生活怎么样?

鸟说我不认识你。

鱼儿说,你不记得了,三亿年前你和我一样。你就是我变的。

卡拉季米司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一切,

生命的轮回和中国的易经都不如嘎系码米亚.托洛米来的思想来的更加真实。

浙江满分作文被实名举报,涉嫌利益输送,你怎么看

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难脱利益输送之嫌。

我们先来看看陈建新的头衔: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浙江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文学院特约研究员,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

陈建新密密麻麻的头衔中,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头衔,看似没啥却很打腰,因为这个头衔掌控着评判高考满分作文权力。

而陈建新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二十年,因而浙江许多中学邀请陈建新开办高考高分作文讲座,许多媒体平台邀请陈建新直播高分作文讲座,这些讲座与直播会是免费的吗?如果免费,鬼才会相信。

市面上还有以陈建新为主导的大量高考满分作文评析类书籍出售。而今年被举报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简直就是陈建新主编的《高考作文实战实训》一书中,2019年满分作文《书写自我的生活》翻版。只不过《生活在树上》又加了些生僻字,为一堆名人名言背书。

而陈建新又在第一时间向媒体披露了《生活在树上》的评分过程:第一位阅卷老师只评了39分,第二、三位阅卷老师却评了55分,最终由陈建新拍板为满分,并将此文当做范文评析。

如果浙江考生看到陈建新拥有如此大的阅卷权力,谁都会去听陈建新的讲座,去买陈建新的书。然后了解一下陈建新的喜好以效仿之。

高考能多一分就可能碾压几千人,如果多上5分、10分就已经了不得。关系到自己前途命运之事,谁也会这样追捧陈建新。

难怪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的温儒敏教授,前几天,针对这个高考作文站出来说了这样一句话:“高考阅卷评分应当有保密性,所有参与阅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阅卷情况,这是纪律。这次浙江满分作文,第一时间在刊物上披露,是违规的。”

可陈建新就是违规操作了,让所有浙江考生看到了他拥有如此大的评分审阅权。

而我们再看这篇《生命在树上》,就是简单的名人名言与生僻字拼凑。

嚆矢:hāo shǐ。滥觞:làn shāng。振翮:zhèn hé。肯綮:kěn qìng。孜孜矻矻:zī zī kū kū。祓魅:fú mèi。玉墀:yù chí。婞直:xìng zhí

我们看看这些生僻字,既便是中文系学生估计能认出并知道啥意思的也寥寥无几,《生命在树上》终给人一种不会说人话的感觉。可这就是陈建新的喜好。

《资治通鉴》中曾有两个故事:“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故事之一:吴王阖闾喜欢剑术,遂在宫中蓄养大量剑客,每天比武练剑,于是吴国百姓热衷练剑弄得浑身是伤。

故事之二:楚灵王喜欢腰肢纤细之人,于是大臣为减肥饿得头晕眼花,上朝都要扶着墙,宫中嫔妃们为争宠,争着不吃饭,甚至多有饿死之人。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而陈建新所好又给浙江高考作文带来什么影响呢?

《南方周末》写了一篇报道:“南方周末记者,查阅了13篇网络上流出的浙江省2017-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发现将西方哲学家、近现代作家,作为引证材料最为常见。超半数作文中,出现奥古斯丁、克尔凯郭尔、黑塞、加缪、斯宾诺莎、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名字。”

我们看了《南方周末》的调查,感觉浙江高考高分作文,就像陈建新喜好翻版,能真正选拔出优秀文学才子吗?这对于没听过陈建新讲座、没看过陈建新书籍的学生公平吗?

学生们12年苦读,只为最后高考独木桥一战,为了浙江学子能公平参加高考,建议浙江教育部门:一是不要再让陈建新办讲座了;二是要陈建新在卖书与阅卷中,择其一,阅卷不卖书或是卖书不阅卷;三是陈建新阅卷组长的职务,该挪挪窝了,久居其位容易出现猫腻。

艺术生学完艺术后回来怎么提高文化课成绩

你说的艺术生学完艺术,仅指学完了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但要立志成为艺术人才,没有较高的文化、政治、经济及社会知识做支撑是不行的,不深入社会、深入实践的艺术也是空洞无力的。因此,你只要树立了这种理念,自然就会使你自觉的主动的去学习、去实践。这就是战无不胜的信仰的和精神的力量。

浙江高考生的满文作文,你觉得写得好吗

无法读懂的文章,怎能对之评说好与不好呢?

还有那篇评卷老师的点评,竟然也只是大赞其好,而通篇未见好在哪里的蛛丝马迹。若按常理,既是满分作文,应当能至少看出一丁点“好“来,点评中也能至少看出一丁点“好“来,然而并没有看出来,只能百感交集,特别是感到自己浅薄,一文不名。

对于“名师“与“高徒“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限感佩五体投地之外,决定去查询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原材料,并去借到至少文中提到的外国名家名著,以及《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大部头工具书,寻章摘句,逐字推敲,“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如能终于弄懂“满分作文“的深奥中心论点,则不枉苦苦探求一番,并以之“闭门课子“,也培养一个“满分作文“出来,争取从“住在树上“到“住到楼上“去!

如何看待浙江高考一考生晦涩难懂的语文作文《生活在树上》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兼容并包。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考也应该是多元共存的,兼容并包的,应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诚然,浙江一考生的作文《生活在树上》,作为考场作文,在非常短暂的单位阅卷时间内确实是晦涩难懂,但是“晦涩难懂”并不是不能懂。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就读懂了,并点评说:“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同时也指出,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

在非常短暂的单位阅卷时间内确实是晦涩难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这彰显了高考作文阅卷的严谨与科学。

高考作文的批改其实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灵活性。比如考生的作文很对阅卷老师的脾气,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怦然心动,自然而然就能得高分,得满分。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考生能施展身手,在那刹那间让阅卷老师感觉心有灵犀,让阅卷老师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那么考生的作文就是成功的作文。

我记得有一年湖北省关于“幻想”的高考作文,有学生在作文中举到了蒂姆伯顿的《剪刀手爱德华》,写机器人与少女干净纯洁的爱恋,是美好的幻想。

当时就有老师说这个例子运用得新颖贴切,加之师生二人都观看了电影《剪刀手爱德华》,老师难免惺惺相惜,给高分是自然而然的事。

得高分、得满分是拼来的,为什么他能看过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为什么他能够在作文中非常贴切地运用到了《剪刀手爱德华》?那是因为他平时积累了,他学会灵活运用了。这就是功夫,这就是本事。你不服不行。

现在我们说说《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

考生读过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这篇小说,有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思考。

考生围绕作文材料写柯希莫或者是他自己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生理想,这个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理想或许会跟家庭和社会产生矛盾冲突,但是他们都能够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时候最终与家庭和社会达成一致,形成共识。

这也是“振翮”,但不是过早地“振翮”,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思想和活法,但是殊途同归,结局一样是美好的。

比如柯希莫虽然生活在树上,但是他照样读书,生活,谈恋爱,甚至运用他在树上飞跃的优势帮助人们解决难题,还能够打击强盗,保护一方平安,最富有戏剧性的是居然感化了大强盗头子。

当然,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大家可以阅读一下。

多年前我看了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我是被卡尔维诺惊艳到了!疫情期间,我又在喜马拉雅听书里重听了一遍,真的是让我心驰神往。

我要是阅卷老师,我也会给他高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